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密封裝置,特別是涉及用于動力轉向裝置的輸入軸的密封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動力轉向裝置的輸入軸上要使用密封裝置。例如,在動力轉向裝置的回轉式的液壓控制閥中,在該液壓控制閥的外殼和貫穿于該外殼內的輸入軸之間的間隙處,配設有用于密封該間隙的密封裝置。圖6是用于表示這種現有的密封裝置100的使用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圖。
如圖6所示,現有的密封裝置100配設于動力轉向裝置120的液壓控制閥的外殼121的軸孔122和輸入軸123之間的環(huán)狀間隙124?,F有的密封裝置100呈以軸線x為中心的環(huán)狀的形狀,在內周側具有密封部101。密封部101包括位于密封對象物側的主密封唇部102、位于比主密封唇部102靠近與密封對象物側相反的一側即外部側的副密封唇部103、位于最外部側的主防塵唇部104以及位于主防塵唇部104和副密封唇部103之間的副防塵唇部105。
主密封唇部102、副密封唇部103、主防塵唇部104和副防塵唇部105在密封部101的內周面呈環(huán)狀延伸。主密封唇部102、副密封唇部103、主防塵唇部104和副防塵唇部105相對于輸入軸123的外周面分別具有規(guī)定的過盈量,與輸入軸123能夠滑動地接觸。
技術實現要素:
這樣,現有的密封裝置100具有用于謀求抑制灰塵、泥水等異物自外部側侵入的結構,但是,近年來的車輛等的使用環(huán)境變得多樣化,因此,密封裝置在比以往所設想的狀態(tài)更為惡劣的使用環(huán)境中有時就會面臨異物侵入的危險。雖然在這種惡劣的使用環(huán)境下主防塵唇部104和副防塵唇部105也能夠抑制灰塵侵入,但泥水等液體有時會侵入到主密封唇部102和副密封唇部103之間。
因此,在現有的密封裝置100中,有時砂粒等會隨著泥水進入到主密封唇部102和輸入軸123的外周面之間,導致主密封唇部102對于輸入軸123的密封性下降,從而使油等密封對象物發(fā)生泄漏。因此,在現有的密封裝置100中,要求對于要自外部側侵入的泥水等液體確保充分的密封性。
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進一步抑制泥水等液體自外部側侵入的密封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密封裝置的特征在于,該密封裝置包括繞軸線呈環(huán)狀的加強環(huán)、以及安裝于該加強環(huán)的彈性體部,該彈性體部繞所述軸線呈環(huán)狀并由彈性體形成,所述加強環(huán)包括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的筒狀的筒部以及中空圓盤狀的圓盤部,該圓盤部自所述筒部的所述軸線方向上的一側的端部朝向所述軸線延伸,所述彈性體部包括:基體部,其是安裝于所述加強環(huán)的所述圓盤部的內周側端部且繞所述軸線呈環(huán)狀的部分;內側密封部,其是自該基體部向所述軸線方向上的另一側延伸且繞所述軸線呈環(huán)狀的部分;以及外側密封部,其是自所述基體部向所述軸線方向上的所述一側延伸且繞所述軸線呈環(huán)狀的部分,所述內側密封部具有繞所述軸線呈環(huán)狀的主密封唇,該主密封唇朝向所述軸線凸出,其沿著所述軸線的截面具有楔形狀,所述外側密封部包括:繞所述軸線呈環(huán)狀且朝向所述軸線突出的內側防塵唇;以及繞所述軸線呈環(huán)狀的外側防塵唇,其位于比該內側防塵唇靠所述軸線方向上的所述一側的位置,在所述外側密封部中,于所述外側防塵唇的外周側設有朝向所述軸線擠壓該外側防塵唇的彈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技術方案的密封裝置中,所述外側密封部具有繞所述軸線呈環(huán)狀的輔助外側防塵唇,該輔助外側防塵唇從在所述軸線方向上的所述一側與所述外側防塵唇相鄰的位置朝向所述軸線突出。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技術方案的密封裝置中,所述輔助外側防塵唇朝向所述軸線且朝向所述軸線方向上的所述一側突出。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技術方案的密封裝置中,所述輔助外側防塵唇在內周側的端部具有輔助外側防塵唇前端部,該輔助外側防塵唇前端部朝向所述軸線凸出,其沿著所述軸線的截面呈楔形狀。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技術方案的密封裝置中,所述外側防塵唇朝向所述軸線凸出,在沿著所述軸線的截面上具有楔形狀。