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包括第一板體、第一樞接件及樞接片。第一樞接件固定至第一板體,并具有第一限位結構。樞接片樞接至第一樞接件,并具有第一凸塊。第一凸塊限位于第一限位結構中,致使第一板體受限地在垂直或平行于樞接片之間轉動。
【專利說明】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特別是一種可供計算機系統(tǒng)中插設內存模塊的轉接板使用的樞接組件。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計算機系統(tǒng)中,內存模塊,例如雙直列內存模塊(Dual In-line MemoryModule,DIMM),大多是直接插設至主機板的內存插槽中。但是,在服務器中為了使用更多的內存模塊,遂有利用轉接板來擴充內存模塊的數量。目前的作法皆是于單一轉接板上插設多個內存模塊而成為一個內存組件,整個內存組件再插設到主機板上的轉接插槽。轉接板上并設有一個控制芯片,用來控制轉接板上的各個內存模塊的數據讀取與寫入。
[0003]然而,目前多個轉接板插設于主機板上的排列方式,皆是使每個轉接板上的內存模塊朝向同一方向并緊密排列轉接板。但是,轉接板上設置的控制芯片必然會占據轉接板上某一部分的空間,被占據的空間無法設置內存插槽,因此會造成兩個轉接板之間對應控制芯片的空間閑置而無法有效被利用。因此,在服務器的高度與空間受限的情況下,如何在服務器有限的空間內放置更多的內存模塊是目前要克服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其包括第一板體、第一樞接件以及樞接片。第一樞接件固定至第一板體,并具有第一限位結構。樞接片的樞接至第一樞接件。樞接片具有第一凸塊,第一凸塊限位于第一限位結構中,致使第一板體受限地在垂直或平行于樞接片之間轉動。
[0005]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樞接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樞接部以及第一樞軸。第一固定部固定至第一板體。第一樞接部連接第一固定部,并相對第一固定部彎折。第一樞軸樞接于第一樞接部的內壁。
[0006]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樞接片包括本體以及兩第二樞接部。第二樞接部連接本體,并相對本體彎折。第一樞接部并排于第二樞接部之間。第一樞軸更樞接于第二樞接部的內壁。
[0007]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限位結構位于第一樞接部上。第一凸塊連接本體,并延伸至第一限位結構中。第一限位結構具有相對的第一擋止邊緣以及第二擋止邊緣。在第一板體相對樞接片轉動期間,第一凸塊受限地移動于第一擋止邊緣與第二擋止邊緣之間。
[0008]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擋止邊緣鄰近第一樞接部連接第一固定部的一端。第二擋止邊緣鄰近第一樞接部遠離第一固定部的一端。當第一板體相對樞接片轉動而使第一凸塊抵靠第一擋止邊緣時,第一板體平行樞接片。當第一板體相對樞接片轉動而使第一凸塊抵靠第二擋止邊緣時,第一板體垂直樞接片。
[0009]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樞接片還具有第二凸塊。第一凸塊與第二凸塊分別位于樞接片的兩端。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還包括第二板體以及第二樞接件。第二樞接件固定至第二板體,并具有第二限位結構。第一樞接件與第二樞接件分別樞接至樞接片的兩端。第二凸塊限位于第二限位結構中,致使第二板體受限地在垂直或平行于樞接片之間轉動。當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皆垂直樞接片時,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相互面對。
[0010]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樞接件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三樞接部以及第二樞軸。第二固定部固定至第二板體。第三樞接部連接第二固定部,并相對第二固定部彎折。第二樞軸樞接于第三樞接部的內壁。
[0011]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樞接片包括本體以及兩第四樞接部。第四樞接部連接本體,并相對本體彎折。第三樞接部并排于第四樞接部之間,并且第二樞軸還樞接于第四樞接部的內壁。
[0012]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限位結構位于第三樞接部上。第二凸塊連接本體,并延伸至第二限位結構中。第二限位結構具有相對的第三擋止邊緣以及第四擋止邊緣。在第二板體相對樞接片轉動期間,第二凸塊受限地移動于第三擋止邊緣與第四擋止邊緣之間。
[0013]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三擋止邊緣鄰近第二樞接部連接第二固定部的一端。第四擋止邊緣鄰近第二樞接部遠離第二固定部的一端。當第二板體相對樞接片轉動而使第二凸塊抵靠第三擋止邊緣時,第二板體平行樞接片。當第二板體相對樞接片轉動而使第二凸塊抵靠第四擋止邊緣時,第二板體垂直樞接片。
