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注脂壓蓋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軸承制造檢測的技術(shù)領域,具體為一種注脂壓蓋機。
【背景技術(shù)】
[0002]在軸承的制造過程中,對于密閉軸承要在軸承的內(nèi)外圈之間灌注油脂,然后對灌注油脂完成后要對軸承的內(nèi)外圈之間進行加蓋,保證油脂的密封,防止油脂外露,現(xiàn)有的注脂壓蓋通常采用人工操作,而且其注脂和壓蓋要分別進行,不能實現(xiàn)注脂壓蓋的自動化,其勞動強度高,檢測效率較低,人工注脂壓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軸承注脂壓蓋的質(zhì)量。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注脂壓蓋機,較好地實現(xiàn)了軸承注脂壓蓋的自動化,降低了勞動強度高,提高了軸承注脂壓蓋的效率,保證了注脂壓蓋的質(zhì)量。
[0004]其技術(shù)方案是這樣的:一種注脂壓蓋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置有工作臺,所述工作臺上依次設置有軸承注脂裝置和軸承壓蓋裝置,對應所述軸承注脂裝置和所述軸承壓蓋裝置設置有軸承移送搬運裝置。
[0005]其進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上在所述軸承注脂裝置前設置有軸承靈活性檢測裝置;
所述工作臺上在所述軸承壓蓋裝置后設置有勻脂裝置;
所述軸承注脂裝置后和所述軸承壓蓋裝置后分別設置有排料裝置;
所述軸承注脂裝置包括第一注脂裝置和第二注脂裝置,所述第一注脂裝置和第二注脂裝置間設置有第一軸承翻轉(zhuǎn)裝置;
所述第一注脂裝置前和所述第二注脂裝置后分別設置有稱重裝置;
所述軸承壓蓋裝置包括第一軸承壓蓋裝置和第二軸承壓蓋裝置,所述第一軸承壓蓋裝置和所述第二軸承壓蓋裝置間設置有第二軸承翻轉(zhuǎn)裝置;
所述第一軸承壓蓋裝置和所述第二軸承壓蓋裝置分別包括取放蓋裝置、壓蓋裝置和蓋尚檢測裝置;
所述軸承靈活性檢測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架,所述第一支撐架上設置有第一氣缸,第一橫桿通過導柱和導套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所述第一橫桿,所述第一橫桿兩端分別設置有檢測頭和第一驅(qū)動電機,所述第一驅(qū)動電機通過皮帶連接所述檢測頭;所述稱重裝置為電子稱;
所述第一注脂裝置和所述第二注脂裝置分別包括第二支撐架,第二橫桿通過導柱和導套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所述第二支撐架通過螺桿連接所述第二橫桿,所述第二橫桿兩端分別設置有注脂頭和第三驅(qū)動電機,所述第三驅(qū)動電機通過皮帶連接所述注脂頭,所述注脂頭包括旋轉(zhuǎn)軸,所述旋轉(zhuǎn)軸一端套裝有皮帶輪,所述旋轉(zhuǎn)軸另一端設置有出脂頭,所述出脂頭內(nèi)設置有儲脂腔和出脂孔,所述旋轉(zhuǎn)軸內(nèi)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連接所述儲脂腔;所述第一翻轉(zhuǎn)裝置和所述第二翻轉(zhuǎn)裝置分別包括翻轉(zhuǎn)板和翻轉(zhuǎn)氣缸; 所述取放蓋裝置包括第三支撐架,第三橫桿通過導柱和導套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放蓋頭設置在所述第三橫桿上,第二氣缸連接所述放蓋頭;
所述壓蓋裝置包括第四支撐架,第四橫桿通過導柱和導套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架,壓蓋頭設置在所述第四橫桿上,第三氣缸連接所述壓蓋頭;
所述蓋高檢測裝置包括第五支撐架,第五橫桿通過導柱和導套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架,蓋高檢測頭設置在所述第五橫桿上,所述第五支撐架通過螺桿連接所述第五橫桿;
