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動力除塵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工業(yè)環(huán)保機械設備領域,特別設及利用動力除塵器。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利用動力去除塵埃的除塵器的基本原理是在除塵器的旋轉機構中,利用葉輪抽運氣體并帶動含塵氣體高速旋轉,在旋轉過程中用離心力實現對塵埃的分 離。由于被分離而落到沉降面的塵埃仍隨系統(tǒng)高速旋轉,它與同樣旋轉的氣流之間相對速 度很小,所以沒有二次揚塵的問題,系統(tǒng)的轉速可以設置得很高,因而這種系統(tǒng)可以具有較 高的分離因素。盡管這種裝置吸引了許多發(fā)明人,但較為實用的裝置一直未能實現。其主 要問題就是超細塵粒在旋轉分離空間里所需的平均分離時間遠大于塵粒在此空間中的滯 留時間。早期的裝置,塵粒遷移到邊緣沉降面的距離大,分離空間的軸向長度短,這使得遠 離沉降面的塵粒未及抵達沉降面就被帶到了出口端,所以除塵裝置只能對10 μ m以上的大 塵粒進行分離?;诖擞邪l(fā)明人改進了上述裝置,加長了分離空間的軸向長度,并在入口端 置有噴霧機構,以便提高分離效率,但對超細塵粒而言,其所需遷移到邊緣沉降面的時間仍 大于塵粒在分離空間中滯留的時間,所以改進的除塵裝置仍不能滿足要求,且噴水霧后在 旋轉機構內部形成泥垢,需要經常清除,從而增加了維護成本及降低了運行效率。而另一種 改進的裝置縮短了塵粒遷移到邊緣沉降面的距離,這雖然提高了分離效率,但它減少了氣 體的有效流通截面,導致了處理量的不足而局限了實用性。因此,以往相關的動力驅動除塵裝置因塵埃沉降距離過大而導致的分離效率低, 而降低沉降距離又導致除塵裝置處理流量小的矛盾成了長久以來難以克服的難題。有關參考文獻如下(I)Centrifugal dust s印arator (離心除塵器)US Patent 3191364,(2) Dust s印arator (除塵器)US Patent 4543111,(3) 一種離心分離器CN ZL200410049704. 4。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以往動力驅動除塵器中,因塵埃沉降距離過大而導致的分離 效率低,而降低沉降距離又導致除塵裝置處理流量小的矛盾,實現一種高效而又具有較大 處理流量的動力除塵器。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動力除塵器,它是一種動力驅 動的懸浮物去除裝置,包含出入口端、固定腔體及在該腔體內通過軸驅動的可旋轉機構???旋轉機構包含將旋轉空間分割成諸多沿著軸向的狹窄空間的漿片及隔片。漿片的數量為三 個以上。漿片采用相對于徑向傾斜的結構,即沿徑向及方位角方向由內向外伸展。漿片的 正面推動流體高速旋轉,漿片的反面是朝向轉軸的光滑曲面,作為優(yōu)選曲面上任一點的法 線與該點至轉軸所引垂線間的夾角大于30°而小于90°,傾斜的光滑曲面收集抵達其上 的塵埃,但不會使塵埃在其上積累,而是使塵埃匯集結塊并滑向外側。隔片分布在可旋轉機構周邊構成其外圍結構,隔片朝著轉軸的一面也是光滑的曲面,作為優(yōu)選該曲面上任一點 的法線與該點至轉軸所引垂線的夾角大于30°而小于120°,此曲面也使得落于其上的塵 埃不積累,而是滑向背離轉軸的外側。支承體保證對漿片或隔片的剛性支撐。一系列傾斜的漿片及隔片將旋轉空間分割成諸多特殊的狹窄子空間,在這些子空 間里,任何過軸且垂直于軸線的徑向矢徑被二個內壁所截得的截距都很短,而這個截距正 是塵粒在子空間里的遷移距離(或沉降距離),它遠小于旋轉機構的外徑,而后者是以往類 似裝置中塵粒所需遷移的距離。因此采用本結構極大地縮短了塵粒的遷移距離,減小了其 遷移時間使得除塵裝置具有極高的分離效率,同時這種旋轉空間的分割基本不減小總的旋 轉機構的橫截面積,所以它可保持有較高的處理流量。在旋轉空間里分割的狹窄子空間亦可再細分,通過隔片固定在另一個漿片上或隔 片上來實現。即在漿片的正面可焊上順著軸向排布的隔片,隔片的另一端伸向子空間內另 一側漿片的光滑曲面,并與之形成狹縫,以便集塵析出,狹縫寬度為1至5mm。