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攪拌混合罐。
背景技術:
目前所使用的混合罐,通過由罐體、設置在罐體內(nèi)的主軸和設置在主軸上的葉片構成,通過驅(qū)動裝置帶動主軸轉動,在葉片的作用下,使物料在罐體內(nèi)做周向湍動,從而達到混合的目的。目前所使用的混合罐,其物料只在罐體內(nèi)做周向湍動,不能實現(xiàn)很好的混合效果,尤其是在靠近罐壁的周邊,葉片不能觸及的地方,物料的混合效果更差。另外,當混合的物料中有易揮發(fā)的液體時,隨著混合時溫度的上升,該液體會受熱揮發(fā),影響物料的配比。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防止易揮發(fā)液體物料在混合時受熱揮發(fā),并且混合效果較好的攪拌混合罐。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攪拌混合罐,包括罐體、設置在罐體內(nèi)的主軸、用于驅(qū)動主軸轉動的驅(qū)動裝置和設置在主軸上的攪拌框,所述攪拌框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和第四框架,其中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結構相同并且處于同一平面內(nèi),第二框架和第四框架結構相同并且處于同一平面內(nèi),并且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相互垂直,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的邊緣靠近罐壁,第二框架和第四框架的寬度小于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的寬度,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和第四框架均由三根橫片、一根豎片及一根斜片構成,橫片與水平面之間形成夾角,并且三根橫片之間相互不平行。
本實用新型中的攪拌混合罐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罐體的罐壁中設置有夾套,夾套設置有冷凍水進口和冷凍水出口。
本實用新型中的攪拌混合罐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罐體的下部為錐形,所述斜片的斜度與罐體的錐度相配合。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的攪拌混合罐,其采用獨特的攪拌框設計,使物料不僅在罐體內(nèi)做周向湍動,而且能在罐體內(nèi)做徑向湍動,并且其攪拌框并且其攪拌框中的第一框架和第三框架靠近罐壁,能將罐體內(nèi)部靠近罐壁的物料實現(xiàn)攪拌,從而達到了很好的攪拌效果。另外,其罐體設置有夾套,夾套內(nèi)通入冷凍水,從而能防止易揮發(fā)的液體在攪拌時受熱揮發(f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罐體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主軸和攪拌框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罐體,2、主軸,3、驅(qū)動裝置,4、第一框架,5、第二框架,6、第三框架,7、第四框架,8、橫片,9、豎片,10、斜片,11、夾套,12、冷凍水進口,13、冷凍水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攪拌混合罐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攪拌混合罐,包括罐體1、設置在罐體1內(nèi)的主軸2、用于驅(qū)動主軸2轉動的驅(qū)動裝置3和設置在主軸2上的攪拌框,如圖3、圖4所示,所述攪拌框包括第一框架4、第二框架5、第三框架6和第四框架7,其中第一框架4和第三框架6結構相同并且處于同一平面內(nèi),第二框架5和第四框架7結構相同并且處于同一平面內(nèi),并且第一框架4和第二框架5相互垂直,第一框架4和第三框架6的邊緣靠近罐壁,第二框架5和第四框架7的寬度小于第一框架4和第三框架6的寬度,第一框架4、第二框架5、第三框架6和第四框架7均由三根橫片8、一根豎片9及一根斜片10構成,橫片8與水平面之間形成夾角,并且三根橫片8之間相互不平行。如圖2所示,所述罐體1的罐壁中設置有夾套11,夾套11設置有冷凍水進口12和冷凍水出口13。所述罐體1的下部為錐形,所述斜片10的斜度與罐體1的錐度相配合。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上述的攪拌混合罐,其采用獨特的攪拌框設計,使物料不僅在罐體1內(nèi)做周向湍動,而且能在罐體1內(nèi)做徑向湍動,并且其攪拌框中的第一框架4和第三框架6靠近罐壁,能將罐體1內(nèi)部靠近罐壁的物料實現(xiàn)攪拌,并且通過第二框架5和第四框架7進一步攪拌,框架中的橫片8設置不同的傾斜角度,使物料能做徑向湍動,從而達到了很好的攪拌效果。另外,其罐體1設置有夾套11,夾套11內(nèi)通入冷凍水,從而能防止易揮發(fā)的液體在攪拌時受熱揮發(fā)。
上述的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運用的實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