[0014]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的一主要特征在于,其兩板體分別通過兩樞接件以與樞接片進行樞接,由此使兩板體能夠如書本一般相互展開與收合。本發(fā)明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的另一主要特征在于,兩樞接件上分別具有限位結構,用以對樞接片上對應設置的凸塊進行限位,進而使兩板體相對收合時能夠維持兩轉接板之間的距離,由此避免兩板體上相互碰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的立體圖。
[0016]圖2為繪示依照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方式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的立體圖。
[0017]圖3為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計算機系統(tǒng)的立體圖。
[0018]圖4為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內存組件的展開圖。
[0019]圖5A為繪示圖4中的內存組件于收合后插設至計算機系統(tǒng)內的主機板之前的立體圖。
[0020]圖5B為繪示圖5A中的內存組件插設至主機板之后的立體圖。
[0021]圖6為繪示圖5A中的內存組件的局部爆炸圖。
[0022]圖7為繪示圖5A中的內存組件的另一局部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將以通過附圖揭露本發(fā)明的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jié)將在以下敘述中一并說明。然而,應了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jié)不應用以限制本發(fā)明。也就是說,在本發(fā)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jié)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附圖,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構件在附圖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
[0024]參照圖1,其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I的立體圖。
[0025]如圖1所示,于本實施方式中,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I包括板體10、樞接件12以及樞接片14。樞接件12固定至板體10,并具有限位結構120。樞接片14樞接至樞接件12,并具有凸塊140。凸塊140限位于限位結構120中,致使板體10受限地在垂直或平行于樞接片14之間轉動。
[0026]參照圖2,其繪示依照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3的立體圖。
[0027]如圖1所示,于本實施方式中,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3包括第一板體30、第一樞接件32、樞接片34、第二板體36以及第二樞接件38。第一樞接件32固定至第一板體30,并具有第一限位結構320。樞接片34樞接至第一樞接件32,并具有第一凸塊340。第一凸塊340限位于第一限位結構320中,致使第一板體30受限地在垂直或平行于樞接片34之間轉動。
[0028]另外,樞接片34還具有第二凸塊342。第一凸塊340與第二凸塊342分別位于樞接片34的兩端。第二樞接件38固定至第二板體36,并具有第二限位結構380。第一樞接件32與第二樞接件38分別樞接至樞接片34的兩端。第二凸塊342限位于第二限位結構380中,致使第二板體36受限地在垂直或平行于樞接片34之間轉動。并且,當第一板體30與第二板體36垂直皆樞接片34時,第一板體30與第二板體36相互面對。
[0029]在此要說明的是,有關圖1中的板體10、樞接件12與樞接片14的細部結構與操作方式,以及有關圖2中的第一板體30、第一樞接件32、樞接片34、第二板體36與第二樞接件38的細部結構與操作方式,可由下文中圖3至圖7所示有關內存組件的實施方式清楚地得知。
[0030]參照圖3,其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計算機系統(tǒng)5的立體圖。
[0031]于圖3中,本實施方式的計算機系統(tǒng)5是以服務器為例,但本發(fā)明并不以此為限。對于任何計算機系統(tǒng)5來說,只要其內部的主機板上具有插設許多內存模塊的需求,皆可應用本發(fā)明的內存組件的概念,有效地提高計算機系統(tǒng)5的機殼50內部的空間使用率。
[0032]參照圖4、圖5A以及圖5B。圖4為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內存組件的展開圖。圖5A為繪示圖4中的內存組件于收合后插設至計算機系統(tǒng)5內的主機板52之前的立體圖。圖5B為繪示圖5A中的內存組件插設至主機板52之后的立體圖。
