本發(fā)明涉及環(huán)保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污泥濾床。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chǎn)和生活產(chǎn)生了大量的廢水,水是不可再生資源,地球表面雖然70%的面積被水覆蓋,但是真正能共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卻十分有限,據(jù)報道,全世界現(xiàn)在很多地方都出現(xiàn)了“水危機”,其實,人類不是真正的缺水,只是缺少能夠人類使用的健康的水資源,尤其是工業(yè)生產(chǎn)產(chǎn)生的廢水,由于其中常常含有重金屬及其他有機物,直接排放還會造成重大污染。因此,對工業(yè)產(chǎn)生的廢水進行后處理,避免其對環(huán)境的污染。
污泥濾床是對污泥進行過濾處理的設備。現(xiàn)有技術中,污泥濾床的進泥管道及布水管到容易堵塞,床體底部設置的攪拌器,其攪拌效果不佳,能耗較大,單純的攪拌不利于污泥的輸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申請人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點,進行研究和改進,提供一種污泥濾床的升降式智能輸送裝置,其采用循環(huán)輸送結構,可有效地防止管道堵塞,采用雙重螺旋攪拌輸送,便于污泥的輸出和過濾。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種污泥濾床的升降式智能輸送裝置,包括安裝于濾床本體兩側并上下設置的上螺旋輸送軸及下螺旋輸送軸,上螺旋輸送軸與上驅動電機連接,下螺旋輸送軸與下驅動電機連接,上螺旋輸送軸的旋轉方向與下螺旋輸送軸的旋轉方向相反;上螺旋輸送軸上帶有上輸送葉片,下螺旋輸送軸上帶有下輸送葉片,上輸送葉片與下輸送葉片錯開間隔布置;濾床本體的出料通道中安裝有出料壓力檢測器,出料壓力檢測器通過第一控制器與上驅動電機連接;濾床本體的進料通道中安裝有進料壓力檢測器,進料壓力檢測器通過第二控制器與下驅動電機連接;
所述上驅動電機及下驅動電機分別通過滑塊滑動安裝于濾床本體的兩側,滑塊的下端分別與凸輪觸接,兩凸輪安裝于凸輪軸的兩端,凸輪軸的中部安裝有齒輪組件,齒輪組件通過電機驅動,電機借助支架與濾床本體固連。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上輸送葉片與下輸送葉片分別朝輸送方向傾斜布置,上輸送葉片與下輸送葉片平行。
本發(fā)明的技術效果在于:
本發(fā)明采用循環(huán)蒸汽增壓結構,避免進料與出料通道的堵塞;設置雙重螺旋軸攪拌輸送 結構,并設置上下錯開的輸送葉片及采用上下移動式輸送,大大提高了攪拌效果,提高輸送速度,進一步避免管道的堵塞,提高濾床的過濾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濾床本體;2、填料盤;3、隔板;4、進料通道;5、出料通道;51、引水口;6、汽水混合器;7、蒸汽儲存罐;8、上螺旋輸送軸;9、下螺旋輸送軸;10、上驅動電機;11、下驅動電機;12、出料壓力檢測器;13、第一控制器;14、進料壓力檢測器;15、第二控制器;16、上輸送葉片;17、下輸送葉片;18、凸輪軸;19、凸輪;20、齒輪組件;21、電機;22、支架;23、滑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污泥濾床包括濾床本體1,濾床本體1的內腔中安裝有填料盤2,其內腔的兩側設置有隔板3,隔板3與濾床本體1的內壁間形成進料通道4及出料通道5,濾床本體1的底部設置智能輸送裝置,進料通道4與出料通道5之間設置有循環(huán)輸送裝置,循環(huán)輸送裝置包括連接于進料通道4與出料通道5之間的汽水混合器6,汽水混合器6與蒸汽儲存罐7連接;智能輸送裝置包括上下設置的上螺旋輸送軸8及下螺旋輸送軸9,上螺旋輸送軸8與上驅動電機10連接,下螺旋輸送軸9與下驅動電機11連接,上螺旋輸送軸8的旋轉方向與下螺旋輸送軸9的旋轉方向相反,上螺旋輸送軸8上帶有上輸送葉片16,下螺旋輸送軸9上帶有下輸送葉片17,上輸送葉片16與下輸送葉片17錯開間隔布置。
所述上驅動電機10及下驅動電機11分別通過滑塊23滑動安裝于濾床本體1的兩側,滑塊23的下端分別與凸輪19觸接,兩凸輪19安裝于凸輪軸18的兩端,凸輪軸18的中部安裝有齒輪組件20,齒輪組件20通過電機21驅動,電機21借助支架22與濾床本體1固連。電機21驅動齒輪組件20,齒輪組件20帶動凸輪軸18轉動,兩凸輪19轉動時帶動滑塊23于濾床本體1的兩側上下移動,從而帶動上螺旋輸送軸8及下螺旋輸送軸9上下移動,上下移動更好、更快地對污泥水進行攪動、混合。
出料通道5中安裝有出料壓力檢測器12,出料壓力檢測器12檢測出料通道5中的出料壓力,并將壓力信號輸送至第一控制器13,第一控制器13根據(jù)壓力信號控制上驅動電機10的轉速,從而實現(xiàn)出料壓力的實時調節(jié),防止出料管道5堵塞;所述進料通道4中安裝有進料壓力檢測器14,進料壓力檢測器14通過第二控制器15與下驅動電機11連接,同理,進料壓力檢測器14檢測進料通道4中的出料壓力,并將壓力信號輸送至第二控制器15,第二控制器15根據(jù)壓力信號控制下驅動電機11的轉速,從而實現(xiàn)進料壓力的實時調節(jié),防止進 料通道4堵塞。
進一步地,出料通道5的底部設置有引水口51,引水口51通過管道與汽水混合器6連接。
進一步地,上輸送葉片16與下輸送葉片17分別朝輸送方向傾斜布置,上輸送葉片16與下輸送葉片17平行。平行錯開設置的上下輸送葉片,利于污泥的混合,提高輸送效率。
本發(fā)明采用循環(huán)蒸汽增壓結構,避免進料與出料通道的堵塞;設置雙重螺旋軸攪拌輸送結構,并設置上下錯開的輸送葉片,大大提高了攪拌效果,提高輸送壓力,進一步避免管道的堵塞,提高濾床的過濾效率。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fā)明,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發(fā)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改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特征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