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使用全息可變光闌兼容數(shù)字多用盤和可寫小型盤的光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讀寫頭,這種光讀寫頭適合于各種利用不同波長的光束記錄和復制信息的光盤,特別是關于一種與可寫小型盤(CD-R)和數(shù)字多用盤(DVD)兼容的光讀寫頭。
在利用一種記錄介質(zhì)來儲存大量信息的光盤裝置中,小型盤(CD)和數(shù)字多用盤(DVD)已被廣泛應用,已知近來有可寫小型盤(CD-R)和數(shù)字多用盤-隨機存取存儲器(DVD-RAM)出現(xiàn)。眾所周知,當記錄和再現(xiàn)信息時,CD-R使用波長為780nm的激光,波長為650nm或635nm的激光用于DVD-RAM。這樣,一個兼容CD-R盤和DVD盤的光讀寫頭至少包括二個光源,這兩個光源所發(fā)射的激光的波長各不相同。
圖1顯示了一種傳統(tǒng)的與CD-R和DVD兼容的光讀寫頭的光學系統(tǒng)。該光讀寫頭包括光源1,用于發(fā)射波長為635nm的第一光束,用于數(shù)字多用盤(DVD)8的信息記錄和再現(xiàn);光源11,發(fā)射波長為780的第二光束,用于可寫小型盤(CD-R)9的信息記錄和再現(xiàn);和一個物鏡7,使從第一光源1和第二光源11發(fā)射出來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分別聚焦在DVD8和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準直透鏡2使從第一光源1發(fā)射出的第一光束準直成平行光束,并透過該平行光到光束分離器3。光束分離器3把從準直透鏡2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反射到干涉濾光棱鏡4,該干涉濾光棱鏡4使來自光束分離器3的以平行光束入射的第一光束透射到1/4波片5上。更詳細地說,干涉濾波棱鏡4根據(jù)入射光束的波長使入射光束或者全部透射,或者全部反射,其中,用于DVD的波長為650nm的第一光束全部被透射,而從聚光鏡14入射來的波長為780nm的第二光束全部被反射。來自1/4波片5的以平行光束入射的第一光束透過一薄膜型可變光闌6射到物鏡7。物鏡7使以平行光束入射的635nm波長的第一光束聚焦在厚度為0.6mm的DVD8的信息記錄面上。結果,通過物鏡7聚焦在DVD8信息記錄面上并從DVD8的信息記錄面上反射的第一光束中含有記錄在聚焦位置上的信息。從DVD8的信息記錄面上反射出來的第一光束依次通過物鏡7、可變光闌6和1/4波片5,然后入射到干涉濾光棱鏡4。從1/4波片5入射來的第一光束透過干涉濾光棱鏡4射到光束分離器3,光束分離器3使從干涉濾光棱鏡4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到達一光探測器10,光探測器10接收來自光束分離器3的第一光束并檢測從第一光束得到的信息。
第二光源11發(fā)射的波長為780nm的第二光束通過準直透鏡12和光束分離器13,然后入射到聚光鏡14。聚光鏡14會聚從光束分離器13入射來的第二光束,使第二光束以聚焦光束的形式透射到干涉濾光棱鏡4。從聚光鏡14入射來的第二光束以發(fā)散光束的形式透過干涉濾光棱鏡4射到1/4波片5,從干涉濾光棱鏡4入射來的第二光束透過1/4波片5到達可變光闌6,僅僅部分波長為780nm的第二光束透過可變光闌,并且被透過的第二光束以發(fā)散光束的形式傳到物鏡7。第二光束以發(fā)散光束的形式入射到物鏡7的原因是為使第二光束聚焦在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而不帶有任何象差。下面結合附圖2來詳細描述用于圖1所示的光讀寫頭中的可變光闌6。
圖2詳細顯示了圖1中所示的薄膜型可變光闌6。如圖2所示,薄膜型可變光闌6具有一種結構,這種結構能夠選擇性地使入射到其數(shù)值孔徑(NA)小于或等于0.6的區(qū)域內(nèi)的光束透射過。在二個區(qū)域中,區(qū)域1的數(shù)值孔徑(NA)小于或等于0.45,全部透射波長為780nm和635nm的入射光,區(qū)域2的數(shù)值孔徑大于0.45,在該區(qū)域中涂覆有介電薄膜。區(qū)域2由厚度為微米(μm)數(shù)量級的多層薄膜構成,在該區(qū)域內(nèi),635nm波長的光束全部被透射,780nm波長的光束全部被反射。為了消除由介電薄膜涂覆的區(qū)域2產(chǎn)生的任何光學象差。區(qū)域1用石英(SiO2)薄膜制成。具有這種透射性能的可變光闌6使入射到0.45NA或小于0.45NA的區(qū)域1中的780nm波長的光全部透過,然后把該透射光傳送到物鏡7,同時使入射到0.45NA或大于0.45NA區(qū)域2內(nèi)的780nm波長的光全部反射。