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技術方案的密封裝置中,所述輔助外側防塵唇的內徑小于所述外側防塵唇的內徑。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技術方案的密封裝置中,所述外側防塵唇的內徑小于所述內側防塵唇的內徑。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技術方案的密封裝置中,所述內側密封部具有繞所述軸線呈環(huán)狀的副密封唇,該副密封唇位于比所述主密封唇靠近所述軸線方向上的所述一側的位置,且朝向所述軸線凸出,所述主密封唇比所述副密封唇更向內周側突出。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密封裝置,可提供一種能夠進一步抑制泥水等液體自外部側侵入的密封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用于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的示意性結構的、沿軸線的截面的剖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密封裝置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3是用于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的示意性結構的、沿軸線的截面的剖視圖。
圖4是圖3所示的密封裝置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5是圖4所示的輔助外側防塵唇的放大圖。
圖6是用于表示現有的密封裝置的示意性結構的、沿軸線的截面的局部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2、100:密封裝置;10:加強環(huán);11:筒部;12:圓盤部;13:外側圓盤部;14:內側圓盤部;15:連接部;20、30:彈性體部;21:基體部;22:內側密封部;22a:內側容納槽;23、31:外側密封部;23a:外側容納槽;24:主密封唇;24a:主密封唇前端;25:副密封唇;25a:副密封唇前端;26:內側防塵唇;26a:內側防塵唇前端;27:外側防塵唇;27a:外側防塵唇前端;28:墊圈部;29:中間部;32:輔助外側防塵唇;33:輔助外側防塵唇前端部;40:內側箍簧;41:外側箍簧;101:密封部;102:主密封唇部;103:副密封唇部;104:主防塵唇部;105:副防塵唇部;120:動力轉向裝置;121:外殼;122:軸孔;123:輸入軸;124:間隙;a:外側;b:內側;c:外周側;d:內周側;x:軸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
圖1是用于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1的示意性結構的、沿軸線x的截面的剖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密封裝置1的局部放大剖視圖。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1在汽車等中用于對旋轉軸和具有供該旋轉軸貫穿的貫通孔的構件之間進行密封,例如在汽車的動力轉向裝置中,為了對動力轉向裝置的回轉式液壓控制閥的外殼和貫穿于該外殼內的動力轉向裝置的輸入軸之間進行密封而應用。以下,為了便于說明,設軸線x方向上的箭頭a(參照圖1)方向為外側(軸線方向上的一側),軸線x方向上的箭頭b(參照圖1)方向為內側(軸線方向上的另一側)。具體而言,外側是指在密封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下面向不存在潤滑油等密封對象物或不希望存在密封對象物的區(qū)域的方向,內側是指在密封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下面向存在密封對象物的區(qū)域的方向。此外,在與軸線x垂直的方向(以下也稱徑向。)上,設遠離軸線x的方向(圖1的箭頭c方向)為外周側,靠近軸線x的方向(圖1的箭頭d方向)為內周側。
如圖1和圖2所示,密封裝置1包括繞軸線x呈環(huán)狀的加強環(huán)10和安裝于加強環(huán)10的彈性體部20,彈性體部20繞軸線x呈環(huán)狀且由彈性體形成。彈性體部20一體安裝于加強環(huán)10。加強環(huán)10例如是金屬制,作為加強環(huán)10的金屬材料,例如有不銹鋼、SPCC(冷軋鋼)。作為彈性體部20的彈性體,例如有各種橡膠材料。各種橡膠材料例如為丁腈橡膠(NBR)、氫化丁腈橡膠(H-NBR)、丙烯酸酯橡膠(ACM)、氟橡膠(FKM)等合成橡膠。
