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偏移構造點的直齒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繞旋轉軸旋轉安裝并通過旋轉配合件傳輸扭矩的部件。所述部件具有繞旋轉軸(R)延伸的第一直齒輪,其與具有與第一直齒輪匹配的合適的第二直齒輪的旋轉配合件嚙合。第一直齒輪具有多個帶有齒尖的齒以及位于各齒尖之間的齒槽,其中各齒尖大體上沿旋轉軸方向延伸。第一直齒輪的齒尖分別具有嚙合邊緣,形成第一線,而位于各齒之間的齒槽定義了第二線。至少兩個相鄰的第二線相交于虛擬點(S)上,該點位于越過旋轉軸(R)且位于旋轉軸(R)和第一直齒輪的最大圓周(A)之間的半圓平面上。
【專利說明】具有偏移構造點的直齒輪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繞旋轉軸旋轉安裝的部件,尤其是作為輪轂/旋轉接合總成的一部分。為了傳輸扭矩,該部件具有一直齒輪,該直齒輪繞旋轉軸延伸并且與具有對應直齒輪的旋轉配合件偏置嚙合。為了支持該扭矩,該直齒輪具有多個帶有基本沿旋轉軸方向(例如徑向)延伸的齒尖的齒以及位于各齒之間的齒槽。
【背景技術】
[0002]在輪轂/旋轉接合總成中提供配對的直齒輪已為公知技術,例如DE19751855C1公開了一種輪轂/旋轉接合總成,其中外接合部構造為圓盤形狀。一用于向輪轂傳輸扭矩的環(huán)形體,該環(huán)形體一方面通過直齒輪連接到外接合部,另一方面通過縱向齒非旋轉地連接到輪轂。該外接合部和環(huán)形體通過固定環(huán)彼此軸向連接。對于輪轂,環(huán)形體通過形成輪轂的套筒狀部分與通過環(huán)形體軸向偏置的輪轂軸承軸向連接。
[0003]DE3636243A1也公開了一種使用直齒輪的輪轂/旋轉接合總成,其中該輪轂具有帶有珠子的套筒部,該珠子軸向固定輪轂軸承的軸承內圈。在珠子的端部,具有直齒輪,該直齒輪與外接合部上對應的相同和反向的直齒輪哨合,用于傳輸扭矩。該兩直齒輪位于共同的徑向平面上。
[0004]通常當設計齒時,會使用一般被稱為Hirth型齒輪的構造設計。該種齒輪由艾爾伯特.希斯(Albert Hirth)博士發(fā)明,并已獲專利授權DE440816。該Hirth型齒輪特征在于該直齒輪的每一個齒均具有一個哨合邊緣,形成第一直線,和多個哨合時與各個齒對應的齒槽,每一個形成第二直線,兩直線在旋轉軸上相交于一點。
[0005]DE102005054283B4同樣在輪轂/旋轉接合總成的部件上采用了上述Hirth型齒輪。在該申請中,進行嚙合的齒輪的齒的徑向向外部分沿徑向方向突出,這表示在兩個齒輪軸向螺旋連接時,它們首先在外側彼此徑向連接,并且僅在定位螺釘完全旋緊后,齒才會完全嚙合。其實現(xiàn)方式是上述一個齒輪的直線的交點和反向齒輪的交點不重合,兩個交點在旋轉軸上位置相互錯開。這種方法的缺點在于,徑向內部區(qū)域的嚙合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兩個齒輪彼此偏置的強度,因此就避免不了內部區(qū)域的局部過載。經過數(shù)次測試,證明了一種齒輪的設計具有尤其驚人的承載能力,其中上述嚙合邊緣線及齒的齒槽線的交點并不是精確地位于旋轉軸上,而是如本發(fā)明,與旋轉軸錯開。
【發(fā)明內容】
[0006]在這種背景下,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進的兩個旋轉配合件(rotatingpartner)之間的嚙合方式,相比于普通的Hirth型齒輪,其通過匹配直齒輪以相互作用的方式嚙合。該目的通過權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實現(xiàn)。對應的優(yōu)選總成是等同權利要求的主題。而優(yōu)選的實施例是各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需要說明的是,在專利權利要求書中分別提及的特征可以以任何技術上有意義的方式進行組合,并且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這里的說明,尤其是與附圖結合的說明,是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特征及詳細情況。
