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電連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894531閱讀:20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電連接件的制作方法
      電連接件發(fā)明背景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電氣和電子設備例如移動電話等的電連接件,尤 其涉及這樣一種電連接件,其具有在與匹配連接件裝配時防止殼體被推 動的結構。以下將對采用的電連接件進行說明。電連接件至少包括將連接在基 板上的多個觸頭、用于布置和保持所述觸頭的殼體、以及具有保持裝置 (其用于封蓋和保持所述殼體)的外殼。所述殼體通過壓配合(利用擠壓肋)裝配在所述外殼內(nèi),以保持(固 定)在所述外殼上,并且當匹配連接件與所述電連接件裝配時,匹配連 接件通過緊靠著所述殼體而得到定位。作為電連接件的實例,在此引入的是三篇專利文獻專利文獻l (日本專利申請No.2003-288,967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申請 No.H10-302,863/1998 ) 以及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申請 No.Hl 1-26,105/1999),三篇專利文獻包含由本申請的申請人提出的申請。 專利文獻l根據(jù)日本專利文獻No.2003-288,967的摘要,該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 插座連接件,其通過縮短其深度尺寸來獲得小型化,并具有防止雜質(zhì)、 灰塵、濕氣等物質(zhì)通過其殼體進入連接件內(nèi)部的結構。其中公開的連接 件包括盒形絕緣殼體IO,其具有將要插入到插塞式連接件的插塞內(nèi)的 插入端11以及形成在插入端11相反位置上的后板12;安裝在殼體中的多個端子30;封蓋著殼體的可導電金屬外殼20;設置在殼體底部的多個插 入口17,其用于在各個端子安裝在殼體內(nèi)時將各個端子從底部插入殼體內(nèi);設置在各個端子上、用于將各個端子固定在殼體上的錨結部分33;以及形成在殼體中、用于將各個端子的錨結部分插入其中的多個錨接凹槽18。專利文獻2根據(jù)日本專利文獻^.1110-302,863/1998的摘要,該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 一種安裝在電路板上的電連接件,從而在不減小印刷電路板安裝面積的 情況下,確保在配合電連接件的裝配部分之前具有寬敞的空間。其中所 公開的、安裝在電路板上的電連接件l包括絕緣殼體3,其具有安裝在 其中的多個端子2;以及裝配在殼體3上的金屬外殼4,其具有從金屬外殼 4延伸、用于將金屬外殼4連接在印刷電路板15上的安裝腳14a和14b;并 且,各個端子2各自具有末端19,所述末端19從其處延伸到印刷電路板15 上的導電電路。金屬外殼4在絕緣殼體3的前面形成了用于容納匹配電連 接件21的裝配部分8,并且裝配部分8的裝配方向A被設定為穿過安裝腳 14a和14b相對于印刷電路板15的表面15a的向上傾斜方向。專利文獻3根據(jù)日本專利文獻No.Hll-26,105/1999的摘要,該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 一種電連接件IO,其能夠形成穩(wěn)定的觸頭壓力,而且觸頭14不彎折、觸 頭14不從絕緣體12上突起、外殼16不變形并且甚至在連接件多次反復插 入和從匹配連接件40中取出之后也不會受噪聲的影響。其中,所公開的 連接件包括具有板形件18的外殼16,所述板形件18在兩側沿其寬度方向延伸到裝配開口附近,板形件18在其頂端附近具有固定腳20,該固定腳20在與固定腳A30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固定腳20—側的板形件18 還具有錨結部分24;外殼16還在一定的位置處具有接合部分22,從而能 夠使錨結部分24裝配在接合部分22上;并且,絕緣體12包括具有觸頭插 入凹槽52的突舌部50,在其兩側設置突起54,在突舌部50的自由端附近 設置有與突起54相連續(xù)的錐形部分56。近來,由于電氣和電子設備一直逐漸小型化,因此對電連接件小型化 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殼體常常通過如以上有關現(xiàn)有技術的段落中描述并在專利文獻l-3中 公開的壓配合(利用擠壓肋)被保持(固定)在外殼上。而且,隨著連 接件的小型化,壓配合的干涉部分(擠壓肋的尺寸)變得更小。當電連 接件和匹配連接件相互裝配時,它們相互之間的定位,如在有關現(xiàn)有技 術的段落中描述的那樣,受到匹配連接件與電連接件殼體之間緊靠的影 響。保持在殼體中的觸頭通過焊接被連接在基板上。