物鏡7使從可變光闌6入射的第二光束聚焦在厚度為1.2mm的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然后在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一個包含一個主波瓣和一個次波瓣的束斑。從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被反射的第二光束依次透過物鏡7、可變光闌6和1/4波片5,直到干涉濾光棱鏡4。干涉濾光棱鏡4把從1/4波片5入射來的第二光束反射到聚光鏡14,聚光鏡14使會聚的第二光束入射到光束分離器13,光束分離器13使從聚光鏡14入射來的第二光束進而到達光探測器15,光探測器15接收來自光束分離器13的第二光束并檢測其中的信息。從而,圖1的光學頭的光學系統(tǒng)能夠對DVD8和CD-R9兩者進行記錄和再現(xiàn)。
然而,圖1的光學讀寫頭在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的束斑帶有次波瓣,從而導致產(chǎn)生干擾信號。此外,可變光闌6要做的能使通過區(qū)域1的光和透過區(qū)域2的光彼此具有同樣的相位差,而其中區(qū)域1用石英薄膜涂覆,區(qū)域2用厚度為微米數(shù)量級的多層介電薄膜涂覆。這就使制造過程變得很復雜,同時導致生產(chǎn)費用的增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包含一個全息可變光闌的光讀寫頭,該全息可變光闌包括第一區(qū)域,用于全部透過各個不同波長的入射光束使其射到物鏡上;第二區(qū)域,用于使波長相對較短的光束全部透過,波長較長的光束中的一部分透射到物鏡,波長較長光束中的其余部分衍射;和一個物鏡,用于使從可變光闌入射的光束聚焦在相應光盤的信息記錄面上,使得在可寫小型盤(CD-R)和數(shù)字多用盤(DVD)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一個具有一個主波瓣的束斑。
下面說明書中的描述將能顯示出本發(fā)明的部分目的和優(yōu)點,通過下面的描述,本發(fā)明的部分目的和優(yōu)點將是顯而易見的,也可以通過實施本發(fā)明來將其弄清楚。
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提供一種至少能用于兩類光盤的光讀寫頭,其中,從光讀寫頭到信息記錄面的距離互相不同,信息通過波長各不相同的光束被記錄和再現(xiàn),該光讀寫頭包括第一光源;第一光探測器;第二光源;第二光探測器;一個物鏡,使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聚焦,并在兩類光盤的各自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一個束斑;光路變換裝置,分別把從第一光源來的第一光束傳送到物鏡,從物鏡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傳送到第一光探測器,把從第二光源來的第二光束傳送到物鏡,從物鏡入射來的第二光束傳送到第二光探測器;一可變光闌,位于光路變換裝置和物鏡之間的光路上,使來自光路變換裝置的第一光束全部透射到達物鏡,使來自光路變換裝置的第二光束中的一部分透過到達物鏡,其中,物鏡使從光路變換裝置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分別聚焦在相應光盤的信息記錄面上,以在兩類光盤各自的信息記錄面上分別形成具有主波瓣的束斑。
通過下面結合附圖來描述最佳實施例,本發(fā)明的目的和優(yōu)點將會更顯而易見和更容易理解。
圖1顯示了一種傳統(tǒng)的與數(shù)字多用盤(DVD)和可寫小型盤(CD-R)兼容的光讀寫頭的光學系統(tǒng);圖2是表示用在圖1所示的光讀寫頭中的具有一薄膜結構的可變光闌;圖3顯示了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最佳實施例的兼容DVD和CD-R的光讀寫頭的光學系統(tǒng);圖4A顯示了一種用在圖3所示的光讀寫頭中的具有二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的結構;圖4B顯示了一種用在圖3所示的光讀寫頭中的具有多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的結構;圖5顯示了一個薄膜可變光闌和一個具有二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相對于780nm波長的入射光束的透射性能;圖6是表示0級衍射系數(shù)與衍射光柵深度的變化關系的曲線圖;圖7顯示了按照本發(fā)明的兼容DVD和CD-R的另一個最佳實施例的光讀寫頭的光學系統(tǒng);圖8A是表示聚焦在一CD-R盤的信息記錄面上的第二光束的強度分布的曲線圖;圖8B是表示聚焦在一CD-R盤的信息記錄面上的第二光束的調(diào)制變換函數(shù)(MTF)值的曲線圖。
