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密封帽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35318閱讀:20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密封帽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將壓縮機中的制冷劑的流路孔、即吸入孔以及排出孔閉塞的密封帽。
      背景技術(shù)
      車輛空調(diào)用的壓縮機在由工廠生產(chǎn)出之后,在壓縮機內(nèi)部封入潤滑油。在壓縮機的殼體上的、與外部配管連接的連接部形成有吸入孔以及排出孔。封入潤滑油之后將橡膠制或者樹脂制的密封帽壓入吸入孔以及排出孔,從而吸入孔以及排出孔被密封帽閉塞。作為現(xiàn)有的密封帽,已知例如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在車輛用空調(diào)裝置中使用的防塵用帽。在該車輛用空調(diào)裝置中,如圖10所示,在供制冷劑流通的一組配管的端部設(shè)有連接塊100。在連接塊100開設(shè)有與一組配管連通的第I孔部101以及第2孔部102。并且,在連接塊100裝配有防塵用帽103,該防塵用帽103用于避免灰塵經(jīng)過第I孔部101以及第2孔部102而進入蒸發(fā)器的內(nèi)部。該防塵用帽103包括:主體106,其具備閉塞第I孔部101以及第2孔部102的第I嵌合部104以及第2嵌合部105;鉤部107,其形成為從主體106突出,并且當使主體106從連接塊100脫離時被拉動。并且,鉤部107形成為相對于主體106自如轉(zhuǎn)動。另外,作為其他現(xiàn)有技術(shù),已知有例如專利文獻2中公開的閉塞裝置。該閉塞裝置使用于下述壓縮機,該壓縮機在連接配管的連接部開設(shè)有吸入孔以及排出孔,并且分別在吸入孔以及排出孔的附近固定有配管連接件固定用的雙頭螺栓。閉塞裝置將吸入孔或者排出孔閉塞。閉塞裝置具備:與吸入孔或者排出孔氣密地嵌合的栓體;將雙頭螺栓的周圍覆蓋的筒體;以及與上述栓體以及筒體形成為一體的把手部。在筒體的周壁形成有狹縫,該狹縫從筒體的根底開始沿軸向延伸。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83747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實用新型登錄第3124207號公報然而,圖10所示的防塵用帽存在下述問題,即:當?shù)?嵌合部105沿著防塵用帽103 O拉拔方向從第2孔部102脫離之后,第2嵌合部105與螺栓108抵接,難以使防塵用帽103從壓縮機脫離。尤其是如圖10所示,在螺栓108傾斜的狀態(tài)下,車輛用空調(diào)裝置安裝于車輛,且防塵用帽103的拉拔方向收到空間關(guān)系的制約。如圖10所示,在把持鉤部107并朝箭頭方向拉拔的情況下,如雙點劃線所示,具備第2嵌合部105的防塵用帽103勾掛于螺栓108而無法從連接塊100脫離。另外,關(guān)于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閉塞裝置,也與專利文獻I的情況相同,沿著閉塞裝置的拉拔方向從吸入孔或者排出孔脫離的栓體勾掛于雙頭螺栓,難以使閉塞裝置可靠地從壓縮機脫離。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密封帽,即使在拉拔密封帽時已脫離的帽部與設(shè)于壓縮機的雙頭螺栓接觸,也能夠使密封帽從壓縮機可靠地脫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提供一種密封帽,其用于壓縮機,該壓縮機具備連接供流體流動的配管的連接部、在連接部的端面開設(shè)的流路孔以及立設(shè)于連接部的端面的雙頭螺栓,該密封帽由能夠彈性變形的材料形成,安裝于連接部。密封帽具備將流路孔閉塞的帽部、把持部以及將帽部與把持部連結(jié)成一體的連結(jié)部。連結(jié)部具有能夠供雙頭螺栓插通的螺栓插通部。把持部形成于螺栓插通部的帽部側(cè)。連結(jié)部具備形成于螺栓插通部的帽部側(cè)且與螺栓插通部連通的切入部,該切入部容許從連接部拉拔密封帽時由于帽部與雙頭螺栓的接觸而導致的帽部的折彎變形。根據(jù)本發(fā)明,當拉拔裝配于壓縮機的連接部的密封帽時,從流路孔脫離的帽部即使與雙頭螺栓接觸,通過對密封帽施加拉拔力,帽部將以支點部為支點折彎并相對于連結(jié)部變位。由于帽部相對于連結(jié)部的變位,能夠避免帽部對雙頭螺栓的勾掛,并且,若對密封帽施加拉拔力,密封帽則從雙頭螺栓脫離。其結(jié)果是,能夠可靠地使密封帽從壓縮機脫離。優(yōu)選,在切入部中,從切入部與螺栓插通部連通的位置至在螺栓插通部的帽部側(cè)距離螺栓插通部最遠的位置之間的兩點間的直線距離,被設(shè)定為大于從連接部的端面至雙頭螺栓的頂端的長度。