在細分出的次 空間里,塵粒的遷移距離可進一步減小。上述旋轉空間的分割不僅降低了塵粒的遷移距離,也減小了旋轉空間里的氣流產 生的湍流,但內部通道(子空間)里氣流擾動還是存在的,為減少這種氣流擾動對漿片內側 光滑面上集塵的影響,可以在漿片內側或隔片的光滑曲面上開鑿或沖壓出光滑的凹槽,其 方向在徑向上從內到外沿著光滑曲面伸向外端,凹槽深度為l-8mm,其目的就是讓集塵在凹 槽中滑向外端的固定腔室,使之不受與之垂直流動的氣體的影響。漿片上凹槽也可采用在 漿片或隔片的光滑曲面上放置由內向外伸展的多個隔條而成。在漿片的外端,為防止拋向固定腔體中的塵粒返回內部旋轉空間,在可旋轉機構 遠離轉軸的外圍,采用諸多的隔片將可旋轉機構的內部空間與固定腔體隔開,諸多的隔片 及漿片二二組合同時構成一系列狹縫,使得析出的塵埃通過狹縫被拋向固定腔體,并防止 塵埃返回可旋轉機構的內部,狹縫的寬度為0. 2-5mm。當旋轉機構高速旋轉時,氣體受離心 力作用在內部旋轉空間和固定腔里產生的氣壓差,狹縫二邊的氣壓差可以更進一步抑制返
/K土。狹縫的構成有幾種形式。按照二組片體的放置方向分類一種結構是,隔片與漿片 或另一個隔片相對而放置,側視成V型夾角,夾角頂端朝外背離轉軸。另一種結構是,構成 狹縫的組片相對于轉軸是對稱放置的,組片間近似平行。狹縫的另一種構成形式是相對于轉軸的方位而言的,一種是近似平行于轉軸的 直形狹縫,采用一系列直條形的隔片,隔片環(huán)繞轉軸對稱排布成圓臺殼狀,每個隔片的長邊 順著圓臺的母線放置,相鄰的隔片間或隔片與漿片間形成便于塵埃析出的狹縫。另一種是 環(huán)繞轉軸的環(huán)形狹縫,它是由圓臺形環(huán)片排列而成,采用的隔片是內壁相對于轉軸呈對稱 圓臺狀的環(huán)體,這些環(huán)體環(huán)繞在可旋轉機構周邊構成其外圍結構,各隔片相互錯開,沿軸向 延展排布,相鄰的隔片形成環(huán)繞轉軸的環(huán)形狹縫。環(huán)形狹縫也可是螺旋形的,即由兩個螺旋 形的環(huán)片相對而置在可旋轉機構的外圍旋繞并沿軸向螺旋伸展。狹縫做為集塵析出的端口,一般是常開的,也可以是由彈性隔片平時將狹縫封住, 當有集塵抵達狹縫時,靠離心力撐開狹縫而析出。此外,還可在構成狹縫的隔片或漿片上焊 一些與子空間里氣流方向相垂直的小隔片,以減少內部氣流擾動對狹縫處集中的塵埃的影 響。
在漿片遠離轉軸的外端,采用狹縫的結構雖然可抑制塵埃返回內部處理空間,但 在幾種特殊情況下可以省略以便簡化工藝,此時將漿片外端視為漿片與隔片合為一體,即 漿片在遠離轉軸的端頭與隔片平滑對接成一體,所有漿片相對于轉軸呈對稱分布??梢允?略狹縫結構的前提是有一定的措施防止析出的塵埃返回旋轉機構內部。一種情況是,當在 固定腔室對著旋轉腔體的側壁上加有水膜,這時從旋轉腔體析出的塵粒被水膜吸收不會折 返。另一種情況是,在旋轉腔體外設置有固定的防返塵折片(擋片),使得塵埃只易于朝固 定腔體移動。再一種是在旋轉腔體內置有霧化液體噴口,塵粒被液滴俘獲甩向固定腔內壁 亦不會折返。本發(fā)明所采用的這些結構不僅極大的縮短了塵粒抵達沉降面的遷移距 離,同時也 增加了許多光滑的沉降面,當裝置高速旋轉時,氣流會在這些沉降面上產生一定的壓強,如 果在流體通道內設置有噴霧機構并噴入霧化液體時,就會在這些沉降面上產生一層吸收液 膜,這時除塵裝置工作在擴散吸收狀態(tài)下,可以對S0X、NOx等有害氣體進行處理。本發(fā)明亦利用動力驅動旋轉裝置對流體實現抽運,一種是采用流體出口端平均外 徑大于入口端的平均外徑的方法,實現離心抽運;另一種方法是在旋轉機構的入口端或出 口端,在轉軸上置有常規(guī)軸流風機的葉片,驅動流體進入或流出旋轉機構的處理空間??偠灾?,本發(fā)明的設計原理,是依靠下述三個點實現高分離效率及高處理效率。 首先是,采用傾斜的漿片對旋轉處理空間進行分割,這一方面在每個子空間里降低了塵粒 的遷移距離,但又不減小總的通導截面,這樣實現了高的分離效率又保證了大流量的處理; 其次采用傾斜的光滑沉降壁防止了集塵在其上的積聚,并將集塵導向外側固定腔體的集塵 室,從而實現自清潔;其三,漿片外端,漿片與隔片構成的狹縫,一方面保證內部子空間里分 離出的塵埃析出至固定腔體,一方面又抑制塵埃的返回,從而進一步保證了除塵裝置的分 離效率及工作效率。綜合上面所述,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fā)明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除塵裝置因塵埃 沉降距離過大而導致的分離效率低,而降低沉降距離又導致除塵裝置處理流量小的矛盾難 題,其具有高的分離效率,處理流量大,且具有自清潔功能,它還具有體積小及易于維護的 優(yōu)點。