下面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例。
圖3顯示了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最佳實施例的兼容DVD和CD-R的一種光讀寫頭。
圖3所示的光讀寫頭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一光探測器31,第一光源和第一光探測器兩者合成一體,其中第一光源305發(fā)射波長為635nm的第一光束,第一光探測器310檢測從數(shù)字多用盤(DVD)8反射回來的第一光束中的信息;第二光源和第二光探測器37,第二光源和第二光探測器兩者合成一體,其中第二光源375發(fā)射波長為780nm的第二光束,第二光探測器370檢測從一可寫小型盤(CD-R)9反射出來的第二光束中的信息;一個物鏡7,用于使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分別聚焦在光盤8和9的各自的信息記錄面上;一個第一光束分離器33,用于把第一光源305發(fā)射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源375發(fā)射的第二光束傳送到物鏡7,把被反射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分別傳送到光探測器310和370。
第一光源305發(fā)射波長635nm的第一光束,從第一光源305入射來的第一光束透過第一全息光束分離器32射到第一光束分離器33,第一光束分離器33具有能使635nm波長的第一光束全部透射的光學性能,從第一光源305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全部透過第一光束分離器33射到第一準直透鏡34,第一準直透鏡34使從第一光束分離器33入射來的第一光束準直成平行光束,并透射該平行光到全息可變光闌35。全息可變光闌35全部透射來自第一準直透鏡34的第一光束,被透過的光束進而到達物鏡7。物鏡7使來自全息可變光闌35的第一光束聚焦在DVD8的信息記錄面上,為了在厚度為0.6mm的DVD8的信息記錄面上所形成的束斑的大小約為0.9μm,該面有一預定焦距。從而,從DVD8反射出的第一光束中包含有記錄在DVD8的信息記錄面上被聚焦的位置上的信息,從DVD8反射出來的第一光束依次透過物鏡7、全息可變光闌35、和第一準直透鏡34,進而到達第一光束分離器33。第一光束分離器33全部透射來自第一準直透鏡34的635nm波長的第一光束,并使該被透過的光束進而到達第一全息光束分離器32,第一全息光束分離器32使第一光束衍射,第一光探測器310從被第一全息光束分離器32衍射的第一光束中檢測信息。
第二光源375發(fā)射波長780nm的第二光束,從第二光源375入射來的第二光束透過第二全息光束分離器36射到第一光束分離器33,第一光束分離器33具有能使780nm波長的第二光束全部反射的光學性能,從第二光源375入射來的第二光束全部被第一光束分離器33反射到第一準直透鏡34,第一準直透鏡34使從第一光束分離器33入射來的第二光束準直成稍稍發(fā)散的平行光束,并透射該平行光到全息可變光闌35。來自第一準直透鏡34的第二光束中的一部分透過全息可變光闌35到達物鏡7。下面將參考附圖4A、4B、5和6詳細描述全息可變光闌35。
圖4A顯示了一種用作全息可變光闌35的具有二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結構。在該全息可變光闌中,第一區(qū)域1的數(shù)值孔徑(NA)小于或等于0.36,第二區(qū)域2的數(shù)值孔徑(NA)大于或等于0.36。區(qū)域2有一深度約為2.54μm的衍射光柵,構成衍射光柵的每一條縫排列在以具有二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的光學中心為圓心的同心圓中。方程(1)表示使635nm波長的入射光不被衍射而被全部透射的衍射光柵的深度,衍射光柵的深度為2.54μm是滿足下面的方程(1)的值中的一個,在深度為2.54μm的深度下,其中衍射光柵的折射系數(shù)是1.5。
d=mλ/(n-1)……(1)這里,符號d是衍射光柵的深度,λ是入射光的波長,n表示衍射光柵的折射系數(shù),m是一個整數(shù)。具有二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裝在圖3所示的光讀寫頭內(nèi),以便衍射光柵對著第一光束分離器33。