在該情況下,切入部形成于密封帽的連結(jié)部的內(nèi)側(cè)且不到達密封帽的外周緣,因此,能夠抑制從切入部開始的斷裂。另外,在密封帽的拉拔過程中,能夠使雙頭螺栓穿過切入部,能夠更可靠地實現(xiàn)密封帽從壓縮機的脫離。優(yōu)選,流路孔構(gòu)成第一流路孔,壓縮機具備形成于端面的第二流路孔,雙頭螺栓立設(shè)于第一流路孔與第二流路孔之間,帽部構(gòu)成第一帽部,將第二流路孔閉塞的第二帽部借助連結(jié)部而與第一帽部連結(jié)成一體。在該情況下,在壓縮機的連接部,雙頭螺栓配置于流路孔和第二流路孔之間,密封帽將流路孔以及第二流路孔閉塞。在密封帽的拉拔過程中,帽部首先脫離,在避免帽部對雙頭螺栓的勾掛之后,第二帽從第二流路孔脫離。因此,能夠利用一個密封帽將流路孔與第二流路孔閉塞,并且能夠可靠地使密封帽從壓縮機脫離。優(yōu)選,切入部構(gòu)成第一切入部,連結(jié)部在螺栓插通部的第二帽部側(cè)具備第二切入部,第二切入部與第一切入部連通。在該情況下,由于具備第二切入部,在密封帽的拉拔過程中,在避免了帽部對雙頭螺栓的勾掛之后,對第二帽部作用拉拔力的位置將會靠近第2帽部。因此,與不具有第二切入部的情況相比,小的拉拔力即能拉動第二帽部,易于進行密封帽的拉拔。優(yōu)選,切入部從連結(jié)部的外周緣形成至螺栓插通部。在該情況下,切入部到達密封帽的外周緣,在密封帽的拉拔過程中,在避免了帽部對雙頭螺栓的勾掛之后,無需使雙頭螺栓穿過切入部。因此,與在密封帽的連結(jié)部的內(nèi)側(cè)形成的切入部相比,能夠使切入部形成得較短。優(yōu)選,在連結(jié)部的與螺栓插通部對應的位置,具備將雙頭螺栓的外周面覆蓋的螺栓保護部。在該情況下,在將密封帽裝配于連接部的狀態(tài)下,螺栓保護部將雙頭螺栓的外周面覆蓋,因此能夠保護雙頭螺栓。優(yōu)選,螺栓保護部在帽部側(cè)的面具有切入部,該切入部從該螺栓保護部的頂端延
      伸至基部。在該情況下,與在螺栓保護部不具有切入部的情況相比,能夠易于實現(xiàn)螺栓保護部從雙頭螺栓的脫離。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密封帽,即使在拉拔密封帽時脫離的帽部與設(shè)于壓縮機的雙頭螺栓接觸,也能夠可靠地使密封帽從壓縮機脫離。


      圖1是示出應用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的壓縮機的側(cè)視圖。圖2是示出圖1的壓縮機的主視圖。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的立體圖。圖4 (a)是示出密封帽的俯視圖,圖4 (b)是將局部剖切示出的密封帽的側(cè)視圖,圖4 (c)是示出由把持部形成的圓孔與切入部連通的密封帽的主要部分俯視圖。圖5 Ca) 圖5 Cd)是對密封帽的拉拔過程進行說明的說明圖。圖6 (a) 圖6 (d)是示出第I實施方式的變形例I 4所涉及的密封帽的俯視圖。圖7 Ca)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的俯視圖,圖7 (b)是將局部剖切示出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的側(cè)視圖。圖8 Ca)圖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I所涉及的密封帽的俯視圖,圖8 (b)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所涉及的密封帽的俯視圖,圖8 (c)是將局部剖切示出的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所涉及的密封帽的側(cè)視圖。圖9 Ca)是示出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的俯視圖,圖9 (b)是將局部剖切示出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的側(cè)視圖。圖10是將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主要部分局部剖切示出的側(cè)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I實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進行說明。圖1以及圖2所示的壓縮機10是車載用壓縮機。壓縮機10的殼體11主要包括:汽缸體、前殼體以及后殼體。在殼體11設(shè)有連接供作為流體的制冷劑流動的配管的連接部