[0007]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繞旋轉軸的旋轉安裝的部件。該部件尤其適用于與旋轉配合件一起進行扭矩傳輸。該部件具有第一直齒輪,該第一直齒輪繞旋轉軸延伸并且用于同旋轉配合件嚙合,優(yōu)選地為偏向嚙合,該旋轉配合件具有與第一直齒輪匹配的對應的第二直齒輪。所述第一直齒輪具有多個帶有齒尖的齒以及位于各齒之間的齒槽,其中該齒尖基本沿旋轉軸的方向延伸。優(yōu)選地,提供一種繞旋轉軸延伸的齒輪。
[0008]在徑向方向上,齒輪的齒例如會越過整個半徑,從旋轉軸延伸到各自的外圓周。優(yōu)選地,所述齒不是延伸至旋轉軸,而是越過一部分半徑從內圓周到外圓周,即該齒輪例如以環(huán)形方式配置,從而為中央布置裝置提供空間,以將部件和旋轉配合件固定在一起。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齒輪也包括多個圓周上間隔開的齒組,當嚙合時,該齒組與旋轉配合件的第二齒輪匹配。該第一直齒輪具有一嚙合邊緣,該嚙合邊緣形成第一線,在下文也稱為齒頂線。即該線分別由齒頂上的齒輪的軸向最外面的點限定。位于各齒之間的齒槽分別形成第二線,即齒輪的軸向最下方點限定了第二線,在下文稱為齒根線。第一和第二線之間的齒表面的輪廓分別形成了齒側面。該齒側面相對于與第一線相交并且平行于旋轉軸的垂線的傾斜度可方便地為任意值。齒的側面例如可以是對稱和非對稱的傾斜。優(yōu)選地,設定相對于上述垂線的最大側面角為19.5°,工藝相關的雙邊誤差偏差最大為0.5°。此外,齒尖和/或齒槽可以是圓形的。
[0009]根據(jù)本發(fā)明,至少兩條相鄰的第二線在一虛擬點上相交,該虛擬點位于旋轉軸和第一直齒輪的最大外圓周之間,越過旋轉軸的對應半圓平面上。虛擬點位于旋轉軸外,而非其上,這一事實使得根據(jù)本發(fā)明解決方案的齒相對于(至少在想象中的)向旋轉軸運轉的齒而言,在徑向方向上的逐漸變細變得不明顯。與Hirth型的齒輪相比,通過這種措施可以在徑向內部區(qū)域獲得更大的材料厚度。通過測試,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在例如與傳統(tǒng)的Hirth型的齒輪無游隙嚙合的情況下,可以在不增加齒折斷的風險的同時,獲得改進的齒輪非旋轉嚙合。為了在徑向內部區(qū)域保持或者甚至增加匹配齒輪的穿透深度,齒的第一線例如平行于臨近的第二線運轉或者甚至在旋轉軸的方向上偏移。
[0010]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直齒輪可配置為螺旋齒輪,即在該實施例中,第一線不與旋轉軸相交。然而,優(yōu)選地,設定第一線與旋轉軸相交,那么則導致齒基本為徑向指向,因為必須容許工藝相關的誤差偏差。
[0011]為了簡化設計,設定位于兩條第二線之間的第一線還穿過虛擬點。
[0012]優(yōu)選地,第一線限定了一平面。根據(jù)另一實施例,設定第一線位于圓錐體或者截錐體的外圍表面。例如,這是一個圓錐體或截錐體的內齒輪,或者是圓錐體或截錐體的外齒輪。
[0013]本發(fā)明中的“線”不一定要設定為直的第一和第二線。即使所述線優(yōu)選為直的,但沿任何方向的彎曲的線也是可以的。優(yōu)選地,至少第一線沿平行于嚙合方向彎曲。換言之,相關的曲率平面平行于旋轉軸,或者旋轉軸甚至位于曲率平面內。優(yōu)選地,它們是凹面彎曲的。優(yōu)選地,至少第一線完全平行于嚙合方向彎曲。即其他的線為直的,僅有一個曲率平面平行于旋轉軸,或者旋轉軸位于曲率平面內。根據(jù)一優(yōu)選實施例,設定第一線在其范圍內保持其彎曲方向。
[0014]例如,第一線不是從齒輪的外圓周沿直線方向朝向主要由第二線限定的虛擬點移動,而是在嚙合方向上在其徑向范圍內具有曲率。發(fā)現(xiàn)通過在所述方向上的曲率該嚙合條件能夠更好的重現(xiàn)。因為已經發(fā)現(xiàn),尤其是在中心固定的情況下,在徑向方向上的彈性柔度及柔度的變化很大程序上依賴于設計“基礎”。當設計齒輪時,一定要考慮到柔度的徑向變化。已發(fā)現(xiàn)這只適用于構造線(尤其是第一構造線)不足以設計成直線時。而該曲率尤其可以更好地適應于部件的實際設計。