所述軸承內(nèi)外圈移送搬運裝置包括支座,所述支座通過縱向?qū)U連接所述工作臺,所述支座上設置有平行的第一橫向?qū)U和第二橫向?qū)U,所述第一橫向?qū)U和所述第二橫向?qū)U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滑塊、第二滑塊、第三滑塊、第四滑塊和第五滑塊,所述第五滑塊上設置有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活塞桿連接所述第三滑塊,所述第四滑塊上設置有第一連桿,所述第一連桿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所述第二連桿連接第三滑塊,所述第三連桿連接第五滑塊,所述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連接第一夾頭座,所述第一夾頭座上設置有多個夾頭,所述第四滑塊和第五滑塊上設置有第二夾頭座,所述第二夾頭座上設置有多個夾頭。
[0006]本發(fā)明的上述結(jié)構(gòu)中,工作臺上依次設置有軸承注脂裝置和軸承壓蓋裝置,對應軸承注脂裝置和軸承壓蓋裝置設置有軸承移送搬運裝置,通過軸承移送搬運裝置將軸承依次分別送入注脂裝置和軸承壓蓋裝置中進行壓蓋和注脂,軸承注脂壓蓋的自動化,降低了勞動強度高,提高了軸承注脂壓蓋的效率,同時較好地保證了注脂壓蓋的質(zhì)量。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發(fā)明注脂壓蓋機主視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軸承靈活性檢測裝置示意圖;
圖4為軸承注脂裝置示意圖;
圖5為取放蓋裝置示意圖;
圖6為壓蓋裝置示意圖;
圖7為蓋高檢測裝置;
圖8為軸承內(nèi)外圈輸送裝置主視圖;
圖9為圖8的俯視圖;
圖10為軸承內(nèi)外圈輸送裝置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8]見圖1、圖2,一種注脂壓蓋機,其包括支架1,支架I上設置有工作臺2,工作臺2上依次設置有軸承注脂裝置3和軸承壓蓋裝置4,對應軸承注脂裝置3和軸承壓蓋裝置4設置有軸承移送搬運裝置5,通過軸承移送搬運裝置將軸承依次分別送入注脂裝置和軸承壓蓋裝置的對應工位中進行壓蓋和注脂,軸承注脂壓蓋的自動化,降低了勞動強度高,提高了軸承注脂壓蓋的效率,同時較好地保證了注脂壓蓋的質(zhì)量。
[0009]工作臺2上在軸承注脂裝置3前還設置有軸承靈活性檢測裝置6,在軸承注脂前對軸承進行靈活性檢測,保證了后續(xù)軸承注脂的質(zhì)量。
[0010]工作臺2上在所述軸承壓蓋裝置4后設置有勻脂裝置7,勻脂裝置7為軸承旋轉(zhuǎn)機構(gòu),控制軸承旋轉(zhuǎn)從而保證了油脂在軸承內(nèi)的分布均勻。
[0011 ] 軸承注脂裝置3后和軸承壓蓋裝置4后分別設置有排料裝置8,對注脂或者壓蓋后不合格的軸承通過排料裝置排除,實現(xiàn)了注脂和排料的自動化。
[0012]軸承注脂裝置3包括第一注脂裝置3a和第二注脂裝置3b,第一注脂裝置3a和第二注脂裝置3b間設置有第一軸承翻轉(zhuǎn)裝置9,第一注脂裝置3a前和第二注脂裝置3b后分別設置有稱重裝置10a、10b,重裝置為電子稱,實現(xiàn)軸承的兩側(cè)注脂,并且通過稱重裝置保證了軸承的注脂量,通過了軸承注脂的合格率。
[0013]軸承壓蓋裝置4包括第一軸承壓蓋裝置4a和第二軸承壓蓋裝置4b,第一軸承壓蓋裝置4a和第二軸承壓蓋裝置4b間設置有第二軸承翻轉(zhuǎn)裝置11,第一軸承壓蓋裝置4a和第二軸承壓蓋裝置4b分別包括取放蓋裝置12、壓蓋裝置13和蓋高檢測裝置14,實現(xiàn)軸承的雙側(cè)壓蓋,同時保證了壓蓋的質(zhì)量。
[0014]上述第一翻轉(zhuǎn)裝置9和所述第二翻轉(zhuǎn)裝置11分別包括翻轉(zhuǎn)板15和翻轉(zhuǎn)氣缸16。
[0015]見圖3,軸承靈活性檢測裝置6包括第一支撐架17,第一支撐架17上設置有第一氣缸18,第一橫桿19通過導柱20和導套21連接第一支撐架17,第一氣缸18連接第一橫桿19,第一橫桿19兩端分別設置有檢測頭22和第一驅(qū)動電機23,第一驅(qū)動電機23通過皮帶24連接檢測頭22,通過檢測頭帶動軸承內(nèi)圈運動,通過檢測外圈的移動位移檢測出軸承的轉(zhuǎn)動靈活性。
[0016]見圖4,第一注脂裝置3a和第二注脂裝置3b分別包括第二支撐架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