      12。在連接部12形成有端面12A。在端面12A開設(shè)有作為流路孔的吸入孔13和作為第2流路孔的排出孔14。在端面12A的吸入孔13與排出孔14之間的部位立設(shè)有雙頭螺栓15。雙頭螺栓15是用于固定與連接部12連接的配管的螺栓,被旋入設(shè)于連接部12的螺紋孔。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在壓縮機10的連接部12,吸入孔13、雙頭螺栓15以及排出孔14配置成吸入孔13、雙頭螺栓15以及排出孔14的各中心在假想的直線L上經(jīng)過。如圖1以及圖2所示,以壓縮機10的連接部12位于以旋轉(zhuǎn)軸心P中心傾斜約45度的位置的方式,將壓縮機10固定于車輛的發(fā)動機室內(nèi)。圖3、圖4 (a)以及圖4 (b)所示的密封帽20是裝配于連接部12而用于將吸入孔13以及排出孔14閉塞的部件。密封帽20由例如通過基于人力的加壓而能夠彈性變形的聚氨酯等樹脂材料或者橡膠類材料形成。密封帽20具備吸入孔13用的第一帽部21、排出孔14用的第二帽部22、把持部24以及螺栓保護部25。并且,密封帽20具有將第一帽部21、第二帽部22、把持部24以及螺栓保護部25連結(jié)成一體的連結(jié)部26。另外,連結(jié)部26具有螺栓插通部23。第一帽部21形成為圓柱狀,在第一帽部21的外周面形成有多個環(huán)狀棱21A。具備以從第一帽部21的頂端側(cè)向內(nèi)側(cè)進入方式形成的凹部(未圖示)。與吸入孔13的內(nèi)徑對應地設(shè)定第一帽部21的外徑尺寸,以便通過壓入第一帽部21而將吸入孔13閉塞。第二帽部22形成為圓柱狀。第二帽部22在外周面具備多個環(huán)狀棱22A,并且在內(nèi)部具備與第一帽部21同樣的凹部(未圖示)。與排出孔14的內(nèi)徑對應地設(shè)定第二帽部22的外徑尺寸,以便通過壓入第二帽部22而將排出孔14閉塞。螺栓插通部23是能夠供雙頭螺栓15插通的部位,位于第一帽部21與第二帽部22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連結(jié)部26的與螺栓插通部23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圓筒狀的螺栓保護部25。螺栓保護部25的圓筒內(nèi)側(cè)的部分相當于螺栓插通部23。在密封帽20裝配于連接部12的狀態(tài)下,雙頭螺栓15插通于螺栓插通部23,螺栓保護部25將雙頭螺栓15的外
      周面覆蓋。把持部24是用于使裝配于連接部12的密封帽20易于拉拔的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把持部24形成于密封帽20的一端中的、與第一帽部21鄰接的位置。即:把持部24形成于以第一帽部21為中心與螺栓插通部23相反側(cè)的位置。在把持部24形成有圓孔24A,把持部24形成為環(huán)狀。第一帽部21位于把持部24與螺栓插通部23之間。把持部24只要位于螺栓插通部23的第一帽部21側(cè)即可,可以變更為任意的位置。另外,把持部24的形狀也沒有特別的限制,只要是能夠把持的形狀即可,可以變更為任意的形狀。在拉拔裝配于連接部12的密封帽20時,通過將手指勾掛于把持部24并朝拉拔方向拉動密封帽20而易于拉拔密封帽20。連結(jié)部26將第一帽部21、第二帽部22以及把持部24連結(jié)成一體。如圖4 (b)所示,在連結(jié)部26具備與連接部12的端面12A抵接的抵接面26A。另外,在連結(jié)部26的外周緣形成有厚壁的棱26B。如圖3以及圖4 (a)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被連結(jié)部26的棱26B包圍的內(nèi)側(cè)的范圍中的從螺栓插通部23靠近第一帽部21的區(qū)域形成有第一切入部27,在螺栓插通部23的第二帽部22側(cè)形成有第二切入部29。即:第一切入部27配置于螺栓插通部23與把持部24之間。如圖3以及圖4 (a)所示,第一切入部27包括:橫斷部27A,其在第一帽部21的螺栓插通部23側(cè)橫斷穿過,并且與螺栓插通部23連通;以及外周部27B,其形成為從橫斷部27A開始沿著棱26B朝把持部24延伸。此處所說的「橫斷」是指并不是沿著與密封帽20的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與從把持部24朝向第二帽部22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完全橫切,而是局部橫切。第一切入部27的橫斷部27A在將第一帽部21與螺栓保護部25之間橫斷的方向上形成為直線狀,并且與螺栓插通部23連通。第一切入部27包括多個端部Tl T4。第一切入部27上的外周部27B的端部T3與橫斷部27A的端部Tl連通,并且外周部27B沿著棱26B穿過把持部24與第一帽部21之間并延伸。外周部27B的端部T4在連結(jié)部26位于與橫斷部27A的端部T2相同的一側(cè)。在外周部27B,與橫斷部27A的中心距離最遠的點R存在于第一帽部21與把持部24之間。這里,橫斷部27A的中心在第一切入部27的與螺栓插通部23連通的連通位置。另外,最遠點R是在第一切入部27中,在螺栓插通部23的第一帽部21側(cè)距離螺栓插通部23最遠的位置。