圖1-1是本發(fā)明除塵裝置采用直條形隔片的結構,即實施例1的示意圖;圖1-2是圖1-1的半剖視圖;圖2-1是本發(fā)明除塵裝置采用圓臺環(huán)形隔片的結構,即實施例2的示意圖;圖2-2是圖2-1中所述漿片、隔片及狹縫的局部放大圖;圖3-1是本發(fā)明除塵裝置采用彎折形漿片的結構,即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圖3-2是本發(fā)明除塵裝置中漿片正面設有諸多隔片的結構,即實施例4的示意 圖;圖3-3是本發(fā)明除塵裝置的隔片平行排布的結構,即實施例5的示意圖;圖4-1本發(fā)明除塵裝置中漿片與隔片在邊緣上合為一體的結構,即實施例6的示 意圖;圖4-2本發(fā)明除塵裝置中漿片與隔片在邊緣上合并且固定腔室內壁有水膜的結構,即實施例7的示意圖;圖5-1本發(fā)明除塵裝置內部通道有噴霧的結構,即實施例8的示意圖;圖5-2是圖5-1的A-A剖視圖;圖5-3是圖5-1的I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本發(fā)明除塵裝置中漿片隔片特殊組合的實施例9的示意圖;圖7-1是本發(fā)明除塵裝置中漿片彎曲方向不同的實施例10的示意圖;圖7-2是圖7-1沿B-B向的剖視圖特例一;圖7-3是圖7-1沿B-B向的剖視圖特例二。圖中1入口通道、2驅動空間、3筒體、4漿片、5漿片正面、6支承板、7光滑背面、8 隔片、9狹縫、10固定腔室、11出口段、12出口端(實施例1-2),A入口端、C箱體;31漿片內側、32固定腔內壁、33狹縫、34集塵箱、37漿片正面、 3A隔片、3B隔片頂點、3D子空間、3E間隙、3S固定腔、3P漿片、3T防返塵擋板(實施例3_5、 10),4a漿片背面、4b防返塵固定折片、4c固定腔內壁、4h水膜(實施例6_7),5a管道、5b固定環(huán)片、5c環(huán)形隔片、5F霧化吸收液、5L漿片內側、5M電機、5P噴霧 口、5Q漿片、5S環(huán)縫、5W固定腔內壁、5X轉軸、5Z收集箱(實施例8),33狹縫、34集塵箱、61導塵間隙、62支撐體、3A隔片、3P漿片、3S沉降室(實施例 9)。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實施例1如圖1-1、圖1-2所示,是本發(fā)明在邊緣上采用直條形隔片的除塵裝置的實施例1。 它其包括入口端、入口通道1及漿片驅動空間2。其中,漿片4是繞轉軸對稱分布的,漿片 4相對于轉軸由內向外沿徑向逆旋轉方向傾斜延展,漿片4的光滑曲面7上任一點的法線與 該點至轉軸所引垂線間的夾角都是40°,該夾角還可以是在大于30°而小于90°的范圍 內。漿片4的光滑曲面7在橫截面上的投影是一條螺旋形的特殊曲線。在漿片4遠離轉軸 的外側,漿片4與一系列平行于轉軸軸線的隔片8構成用于析塵的狹縫9。所有隔片8均相 對轉軸對稱分布,所有構成的狹縫9也是對轉軸對稱分布。狹縫9可以是平行于轉軸,亦可 以是與轉軸成一定傾角。隔片8的光滑曲面上任一點的法線與該點至轉軸所引垂線間的夾 角亦是40°,該夾角還可以是大于30°而小于120°的范圍。漿片4在出口段11的那一段 沒有設置與之相配的隔片8組成狹縫9。筒體3及外側支承板6除了圍封子空間2外,同時 保證對漿片4的剛性支撐。在出口段11,漿片4工作在離心風機狀態(tài),由于除塵裝置入口 端的外徑小于除塵裝置出口段11漿片4的旋轉外徑,所以除塵裝置旋轉時對氣體能實現抽 運。在漿片4與隔片8形成的狹縫9的外側,是收集塵埃的固定腔室10,其下面是支撐除塵 裝置及收集積塵的箱體C。