由于具有現(xiàn)有技術中公開的這種構造,當電連接件與匹配連接件相裝 配時,通過匹配連接件的推動作用,殼體有可能在匹配連接件的裝配方 向(在裝配開口'的相反方向)上移動,從而導致電連接件與匹配連接件 之間的連接缺陷或失效。這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發(fā)明內(nèi)容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完成了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標是提供這 樣一種電連接件,在與匹配連接件甚至是小型化的電連接件相裝配時, 本發(fā)明的電連接件能夠使其相對于匹配連接件的定位具有極大的確定性,并且在匹配連接件緊靠著殼體時,可靠地防止電連接件的殼體發(fā)生 位移,從而徹底防止發(fā)生任何存在的缺陷或失效的連接。通過本發(fā)明第一技術方案中限定的、可拆卸地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的 電連接件(10),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其中,該電連接件包括多個觸頭(14)、用于布置和保持所述觸頭(14)的殼體(12)、以及外殼(16), 所述外殼(16)封蓋著所述殼體(12)并與所述殼體(12)形成用于匹 配連接件的配合開口 (40),其中所述外殼(16)設置有至少一個接合 塊(42),并且所述殼體(12)在與所述接合塊(42)相對應的位置具 有錨結部分(24),以使所述錨結部分(24)接合所述接合塊(42), 從而在電連接件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限制所述殼體(12)在裝配方向 的相反方向上發(fā)生位移。在本發(fā)明第二技術方案限定的本發(fā)明中,所述外殼(16)在所述裝配 開口 (40)相反側上沿其寬度方向在兩側具有板形件(56),并且所述 板形件(56)各自在內(nèi)側形成有傾斜狹槽(58),以使得所述板形件(56) 沿所述傾斜狹槽(58)彎曲,以利用所述板形件(56)朝向裝配開口 (40) 推動所述殼體(12),用于朝向裝配開口 (40)推動并保持所述殼體(12)。在本發(fā)明第三技術方案限定的本發(fā)明中,所述外殼(16)具有至少一 個緊靠面(52),并且所述殼體(12)與所述緊靠面相緊靠(52),從 而將所述殼體(12)定位在裝配方向。在本發(fā)明第四技術方案限定的本發(fā)明中,所述外殼(16)在裝配開口 (40)相反側上具有與所述外殼(16)整體形成的突伸塊(60),并且 所述突伸塊(60)連接在基板(80)上。在本發(fā)明第五技術方案限定的本發(fā)明中,所述外殼(16)在裝配開口(40)相反側上具有封蓋著所述殼體(12)連接側的靜電對策壁(EMI 對策壁)(54),并且所述靜電對策壁(EMI對策壁)(54)具有與其整 體形成的突伸塊(60),所述突伸塊(60)連接在基板(80)上。在本發(fā)明第六技術方案限定的本發(fā)明中,所述板形件(56)朝向所述 基板(80)進一步延伸以形成所述突伸塊(60)。從以上描述中可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連接件具有以下顯著效果。(1) 根據(jù)本發(fā)明限定的第一個技術方案,可拆卸地與匹配連接件相 裝配的電連接件包括多個觸頭(14)、用于布置和保持所述觸頭(14) 的殼體(12)、以及外殼(16),所述外殼(16)封蓋著所述殼體(12) 并與所述殼體(12)形成用于匹配連接件的配合開口 (40),其中所述 外殼(16)設置有至少一個接合塊(42),并且所述殼體(12)在與所 述接合塊(42)相對應的位置具有錨結部分(24),以使所述錨結部分(24)接合所述接合塊(42),從而在電連接件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 限制所述殼體(12)在裝配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發(fā)生位移。因此,即使電 連接件(10)進行小型化,電連接件也可以在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相 對于匹配連接件得到可靠定位;并且,當匹配連接件緊靠電連接件(10) 時,能夠可靠防止殼體(12)移動,從而防止產(chǎn)生任何有缺陷或失效的 連接。(2) 根據(jù)本發(fā)明限定的第二個技術方案,所述外殼(16)在所述裝 配開口 (40)相反側上沿其寬度方向在兩側具有板形件(56),并且所 述板形件(56)各自在內(nèi)側形成有傾斜狹槽(58),以使得所述板形件(56)沿所述傾斜狹槽(58)彎曲,以利用所述板形件(56)朝向裝配 開口 (40)推動所述殼體(12),用于朝向裝配開口 (40)推動并保持 所述殼體(12)。因而,當所述殼體(12)安裝并保持在所述外殼(16) 內(nèi)時,可以使所述殼體(12)相對于外殼(16)得到可靠定位,并且即 使在電連接件(10)進行小型化,也可以在電連接件與匹配連接件相裝 配時使電連接件(10)相對于匹配連接件得到可靠定位;并且,在匹配 連接件緊靠電連接件(10)時,防止殼體(12)發(fā)生位移,從而不會發(fā) 生任何有缺陷或失效的連接。