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屬于發(fā)動機進氣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進氣歧管、發(fā)動機及車輛。
背景技術:
1、進氣歧管作為發(fā)動機的進氣管的主要零部件之一,進氣歧管的一端連接從外部環(huán)境中濾過來的空氣,另一端與發(fā)動機的氣缸連接。從外部環(huán)境中濾過來的空氣經過增壓器的壓縮,從進氣歧管的進氣口進入進氣歧管內,再進入到發(fā)動機的各氣缸內。進氣口一般布置在進氣歧管的端部,空氣從進氣歧管的一端的進氣口進入。由于空氣流經各個氣缸的進氣口的管徑相同,而且經過增壓器壓縮的空氣在進氣歧管中的流速較大,空氣容易在遠離進氣歧管的進氣口的一端聚集,導致遠離進氣歧管的進氣口的一端的氣缸容易得到相對更多的空氣,而靠近進氣歧管的進氣口一端的氣缸的進氣量就相對要小。由此,容易造成進氣歧管流向各氣缸的氣流不均勻的現(xiàn)象發(fā)生,進而導致各氣缸燃燒不均,會增大發(fā)動機的噪音和抖動。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對于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申請?zhí)峁┝艘环N進氣歧管、發(fā)動機及車輛,能夠改善氣流在進氣歧管內流動的均勻性以及發(fā)動機的nvh性能。
2、一方面,本申請?zhí)峁┝艘环N進氣歧管,用于供氣流流通,包括依次連通的進氣口、進氣腔和出氣口,所述進氣口用于流入所述氣流,所述出氣口用于流出所述氣流;所述進氣腔內設有限流結構,所述限流結構用于對所述進氣腔內的氣流提供限流作用。
3、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限流結構將所述進氣腔分隔形成相連通的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所述第一腔體和所述第二腔體沿第一方向依次設置,所述進氣口、所述第一腔體以及所述第二腔體依次連通;所述出氣口包括第一出氣區(qū)域和第二出氣區(qū)域,所述第一出氣區(qū)域和所述第二出氣區(qū)域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設置,所述第一出氣區(qū)域和所述第一腔體連通,所述第二出氣區(qū)域和所述第二腔體連通。
4、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限流結構與所述進氣腔一體成型。
5、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限流結構包括第一連接面和第二連接面和第三連接面,所述第三連接面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第二連接面之間;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連接并相對于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傾斜,所述第二連接面與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連接并相對于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傾斜,所述第一連接面朝向所述第一腔體設置,所述第二連接面朝向所述第二腔體設置。
6、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之間的傾斜角為θ1,所述第二連接面與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之間的傾斜角為θ2,θ1>θ2。
7、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連接面與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之間的傾斜角的范圍為[130°,150°],所述第二連接面與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之間的傾斜角的范圍為[120°,140°]。
8、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限流結構還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第二連接面之間的第三連接面,所述第三連接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9、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連接面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延伸長度范圍為[20mm,40mm]。
10、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限流結構還包括第一弧面,所述第一弧面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第三連接面之間;和/或,所述限流結構還包括第二弧面,所述第二弧面連接于所述第二連接面和所述第三連接面之間。
11、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面為圓角,所述第一弧面的半徑的范圍為[10mm,20mm];所述第二弧面為圓角,所述第二弧面的半徑的范圍為[10mm,20mm]。
12、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進氣歧管包括圍設形成所述進氣腔的管體;所述管體包括第一內壁面,所述限流結構設于所述第一內壁面,所述出氣口與所述第一內壁面沿第二方向相對設置,所述第二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限流結構和所述出氣口處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側。
13、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限流結構從所述第一內壁面朝向所述出氣口的方向的凸出高度范圍為[10mm,15mm]。
14、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管體的外表面具有加強筋。
15、另一方面,本申請?zhí)峁┝艘环N發(fā)動機,包括:
16、上述的進氣歧管。
17、再一方面,本申請?zhí)峁┝艘环N車輛,包括:
18、上述的發(fā)動機或上述的進氣歧管。
19、本申請?zhí)峁┑倪M氣歧管、發(fā)動機及車輛,通過在進氣歧管的進氣腔的內側壁上設置限流結構,限流結構將進氣腔分隔形兩個成相連通的腔體。由于限流結構能夠阻擋部分氣流,以使從進氣口流入的氣流中,一部分氣流經靠近進氣口的腔體從出氣口的部分區(qū)域流出,另一部分氣流經遠離進氣口的腔體從出氣口的另一部分區(qū)域流出。相較于傳統(tǒng)的進氣歧管中的進氣腔的內側壁為光滑的,本申請?zhí)峁┑倪M氣歧管通過限流結構的設計,一方面,使得部分氣流經靠近進氣口的腔體從出氣口的部分區(qū)域流出,另一部分氣流經遠離進氣口的腔體從出氣口的另一部分區(qū)域流出,有利于提高出氣口整體流出氣流的均勻性,進而使得與出氣口連接的多個氣缸中進氣的均勻性更好,以使與出氣口相連的每一個氣缸可以充分燃燒,有利于提高氣缸燃燒的燃燒效率,以及降低氣缸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振動和噪音。另一方面,限流結構將進氣歧管的進氣腔的內側壁分割形成多個模態(tài),避免進氣歧管的進氣腔的內側壁出現(xiàn)大面積的光滑面,有利于改善進氣歧管本身在氣流的作用下的nvh性能。
1.一種進氣歧管,用于供氣流流通,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通的進氣口、進氣腔和出氣口,所述進氣口用于流入所述氣流,所述出氣口用于流出所述氣流;所述進氣腔內設有限流結構,所述限流結構用于對所述進氣腔內的氣流提供限流作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結構將所述進氣腔分隔形成相連通的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所述第一腔體和所述第二腔體沿第一方向依次設置,所述進氣口、所述第一腔體以及所述第二腔體依次連通;所述出氣口包括第一出氣區(qū)域和第二出氣區(qū)域,所述第一出氣區(qū)域和所述第二出氣區(qū)域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設置,所述第一出氣區(qū)域和所述第一腔體連通,所述第二出氣區(qū)域和所述第二腔體連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結構包括第一連接面和第二連接面,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連接并相對于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傾斜,所述第二連接面與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連接并相對于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傾斜,所述第一連接面朝向所述第一腔體設置,所述第二連接面朝向所述第二腔體設置。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之間的傾斜角為θ1,所述第二連接面與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之間的傾斜角為θ2,θ1>θ2。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面與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之間的傾斜角的范圍為[130°,150°],所述第二連接面與所述進氣腔的內側壁之間的傾斜角的范圍為[120°,140°]。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結構還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第二連接面之間的第三連接面,所述第三連接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連接面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延伸長度范圍為[20mm,40mm]。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結構還包括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面和所述第三連接面之間,所述第二弧面連接于所述第二連接面和所述第三連接面之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面為圓角,所述第一弧面的半徑的范圍為[10mm,20mm];所述第二弧面為圓角,所述第二弧面的半徑的范圍為[10mm,20mm]。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歧管包括圍設形成所述進氣腔的管體;所述管體包括第一內壁面,所述限流結構設于所述第一內壁面,所述出氣口與所述第一內壁面沿第二方向相對設置,所述第二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限流結構和所述出氣口處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兩側。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結構從所述第一內壁面朝向所述出氣口的方向的凸出高度范圍為[10mm,15mm]。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體的外表面具有加強筋。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進氣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結構與所述進氣腔一體成型。
14.一種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15.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