當電機M驅動除塵裝置旋轉時,由于除塵裝置的抽運作用,含塵氣體經入口通道1進入被漿片4分割出的子空間2,在此子空間2內,漿片4的正面5推動氣體高速旋轉,離心 力使得氣體中的塵粒沿徑向向外遷移,抵達子空間2的另一側相鄰漿片的光滑背面7,塵粒與此光滑曲面7的相對速度很小,塵粒在其上不會產生劇烈的摩擦而減速,而是仍保持與 子空間2中氣流相近的旋轉速度,所以不會被氣流重新揚起;塵粒也不會在抵達的光滑曲 面上積累,受離心力作用,它沿著傾斜的漿片4的光滑背面7向外側滑動,直至邊緣上漿片 4與隔片8形成的狹縫9,在此處塵粒逸出并被甩向固定腔10的內壁,并沿此內壁下滑,落 入下部的集塵室C。由于高速旋轉使氣體在徑向上產生壓差,使得狹縫9內部的氣壓高于外 部固定腔10內側的壓力,這使得被拋出狹縫9的塵粒難以返回內部空間。當塵埃被分離后,清潔氣體從出口端12排出除塵裝置。實施例2如圖2-1、圖2-2所示,是本發(fā)明在漿片4邊緣上采用圓臺環(huán)形的隔片8的另一個實施例2。它包括入口端A、入口通道1、漿片4分割出的子空間2。其中,漿片4是繞轉軸 對稱分布的,漿片4相對于轉軸由內至外且逆旋轉方向傾斜延展。在漿片4的外側,漿片4 與一系列圓臺環(huán)狀的隔片8相連,這些隔片8相對轉軸對稱,二個成一組相對而置,各組首 尾相連沿軸向排布,分隔開子空間2及固定腔室10,每組隔片頂端的兩個圓臺環(huán)狀隔片相 互錯開形成環(huán)形狹縫9。為保證子空間2相互隔絕,漿片4在外側邊緣加工成同圓臺環(huán)狀隔 片8緊密相配的鋸齒狀(參見圖2-2)。漿片4在出口段11處沒有與之相連的圓臺環(huán)狀隔 片8,在這一段漿片4構成離心風機,處理后的清潔空氣從出口段11排出至出口端12。當除塵裝置高速旋轉時,含塵氣流經入口通道1被抽入子空間2并高速旋轉,塵粒 受離心力的作用移向子空間2中的另一側漿片的光滑背面7,然后集塵沿光滑曲面7滑向外 側,經狹縫9拋向固定腔室10,并沿其內壁下滑,落入下部的集塵室C。清潔氣體最后經出 口段11及出口端12排出除塵裝置。實施例3如圖3-1所示,是本發(fā)明所述除塵裝置的實施例3,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只是 在此結構中漿片是由等厚的金屬平板在三處彎折而成,在彎折處,漿片靠外一側的內壁31 的法線與彎折處至轉軸引的垂線的夾角為60°,其他相同之處本實施例不再贅述。當內部 機構高速旋轉時,塵粒受離心力作用移向漿片內側31,然后集塵沿漿片內側31的光滑曲面 滑向外側,經最外側的狹縫33拋向固定腔內壁32,并滑入底部的集塵箱34中。防返塵板 3T用于將析出的塵埃導向集塵箱并阻止其返回。實施例4如圖3-2所示的本發(fā)明實施例4,實施例4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只是在結構中 漿片正面37焊有順著軸向排布的一系列隔片3A,這些隔片3A從其坐落的漿片正面37伸向 相鄰的漿片背面,隔片3A的頂點3B與相鄰漿片背面31保持一定間隙3E為1至5mm,其他 相同之處本實施例不再贅述。當內部機構高速旋轉時,在由一系列隔片3A再次分割出來的 子空間3D里,塵粒受離心力作用落在漿片背面31及隔片3A對著轉軸的這一面,并沿著兩 個光滑曲面滑向間隙3E,在間隙3E處,隔片3A上的集塵滑向漿片的光滑面,然后所有集塵 再沿著漿片背面31引向外側滑移,直至邊緣處的狹縫33,然后拋向固定腔內壁32,沿固定 腔內壁32及防返塵板3T最終落入底部的集塵箱34中。在本結構中,對漿片已分割好的狹 條子空間進一步細分,一方面進一步減小了塵粒的沉降距離;另一方面減小了氣流在每個 通道中可能產生的湍流及擾動,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分離效率。實施例5
如圖3-3所示的本發(fā)明實施例5,實施例5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只是在此結構 中,在漿片的外側,隔片3A沿著圓周方向繞轉軸順序排置,隔片3A之間及隔片3A與漿片3P 間形成不易于固定腔3S中已析出的塵埃返回的狹縫,各組片間近似平行。其他相同之處本 實施例不再贅述。實施例6如圖4-1所示的本發(fā)明所述實施例6,實施例6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只是在本 除塵裝置中漿片與隔片在遠離轉軸的邊緣上平滑并接融合在一起,漿片背面4a上的集塵 沿光滑曲面4a滑移到邊緣后直接拋向外沉降室上的一系列防返塵固定折片4b。