[0033]如圖4所示,于本實施方式中,內存組件包括第一轉接板54、第一樞接件60、第二轉接板56、第二樞接件62以及樞接片58。第一樞接件60固定至第一轉接板54。第二樞接件62固定至第二轉接板56。樞接片58的兩端分別樞接至第一樞接件60與第二樞接件62。
[0034]要注意的是,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轉接板54對應于圖1中的板體10以及圖2中的第一板體30,而第二轉接板56對應于圖1中的板體10以及圖2中的第二板體36。
[0035]內存組件的第一轉接板54包括多個第一內存插槽540。第二轉接板56包括多個第二內存插槽560。第一轉接板54上的第一內存插槽540與第二轉接板56上的第二內存插槽560皆用以供內存模塊24插設。舉例來說,內存模塊24可為雙直列內存模塊(DualIn-line Memory Module, DIMM),但本發(fā)明并不以此為限。
[0036]另外,第一樞接件60具有第一限位結構,并且第二樞接件62具有第二限位結構。樞接片58具有第一凸塊584以及第二凸塊588。第一凸塊584與第二凸塊588分別位于樞接片58的兩端。樞接片58的第一凸塊584限位于第一限位結構中,致使第一轉接板54受限地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選擇性地垂直或平行樞接片58。樞接片58的第二凸塊588限位于第二限位結構中,致使第二轉接板56受限地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選擇性地垂直或平行樞接片58。
[0037]由此,當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垂直樞接片58時,本發(fā)明即可使第一轉接板54上的第一內存插槽540面向第二轉接板56,并使第二轉接板56上的第二內存插槽560面向第一轉接板54 (亦即,如書本收合的外觀)。
[0038]為了使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達到上述垂直或平行樞接片58的操作,本文于下面進一步詳細介紹第一樞接件60、第二樞接件62與樞接片58的細部構造。
[0039]參照圖6,其為繪示圖5A中的內存組件的局部爆炸圖。
[0040]如圖6所示,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樞接件60包括第一固定部600、第一樞接部602以及第一樞軸604。第一樞接件60的第一固定部600固定至第一轉接板54。第一樞接件60的第一樞接部602連接第一固定部600,并相對第一固定部600彎折。第一樞接件60的第一樞軸604樞接于第一樞接部602的內壁。
[0041]另一方面,樞接片58包括本體580以及兩第二樞接部582。樞接片58的第二樞接部582連接本體580,并相對本體580彎折。第一樞軸604還樞接于第二樞接部582的內壁。換言之,第一樞接件60的第一樞接部602與樞接片58的兩第二樞接部582皆樞接至第一樞軸604,進而使第一轉接板54可與樞接片58相互轉動。
[0042]并且,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樞接件60的第一樞接部602并排于樞接片58的兩第二樞接部582之間。通過此結構設置,即可防止第一樞接部602沿第一樞軸604的軸向脫離兩第二樞接部582。
[0043]同樣示于圖6中,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樞接件60的第一限位結構606為一槽孔。第一限位結構606位于第一樞接部602上。樞接片58的第一凸塊584連接本體580,位于兩第二樞接部582之間,并延伸至第一限位結構606中。第一限位結構606具有相對的第一擋止邊緣606a以及第二擋止邊緣606b。在第一轉接板54相對樞接片58轉動期間(亦即,第一樞接部602與兩第二樞接部582相對第一樞軸604轉動期間),第一凸塊584受限地移動于第一擋止邊緣606a與第二擋止邊緣606b之間。
[0044]進一步來說,第一限位結構606的第一擋止邊緣606a鄰近第一樞接部602連接第一固定部600的一端。第一限位結構606的第二擋止邊緣606b鄰近第一樞接部602遠離第一固定部600的一端。當第一轉接板54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使第一凸塊584抵靠第一擋止邊緣606a時,第一轉接板54平行樞接片58。當第一轉接板54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使第一凸塊584抵靠第二擋止邊緣606b時,第一轉接板54垂直樞接片58。
[0045]然而,本發(fā)明的第一限位結構并不以槽孔的形式為限。于另一實施方式中,第一限位結構也可為形成于第一樞接部602側邊的凹槽(圖未示),而第一凸塊584對應地設置于第二樞接部582側邊,并延伸至上述凹槽中,同樣可達到使第一轉接板54受限地相對樞接片58轉動的目的。
[0046]參照圖7,其為繪示圖5A中之內存組件的另一局部爆炸圖。
