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帶有回流體和回流體進出水閥的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在流體泵工作開始時,需要把進水管內的空氣排盡,以形成不間斷的連續(xù)工作界面,方能將流體提升起來。目前,解決此問題的技術方案,一是人工灌水,把進水管內的空氣壓出,這種方法常見于一般的流體泵工作過程;二是由電動機、水氣分離器和排氣管網組成龐大的抽氣系統(tǒng),附在流體泵上,工作時,先打開抽氣系統(tǒng),待流體泵進水管氣體抽盡后,再打開流體泵提升流體,這種方法常見于大型的流體輸送系統(tǒng),如城市供水系統(tǒng)。兩種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即排氣時間長,并且經常出現(xiàn)漏氣而不能提升流體的現(xiàn)象。而對第二種技術方案來說,還有占地面和空間較大、設備投資多、管網管護工作繁雜、對操作者的素質要求高等諸多不足。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到投資省,工作穩(wěn)定可靠、結構簡單、管護容易的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安裝、工作穩(wěn)定可靠的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包括回流體、回流體進水閥和回流體出水閥。所述回流體為其容積大于流體泵進水管容積的容體,材料為硬性材料,兩端分別與回流體進出水閥連接。
所述的回流體進出水閥為市場上可購到的任意閥門,材料由所輸送的流體性質決定,回流體進水閥一端與回流體連接,另一端與流體泵出水管連通;回流體出水閥一端與回流體連接,另一端與流體泵進水管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工作穩(wěn)定可靠;(2)結構簡單,易于制造、安裝和管護;(3)排氣時間短;(4)占地面積和空間面積?。?5)制造成本和運行成本低;(6)勞動強度小,對操作者素質要求不高。
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在圖中,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由回流體1、回流體出水閥2和回流體進水閥3所組成。
所述回流體1為其容積大于流體泵進水管容積的中空狀的容體,材料為硬性材料,其兩端與回流體進出水閥連接。該結構的好處是由于回流體1通過回流體進水閥3與流體泵出水管連通,得以保持回流體1在流體泵結束工作時,其體內仍有大于流體泵進水管容積的流體;所述回流體出水閥2和回流體進水閥3為市場上可購到的任意閥門,材料為硬性材料回流體出水閥2一端與回流體1連接,另一端與流體泵進水管連通?;亓黧w出水閥3一端與回流體1連接,另一端與流體泵出水管連通。
工作開始時,打開回流體出水閥2,則回流體1內的流被送入流體泵進水管,擠壓出流體泵進水管內的氣體并通過流體泵的排氣閥排入大氣。由于回流體1的容積大于流體泵進水管的容積,從而保證了將流體泵進水管內的氣體排除干凈。這時,關閉回流體出水閥2,開動流體泵,流體輸送進入平穩(wěn)工作狀態(tài),并且在工作中,打開回流體進水閥3,將流體注入回流體1。如果安裝時,回流體1與流體泵出水管沒有高差,則在流體輸送工作結束時,關閉回流體進水閥3,不使回流體1內的流體倒流,為下次工作作好準備。
需要指出的是,流體泵首次開機必須往進水管內人工注入流體,這是普遍的技術問題,不是本實用新型所特有的缺陷。
權利要求1.一種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由回流體、回流體進出水閥連接構成,其特征在于回流體兩端與回流體進出水閥連接;回流體出水閥與端與回流體連接,另一端與流體泵進水管連通;回流體進水閥一端與回流體連接,另一端與流體泵出水管連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其特征是,回流體為其容積大于流體泵進水管容積的容體。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其特征是,回流體為中空狀的容體。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其特征是,回流體材料為硬性材料。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其特征是,回流體進出水閥材料為硬性材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旨在提供一種工作穩(wěn)定可靠、結構簡單、易于制造安裝管護、排氣時間短、占地面積和空間面積小、制造成本和運行成本低、勞動強度小、對操作者素質要求不高的流體泵進水管排氣裝置。它包括回流體和回流體進出水閥,所述回流體為其容積大于流體泵進水管容積的任意規(guī)格任意形狀的容體,其兩端與回流體進出水閥連接,回流體出水閥一端與回流體連接,另一端與流體泵進水管連通,回流體進水閥一端與回流體連接,另一端與流體泵出水管連通。本實用新型適合在流體輸送系統(tǒng)中使用。
文檔編號F04D9/00GK2572056SQ02239029
公開日2003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02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譚桂陽 申請人:譚桂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