圖5顯示了薄膜型可變光闌6和具有二個分區(qū)域全息可變光闌兩者相對于780nm波長的入射光的透射性能。水平軸是光接收面的徑向距離,其中距離值0指的是兩種可變光闌的光學中心。垂直軸表示對于780nm波長的入射光的透射率,其中粗實線是一條顯示了具有二個分區(qū)域的可變光闌的透射性能的曲線,這條曲線表示了這樣一種透射性能具有二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使入射在它的數(shù)值孔徑(NA)小于或等于0.36的區(qū)域內(nèi)的780nm波長的光束幾乎全部透過,且入射在它的數(shù)字孔值(NA)大于或等于0.36的區(qū)域內(nèi)的780nm波長的光束約有25%透過。細實線是一條顯示了用在傳統(tǒng)的光讀寫頭中的薄膜型可變光闌的透射性能的曲線,這條曲線表示了這樣一種透射性能可變光闌6使入射在它的數(shù)值孔徑(NA)小于或等于0.45的區(qū)域內(nèi)的780nm波長的光束幾乎全部透過,入射在它的數(shù)字值孔(NA)大于或等于0.45的區(qū)域內(nèi)的780nm波長的光束約有0.01%透過。
圖4B顯示了一種用作全息可變光闌35的具有多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的結構。在該具有多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中,第一區(qū)域沒有衍射光柵,而除了第一區(qū)域之外,第二區(qū)域、第三和第四區(qū)域都含有衍射光柵,除第一區(qū)域之外的其它區(qū)域的衍射光柵分別蝕刻成不同的深度,每個衍射光柵的深度d1、d2和d3分別是1.27μm、2.54μm和3.81μm,具有多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裝在圖3所示的光讀寫頭內(nèi),使衍射光柵對著第一光束分離器33。下面參考附圖6描述具有多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
圖6是表示0級衍射系數(shù)與衍射光柵深度的變化關系的曲線圖。水平軸代表衍射光柵的深度,垂直軸表示相應入射光的0級衍射系數(shù),0級衍射系數(shù)代表被透射的光束的強度與保持光束入射的原始方向的光的強度的比率。0級衍射系數(shù)‘1’表示入射光沒有被衍射,而是按光被入射的方向全部透過。0級衍射系數(shù)‘0’表示入射光全部被衍射。相對于635波長的入射光的0級衍射系數(shù)曲線表明,當衍射光柵的深度分別為1.27μm、2.54μm、3.81μm和5.08μm,0級衍射系數(shù)都是‘1’。相對于780波長的入射光的0級衍射系數(shù)曲線表明,當衍射光柵的深度分別為1.27μm、2.54μm和3.81μm時,0級衍射系數(shù)分別是0.71、0.25和0.11左右。
當使用圖4A所示的具有二個分區(qū)域的全息可變光闌作為圖3中所示的光讀寫頭的全息可變光闌35時,全息可變光闌35使入射在它的數(shù)值孔徑(NA)小于或等于0.36的區(qū)域內(nèi)的來自第一準直透鏡34的第二光束全部透過,入射在它的數(shù)值孔徑(NA)大于0.36的區(qū)域內(nèi)的第二光束約有25%透過,然后該透過的光束被傳送到物鏡7。另一方面,如用圖4B所示的多個區(qū)域全息可變光闌作為圖3中所示的光讀寫頭的全息可變光闌35,此時,全息可變光闌35使入射在它的數(shù)值孔徑(NA)小于或等于0.36的區(qū)域內(nèi)的來自第一準直透鏡34的第二光束全部透過,對于入射在它的數(shù)值孔徑(NA)大于0.36的區(qū)域內(nèi)的第二光束,其中,入射的第二光束離開全息可變光闌35的光學中心越遠,則被透射的光越少,然后該透過的光束被傳送到物鏡7。物鏡7使來自全息可變光闌35的第二光束聚集在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
通過物鏡7聚焦在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的和從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反射出來的第二光束依次透過物鏡7、全息可變光闌35、和第一準直透鏡34,然后入射到第一光束分離器33。第一光束分離器33把來自第一準直透鏡34的第二光束全部反射到第二全息光束分離器36,第二全息光束分離器36衍射從第一光束分離器33來的第二光束,第二光探測器370從被第二全息光束分離器36衍射的第二光束中檢測信息。
圖7顯示了按照本發(fā)明的兼容DVD和CD-R的另一個最佳實施例的光讀寫頭的光學系統(tǒng)。在圖7所示的光讀寫頭結構中,與圖3所示的光讀寫頭相比較,在圖7的光讀寫頭中全息可變光闌35的位置被改變,全息可變光闌35位于從第一準直透鏡34至第一光束分離器33的光路上。圖7中的其它光學部件的結構和功能與圖3中用同一標號表示的部件的結構,功能相同。因此,該光讀寫頭在DVD8和CD-R9上進行記錄信息和檢測從那里來的信息的過程與圖3的光讀寫頭相同。結果,圖3和圖7的光讀寫頭在DVD8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一個適于DVD8的約為0.9μm大小的束斑,以便在其信息記錄面上記錄和再現(xiàn)有關第一光束的信息。同樣地,該光讀寫頭在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一個適應于CD-R9的約為1.4μm大小的束斑,以便在它的信息記錄面上記錄和再現(xiàn)有關第二光束的信息。