[0015]此外,優(yōu)選地,第二線也是彎曲的,每個齒的側面角在其整個徑向范圍內保持不變。假定穿過齒的切口分別垂直于第一線并平行于旋轉軸,則側面角是在平行于旋轉軸并穿過第一線的“垂線”和連接第一、第二線的直線之間的角度。例如,第二線的曲率依照第一線的曲率。根據(jù)本發(fā)明,要避免齒側面區(qū)域的凸起或者凸起加工。換言之,齒的截面幾何情況應該保持不變;僅其徑向范圍具有背向嚙合的曲率或圓形部分。
[0016]因此可以確定,即使存在曲率并假定旋轉配合件具有對應的配置,至少可以在一些部分獲得與直齒輪的強制嚙合。
[0017]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用于扭矩傳輸?shù)目偝?。該總成包括一繞旋轉軸旋轉安裝的部件以及旋轉配合件;該部件配置為上述其中一個實施例,其中每一個都是優(yōu)選的。根據(jù)本發(fā)明,旋轉配合件的第二直齒輪外周嚙合,從而與第一直齒輪匹配,第二直齒輪具有多個帶有基本沿旋轉軸方向延伸的齒尖的齒以及位于各齒之間的齒槽,并且第二直齒輪的齒尖分別限定了嚙合邊緣,形成第三線,并且位于各齒之間的齒槽分別形成第四線。只要可以與部件形成外周嚙合,旋轉配合件的齒輪可以以任何方式配置。優(yōu)選地,如果能夠強制,每個齒至少部分形成無游隙嚙合,即至少在一些部分,齒與其兩個側面形成與其他直齒輪的齒的側面的接觸點。根據(jù)一優(yōu)選實施例,第二齒輪配置為Hirth型齒輪,即第三和第四線在位于旋轉軸的點上相交。
[0018]優(yōu)選地,設定至少兩條相鄰的第四線相交于一虛擬點,該虛擬點位于在旋轉軸和第二直齒輪的最大圓周之間的旋轉軸一側上的半圓表面上。因此與齒朝向旋轉軸移動(假定至少一部分)相比,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齒在徑向方向的逐漸變細變得更加明顯。與Hirth型齒輪相比,這種措施可以獲得的徑向內部區(qū)域材料厚度更小,因此在第一和第二直齒輪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空間和游隙,從而在固定時,徑向外區(qū)域能夠首先完成并且更強地相互嚙合,其中由于徑向外區(qū)域可以承受更重的負載,因此它對于扭矩傳輸更為重要;而由于逐漸變細形成的游隙,在徑向內部區(qū)域,嚙合更不容易遇到局部過載的危險。換言之,第一和第二直齒輪之間的游隙總體在增加,其沿徑向向內方向上增加;在強制固定兩者時,在齒的徑向內部區(qū)域提供了安全裕度,由于齒具有更小的材料的厚度,因此更加靈敏,這樣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匹配使得從徑向外部沿徑向方向強制嚙合到徑向內部,主要是強制嚙合,從而避免對內部區(qū)域造成損壞。
[0019]為了作進一步的改進,位于兩條第四線之間的第三線也優(yōu)選地與虛擬點相交。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地,第一直齒輪構造為齒的第一線也與該齒相關的各第二線的交點相交。
[0020]優(yōu)選地,第一直齒輪的虛擬點限定了與旋轉軸垂直的第一平面,而第二直齒輪的虛擬點限定了與旋轉軸垂直的第二平面,在部件和旋轉配合件偏置嚙合的情況下,平面彼此間隔平行。例如,這些平面的偏移是通過上述構造線的彎曲程度實現(xiàn),例如第一和第三線的構造線。
[0021]根據(jù)一優(yōu)選實施例,設定部件的虛擬點以及旋轉配合件的各點分別位于與旋轉軸同軸的虛擬圓上。優(yōu)選地,該圓具有同樣的半徑。在一實施例中,該半徑對應于用于在各齒輪之間產生偏置嚙合的部件的中心孔半徑。