如圖4 (b)所示,外周部27B的最遠點R與橫斷部27A的中心之間的兩點間的直線距離Dl被設(shè)定成,大于從端面12A至雙頭螺栓15的頂端的長度D2。通過將該直線距離Dl設(shè)定成大于從端面12A至雙頭螺栓15的頂端的長度D2,在拉拔密封帽20時,能夠使雙頭螺栓15穿過第一切入部27。由于第一切入部27形成于連結(jié)部26,從而在連結(jié)部26上的外周部27B的端部T2與橫斷部27A的端部T4之間形成支點部28。在圖3以及圖4 (a)中,為了便于理解而以雙點劃線表示支點部28。支點部28是作為能夠使第一帽部21相對于連結(jié)部26變位的支點發(fā)揮功能的部位。支點部28形成于連結(jié)部26的、從第一帽部21與螺栓插通部23之間分離的位置。由于支點部28形成于連結(jié)部26,從而,在拉拔密封帽20時,即使第一帽部21與雙頭螺栓15接觸,第一帽部21也以支點部28為支點被折彎,從而能夠避免第一帽部21勾掛于雙頭螺栓15的情況。另外,如圖4 (c)所示,第一切入部27可以與由把持部24形成的圓孔24A連通。在該情況下,易于使雙頭螺栓15進一步穿過第一切入部27。接下來,對第二切入部29進行說明。第二切入部29形成為:從第一切入部27的橫斷部27A的兩端部Tl、T2沿著棱26B朝第二帽部22直線狀地切入。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切入部29的第二帽部22附近的端部T5、T6比螺栓插通部23接近第二帽部22。第二切入部29的第二帽部22附近的端部T5、T6在螺栓插通部23與第二帽部22之間且更接近第二帽部22。由此,在第二帽部22的附近形成第2支點部30。通過第2支點部30形成于比螺栓插通部23靠近第二帽部22的位置,由此,在拉拔密封帽20時,拉拔第二帽部22的力更易于作用于第二帽部22。隨著使第2支點部30的位置比螺栓插通部23接近第二帽部22,拉拔第二帽部22的力更易于作用于第二帽部22。反之,隨著使第2支點部30的位置比第二帽部22接近螺栓插通部23,拉拔第二帽部22的力更難于作用于第二帽部2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切入部27以及第二切入部29的寬度分別被設(shè)定為Imm左右,但是第I切入部27以及第二切入部29的寬度沒有特別限定。第I切入部27以及第二切入部29例如可以是沒有寬度且沒有間隙的切入部、即狹縫。另外,各切入部可以是形成為未從連結(jié)部26的表面至背面完全地被切斷的凹槽、或者是形成為穿孔狀的切入部。在形成為凹槽、穿孔狀的切入部的情況下,在拉拔密封帽20時,只要能夠利用拉拔的力將切入部從連結(jié)部26的表面至背面完全切斷即可。接下來,對該實施方式的密封帽20的拉拔過程進行說明。壓縮機10安裝于車輛的發(fā)動機室內(nèi),設(shè)于連接部12的雙頭螺栓15處于相對于鉛垂方向傾斜約45度的狀態(tài)。密封帽20的第一帽部21閉塞吸入孔13,第二帽部22閉塞排出孔14,并且,密封帽20裝配于壓縮機10的連接部12。對密封帽20進行拉拔操作的操作者首先使手指卡止于把持部24,以使卡止的指靠近雙頭螺栓15的方式朝上方移動。由此,連結(jié)部26彎曲,密封帽20的把持部24附近開始從連接部12的端面12A分離。如圖5(a)所示,通過進一步將把持部24朝箭頭方向拉起,第一帽部21從吸入孔13脫離。另外,在圖5 (a) 圖5 (d)中,以箭頭方向為上方,按照圖5 (a)、圖5 (b)、圖5 (C)、以及圖5 Cd)的順序進行密封帽20的拉拔。并且,通過拉起把持部24,如圖5 (b)所示,第一帽部21與雙頭螺栓15接觸。并且,通過繼續(xù)拉起把持部24,如圖5 (c)所示,第一帽部21以支點部28為支點折彎,密封帽20進一步從連接部12的端面12A分離。第一帽部21直接以折彎的狀態(tài)穿過雙頭螺栓15的側(cè)方并朝第二帽部22移動。這時,雙頭螺栓15在被螺栓保護部25覆蓋的狀態(tài)下穿過第一切入部27。已變位的第一帽部21位于支點部28的側(cè)方,并且雙頭螺栓15與第一帽部21在拉拔方向上接觸。由此,能夠避免第一帽部21對雙頭螺栓15勾掛。若從該狀態(tài)進一步朝上方拉起把持部24,則如圖5 Cd)所示,第二帽部22開始從排出孔14脫離,并且螺栓保護部25開始從雙頭螺栓15拔出。這時,由于第2支點部30設(shè)定為比螺栓插通部23接近第二帽部22,因此,易于使拉拔力作用于第二帽部22,與遠離第2支點部的情況相比,能夠以較小的力使第二帽部22脫離。在第二帽部22從排出孔14中脫離出之后,或者在第二帽部22脫離的同時,螺栓保護部25從雙頭螺栓15拔出,密封帽20的拉拔完成。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能夠獲得下面的作用效果。(I)在對裝配于壓縮機10的連接部12的密封帽20進行拉拔的過程中,即使從吸入孔13脫離的第一帽部21與雙頭螺栓15接觸,由于對密封帽20施加拉拔力,第一帽部21也會以連結(jié)部26的支點部28為支點而折彎。