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包括:氣缸,所述氣缸包括活塞桿和氣筒,其中,所述活塞桿能在所述氣筒內伸縮,所述活塞桿與所述前艙蓋連接;用于支撐所述氣缸的氣缸支架,所述氣缸支架與所述氣筒的下端鉸接,所述氣缸支架固定在汽車前艙內的底板上;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桿伸縮的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與所述氣缸連接,其中,所述活塞桿伸或縮時,帶動所述前艙蓋的開或合。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直接搭建在車內,占用空間小,能夠滿足前艙蓋開閉動作要求。且未在前蓋上附加任何配重,使試驗載荷接近真實情況。同時還具有通用性,可適用于不同車型。
【專利說明】一種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耐久性檢測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
【背景技術】
[0002]汽車從研制開發(fā)到生產上市過程中都要對汽車的前艙蓋耐久性能進行試驗,以考核汽車前艙蓋及其相關附件結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因此在汽車設計制造過程中對前艙蓋進行耐久性能測試是必不可缺的。
[0003]目前,前艙蓋耐久性能試驗機構多采用車外搭建方式,通過車外搭建剛性支架并布置氣缸等動作元件實現前艙蓋的開閉循環(huán),進而對前艙蓋的耐久性能進行檢測。這種布置方案使用的氣缸較多且占用空間較大,安裝調試較復雜、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直接搭建在車輛內部,占用空間較小,安裝調試簡便。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包括:
[0007]氣缸,所述氣缸包括活塞桿和氣筒,其中,所述活塞桿能在所述氣筒內伸縮,所述活塞桿與所述前艙蓋連接;
[0008]用于支撐所述氣缸的氣缸支架,所述氣缸支架與所述氣筒的下端鉸接,所述氣缸支架固定在汽車前艙內的底板上;
[0009]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桿伸縮的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與所述氣缸連接,其中,所述活塞桿伸或縮時,帶動所述前艙蓋的開或合。
[0010]優(yōu)選地,所述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還包括:
[0011]連桿,所述連桿與所述活塞桿的一端鉸接,鉸接點位于所述連桿的中部;
[0012]用于支撐所述連桿的連桿支架,所述連桿支架與所述連桿鉸接,且所述的連桿支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0013]優(yōu)選地,所述連桿的一端設置有緊壓在所述前艙蓋內表面上的滾輪,所述滾輪能在所述連桿的一端自由轉動,所述連桿在中部位置處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活塞桿前端鉸接的凸起,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設置有用于與所述連桿鉸接的鉸鏈。
[0014]優(yōu)選地,所述連桿的中部位置處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活塞桿一端鉸接的凸起。
[0015]優(yōu)選地,所述氣筒的上端設置有進氣孔,下端設置有出氣孔,在所述氣筒的最下端還設置有用于將所述氣缸與所述氣缸支架鉸接在一起的鉸接孔。
[0016]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系統包括程控伺服控制系統,所述程控伺服控制系統包括:
[0017]用于給所述氣缸提供動力,控制所述活塞桿伸縮的動力系統,所述動力系統與所述氣缸連接;[0018]用于控制所述動力系統的電腦控制系統,所述電腦控制系統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
[0019]優(yōu)選地,所述動力系統包括:
[0020]用于當所述動力系統給所述氣筒充氣時,將氣體輸入到所述氣筒內的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的一端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氣筒下端的進氣孔連接;
[0021]用于當所述動力系統對內吸氣時,將所述氣筒里的氣體輸出的出氣管,所述出氣管的一端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氣筒下端的出氣孔連接,
[0022]其中,氣體輸入到所述氣筒內時,所述活塞桿在所述氣筒內伸長,所述氣筒里的氣體向外輸出時,所述活塞桿在所述氣筒內縮短。
[0023]優(yōu)選地,所述氣缸的行程為400mm到450mm之間。
[0024]優(yōu)選地,所述氣缸支架、連桿支架由鋁合金或鋼鐵材料制成。