[0047]如圖7所示,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樞接件62包括第二固定部620、第三樞接部622以及第二樞軸624。第二樞接件62的第二固定部620固定至第二轉接板56。第二樞接件62的第三樞接部622連接第二固定部620,并相對第二固定部620彎折。第二樞接件62的第二樞軸624樞接于第三樞接部622的內壁。
[0048]另一方面,樞接片58還包括兩第四樞接部586。樞接片58的第四樞接部586連接本體580,并相對本體580彎折。第二樞軸624還樞接于第四樞接部586的內壁。換言之,第二樞接件62的第三樞接部622與樞接片58的兩第四樞接部586皆樞接至第二樞軸624,進而使第二轉接板56可與樞接片58相互轉動。
[0049]并且,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樞接件62的第三樞接部622并排于樞接片58的兩第四樞接部586之間。通過此結構設置,即可防止第三樞接部622沿第二樞軸624的軸向脫離兩第四樞接部586。
[0050]于本實施方式中,當第一樞軸604樞接于樞接件的第二樞接部582中,且第二樞軸624樞接于樞接件的第四樞接部586中時,第一樞軸604的軸向與第二樞軸624的軸向相互平行。由此,即可使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呈現如書本展開與收合的外觀。
[0051]同樣不于圖7中,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樞接件62的第二限位結構626同樣為一槽孔。第二限位結構626位于第三樞接部622上。樞接片58的第二凸塊588連接本體580,位于兩第四樞接部586之間,并延伸至第二限位結構626中。第二限位結構626具有相對的第三擋止邊緣626a以及第四擋止邊緣626b。在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期間(亦即,第三樞接部622與兩第四樞接部586相對第二樞軸624轉動期間),第二凸塊588受限地移動于第三擋止邊緣626a與第四擋止邊緣626b之間。
[0052]進一步來說,第二限位結構626的第三擋止邊緣626a鄰近第三樞接部622連接第二固定部620的一端。第二限位結構626的第四擋止邊緣626b鄰近第三樞接部622遠離第二固定部620的一端。當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使第二凸塊588抵靠第三擋止邊緣626a時,第二轉接板56平行樞接片58。當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使第二凸塊588抵靠第四擋止邊緣626b時,第二轉接板56垂直樞接片58。
[0053]綜上所述,當第一凸塊584抵靠第一擋止邊緣606a且第二凸塊588抵靠第三擋止邊緣626a時,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平行樞接片58,并呈現如書本展開的外觀。當第一凸塊584抵靠第二擋止邊緣606b且第二凸塊588抵靠第四擋止邊緣626b時,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垂直樞接片58,并呈現如書本收合的外觀。
[0054]另外,如圖4所示,第一轉接板54進一步包括第一控制芯片544。第一轉接板54的第一控制芯片544電連接至第一內存插槽540,由此職掌并處理插設至第一內存插槽540之內存模塊24與主機板52之間的數據交換。第二轉接板56進一步包括第二控制芯片564。第二轉接板56的第二控制芯片564電連接至第二內存插槽560,由此職掌并處理插設至第二內存插槽560之內存模塊24與主機板52之間的數據交換。
[0055]第一轉接板54上的第一內存插槽540緊密排列。第二轉接板56上的第二內存插槽560緊密排列。并且,當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垂直樞接片58時,第一內存插槽540所在的區(qū)域對齊第二控制芯片564所在的區(qū)域,而第二內存插槽564所在的區(qū)域對齊第一控制芯片544所在的區(qū)域。
[0056]因此,通過第一轉接板54與樞接片58之間相互配合的樞接結構,以及第二轉接板56與樞接片58之間相互配合的樞接結構,本發(fā)明即可使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相對收合時能夠維持彼此之間的距離,進而可避免插設于第一轉接板54上的內存模塊24碰撞第二轉接板56上的第二控制芯片564,以及避免插設于第二轉接板56上的內存模塊24碰撞第一轉接板54上的第一控制芯片544。
[0057]然而,本發(fā)明的第二限位結構并不以槽孔的形式為限。于另一實施方式中,第二限位結構亦可為形成于第三樞接部622側邊的凹槽(圖未示),而第二凸塊588對應地設置于第四樞接部586側邊,并延伸至上述凹槽中,同樣可達到使第二轉接板56受限地相對樞接片58轉動的目的。
[0058]如圖5A與圖5B所不,于本實施方式中,計算機系統(tǒng)5的主機板52設置于機殼50中。主機板52至少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轉接插槽520以及第二轉接插槽522。亦即,于本實施方式中,主機板52的第一轉接插槽520與第二轉接插槽522相互平行且彼此緊鄰。
[0059]然而,主機板52上可不只包括一組第一轉接插槽520與第二轉接插槽522。于實際應用中,主機板52上所包括的第一轉接插槽520與第二轉接插槽522的組數可依照實際需求而彈性地增減。
