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觸控屏。
背景技術:
觸控屏作為顯示設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手機等交互式顯示設備的廣泛應用,觸控屏的發(fā)展十分迅速,并不斷適應市場需要推出不同類別的觸控屏。
近幾年可彎曲的柔性觸控屏成為觸控屏技術發(fā)展的一大方向,但可彎曲觸控屏的技術難點在于導電材料的耐彎折性能差,觸控精度不高,同時觸控屏的結構厚度越大,可彎曲觸控屏的耐彎折性能越差,除此之外,導電材料本身脆而且阻抗高,邊框引線需要銀線引出,銀線彎折性能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耐彎折同時觸控精度高的觸控屏。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觸控屏,包括基板、發(fā)射極線路層及接收極線路層,所述發(fā)射極線路層與所述接收極線路層均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側,所述發(fā)射極線路層設于所述基板一側的側面上,所述接收極線路層設于所述發(fā)射極線路層遠離所述基板的一側的側面上;或所述接收極線路層設于所述基板一側的側面上,所述發(fā)射極線路層設于所述接收極線路層遠離所述基板的一側的側面上。
下面對一種技術方案進行進一步說明: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發(fā)射極線路層包括第一基材及貼設于第一基材上的第一導電層,所述接收極線路層包括第二基材及貼設于第二基材上的第二導電層,所述第一基材與所述第二導電層貼合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電層包括第一邊框部及與第一邊框部連接的第一視窗部,所述第二導電層包括第二邊框部及與第二邊框部連接的第二視窗部,所述第一邊框部與所述第二邊框部對應設置,所述第一視窗部與所述第二視窗部對應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觸控屏還包括引線與柔性電路板,所述引線設于所述第二邊框部,所述柔性電路板的一端設于所述第二邊框部,并與所述引線的一端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電層為涂覆在所述第一基材表面的金屬涂層,所述第二導電層為沿第二基材表面設置的金屬網(wǎng)狀結構。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基材與所述第二基材均為透明件。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基材與所述第二基材均為柔性導電材料。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觸控屏還包括光學膠與蓋板,所述蓋板、所述光學膠、所述發(fā)射極線路層、所述接收極線路層與所述基板由上往下依次疊設。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觸控屏還包括光學膠與蓋板,所述蓋板、所述光學膠、所述接收極線路層、所述發(fā)射極線路層與所述基板由上往下依次疊設。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接收極線路層及所述發(fā)射極線路層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55μm,所述蓋板、所述光學膠、所述接收極線路層、所述發(fā)射極線路層與所述基板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200μm。
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點或原理進行說明:
上述觸控屏,將發(fā)射極線路層與接收極線路層設于基板的同一側,發(fā)射極線路層設于基板一側的側面上,接收極線路層設于發(fā)射極線路層遠離基板的一側的側面上;或接收極線路層設于基板一側的側面上,發(fā)射極線路層設于接收極線路層遠離基板的一側的側面上,上述觸控屏只設有一層基板,同時發(fā)射極線路層與接收極線路層分別用于發(fā)射與接收信號,相對于設有多層基板的觸控屏,厚度減少,觸控屏的耐彎折性更好,此外將發(fā)射極線路層與接收極線路層分別設置,降低了發(fā)射極線路層與接收極線路層之間的互相干擾,增加了觸控屏的操控精度。
附圖說明
圖1為觸摸屏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觸控屏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側面示意圖;
圖4為圖2的側面示意圖;
圖5為第一導電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第二導電層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基板,200、發(fā)射極線路層,210、第一導電層,211、第一視窗部,212、第一邊框部,220、第一基材,300、接收極線路層,310、第二導電層,311、第二視窗部,312、第二邊框部,320、第二基材,400、光學膠,500、蓋板,600、柔性電路板,700、引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觸控屏包括基板100、發(fā)射極線路層200及接收極線路層300,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與接收極線路層300均位于基板100的同一側,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設于基板100一側的側面上,接收極線路層300設于發(fā)射極線路層200遠離基板100的一側的側面上;或接收極線路層300設于基板100一側的側面上,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設于接收極線路層300遠離基板100的一側的側面上。上述觸控屏只設有一層基板100,觸控屏更薄,因此耐彎折性更好,基板100起到支撐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與接收極線路層300,同時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與接收極線路層300分別用于發(fā)射與接收信號,此外將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與接收極線路層300分別設置,降低了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與接收極線路層300之間的互相干擾,增加了觸控屏的操控精度。