[0022]該總成優(yōu)選用于機動車,設置在機動車的車輪和側軸之間。例如,第一和第二直齒輪中的一個直齒輪安裝車輪軸承的滾動鉚釘套環(huán)上,并通過緊固螺絲固定到反向齒輪,該反向齒輪即為第一和第二直齒輪中的另一個,其形成于萬向節(jié)罩(joint bell)上,與該萬向節(jié)罩構成與側軸非旋轉連接的旋轉接合連接構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下面參考附圖對本發(fā)明及技術背景進行更詳細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附圖描述的是本發(fā)明的特別優(yōu)選的實施例,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受附圖描述的限制。附圖示意性地顯示了:
[0024]圖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輪轂/旋轉接合總成的局部截面圖;
[0025]圖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直齒輪的第一實施例的透視俯視圖;
[0026]圖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直齒輪的第一實施例的透視俯視圖;
[0027]圖4: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直齒輪的第二實施例的透視俯視圖;
[0028]圖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直齒輪的第二實施例的透視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圖1所示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包括部件3的輪轂/旋轉接合總成I,在本示例中,輪轂包括萬向節(jié)罩以及旋轉配合件2。該輪轂2支撐一未示出的輪。該萬向節(jié)罩3為接合的一部分,由未示出的側軸驅動,繞旋轉軸R旋轉。為了連接部件3與旋轉配合件2,連接部件3與旋轉配合件2分別設有分別繞旋轉軸R延伸的直齒輪10和20。直齒輪10和20相互匹配,如果匹配方式正確,其中一個的齒與另一個的齒槽哨合至少一部分是無游隙的。為了相對于齒輪的嚙合產生偏置,合適的裝置是中心螺旋接頭4。即螺栓4穿過輪轂2的中心孔,并且擰入萬向節(jié)罩3的螺紋孔,從而將萬向節(jié)罩一側的第一直齒輪10固定到輪轂一側的第二直齒輪20上。本發(fā)明直齒輪的齒的構造設計參考下述各附圖進行說明,其中構造線分別用來描述齒的圖示表征。例如,圖2所示為第一齒輪10的第一實施例中的齒13的構造線,例如,如圖1所示,它設置在本發(fā)明總成I的萬向節(jié)罩3上。在下面的附圖中,只顯示了第一直齒輪的一個齒13。而其他與齒13形狀相同的各齒配置為在圓周方向上繞旋轉軸R沿圓A運轉。這同樣適用于下述附圖,只是細節(jié)上進行了必要的變更。構造線12由嚙合邊緣定義,即齒最外面的點。各構造線11分別由與該齒相鄰的齒槽最下方的點定義。齒頂線12和各個齒根線11間的表面限定了齒廓。相應的側面角為由線12和旋轉軸R橫跨形成的平面和分別由線12和11橫跨形成的平面之間的角。構造線11、12在虛擬點S處相交,該虛擬點位于圓K上并遠離旋轉軸R,且位于第一齒輪10的外圓周A內。第一直齒輪10的所有的齒的交點S都位于圓K上。交點S是虛擬的,這是因為用于偏置裝置4的第一齒輪10的中心孔是齒延伸到旋轉軸R的障礙。根據(jù)本發(fā)明,在本示例中的虛擬點S并不位于旋轉軸R上,而是位于遠離旋轉軸R、位于第一直齒輪10的外圓周A和旋轉軸R之間的半圓表面上。因此,齒13的徑向內區(qū)域的尺寸要大于交點位于旋轉軸的傳統(tǒng)Hirth型齒輪的內區(qū)域。在一未示出的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二直齒輪,該第二直齒輪與上述第一直齒輪匹配,并且該第二直齒輪設置在輪轂2上,配置為Hirth型齒輪。
[0030]然而,圖3所示為第二直齒輪20的另一實施例,根據(jù)圖1所示的總成,該第二直齒輪20與第一直齒輪10匹配,并且設置在輪轂2上,即所述旋轉配合件。