加強環(huán)10例如通過壓制加工、鍛造來進行制造,彈性體部20使用成型模通過交聯(硫化)成型來成型。在該交聯成型時,將加強環(huán)10配置于成型模之中,通過交聯粘接將彈性體部20粘接于加強環(huán)10,從而與加強環(huán)10一體地成型彈性體部20。
如圖1和圖2所示,加強環(huán)10包括沿軸線x方向延伸的筒狀的筒部11和中空圓盤狀的圓盤部12,圓盤部12自筒部11的軸線x方向上的一側(外側)的端部朝向軸線x延伸。具體而言,加強環(huán)10在沿軸線x的截面中(以下也簡稱“截面”。)具有大致L字狀的形狀,在截面中,其厚度恒定或大致恒定。
如圖2所示,在加強環(huán)10中,筒部11具體是指沿軸線x方向延伸的圓筒狀或大致圓筒狀的部分。圓盤部12具體而言其內周側的端部向內側凹進,包括:外側圓盤部13,其是自筒部11的外側端部沿徑向延伸的部分;內側圓盤部14,其是在比外側圓盤部13靠內側且靠內周側的位置沿徑向延伸的部分;以及連接部15,其是連結外側圓盤部13和內側圓盤部14且形成臺階的部分。另外,圓盤部12也可以呈在內周側的端部處不向內側凹進,從而不具有外側圓盤部13和內側圓盤部14的平面狀。
如圖1和圖2所示,彈性體部20包括:基體部21,其是安裝于加強環(huán)10的圓盤部12的內周側的端部且繞軸線x呈環(huán)狀的部分;內側密封部22,其是自基體部21向軸線x方向上的另一側(內側)延伸且繞軸線x呈環(huán)狀的部分;外側密封部23,其是自基體部21向軸線x方向上的一側(外側)延伸且繞軸線x呈環(huán)狀的部分。
如圖2所示,基體部21具體是指在彈性體部20中位于加強環(huán)10的內側圓盤部14和連接部15的附近的環(huán)狀的部分。內側密封部22是在其外側的端部處與基體部21連結且自基體部21向內側延伸的部分,與加強環(huán)10的筒部11相面對地配置。外側密封部23在其內側的端部處與基體部21連結,且自基體部21沿著軸線x向外側延伸。
如圖1和圖2所示,內側密封部22具有繞軸線x呈環(huán)狀的主密封唇24,主密封唇24朝向軸線x凸出,其沿軸線x的截面具有楔形狀。主密封唇24形成為,在密封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下,主密封唇24的內周側端部(前端)即主密封唇前端24a與未圖示的旋轉軸的外周面整周接觸。具體而言,設定主密封唇24相對于旋轉軸的過盈量,以使主密封唇前端24a側部分在整個圓周上以在軸線x方向上的規(guī)定寬度,與旋轉軸的外周面接觸。
此外,如圖2所示,內側密封部22具有繞軸線x呈環(huán)狀的副密封唇25,副密封唇25位于比主密封唇24靠近軸線x方向上的一側(外側)的位置,朝向軸線x凸出。主密封唇24比副密封唇25更向內周側突出。具體而言,副密封唇25的內周側端部(前端)、即副密封唇前端25a具有比主密封唇前端24a的直徑大的直徑,副密封唇25與主密封唇24相比不向內周側突出。具體而言,副密封唇25形成為,具有相對于旋轉軸的微小過盈量、或者具有與旋轉軸相同的尺寸、或者相對于旋轉軸具有微小間隙。由此,副密封唇25用來提高主密封唇24對于旋轉軸的隨動性,使得主密封唇24對旋轉軸的密封性能在未圖示的旋轉軸發(fā)生擺動等時或因潤滑油等密封對象物的壓力導致主密封唇24變形時也不會下降。
此外,如圖2所示,內側密封部22在外周側具有內側容納槽22a,內側容納槽22a是背對主密封唇24而形成且朝向內周側凹進的環(huán)狀槽。在該內側容納槽22a內嵌入有環(huán)狀的內側箍簧40。內側箍簧40具體是環(huán)狀的螺旋彈簧,例如通過將螺旋彈簧的端部之間結合起來而形成。內側箍簧40在密封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下,沿徑向朝內周側擠壓內側密封部22的主密封唇24,將主密封唇前端24a壓靠于旋轉軸,對主密封唇24施加朝向旋轉軸的規(guī)定大小的箍緊力。
如圖1和圖2所示,外側密封部23包括:繞軸線x呈環(huán)狀的內側防塵唇26,其朝向軸線x突出;以及繞軸線x呈環(huán)狀的外側防塵唇27,其位于比內側防塵唇26靠近軸線x方向上的一側(外側)的位置。
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內側防塵唇26自基體部21的外側且是內周側的端部以朝向內周側和外側的方式,相對于軸線x傾斜地延伸。此外,內側防塵唇26形成為,在密封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下,作為其內周側端部(前端)的內側防塵唇前端26a與未圖示的旋轉軸的外周面整周接觸。具體而言,設定內側防塵唇26相對于旋轉軸的過盈量,以使內側防塵唇前端26a側的部分沿整個圓周以在軸線x方向上的規(guī)定寬度,與旋轉軸的外周面接觸。另外,可以以在密封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下內側防塵唇前端26a不接觸旋轉軸的方式,設定內側防塵唇26的延伸方向上的長度。