由于第一帽部21的折彎,能夠避免第一帽部21在拉拔方向上勾掛于雙頭螺栓15,第一帽部21不會成為拉拔密封帽20的障礙。而且,若對密封帽20施加拉拔力,則密封帽20從雙頭螺栓15脫離。其結(jié)果是,能夠可靠地使密封帽20從壓縮機10脫離。(2)由于第一切入部27形成于密封帽20的連結(jié)部26的內(nèi)側(cè),因此,在拉拔密封帽20的過程中,能夠使雙頭螺栓15穿過第一切入部27,能夠更可靠地實現(xiàn)密封帽20從壓縮機10的脫離。另外,由于第一切入部27并未到達密封帽20的外周緣,因此,在拉拔密封帽20的過程中,在拉拔第一帽部21之后,以端部T5、T6這兩點為基準,能夠使螺栓插通部23以及第二帽部22脫離。即,在拉拔螺栓插通部23以及第二帽部22時,拉拔的力分散到端部T5、T6。例如,在第一切入部27的端部Τ2到達外周緣的情況下,在拉拔螺栓插通部23以及第二帽部22時,拉拔的力作用于端部Τ5這一點。因此,與第一切入部27到達密封帽20的外周緣的情況相比,本實施方式的結(jié)構(gòu)中,密封帽20相對于拉拔力而言強度高。(3)在壓縮機10的連接部12,吸入孔13與排出孔14配置成雙頭螺栓15位于兩孔13、14之間。一個密封帽20將吸入孔13以及排出孔14,雙頭螺栓15插通于密封帽20的螺栓插通部23。在密封帽20的拉拔過程中,第一帽部21首先脫離,在避免第一帽部21對雙頭螺栓15的勾掛之后,第二帽部22從排出孔14脫離。因此,能夠利用一個密封帽20閉塞吸入孔13與排出孔14,并且,能夠使密封帽20可靠地從壓縮機10脫離。(4)在密封帽20設(shè)有第二切入部29。由此,在密封帽20的拉拔過程中,使得在避免第一帽部21對雙頭螺栓15的勾掛之后,對第二帽部22作用拉拔力的位置靠近第二帽部22。因此,與不具有第二切入部29的情況相比,第二帽部22的拉拔力很小即可,容易拉拔。(5)在將密封帽20裝配于連接部12的狀態(tài)下,螺栓保護部25將雙頭螺栓15覆蓋。因此,在密封帽20裝配于連接部12的狀態(tài)下,能夠保護雙頭螺栓15。(6)由于在密封帽20形成有棱26Β,因此密封帽20相對于拉拔力具有高強度。接下來,對第I實施方式的變形例I 4進行說明。圖6 Ca)所示的變形例I是第一切入部27的位置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的密封帽20的例子。從橫斷部27A的兩端部T1、T2朝向把持部24分別形成有外周部27B、27B。外周部27B的一方的端部T3與橫斷部27A的兩端部T1、T2連通,外周部27B的另一方的端部T4成為最遠點R。因此,在變形例I的密封帽20中,連結(jié)部26上的支點部28形成于把持部24與第一帽部21之間。外周部27B的把持部24附近的端部T4與橫斷部27A之間的直線距離,被設(shè)定為大于從端面12A至雙頭螺栓15的頂端的長度。在該變形例I中,在密封帽20的拉拔過程中,第一帽部21在雙頭螺栓15的頂端側(cè)以支點部28為支點折彎,第一帽部21直接以折彎的狀態(tài)穿過雙頭螺栓15的頂端側(cè)并朝第二帽部22移動。由于第一帽部21的折彎,能夠避免第一帽部21在拉拔方向上勾掛于雙頭螺栓15。圖6 (b)所示的變形例2是:形成為僅從橫斷部27A的一方的端部Tl延伸出第二切入部29、在橫斷部27A的另一方的端部T2未形成有切入部的密封帽20的例子。在變形例2的情況下,雖然僅僅是形成為從橫斷部27A的一方的端部Tl延伸出第二切入部29,但是能夠利用端部T5形成第2支點部30。因此,在密封帽20的拉拔過程中,能夠使拉拔的力易于作用于第二帽部22。圖6 (C)所示的變形例3是僅形成第一切入部27而省略了第二切入部29的密封帽20的例子。在變形例3的情況下,與第I實施方式以及變形例1、2相比,是第二帽部22不易脫離的結(jié)構(gòu),但是,通過與變形例2的情況相比增大拉拔力,便能夠使第二帽部22從排出孔14脫離。該情況下也能夠利用第一帽部21的折彎而避免吸入側(cè)帽部21在拉拔方向上勾掛于雙頭螺栓15。圖6 (d)所示的變形例4是不具備螺栓保護部25的密封帽20的例子。在變形例4中,連結(jié)部26具有螺栓插通部23,第一帽部21以及把持部24被連結(jié)部26連結(jié)成一體。在變形例4的情況下,第一切入部27的橫斷部27A與螺栓插通部23連通。在變形例4的密封帽20的情況下,由于不具備螺栓保護部25,因此即使將密封帽20裝配于連接部12,雙頭螺栓15也會露出而未被保護。在密封帽20的拉拔過程中,無需使螺栓保護部25從雙頭螺栓15脫離,能夠在這種程度上使密封帽20容易脫離。(第2實施方式)接下來,對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進行說明。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是第一切入部到達連結(jié)部的外周緣的例子。對于與第I實施方式共用的要素沿用第I實施方式的說明,并使用共用的附圖標記。在圖7所示的密封帽40的連結(jié)部26形成有第一切入部41,第一切入部41從連結(jié)部26的外周緣延伸至螺栓插通部23。