[0031]例如,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第二齒輪20的第一實施例的齒23的構造線。不過圖中僅示出第二直齒輪20的一個齒23。而其他與齒23形狀相同的各齒配置為在圓周方向上繞旋轉軸R運轉。構造線22由嚙合邊緣定義,即齒23最外面的點。各構造線21分別由與該齒相鄰的齒槽最下方的點定義。齒頂線22和各個齒根線21間的表面限定了齒廓。相應的側面角為由線22和旋轉軸R橫跨形成的平面和分別由線22和21橫跨形成的平面之間的角。構造線22、21在虛擬點S’處相交,該虛擬點位于圓K上并在旋轉軸R的近側,且位于齒輪的外圓周A內。第二直齒輪20的所有的齒的交點S’都位于圓K上。在本實施例中,該“物理”齒23運轉至交點S’結束。根據(jù)本發(fā)明,在本示例中的虛擬點S’并不位于旋轉軸R上,而是位于旋轉軸R近側、位于外圓周A和旋轉軸R之間的半圓表面上。因此,齒23的徑向內區(qū)域的尺寸要小于相交點位于旋轉軸R上的傳統(tǒng)Hirth型齒輪的內區(qū)域。
[0032]圖4和圖5所示分別為第一直齒輪30和第二直齒輪40的變體。
[0033]例如,圖4所示為第一齒輪30的第二實施例的齒33的構造線,例如,如圖1所示,它設置在本發(fā)明的總成I的萬向節(jié)罩3上。圖中只顯示了第一直齒輪30的一個齒33。而其他與齒33形狀相同的各齒配置為在圓周方向上繞旋轉軸R運轉。構造線32由嚙合邊緣定義,即齒最外面的點。構造線31分別由與該齒相鄰的齒槽最下方的點定義。齒頂線32和各個齒根線31間的表面形成了齒廓。齒頂線32和齒根線31分別沿平行于旋轉軸的方向彎曲,該方向與嚙合方向相反。構造線32、31在虛擬點S處相交,該虛擬點位于圓K上并遠離旋轉軸R,且位于第一齒輪30的外圓周A內。第一直齒輪30的所有的齒的交點S都位于圓K上。交點S是虛擬的,這是因為用于偏置裝置4的第一齒輪30的中心孔是齒延伸到旋轉軸R的障礙。根據(jù)本發(fā)明,在本示例中的虛擬點S并不位于旋轉軸R上,而是位于遠離旋轉軸R、位于第一直齒輪30的外圓周A和旋轉軸R之間的半圓表面上,其中在這種情況下,圓K與交點Z間隔開,這使得當使用的是傳統(tǒng)的Hirth型齒輪時,其處于與嚙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齒33的徑向內區(qū)域的尺寸不僅要大于傳統(tǒng)的Hirth型的齒輪的內區(qū)域,同時以非線性方式在徑向內區(qū)域減少嚙合,從而更適用于于部件(例如萬向節(jié)罩3)的彈性柔度的徑向變化。需要再次指出,本實施例同樣適合匹配傳統(tǒng)的Hirth型齒輪,其設置在輪轂2上。
[0034]圖5所示為第二直齒輪40的另一第二實施例,該第二直齒輪40與上述實施例中的第一直齒輪30匹配,并且設置在輪轂2上,即旋轉配合件。
[0035]例如,圖5所示為本發(fā)明第二齒輪40的第二實施例的齒44的構造線。圖中僅示出第二直齒輪40的一個齒44。而其他與齒44形狀相同的各齒配置為在圓周方向上繞旋轉軸R運轉。構造線42由嚙合邊緣定義,即由齒44最外面的點定義。構造線41分別由與該齒相鄰的齒槽最下方的點定義。齒頂線42和各個齒根線41間的表面限定了齒廓。側面角在各個齒44的徑向范圍上是不變的。根據(jù)本發(fā)明,在本示例中的虛擬點S’并不位于旋轉軸R上,而是位于旋轉軸R近側,位于第二直齒輪40外圓周A和旋轉軸R之間的半圓表面上。其中在本實施例中,圓K與交點Z間隔開,這使得當使用的是傳統(tǒng)Hirth型齒輪時,其處于與嚙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齒44的徑向內區(qū)域的尺寸不僅要小于傳統(tǒng)Hirth型齒輪的內區(qū)域,同時以非線性方式在徑向內區(qū)域減少嚙合,從而更適用于部件(例如輪轂2)的彈性柔度的徑向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繞旋轉軸旋轉安裝并通過旋轉配合件(2)傳輸扭矩的部件(3),具有繞旋轉軸(R)延伸并且與旋轉配合件(2)嚙合的第一直齒輪(10、30),其中旋轉配合件(2)具有與第一直齒輪(10、30)匹配的對應的第二直齒輪(20、40),第一直齒輪(10)具有多個帶有大體上沿旋轉方向延伸的齒尖的齒(13、33)以及位于各齒之間的齒槽,第一直齒輪的每個齒尖均具有一個形成第一線(12、32)的嚙合邊緣,位于各齒之間的每個齒槽形成一第二線(11、31),其中至少兩個相鄰的第二線(11、31)相交于一虛擬點(S),該虛擬點(S)位于越過旋轉軸(R)且處于旋轉軸(R)和第一直齒輪(10、30)的最大圓周(A)之間的半圓平面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3),其中位于兩條第二線之間的第一線與旋轉軸相交。