固定折片 4b呈收口狀,大口朝內,小口朝外,用以減小塵埃返回內部旋轉空間。整個除塵裝置豎直放 置,固定腔內壁4c上的集塵受重力作用下落,滑入底部的積塵室。與實施例1的其它相同 之處本實施例不再贅述。實施例1所述的除塵裝置亦可豎直放置,但要在可旋轉機構外圍 加上類同實施例6的一系列防返塵固定折片4b。實施例7如圖4-2所示的本發(fā)明所述實施例7,實施例7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只是在本 除塵裝置中漿片與隔片在遠離轉軸的邊緣上平滑并接融合為一體,且在沉降室內壁4c上 布置有水膜4h,與實施例1的相同之處本實施例不再贅述。整個除塵裝置豎直放置,當內部 機構高速旋轉時,漿片背面4a上集塵沿光滑曲面4a移到邊緣,然后被拋向水膜4h,泥漿受 重力作用流入底部的積塵室。實施例8如圖5-1、5-2、5_3所示的本發(fā)明實施例8,為流體通道內帶噴霧裝置的實施例。所 述除塵裝置采用一系列環(huán)形隔片5c形成環(huán)縫5S,由電機5M驅動轉軸5X使旋轉機構高速旋 轉,氣體在旋轉機構入口處的半徑小于出口處的半徑,使得除塵裝置實現離心風機式的抽 運。這個裝置中吸收液體由管道5a經固定環(huán)片5b引入旋轉機構中,它在內部噴出霧化吸 收液5F。固定環(huán)片5b的作用,一方面引入噴霧口 5P ;—方面保證旋轉機構里流體通道的連 貫性,使氣體不直接通到固定腔里。噴霧口 5P噴出的霧化吸收液5F,一方面在氣流中吸收 有害氣體,一方面被漿片5Q截獲并在漿片內側5L形成一層液膜,高速旋轉的氣體由于離心 力的作用在此液膜上形成一定壓力,使得氣體中的有害成份被液膜吸收,液膜受離心力作 用沿漿片內側5L向邊緣流動,最終經過環(huán)縫5S拋向固定腔內壁5W并匯入收集箱5Z中。實施例9如圖6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9,為漿片和隔片特殊組合的實施例。在此結構中,漿片 3P是固定在支承體62上,當旋轉機構繞軸旋轉時,塵粒向沉降面31上遷移,然后集塵沿光 滑曲面滑向外側,通過導塵間隙61被拋向固定沉降室3S中,或通過邊緣處隔片3A形成的 狹縫33拋向沉降室3S中,最終積塵落入集塵室34。實施例10如圖7-1、7-2、7_3是除塵裝置漿片彎曲方向不同的實施例。圖7_1是所述除塵裝 置的橫截面圖,圖7-2是圖7-1所述除塵裝置在B-B方向的一個局部剖面圖,該圖顯示的 是漿片的螺旋彎曲只是在徑向及方位角方向,但漿片3K的剖面圖在軸向上是平直的,既 是平行于轉軸,圖7-1所示的結構易于加工,通常情況下都采用它。圖7-3也是在圖7-1所 述除塵裝置在B-B方向的一個局部剖面圖,但同圖7-2所示漿片結構不同處在于,在此結構中,漿片除了在徑向及方位角方向的彎曲外,它在軸向上也是繞軸彎轉的,從圖中可見漿片 3K的剖面圖在軸向上是彎轉的。以上所述的各個實施例,漿片的旋轉方向與漿片傾斜的方向相反,用以保證漿片 做為離心抽運時具有較高的效率。其實漿片的旋轉方向與漿片傾斜的方向可以相同,但出 口方向得轉180度,此時系統(tǒng)仍可工作且除塵效率不受太大的影響,但做為離心抽運的效 率將大為下降。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具體實施方式
的幾種,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的通常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一種動力除塵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出口端、入口端、固定腔體及在固定腔體內通過轉軸驅動的可旋轉機構,可旋轉機構包括至少三個漿片、多個隔片及其支承體,漿片相對于轉軸沿徑向及方位角方向由內向外伸展,隔片分布在可旋轉機構周邊構成其外圍結構,漿片及隔片對著轉軸的一面皆為光滑的曲面,漿片與隔片將旋轉機構的內部空間分隔成多個流體通道,流體通過這些流體通道時,懸浮物沉降在這些光滑的曲面上,并滑向遠離轉軸的一端,最終被析出拋向周邊的固定腔體并被收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漿片的光滑曲面上任一點的 