[0060]另外,如圖4至圖5B所示,于本實施方式中,內存組件的第一轉接板54具有第一連接埠542,并且第一連接埠542位于第一轉接板54的第一邊緣El。第一轉接板54的第一連接埠542用以插接至主機板52的第一轉接插槽520。內存組件的第二轉接板56具有第二連接埠562,并且第二連接埠562位于第二轉接板56的第二邊緣E2。第二轉接板56的第二連接埠562用以插接至主機板52的第二轉接插槽522。
[0061]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樞接件60固定于第一轉接板54上鄰近第一邊緣El處,并且第二樞接件62固定于第二轉接板56上鄰近第一邊緣E2處。第一轉接板54的第一邊緣El平行第一樞軸604的軸向,并且第二轉接板56的第二邊緣E2平行第二樞軸624的軸向。當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平行樞接片58時,第一連接埠542正對第二連接埠562。換言之,當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平行樞接片58時,樞接片58、第一連接埠542與第二連接埠562三者皆位于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之間(亦即,第一邊緣El與第二邊緣E2之間)。
[0062]然而本發(fā)明并不以此為限。于另一實施方式中,第一轉接板54的第一連接埠542位于第一轉接板54遠離并平行第一邊緣El的第三邊緣E3,而第二轉接板56的第二連接埠562位于第二轉接板56遠離并平行第二邊緣E2的第四邊緣E4。換言之,當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垂直樞接片58時,樞接片58位于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的同一側(亦即,第一邊緣El與第二邊緣E2的一側),而第一連接埠542與第二連接埠562位于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的另一側(亦即,第三邊緣E3與第四邊緣E4的一側)。
[0063]于再一實施方式中,第一轉接板54的第一連接埠542位于第一轉接板54垂直第一邊緣El的第五邊緣E5,而第二轉接板56的第二連接埠562位于第二轉接板56垂直第二邊緣E2的第六邊緣E6(如圖4中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的上方邊緣)。換言之,當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垂直樞接片58時,樞接片58位于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的同一側(亦即,第一邊緣El與第二邊緣E2的一側),而第一連接埠542與第二連接埠562位于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的另一側(亦即,第五邊緣E5與第六邊緣E6的一側)。
[0064]或者,于再一實施方式中,第一轉接板54的第一連接埠542位于第一轉接板54垂直第一邊緣El的第七邊緣E7,而第二轉接板56的第二連接埠562位于第二轉接板56垂直第二邊緣E2的第八邊緣E8 (如圖4中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的下方邊緣)。換言之,當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垂直樞接片58時,樞接片58位于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的同一側(亦即,第一邊緣El與第二邊緣E2的一側),而第一連接埠542與第二連接埠562位于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的另一側(亦即,第七邊緣E7與第八邊緣E8的一側)。
[0065]綜上所述,當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垂直樞接片58時,只要第一連接埠542與第二連接埠562位于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的同一側,即可達到分別插接至主機板52的第一轉接插槽520與第二轉接插槽522中的目的。
[0066]此外,在此要說明的是,為了在計算機系統(tǒng)5有限的空間內放置更多的內存模塊24,本發(fā)明通過使第一轉接板54上的第一內存插槽540與第二轉接板56上的第二內存插槽560相互錯位。
[0067]如圖4所示,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轉接板54上的第一內存插槽540緊密排列成一內存插槽群組,第二轉接板56上的第二內存插槽560緊密排列成另一內存插槽群組。由此,在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相對樞接片58轉動而垂直樞接片58的過程中,第一轉接板54上的第一內存插槽540與第二轉接板56上的第二內存插槽560可分別以群組的排列形式達到相互錯位的目的,可達到有效利用第一轉接板54與第二轉接板56之間的空間的功效。