3.根據(jù)前述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部件(3),其中位于兩條第二線之間的第一線與虛擬點相交。
4.根據(jù)前述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部件(3),其中第一線限定了一平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3),其中第一線位于一截錐體的外圍表面。
6.根據(jù)前述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部件(3),其中至少第一線沿平行于旋轉軸的方向彎曲,優(yōu)選地與哨合方向相反。
7.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部件(3),其中第二線進一步以使各個齒的側面角在其徑向范圍內保持不變的方式彎曲。
8.一種傳輸扭矩的總成(I),包括根據(jù)前述任一項權利要求配置的繞旋轉軸旋轉安裝的部件(3),以及具有與第一直齒輪(10、30)在外周嚙合的第二直齒輪(20、40)的旋轉配合件(2),其中旋轉配合件(2)的第二直齒輪(20、40)具有多個帶有沿旋轉軸方向延伸的齒尖的齒以及位于各齒之間的齒槽,以及第二直齒輪的每個齒尖限定了形成第三線(22、24)的嚙合邊緣,以及位于各齒之間的每個齒槽形成第四線(21、41)。
9.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總成(I),其中至少兩條相鄰的第四線(21、41)相交于虛擬點(S'),該虛擬點(S’)位于在旋轉軸(R)近側且處于旋轉軸(R)和第二直齒(20、40)的最大圓周(A)之間的半圓平面上。
10.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總成(I),其中位于兩條第四線(21、41)之間的第三線(22,44)也與虛擬點(S')相交。
11.根據(jù)前述兩個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總成(I),其中第一直齒輪(10、30)的虛擬點(S)限定了垂直于旋轉軸(R)的第一平面(El),而第二直齒輪(20、40)的虛擬點(S')限定了垂直于旋轉軸(R)的第二平面(E2),在部件(3)和旋轉配合件(2)偏置嚙合的情況下,平面(E1、E2)相互間隔開并且相互平行。
12.根據(jù)前述兩個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總成(I),其中部件(3)的虛擬點(S)以及旋轉配合件(2)的虛擬點(S')分別位于與旋轉軸(R)同軸的虛擬圓(K)上。
13.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總成(1),其中圓(K)的半徑是相同的。
14.根據(jù)權利要求8-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總成(I),其中設有用于實現(xiàn)第一直齒輪(10,30)和第二直齒輪(20、40)偏置嚙合的裝置(4)。
15.根據(jù)權利要求8-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總成(I),其中該總成設置在機動車的車輪和側軸之間。
【文檔編號】F16D1/033GK104471265SQ201380038492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17日
【發(fā)明者】C·費爾希納, L·霍克斯, W·雅克爾斯 申請人:尼亞普科歐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