因此,第一切入部41是從連結(jié)部26的外周緣橫斷至螺栓插通部23的切入部。另外,第一切入部41位于螺栓插通部23的第一帽部21側(cè)。支點部42、43設(shè)定為在連結(jié)部26上隔著螺栓插通部23形成于第一切入部41的相反側(cè)。支點部42是在密封帽40的拉拔過程中用于使第一帽部21朝螺栓保護部25變位的支點。SP,在保持把持部24并朝向雙頭螺栓15拉動密封帽40的拉拔過程中,密封帽40以支點部42為支點折彎,而后第一帽部21脫離。支點部43是在密封帽40的拉拔過程中用于在第一帽部21與雙頭螺栓15接觸的狀態(tài)下使第一帽部21以避免對雙頭螺栓15的勾掛的方式變位的支點。支點部43是在密封帽40的拉拔過程中為了使第一帽部21變位且避免勾掛于雙頭螺栓15勾掛的必要的支點。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密封帽40不具有第二切入部。根據(jù)該密封帽40,在密封帽40的拉拔過程中,第一帽部21以支點部42為支點折彎并且朝向雙頭螺栓15變位直至與雙頭螺栓15抵接。并且,若第一帽部21與雙頭螺栓15接觸,則第一帽部21以支點部43為支點變位。通過進一步進行拉拔,在第一帽部21與雙頭螺栓15抵接的狀態(tài)下,第一帽部21直接以支點部43為支點折彎并穿過雙頭螺栓15的支點部43附近。并且,通過繼續(xù)拉拔,進行第二帽部22與螺栓保護部25的脫離。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獲得與第I實施方式的項目(1)、(3)、(5)以及(6)實質(zhì)上相同的作用效果。進一步說明的話,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切入部41到達密封帽40的外周緣,因此,在密封帽40的拉拔過程中,在避免了第一帽部21對雙頭螺栓15的勾掛之后,無需使雙頭螺栓15穿過第一切入部41。因此,與在第I實施方式的密封帽20的連結(jié)部26的內(nèi)側(cè)形成的第一切入部27相比,在第2實施方式中,能夠使第一切入部41的長度減小。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I實施方式相比,能夠簡化密封帽20的結(jié)構(gòu)。另外,第一切入部41設(shè)于從螺栓插通部23接近第一帽部21的區(qū)域。并且,由于以從螺栓插通部23接近第一帽部21的方式傾斜地延伸,因此,在拉拔過程中,連結(jié)部26易于以支點部42為支點而折彎。接下來,對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2進行說明。圖8 Ca)所示的變形例I是除了形成有第一切入部41之外還形成有第二切入部44的密封帽40的例子。變形例I的第一切入部41形成為橫斷地穿過第一帽部21的螺栓插通部23側(cè),并且與螺栓插通部23連通。在變形例I的情況下,支點部42、43形成于與第一切入部41的一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切入部44形成為:從連結(jié)部26的第一帽部21的端部沿著棱26B朝向第二帽部22延伸,并且,形成為在螺栓保護部25與第二帽部22之間穿過。在該變形例I的情況下,由于形成有第二切入部44而在連結(jié)部26 形成第2支點部45。由于第2支點部45形成于第二帽部22的附近,在拉拔密封帽40時,拉拔第二帽部22易于作用于第二帽部22。因此,與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帽40相比,第二帽部22的脫離在螺栓保護部25從雙頭螺栓15脫離之前進行,易于實現(xiàn)第二帽部22的脫離。圖8 (b)以及圖8 (C)所示的變形例2是在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帽40上的螺栓保護部25形成有切入部46的密封帽40的例子。在密封帽40所具備的螺栓保護部25的、第一帽部21側(cè)的周面形成有切入部46,該切入部46從螺栓保護部25的基部25A形成至頂端25B。由于在螺栓保護部25形成切入部46,在密封帽40的拉拔過程中,通過在第一帽部21脫離之后進一步進行拉拔,螺栓保護部25的切入部46被打開。由此,螺栓保護部25從雙頭螺栓15脫離,而且,第二帽部22從排出孔14脫離。在變形例2的情況下,與在螺栓保護部25沒有切入部46的情況相比,易于實現(xiàn)螺栓保護部25從雙頭螺栓15的脫離。(第3實施方式)接下來,對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進行說明。第3實施方式是具有僅對吸入孔進行閉塞的帽部的密封帽的例子。圖9 (a)以及圖9 (b)所示的密封帽50除了具備帽部51和把持部54之外,還具備將帽部51與把持部54連結(jié)成一體的連結(jié)部56。連結(jié)部56具備螺栓插通部53,并在與螺栓插通部53對應的位置具備螺栓保護部55。