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屬于實驗教學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是礦井通風實驗的主要設備之一,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來研究和揭示礦井風流流動規(guī)律。然而,現有的通風測試設備型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即傳統(tǒng)的通風管路測試設備的配置動力偏低、電機功率不足、造成管路的風量、風壓偏低、儀器很難測定相關數據。其次傳統(tǒng)的通風管路測試設備漏風很大:即傳統(tǒng)管路采用分體粘接,一年左右即行多處開裂,大量漏風,加之調節(jié)風門較多、體積偏大、結構不合理而漏風、反風系統(tǒng)也有漏風等,都造成總漏風偏大。另外傳統(tǒng)的通風管路測試設備不能凸顯礦井通風系統(tǒng),僅是局部幾條巷道的連接堆積,缺乏直觀的感性交代。僅此幾項因素實驗很不理想,特別是風機性能參數測試偏差很大,很難繪制風機性能曲線及確定管路工況。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采用的具體方案為:
[0004]一種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包括,入風井垂直立在地面,底端連接運輸石門,運輸石門水平布置,連接到運輸大巷的中間位置,運輸大巷也是水平放置,軌道上山和運輸上山的底端均與運輸大巷相連,區(qū)段進風平巷水平布置,與軌道上山相連,其中運輸上山不與區(qū)段進風平巷連接,采煤工作面連接區(qū)段進風平巷和區(qū)段回風平巷,區(qū)段回風平巷水平布置,與運輸上山相連,其中軌道上山不與區(qū)段回風平巷連接,軌道上山和運輸上山的頂端均與回風大巷相連,回風大巷水平放置,回風石門水平布置,其一端連接回風大巷的中間位置,另一端連接回風井的頂端,回風井垂直立在地面,風硐水平布置,一端連接回風井的底端,另一端連接主要通風機的入風口。
[0005]優(yōu)選地,軌道上山和運輸上山向上傾斜約45°。
[0006]優(yōu)選地,風量短路調節(jié)點位于其中部靠下的位置,設計成一段較短的常閉狀態(tài)的管路。
[0007]優(yōu)選地,還設計有反風道,其起點連接在風硐上,垂直向上,然后橫向拐彎,末端連接到主要通風機的出風口管路上,在反風道區(qū)域設置有常閉風門和常開風門。
[0008]優(yōu)選地,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使用的管路材質全部采用PVC塑料管材。
[0009]優(yōu)選地,主要通風機功率為11KW。
[0010]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I)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理念在整體上形象直觀地突出了中央分列式礦井通風系統(tǒng)。
[0012](2)本實用新型采用標準型輕質管材,外形美觀,粘接嚴密,而且造價較低。
[0013](3)本實用新型采用管內電動調節(jié)翻轉式風門,使其漏風減少,造形美觀,調控風流安全快捷。
[0014](4)本實用新型采用了 IlKW的電動機,大大的提升了通風動力,使實驗現象明顯,便于記錄。
[0015](5)本實驗新型結構合理,直觀感受強烈,操作簡單,運行穩(wěn)定,各項數據正常,實驗效果良好。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示意圖。
[0017]圖中:1一入風井,2—運輸石門,3—運輸大巷,4一軌道上山,5—常閉風門,6—運輸上山,7一進風平巷,8一米煤工作面,9一回風平巷,10一常開風門,11一回風大巷,12一回風石門,13—回風井,14 一風量短路調節(jié)點,15—風硐,16—主要風流參數測試點,17—反風道,18一主要通風機。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附圖或一種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與一個或者更多個其他附圖或實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結合。應當注意,為了清楚目的,附圖和說明中省略了與本實用新型無關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部件和處理的表示和描述。
[0019]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主要由通風機、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操作平臺和支架構成。礦井模擬通風管路由PVC水管制成,按照中央分列式的礦井通風系統(tǒng)沿走向方向布置,整體劃分一個水平,分為左右兩個采區(qū),管路中設有9個電動風門,并在IlKW通風機的連接處構筑反風道。操作平臺集成了通風機和電動風門的控制按鈕,實現對礦井風流安全且實時的控制。支架由普通方形鋼管焊接而成,為本設備提供穩(wěn)固的支撐。具體的:
[0020]入風井I垂直立在地面,底端連接運輸石門2,運輸石門2水平布置,連接到運輸大巷3的中間位置,運輸大巷3也是水平的,軌道上山4和運輸上山6的底端均與運輸大巷3相連,兩條上山向上傾斜約45°,區(qū)段進風平巷7水平布置,與軌道上山4相連,(注:運輸上山6不與區(qū)段進風平巷7連接),采煤工作面8連接區(qū)段進風平巷7和區(qū)段回風平巷9,采煤工作面向上傾斜約45° (注:工作面也是管路),區(qū)段回風平巷9水平布置,與運輸上山6相連,(注:軌道上山4不與區(qū)段回風平巷9連接),軌道上山4和運輸上山6的頂端均與回風大巷11相連,回風大巷11也是水平的,回風石門12水平布置,一端連接回風大巷11的中間位置,另一端連接回風井13的頂端,回風井13垂直立在地面,風量短路調節(jié)點14位于其中部靠下的位置,是一段非常短的常閉狀態(tài)的管路,風硐15水平布置,一端連接回風井13的底端,另一端連接主要通風機18的入風口,反風道17起點連接在風硐15上,垂直向上,然后橫向拐彎,末端連接到主要通風機18的出風口管路上。
[0021]本設備模擬的是中央分列式礦井通風系統(tǒng),左右兩翼各設一個采區(qū)。正常情況下,開啟主要通風機后,新鮮風流由入風井I進入,經過運輸石門2流入運輸大巷3,在到達采區(qū)后由采區(qū)下部車場進入軌道上山4,經由區(qū)段進風平巷7進入采煤工作面8,沖洗工作面后,污濁風流由區(qū)段回風平巷9經運輸上山6匯入回風大巷11,經過回風石門12進入回風井13,然后流入風硐15,最后由主要通風機經污濁風流排至外界。當進行反風時,將反風道17區(qū)域的常閉風門5打開,常開風門10關閉,即可實現風流反向。
[0022]雖然已經詳細說明了本實用新型及其優(yōu)點,但是應當理解在不超出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改變、替代和變換。而且,本申請的范圍不僅限于說明書所描述的過程、設備、手段、方法和步驟的具體實施例。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從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將容易理解,根據本實用新型可以使用執(zhí)行與在此所述的相應實施例基本相同的功能或者獲得與其基本相同的結果的、現有和將來要被開發(fā)的過程、設備、手段、方法或者步驟。因此,所附的權利要求旨在它們的范圍內包括這樣的過程、設備、手段、方法或者步驟。
【主權項】
1.一種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其特征在于,入風井(I)垂直立在地面,底端連接運輸石門(2),運輸石門(2)水平布置,連接到運輸大巷(3)的中間位置,運輸大巷(3)也是水平放置,軌道上山(4)和運輸上山(6)的底端均與運輸大巷(3)相連,區(qū)段進風平巷(7)水平布置,與軌道上山(4)相連,其中運輸上山(6)不與區(qū)段進風平巷(7)連接,采煤工作面(8)連接區(qū)段進風平巷(7)和區(qū)段回風平巷(9),區(qū)段回風平巷(9)水平布置,與運輸上山(6)相連,其中軌道上山(4)不與區(qū)段回風平巷(9)連接,軌道上山(4)和運輸上山(6)的頂端均與回風大巷(11)相連,回風大巷(11)水平放置,回風石門(12)水平布置,其一端連接回風大巷(11)的中間位置,另一端連接回風井(13)的頂端,回風井(13)垂直立在地面,風硐(15)水平布置,一端連接回風井(13)的底端,另一端連接主要通風機(18)的入風□ O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其特征在于,軌道上山(4)和運輸上山(6)向上傾斜約45°。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其特征在于,風量短路調節(jié)點(14)位于其中部靠下的位置,設計成一段較短的常閉狀態(tài)的管路。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其特征在于,還設計有反風道(17),其起點連接在風硐(15)上,垂直向上,然后橫向拐彎,末端連接到主要通風機(18)的出風口管路上,在反風道(17)區(qū)域設置有常閉風門(5)和常開風門(10)。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其特征在于,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使用的管路材質全部采用PVC塑料管材。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其特征在于,主要通風機(18)功率為11KW。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測試設備,其主要由通風機、礦井模擬通風管路、操作平臺和支架構成,礦井模擬通風管路由PVC水管制成,按照中央分列式的礦井通風系統(tǒng)沿走向方向布置,整體劃分一個水平,分為左右兩個采區(qū),管路中設有9個電動風門,并在11KW通風機的連接處構筑反風道,操作平臺集成了通風機和電動風門的控制按鈕,實現對礦井風流安全且實時的控制,支架由普通方形鋼管焊接而成,為本設備提供穩(wěn)固的支撐。
【IPC分類】E21F1/02
【公開號】CN204738831
【申請?zhí)枴緾N201520418945
【發(fā)明人】宋杰, 劉雅俊, 黃東輝, 賈恒義, 張?zhí)m俊, 杜育芹
【申請人】中國礦業(yè)大學銀川學院, 宋杰, 黃東輝, 賈恒義, 張?zhí)m俊, 杜育芹
【公開日】2015年11月4日
【申請日】201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