[002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6]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能直接在車內搭建,占用空間小,能夠滿足前艙蓋開閉動作要求。且未在前蓋上附加任何配重,使試驗載荷接近真實情況。同時本試驗機構還具有通用性,適用于不同車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安裝在汽車前艙內且未將前艙蓋掀開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氣缸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連桿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安裝在汽車前艙內且已經將前艙蓋掀開至最大位置處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1]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在此,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是不能認為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3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機構,本機構用于自動控制前艙蓋的往復循環(huán)的打開或閉合,以此來檢測前艙蓋及其相關附件結構的耐久性能。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參照圖1,所述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包括:
[0033]氣缸1,氣缸I的結構示圖如圖2所示,結合圖2,所述氣缸I包括活塞桿12和氣筒14,所述活塞桿12能在所述氣筒14內來回移動,移動距離在400mm到450mm之間,即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選用的氣缸I的行程在400mm到450mm之間。其中,所述活塞桿12與所述前艙蓋3的內表面連接,這樣,當所述活塞桿12來回移動的過程中,就能帶動所述前艙蓋3打開或者關閉。
[0034]氣缸支架2,所述氣缸支架2選用硬度較大,且質量較輕的材料制成,如由鋁合金材料、鋼鐵材料制成。氣缸支架2用于支撐所述氣缸1,且所述氣缸支架與所述氣筒14的下端通過鉸鏈鉸接在一起。所述氣缸支架2固定在汽車前艙內的底板9上。
[0035]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與所述氣缸I連接,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桿12在所述氣筒14內伸長或縮短,以此來推動所述前艙蓋3的打開或關閉,通過所述前艙蓋3的往復循環(huán)的打開或者關閉,以此來檢測所述前艙蓋3及其附件結構的耐久性,從而得出汽車的相關性能(如安全性,耐用性等),為汽車順利投入使用提供保障。這里所說的附件結構包括前艙蓋的開關結構,前艙蓋鉸鏈與翻蓋驅動轉軸等。
[0036]圖2為氣缸的結構不意圖,參照圖2,上述氣缸I包括氣筒14和活塞桿12,在所述氣筒14的上端設置有進氣孔17,在所述氣筒14的下端設置有出氣孔18,且在所述氣筒14的最下端還設置有用于將所述氣缸I與所述氣缸支架2鉸接在一起的鉸接孔19。
[0037]參照圖1,圖2,上述控制系統包括程控伺服控制系統,所述程控伺服控制系統包括:
[0038]動力系統6,所述動力系統6用于給所述氣缸I提供動力,并控制所述活塞桿12伸縮,所述動力系統6與所述氣缸I連接;
[0039]電腦控制系統13,所述電腦控制系統13用于控制所述動力系統,所述電腦控制系統13與所述動力系統6連接。
[0040]結合圖1,所述動力系統6包括進氣管7,所述進氣管7用于當所述動力系統6對外充氣時,將氣體輸入到所述氣筒14內。當氣體輸入到所述氣筒14內后,因所述氣筒14內的氣壓增大,推動所述活塞桿12運動,從而使得在所述活塞桿12在所述氣筒14內伸長,進而推動所述前艙蓋3打開,并至最大位置處。所述進氣管7的一端與所述動力系統6連接,另一端與進氣孔17連接;
[0041]出氣管8,所述出氣管8用于當所述動力系統6對內吸氣時,將所述氣筒14里的氣體輸出。因氣筒14里的氣壓降低,使得所述活塞桿在所述氣筒內縮短,從而帶動所述前艙蓋3運動至關閉。所述出氣管8的一端與所述動力系統6連接,另一端與出氣孔18連接。
[0042]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摒棄了傳統的車外支架搭建方式,直接在車內搭建簡單堅固的試驗裝置。通過合理的機構布置設計,在前艙有限的空間內,利用中型氣缸實現了前艙蓋大開度要求。該機構的其主要運動部件也可與其他門或蓋臺架元件通用,零件加工制造方便,直接降低了試驗成本。同時這種機構占用空間小,安裝調試簡便易行,未在前艙蓋上附加任何配重,盡可能使試驗載荷接近實際情況。
[0043]由于不同的車型的前艙蓋打開的幅度不同,單靠一根活塞桿有時很難實現前艙蓋的大幅度開啟,且因活塞桿直接與前艙蓋接觸,在前艙蓋開啟的過程中會因摩擦力使得前艙蓋承受額外的力,使試驗載荷不能接近實際情況,從而耐久性能檢測失真,得不到準確數據。為此,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還包括:
[0044]連桿5,連桿5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結合圖1,圖3,所述連桿5在中部位置處設置有凸起11,所述凸起11用于與所述活塞桿12的前端鉸接。在所述連桿5的一端設置有緊壓在所述前艙蓋3的內表面上的滾輪10,這樣,由于滾輪10直接與所述前艙蓋3接觸,當所述活塞桿12推動所述連桿5來回移動的過程中,所述滾輪10在汽車前艙蓋3的內表面上自由轉動,從而大大減小摩擦力,甚至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計,使試驗載荷接近實際情況,得到準確的耐久性能檢測的數據。在所述連桿的另一端還設置有鉸鏈16。
[004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還包括:連桿支架4,所述連桿支4選用硬度較大,且質量較輕的材料制成,如由鋁合金材料,鋼鐵材料制等成。所述連桿支4用于支撐所述連桿5,且所述連桿支架4通過鉸鏈16與所述連桿5鉸接在一起。當所述活塞桿12推動所述連桿5來回移動的過程中,所述連桿5能圍繞所述連桿支架4轉動,進而帶動所述前艙蓋3的開啟或關閉。
[0046]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安裝在汽車的前艙內且將前艙蓋掀開至最大位置處的結構示意圖,從圖4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直接固定在前艙13內,且結構非常簡單,安裝和調試都非常方便,占用前艙13的空間也非常小。選用行程在400mm到450mm之間的氣缸1,能將前艙蓋3打開至最大位置,通過控制氣缸I的行程,可以將上述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適用在不同的車型上。
[0047]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氣缸,所述氣缸包括活塞桿和氣筒,其中,所述活塞桿能在所述氣筒內伸縮,所述活塞桿與所述前艙蓋連接; 用于支撐所述氣缸的氣缸支架,所述氣缸支架與所述氣筒的下端鉸接,所述氣缸支架固定在汽車前艙內的底板上; 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桿伸縮的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與所述氣缸連接,其中,所述活塞桿伸或縮時,帶動所述前艙蓋的開或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連桿,所述連桿與所述活塞桿的一端鉸接,鉸接點位于所述連桿的中部; 用于支撐所述連桿的連桿支架,所述連桿支架與所述連桿鉸接,且所述的連桿支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的一端設置有緊壓在所述前艙蓋內表面上的滾輪,所述滾輪能在所述連桿的一端自由轉動,所述連桿在中部位置處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活塞桿前端鉸接的凸起,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設置有用于與所述連桿鉸接的鉸鏈。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的中部位置處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活塞桿一端鉸接的凸起。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筒的上端設置有進氣孔,下端設置有出氣孔,在所述氣筒的最下端還設置有用于將所述氣缸與所述氣缸支架鉸接在一起的鉸接孔。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統包括程控伺服控制系統,所述程控伺服控制系統包括: 用于給所述氣缸提供動力,控制所述活塞桿伸縮的動力系統,所述動力系統與所述氣缸連接; 用于控制所述動力系統的電腦控制系統,所述電腦控制系統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系統包括: 用于當所述動力系統給所述氣筒充氣時,將氣體輸入到所述氣筒內的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的一端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氣筒上端的進氣孔連接; 用于當所述動力系統對內吸氣時,將所述氣筒里的氣體輸出的出氣管,所述出氣管的一端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氣筒下端的出氣孔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的行程為400mm到450mm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前艙蓋耐久性能檢測試驗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支架、連桿支架由鋁合金或鋼鐵材料制成。
【文檔編號】G01M17/007GK203405329SQ201320062032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1日
【發(fā)明者】孫剛, 俞震宇, 郭春秋, 唐小玲 申請人: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