如圖3及圖4所示,發(fā)射極線路層200包括第一基材220及貼設于第一基材220上的第一導電層210,接收極線路層300包括第二基材320及貼設于第二基材320上的第二導電層310,第一導電層210為涂覆在第一基材220表面的金屬涂層,第二導電層310為沿第二基材320表面設置的金屬網(wǎng)狀結構,第二導電層310包括第二邊框部312及與第二邊框部312連接的第二視窗部311,第一邊框部212與第二邊框部312對應設置,第一視窗部211與第二視窗部311對應設置。在第一基材220上涂覆第一導電層210,第一導電層210為金屬涂層,第一導電層210分為第一邊框部212與第一視窗部211,第一視窗部211的金屬涂層通過工藝處理,例如將涂層制成納米級涂層,使第一視窗部211能夠導電同時透明,第一邊框部212也可通過與第一視窗部211相同的工藝使其導電同時透明,但考慮到使第一邊框部212導電且透明的成本較高,也可將第一邊框部212制成不透明的導電層,第二視窗部311的金屬網(wǎng)狀結構也可通過工藝處理,例如將金屬網(wǎng)狀結構中的金屬絲制成納米級金屬絲,使第二視窗部311透明并導電,由于第一視窗部211與第二視窗部311對應設置,第一視窗部211與第二視窗部311用于顯示顯示屏上的內(nèi)容。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為金屬涂層,第二導電層為金屬網(wǎng)狀結構,但能實現(xiàn)透明導電功能的涂層材料均可作為第一導電層的材料,同時第二導電層根據(jù)觸控屏的具體情況,還可設置為其他可接收信號的結構。
如圖5及圖6所示,觸控屏還包括引線700與柔性電路板600,引線700設于第二邊框部312,柔性電路板600的一端設于第二邊框部312,并與引線700的一端連接,第一基材220與第二導電層310貼合連接,引線700將接收極線路層300所接收的信號傳遞至柔性電路板600,再由柔性電路板600處理并傳出,由于柔性電路板600是通過壓合工藝設于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與接收極線路層300之間,且柔性電路板600通過引線700與接收極線路層300的第二導電層310連接,因此接收極線路層300的第二導電層310與發(fā)射極線路層200的第一基材220貼合連接,并夾持柔性電路板600的一端。
基板100、第一基材220與第二基材320均為透明件,且為柔性導電材料。由于在電容屏中,觸控屏的下方還設置有顯示屏,因此要求觸控屏的部件應全部或部分為透明件,使使用者能透過觸控屏看到顯示屏上的內(nèi)容,此外,為實現(xiàn)觸控屏可彎折的特性,基板100、第一基材220與第二基材320均為柔性材料,并可導電。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視窗部211與第一邊框部212分別位于第一導電層210的兩端,由于第一導電層210為金屬涂層,可傳導電流,無需在第一視窗部211的側邊上設置導線,此時第一視窗部211為透明結構,又由于第一基材220為透明件,第一導電層210在第一視窗部211覆蓋的區(qū)域內(nèi)為透明無邊框的結構,但第一視窗部211與第一邊框部212在第一導電層210上的分布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方式,還可為第一邊框部212包圍第一視窗部211等,同時第二視窗部311、第二邊框部312的分布方式與第一視窗部211、第一邊框部212的分布方式相同。
如圖1及圖2所示,觸控屏還包括光學膠400與蓋板500,蓋板500、光學膠400、發(fā)射極線路層200、接收極線路層300與基板100由上往下依次疊設;或蓋板500、光學膠400、接收極線路層300、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與基板100由上往下依次疊設。蓋板500用于防護接收極線路層300與發(fā)射極線路層200,光學膠400用于黏合蓋板500與觸控屏的其他部分,接收極線路層300與發(fā)射極線路層200位于蓋板500與基板100之間,接收極線路層300與發(fā)射極線路層200相對位置的調(diào)換不影響兩者的功能。
接收極線路層300及發(fā)射極線路層200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55μm,蓋板500、光學膠400、接收極線路層300、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與基板100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200μm。上述觸控屏只設置一個基板100,因此厚度較小,耐彎折性好,相對于將第一導電層210與第二導電層310設為同一個導電層,增加的接收極線路層300厚度僅為5-15μm,但由于接收極線路層300與發(fā)射極線路層200分開設置,減少了上述兩者之間的干擾,提高了觸控屏的精度。
在本實施例中,為保證觸控屏擁有更好的耐彎折性能及實現(xiàn)無邊框的效果,將接收極線路層300與發(fā)射極線路層200的厚度設置為小于或等于55μm,同時蓋板500、光學膠400、接收極線路層300、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與基板100的厚度之和設置為小于或等于200μm,但考慮到降低成本及對觸控屏性能的其他要求,也可將接收極線路層300與發(fā)射極線路層200的厚度之和設置為大于55μm,同時蓋板500、光學膠400、接收極線路層300、發(fā)射極線路層200與基板100的厚度之和設置為大于200μm。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