法線與該點至轉軸所引垂線間的夾角大于30°而小于90°,所述隔片的光滑曲面上任一 點的法線與該點至轉軸所引垂線間的夾角大于30°而小于12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除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旋轉機構遠離轉軸的外 圍,諸多的隔片將可旋轉機構的內部空間與固定腔體隔開,這些隔片及漿片二二組合構成 一系列狹縫,使得析出的塵埃通過狹縫被拋向固定腔體,并防止塵埃返回可旋轉機構的內 部,狹縫的寬度為0. 2-5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動力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片可以固定在另一個隔片 上或漿片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動力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漿片在遠離轉軸的端頭與隔 片平滑對接成一體,所有漿片相對于轉軸呈對稱分布。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動力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腔室對著旋轉機構的內 壁上設有水膜,用以收納析出的塵埃。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動力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裝置在其流體通道內設置有 噴霧機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動力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漿片或隔片的光滑曲面上具 有光滑的凹槽,其方向在徑向上從內到外沿著沉降面伸向外端,凹槽深度為l-8mm,用于減 小軸向流動的氣體對漿片上集塵的影響。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動力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轉機構在流體出口端的平 均外徑大于其在入口端的平均外徑,從而實現對流體的抽運。
10.根據權利要求1-9任一權利要求所述動力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轉機構的 入口端或出口端,在轉軸上設置有軸流風機的葉片,除塵裝置旋轉時對流體實現抽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動力除塵器,包含出口端、入口端、固定腔體及在其內通過轉軸驅動的可旋轉機構,可旋轉機構包括至少三個漿片、多個隔片及其支承體,漿片相對于轉軸沿徑向及方位角方向由內向外傾斜伸展,漿片及隔片對著轉軸的一面皆為光滑的曲面,漿片與隔片將旋轉機構的內部空間分隔成多個流體通道,流體通過這些流體通道時,懸浮物沉降在這些光滑的曲面上,并滑向遠離轉軸的一端,最終被析出拋向周邊的固定腔體并被收集。本發(fā)明采用上述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因塵埃沉降距離過大而導致的分離效率低,降低沉降距離又導致除塵裝置處理流量小的問題;而且其還具有高的分離效率、處理流量大、自清潔、體積小及易于維護的優(yōu)點。
文檔編號B01D45/14GK101829455SQ20091007947
公開日2010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3月12日
發(fā)明者潘雨力 申請人:潘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