外側防塵唇27朝向軸線x凸出,在沿軸線x的截面上具有楔形狀。外側防塵唇27形成為,在密封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下,作為其內周側端部(前端)的外側防塵唇前端27a與未圖示的旋轉軸的外周面整周接觸。具體而言,設定外側防塵唇27相對于旋轉軸的過盈量,以使外側防塵唇前端27a側的部分沿整個圓周以在軸線x方向上的規(guī)定寬度與旋轉軸的外周面接觸。
在外側密封部23中,于外側防塵唇27的外周側設有作為朝向軸線x擠壓外側防塵唇27的彈簧的外側箍簧41。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在外側密封部23上,于外周側的背對外側防塵唇27的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內周側凹進的環(huán)狀槽,即外側容納槽23a。在該外側容納槽23a內嵌入有外側箍簧41。外側箍簧41具體是環(huán)狀的螺旋彈簧,例如通過將螺旋彈簧的端部之間連結起來而形成。外側箍簧41在密封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下沿徑向朝向內周側擠壓外側密封部23的外側防塵唇27,將外側防塵唇前端27a壓靠于旋轉軸,對外側防塵唇27施加朝向旋轉軸的規(guī)定大小的箍緊力。在密封裝置1中,外側防塵唇27的內徑小于內側防塵唇26的內徑。具體而言,外側防塵唇前端27a具有比內側防塵唇前端26a的直徑小的直徑,外側防塵唇27比內側防塵唇26更向內周側突出。
此外,如圖2所示,彈性體部20具體包括:墊圈部28,其是自外周側覆蓋加強環(huán)10的筒部11的部分;以及中間部29,其自基體部21的外周側的端部一直延伸到筒部11的內周面。墊圈部28是用于將密封裝置1嵌合固在要安裝密封裝置1的密封裝置1使用對象中的、供旋轉軸貫穿的貫通孔中的部分,在密封裝置1被壓入到上述貫通孔中時,墊圈部28在該貫通孔和加強環(huán)10的筒部11之間被徑向壓縮,從而產生朝向徑向的嵌合力。以使墊圈部28被壓入上述貫通孔中時產生規(guī)定大小的嵌合力的方式,設定墊圈部28的徑向上的厚度。如上所述,彈性體部20具有基體部21、內側密封部22、外側密封部23、墊圈部28、中間部29的各部分,并且由彈性體一體形成。
根據具有以上那樣結構的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1,利用內側防塵唇26,能夠在密封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下防止灰塵等異物沿著由外向內的方向侵入。此外,利用外側防塵唇27和外側箍簧41,能夠謀求在密封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下提高外側防塵唇27的密封性,從而防止灰塵、泥水等異物沿著由外向內的方向侵入。由此,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1在外側密封部23處具有2個防塵唇,即內側防塵唇26和外側防塵唇27,因此,能夠謀求抑制砂粒等粒狀異物隨著泥水進入到主密封唇24和旋轉軸的外周面之間,由此能夠抑制主密封唇部24對于旋轉軸的密封性下降,從而謀求防止油等密封對象物泄漏。
接著,參照圖3、圖4和圖5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2。圖3是用于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的示意性結構的、沿軸線的截面的剖視圖,圖4是圖3所示的密封裝置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5是圖4所示的輔助外側防塵唇的放大圖。本第2實施方式與上述具有彈性體部20的密封裝置1的不同點在于彈性體部30,具體而言,不同點僅在于,在彈性體部30的外側密封部31上設有輔助外側防塵唇32這一點。以下,對于同上述第1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1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結構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其說明,僅對不同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2的彈性體部30的外側密封部31,除了內側防塵唇26和外側防塵唇27以外,還具有繞軸線x呈環(huán)狀的輔助外側防塵唇32,該輔助外側防塵唇32從在軸線x方向上的一側(外側)與外側防塵唇27相鄰的位置朝向軸線x突出。