圖8A顯示了聚焦在一CD-R盤的信息記錄面上的第二光束相對于束斑的徑向距離的強度分布。曲線圖的水平軸表示距聚焦在信息記錄面上的束斑中心的徑向距離,其中“0”值距離表示束斑的中心,在水平軸上具有相同絕對值的正值和負值,表示離開束斑中心的絕對值距離,但位于相反方向。
曲線圖的垂直軸表示作為歸一化值的聚焦的第二光束的強度,其中最大值‘1’表示在束斑中心的光強度,細實線是一條表示經(jīng)過圖1的光讀寫頭聚焦的第二光束的強度的曲線,這條曲線說明,由圖1的光讀寫頭聚焦的束斑在束斑的徑向距離為-0.7μm至0.7μm的范圍內(nèi)有一個強度接近‘1’主波瓣,在束斑的徑向距離大約為±1.2μm至±2.0μm的范圍內(nèi)有強度靠近0.025和0.005的次波瓣。圖中的粗線表示經(jīng)過圖3和圖7的光讀寫頭聚焦的第二光束的強度,這條曲線表明,由圖3和圖7的光讀寫頭聚焦的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的束斑在它的從大約-0.7μm至0.7μm的徑向距離處有一個強度靠近‘1’的主波瓣,在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的這一束斑的形狀沒有次波瓣,并且與束斑的中心對稱。
圖8B顯示了聚焦在CD-R9盤的信息記錄面上的第二光束的調(diào)制變換函數(shù)(MTF)值。圖中的水平軸代表凹槽寬,垂直軸表示MTF值。圖中的細實線表示經(jīng)圖1的光讀寫頭聚焦的第二光束的MTF值,其表明聚焦的第二光束相對3T至11T寬的凹槽被轉變成MTF值大于0.4的光。圖中的粗實線代表由圖3和圖7的光讀寫頭聚焦的第二光束的MTF值,其表明聚焦的第二光束相對3T至11T寬的凹槽被轉變成MTF值大于0.45的光。對于3T至11T寬的凹槽,由圖3和圖7的光讀寫頭聚焦的第二光束的MTF值高于由圖1的光讀寫頭聚焦的第二光束的MTF值。
如上所述,按照本發(fā)明的光讀寫頭在DVD8和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的束斑具有高MTF值。以具提供信息分辨率該光讀寫頭在DVD8和CD-R9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的束斑只有一個主波瓣,從而避免了由于次波瓣而引起的干擾,同時光學系統(tǒng)的結構簡單,而且由于一薄膜可變光闌是由多層厚度為微米量級的薄膜構成,因此制造一全息可變光闌比制造一薄膜可變光闌容易,從而由于采用全息可變光闌而減少了制造費用。此外,按照本發(fā)明的光讀寫頭,全息可變光闌35的位置朝著第一準直透鏡34,因此減少了驅動物鏡7的驅動機構的負荷。
雖然這里描述的只是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顯然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以對它作多種改變。
權利要求
1.一種至少能用于兩類光盤的光讀寫頭,其中,從光讀寫頭到信息記錄面的距離互相不同,信息通過波長各不相同的光束記錄和再現(xiàn),該光讀寫頭包括第一光源;第一光探測器;第二光源;第二光探測器;一個物鏡,使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聚焦,并在兩類光盤的各自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一個束斑;光路變換裝置,分別把從第一光源來的第一光束傳送到物鏡,從物鏡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傳送到第一光探測器,把從第二光源來的第二光束傳送到物鏡,從物鏡入射來的第二光束傳送到第二光探測器;一可變光闌,位于光路變換裝置和物鏡之間的光路上,使來自光路變換裝置的第一光束全部透射到物鏡,使來自光路變換裝置的第二光束中的一部分透過到物鏡,其中,物鏡使從光路變換裝置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分別聚焦在相應光盤的信息記錄面上,以致分別在兩類光盤各自的信息記錄面上形成具有主波瓣的束斑。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讀寫頭,其中,所述的光路變換裝置包括一光束分離器,使從第一光源入射的第一光束全部透過,從第二光源入射的第二光束全部反射;和一準直透鏡,使從光束分離器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準直成平行光束,并透射該平行光束到可變光闌。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讀寫頭,其中所述的光束分離器根據(jù)入射光束的波長全部透射和反射從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來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