帽部51將吸入孔13閉塞且呈圓柱狀。把持部54用于在拉拔密封帽50時使密封帽50易于拉拔。把持部54具有圓孔54A,并且具有與第I實施方式的把持部24實質(zhì)相同的結(jié)構(gòu)。螺栓插通部53是供雙頭螺栓15插通的部位,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連結(jié)部56的與螺栓插通部53對應的位置形成有螺栓保護部55。螺栓保護部55的內(nèi)側(cè)的通孔相當于螺栓插通部53。連結(jié)部56具備與連接部12的端面12A抵接的端面56A和沿著外周緣形成的棱56B。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被連結(jié)部56的棱56B包圍的內(nèi)側(cè)的范圍中,形成有在螺栓插通部53的帽部51側(cè)形成的切入部57。如圖9 (a)所示,切入部57形成為橫斷地穿過帽部51的螺栓插通部53,并且包括與螺栓插通部53連通的橫斷部57A以及形成為從橫斷部57A沿著棱56B朝向把持部54延伸的外周部57B。切入部57的橫斷部57A在帽部51與螺栓保護部55之間以直線狀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與螺栓插通部53連通。切入部57上的外周部57B的端部T3與橫斷部57A的端部Tl連通。外周部57B沿著棱56B延伸,并且在把持部54與帽部51之間穿過。外周部57B的端部T4位于與橫斷部57A的端部T2相同的一側(cè)。在外周部57B,與橫斷部57A的中心距離最遠的點R存在于帽部51與把持部54之間。外周部57B的最遠點R與橫斷部57A的中心之間的直線距離被設(shè)定為大于從端面12A至雙頭螺栓15的頂端的長度。由于切入部57形成于連結(jié)部56,在連結(jié)部56上的外周部57B的端部T4與橫斷部57A的端部T2之間形成支點部58。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在拉拔裝配于壓縮機10的連接部12的密封帽50時,即使從吸入孔13脫離的帽部51與雙頭螺栓15抵接,帽部51也以連結(jié)部56的支點部58為支點折彎而相對于連結(jié)部56變位。由于帽部51相對于連結(jié)部56的變位,能夠避免帽部51對雙頭螺栓15的勾掛,帽部51不會成為拉拔密封帽50的障礙。另外,切入部57可以與把持部54的圓孔54A連通。在該情況下,更加容易使雙頭螺栓15穿過切入部57。針對排出孔14也可以采用與密封帽50相同的結(jié)構(gòu)并與排出孔14對應的密封帽。另外,上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帽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本發(fā)明并不受上述的實施方式限定,可以如下所述在發(fā)明的主旨范圍內(nèi)進行多種變更。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裝配密封帽的壓縮機以車載用的壓縮機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壓縮機的形式并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壓縮機可以是斜板式、渦旋式、葉片式,另外,對車載用的壓縮機特沒有特別限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形成于壓縮機的殼體的連接部裝配密封帽的例子,但是并不是限定連接部形成于殼體,例如可以在設(shè)于殼體的其他部件形成連接部。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壓縮機的連接部上以吸入孔、雙頭螺栓以及排出孔的各自的中心在假想直線上穿過的方式配置吸入孔、雙頭螺栓以及排出孔,但是吸入孔、雙頭螺栓、排出孔的各自的中心可以彼此錯位。在該情況下,密封帽變更為與吸入孔、雙頭螺栓、排出孔的位置對應地使第一帽部、螺栓插通部以及第二帽部彼此錯位的形狀。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壓縮機以吸入孔位于比排出孔低的位置的方式固定于發(fā)動機室內(nèi),但是,可以是排出孔位于比吸入孔低的位置的方式固定的壓縮機。該情況下的密封帽例如形成為將排出孔用的第二帽部的位置與吸入孔用的第一帽部的位置對換,并在排出孔用的帽部附近設(shè)置把持部即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把持部形成為環(huán)狀,但是把持部只要是拉拔密封帽時操作者易于把持的形狀即可,不特別地對形狀進行限定。另外,把持部設(shè)置成存在于螺栓插通部的帽部側(cè)。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沿著密封帽的外周緣的方式設(shè)有棱,但是并不是必須要設(shè)置棱。