[0068]由以上對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詳述,可以明顯地看出,本發(fā)明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的一主要特征在于,其兩板體分別通過兩樞接件以與樞接片進行樞接,由此使兩板體能夠如書本一般相互展開與收合。本發(fā)明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的另一主要特征在于,兩樞接件上分別具有限位結構,用以對樞接片上對應設置的凸塊進行限位,進而使兩板體相對收合時能夠維持兩板體之間的距離,由此避免兩板體相互碰撞。
[0069]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而其并不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可作各種修改與改變,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包括: 第一板體; 第一樞接件,固定至該第一板體,并具有第一限位結構;以及 樞接片,樞接至該第一樞接件并具有第一凸塊, 其中該第一凸塊限位于該第一限位結構中,致使該第一板體受限地在垂直或平行于該樞接片之間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其中該第一樞接件包括: 第一固定部,固定至該第一板體; 第一樞接部,連接該第一固定部,并相對該第一固定部彎折;以及 第一樞軸,樞接于該第一樞接部的內壁。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其中該樞接片包括: 本體;以及 兩第二樞接部,連接該本體,并相對該本體彎折,其中該第一樞接部并排于該些第二樞接部之間,并且該第一樞軸更樞接于該些第二樞接部的內壁。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其中該第一限位結構位于該第一樞接部上,該第一凸塊連接該本體,并延伸至該第一限位結構中,該第一限位結構具有相對的第一擋止邊緣以及第二擋止邊緣,并且在該第一板體相對該樞接片轉動期間,該第一凸塊受限地移動于該第一擋止邊緣與該第二擋止邊緣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其中該第一擋止邊緣鄰近該第一樞接部連接該第一固定部的一端,該第二擋止邊緣鄰近該第一樞接部遠離該第一固定部的一端,當該第一板體相對該樞接片轉動而使該第一凸塊抵靠該第一擋止邊緣時,該第一板體平行該樞接片,并且當該第一板體相對該樞接片轉動而使該第一凸塊抵靠該第二擋止邊緣時,該第一板體垂直該樞接片。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其中該樞接片還具有第二凸塊,該第一凸塊與該第二凸塊分別位于該樞接片的兩端,該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還包括: 第二板體;以及 第二樞接件,固定至該第二板體,并具有第二限位結構,其中該第一樞接件與該第二樞接件分別樞接至該兩端, 其中該第二凸塊限位于該第二限位結構中,致使該第二板體受限地在垂直或平行于該樞接片之間轉動,并且當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垂直皆該樞接片時,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相互面對。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其中該第二樞接件包括: 第二固定部,固定至該第二板體; 第三樞接部,連接該第二固定部,并相對該第二固定部彎折;以及 第二樞軸,樞接于該第三樞接部的內壁。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其中該樞接片包括: 本體;以及 兩第四樞接部,連接該本體,并相對該本體彎折,其中該第三樞接部并排于該些第四樞接部之間,并且該第二樞軸還樞接于該些第四樞接部的內壁。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其中該第二限位結構位于該第二樞接部上,該第二凸塊連接該本體,并延伸至該第二限位結構中,該第二限位結構具有相對的第三擋止邊緣以及第四擋止邊緣,并且在該第二板體板相對該樞接片轉動期間,該第二凸塊受限地移動于該第三擋止邊緣與該第四擋止邊緣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應用于板體的樞接組件,其中該第三擋止邊緣鄰近該第二樞接部連接該第二固定部的一端,該第四擋止邊緣鄰近該第二樞接部遠離該第二固定部的一端,當該第二板體相對該樞接片轉動而使該第二凸塊抵靠該第三擋止邊緣時,該第二板體平行該樞接片,并且當該第二板體相對該樞接片轉動而使該第二凸塊抵靠該第四擋止邊緣時,該第二板體 垂直該樞接片。
【文檔編號】G06F1/18GK103809701SQ201210455085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14日
【發(fā)明者】林彥成 申請人:英業(yè)達科技有限公司, 英業(yè)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