4.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讀寫頭,其中所述的可變光闌包括第一區(qū)域,全部透射從準直透鏡來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第二區(qū)域,其位置是環(huán)繞著以可變光闌的光學中心為圓心的第一區(qū)域,使從準直透鏡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全部透射到物鏡,使從準直透鏡來的第二光束的一部分透射到物鏡,而從準直透鏡來的第二光束的其余部分衍射。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光讀寫頭,其中所述的第二區(qū)域具有一種透射特性從準直透鏡入射來的第二光束離開可變光闌的光學中心的距離越遠,則透過的第二光束越少。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讀寫頭,其中所述的第二區(qū)域包含衍射光柵,衍射光柵面朝光束分離器,其中,衍射光柵蝕刻的深度隨著其離開可變光闌的光學中心的距離而排列。
7.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讀寫頭,還包括一個準直透鏡,其位于可變光闌和物鏡之間,將從可變光闌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準直成平行光形式。
8.按照權利要求7所述的光讀寫頭,其中所述的可變光闌包括第一區(qū)域,位于光路變換裝置至準直透鏡的光路上,全部透射從光路變換裝置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使其射到準直透鏡;第二區(qū)域,其位置是環(huán)繞著以可變光闌的光學中心為圓心的第一區(qū)域,使從光路變換裝置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全部透射,使從光路變換裝置入射來的第二光束的一部分透射到準直透鏡,并使從光路變換裝置來的第二光束的其余部分衍射。
9.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光讀寫頭,其中所述的第二區(qū)域具有一種透射特性從光路變換裝置入射來的第二光束離開可變光闌的光學中心越遠,則透過的第二光束越少。
10.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讀寫頭,其中所述的第二區(qū)域包含衍射光柵,衍射光柵面朝光路變換裝置,其中,衍射光柵蝕刻的深度隨著其離開可變光闌的光學中心的距離排列。
11.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讀寫頭,其中第一光源和第一光探測器、第二光源和第二光探測器兩者一體構成,其中光讀寫頭進一步包括一個第一全息光束分離器,透射第一光源發(fā)射的第一光束到光路變換裝置,并使從光路變換裝置入射來的第一光束衍射;和一個第二全息光束分離器,透射第二光源發(fā)射的第二光束到光路變換裝置,并使從光路變換裝置入射來的第二光束衍射,其中第一光探測器從被第一全息光束分離器衍射的第一光束中檢測信息,第二光探測器從被第二全息光束分離器衍射的第二光束中檢測信息。
1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讀寫頭,其中光盤是一種可寫小型盤(CD-R)和一種數(shù)字多用盤(DVD)。
全文摘要
一種兼容可寫小型盤(CD-R)和數(shù)字視盤(DVD)的光讀寫頭,利用一全息可變光闌,使第一光源發(fā)射的用于DVD的波長為635nm的第一光束和由第二光源發(fā)射的用于CD-R的780nm波長的第二光束透射到物鏡,全息可變光闌使入射的第一光束全部透射到達物鏡,使入射的第二光束的一部分透射到達物鏡,物鏡使入射來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聚焦在信息記錄面上,物鏡聚焦的束斑大小大約為0.9μm和1.4μm,只有一個主波瓣。
文檔編號G11B7/135GK1200537SQ9810801
公開日1998年12月2日 申請日期1998年3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3月28日
發(fā)明者劉長勛, 李哲雨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