如圖3和圖4所示,輔助外側防塵唇32朝向軸線x且朝向軸線x方向上的一側(外側)突出。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輔助外側防塵唇32在外側密封部31中從在外側與外側防塵唇27相鄰的位置起延伸,以朝向軸線x且朝向外側的方式,相對于軸線x傾斜地延伸。
此外,輔助外側防塵唇32在內周側的端部具有朝向軸線x凸出的輔助外側防塵唇前端部33,輔助外側防塵唇前端部33的沿軸線x的截面呈楔形狀。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輔助外側防塵唇前端部33在輔助外側防塵唇32的前端處朝向軸線x突出。輔助外側防塵唇32形成為,在密封裝置2的使用狀態(tài)下,輔助外側防塵唇前端部33與未圖示的旋轉軸的外周面整周接觸。具體而言,設定輔助外側防塵唇前端部33相對于旋轉軸的過盈量,以使輔助外側防塵唇前端部33沿整個圓周以在軸線x方向上的規(guī)定寬度與旋轉軸的外周面接觸。
輔助外側防塵唇32的內徑小于外側防塵唇27的內徑。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輔助外側防塵唇前端部33具有比外側防塵唇前端27a的直徑小的直徑。
根據具有以上那樣結構的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2,利用輔助外側防塵唇30,謀求在密封裝置2的使用狀態(tài)下防止灰塵、泥水等異物沿著由外向內的方向侵入。這樣,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2由于在外側密封部31處具有3個防塵唇,即內側防塵唇26、外側防塵唇27和輔助外側防塵唇32,因此,能夠謀求抑制砂粒等粒狀異物隨著泥水進入到主密封唇部24和旋轉軸的外周面之間,由此能夠抑制主密封唇部24對于旋轉軸的密封性下降,從而謀求防止油等密封對象物泄漏。
這樣,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1和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2,能夠提供可進一步抑制泥水等液體自外部側侵入的密封裝置。
另外,在第1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1和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2中,在彈性體部20、30的內側密封部22上設置了副密封唇25,但在本實用新型中,在上述內側密封部22上也可以不設置副密封唇25。
以上,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1和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2,包括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所涵蓋的所有方案。此外,為了實現上述課題和效果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適當選擇組合各特征。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各構成要素的形狀、材料、配置、尺寸等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的使用方案進行適當變更。
具體而言,加強環(huán)10、彈性體部20的形態(tài)可以是其他形態(tài)。此外,本第1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1和第2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2應用在了汽車的動力轉向裝置中,但本實用新型的密封裝置的適用對象不限定于此,對于其他的車輛、通用機械、工業(yè)機械等的旋轉軸等能夠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能起到的效果的所有結構,均可適用本實用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