例如可以省略棱。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設(shè)于連接部的雙頭螺栓以相對于鉛垂方向傾斜約45度的狀態(tài)將壓縮機安裝于發(fā)動機室的例子進行了說明。然而,對雙頭螺栓的方向并沒有特別地限定,可以任意變更。例如,雙頭螺栓可以沿著鉛垂方向配置,可以以45度以外的角度傾斜。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切入部中,從與螺栓插通部連通的位置至距離插通部最遠的位置R的兩點間的直線距離,被設(shè)定為大于從端面至雙頭螺栓的頂端的長度。然而,根據(jù)密封帽的材料的不同可以變更上述距離。在密封帽的材料是具有充分的延伸余量的材料、例如、橡膠類材料的情況下,上述的兩點間的直線距離可以設(shè)定為小于從端面至雙頭螺栓的頂端的長度。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密封帽,其用于壓縮機,該壓縮機具備連接供流體流動的配管的連接部、在所述連接部的端面開口的流路孔以及立設(shè)于所述連接部的端面的雙頭螺栓, 所述密封帽由能夠彈性變形的材料形成,且安裝于所述連接部,所述密封帽具備將所述流路孔閉塞的帽部、把持部以及將所述帽部與所述把持部連結(jié)成一體的連結(jié)部, 所述連結(jié)部具有能夠供所述雙頭螺栓插通的螺栓插通部, 所述密封帽的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形成于所述螺栓插通部的所述帽部側(cè), 所述連結(jié)部具備形成于所述螺栓插通部的所述帽部側(cè)且與所述螺栓插通部連通的切入部,該切入部容許從所述連接部拉拔所述密封帽時由于所述帽部與所述雙頭螺栓的接觸而導致的所述帽部的折彎變形。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帽,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入部中,從所述切入部與所述螺栓插通部連通的位置至在所述螺栓插通部的所述帽部側(cè)距離所述螺栓插通部最遠的位置的兩點間的直線距離,被設(shè)定為大于從所述連接部的端面至所述雙頭螺栓的頂端的長度。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孔構(gòu)成第一流路孔, 所述壓縮機具備形成于所述連接部的端面的第二流路孔, 所述雙頭螺栓立設(shè)于所述第一流路孔與所述第二流路孔之間, 所述帽部構(gòu)成第一帽部, 將所述第二流路孔閉塞的第二帽部借助所述連結(jié)部而與所述第一帽部連結(jié)成一體。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入部構(gòu)成第一切入部, 所述連結(jié)部在所述螺栓插通部的所述第二帽部側(cè)具備第二切入部, 所述第二切入部與所述第一切入部連通。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入部從所述連結(jié)部的外周緣形成至所述螺栓插通部。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帽,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連結(jié)部的與所述螺栓插通部對應的位置,具備將所述雙頭螺栓的外周面覆蓋的螺栓保護部。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密封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栓保護部在所述帽部側(cè)的面具有切入部,該切入部從該螺栓保護部的頂端延伸至基部。
      全文摘要
      一種密封帽(20),由能夠彈性變形的材料形成,具備將流路孔閉塞的帽部(21)、能夠把持的把持部(24)以及將帽部(21)與把持部(24)連結(jié)成一體的連結(jié)部(26)。連結(jié)部(26)具有能夠供雙頭螺栓(15)插通的螺栓插通部(23)。把持部(24)形成于螺栓插通部(23)的帽部(21)側(cè)。連結(jié)部(26)具備形成于螺栓插通部(23)與帽部(21)之間并且與螺栓插通部(23)連通的切入部(27)。切入部(27)容許從連接部(12)拉拔密封帽(20)時由于帽部(21)與雙頭螺栓(15)的接觸而導致的帽部(21)的折彎變形。
      文檔編號F04B39/00GK103119298SQ201180044858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9月22日
      發(fā)明者米田正人, 永井宏幸, 濱崎勝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