(3) 根據(jù)本發(fā)明限定的第三個技術方案,所述外殼(16)具有至少 一個緊靠面(52),并且所述殼體(12)與所述緊靠面相緊靠(52), 從而將所述殼體(12)定位在裝配方向。因此,即使在電連接件(10) 進行小型化時,也可以在電連接件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使電連接件(10)相對于匹配連接件得到可靠定位;并且,在匹配連接件緊靠電連 接件(10)時,防止殼體(12)發(fā)生位移,從而不會發(fā)生任何有缺陷或 失效的連接。(4) 根據(jù)本發(fā)明限定的第四個技術方案,所述外殼(16)在裝配開 口 (40)相反側上具有與所述外殼(16)整體形成的突伸塊(60),并 且所述突伸塊(60)連接在基板(80)上。因而,可以使電連接件(10) 相對于基板(80)得到可靠定位,并且即使在匹配連接件緊靠電連接件(10)時,也能夠可靠防止殼體(12)發(fā)生位移,以提高電連接件(10) 的強度并防止產(chǎn)生任何有缺陷或失效的連接。(5) 根據(jù)本發(fā)明限定的第五個技術方案,所述外殼(16)在裝配開口 (40)相反側上具有封蓋著所述殼體(12)連接側的靜電對策壁(EMI 對策壁)(54),并且所述靜電對策壁(EMI對策壁)(54)具有與其整 體形成的突伸塊(60),所述突伸塊(60)連接在基板(80)上。因而, 可以使電連接件(10)相對于基板(80)得到可靠定位,并且即使在匹 配連接件緊靠電連接件(10)時,也能夠可靠防止殼體(12)移動,以 提高電連接件(10)的強度、防止產(chǎn)生任何有缺陷或失效的連接、并有 效實現(xiàn)靜電對抗。(6)根據(jù)本發(fā)明限定的第六個技術方案,所述板形件(56)朝向所 述基板(80)進一步延伸,以形成所述突伸塊(60)。因而,可以使電 連接件(10)相對于基板(80)得到可靠定位,并且即使在匹配連接件 緊靠電連接件(10)時,也能夠可靠防止殼體(12)移動以提高電連接 件(10)的強度,并防止產(chǎn)生任何有缺陷或失效的連接。通過結合附圖參照以下詳細描述和權利要求將會更詳盡地了解本發(fā)明。


      圖l是從裝配側觀察到的、連接在基板上的電連接件的立體圖; 圖2 (A)是從裝配開口側觀察到的電連接件外殼的立體圖; 圖2 (B)是從連接側觀察到的外殼的立體圖;圖3 (A)是從裝配側觀察到的、觸頭插入其中的電連接件殼體的立 體圖;圖3 (B)是從連接側觀察到的、與圖3 (A)所示處于同一狀態(tài)的殼 體的立體圖;圖4是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連接件中所使用的觸頭的立體圖;圖5 (A)是從裝配開口側觀察到的、在殼體被安裝之前根據(jù)本發(fā)明電連接件的外殼的立體圖;圖5 (B)是從連接側觀察到的、與圖5 (A)所示處于同一狀態(tài)的外殼的立體圖;圖6 (A)是從連接側觀察到的、作為單個元件示出的外殼的立體圖, 用于解釋在外殼中形成的狹槽;圖6 (B)是從連接側觀察到的、其殼體被板形件所推動的電連接件 的立體圖;圖7 (A)是從連接到基板上的一側觀察到的另一電連接件的立體圖; 圖7 (B)是從連接到基板上的一側觀察到的另一電連接件的立體圖; 圖7 (C)從連接到基板上的一側觀察到的電連接件的立體圖; 圖8 (A)是連接到基板上的、圖7 (A)中所示電連接件的立體圖; 圖8 (B)是連接到基板上的、圖7 (B)中所示電連接件的立體圖;以及圖8 (C)是連接到基板上的、圖7 (C)中所示電連接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l-5 (B),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連接件10進行說明。圖l是從裝 配側觀察到的、連接在基板上的電連接件的立體圖。圖2 (A)是從裝配 開口側觀察到的電連接件外殼的立體圖。圖2 (B)是從連接側觀察到的 外殼的立體圖。圖3 (A)是從裝配側觀察到的、觸頭插入其中的電連接 件殼體的立體圖。圖3 (B)是從連接側觀察到的、與圖3 (A)所示處于同一狀態(tài)的殼體的立體圖。圖4是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連接件中所使用的觸 頭的立體圖。圖5 (A)是從裝配開口側觀察到的、在殼體被安裝之前的根據(jù)本發(fā)明電連接件的外殼的立體圖。圖5 (B)是從連接側觀察到的、 與圖5 (A)所示處于同一狀態(tài)的外殼的立體圖。圖6 (A)是從連接側觀 察到的、作為單個元件示出的外殼的立體圖,用于解釋在外殼中形成的 狹槽。圖6 (B)是從連接側觀察到的、其殼體被板形件所推動的電連接 件的立體圖。圖7 (A)是從連接到基板上的一側觀察到的另一電連接件 的立體圖。圖7 (B)是從連接到基板上的一側觀察到的另一電連接件的 立體圖。圖7 (C)從連接到基板上的一側觀察到的電連接件的立體圖。 圖8 (A)是連接到基板上的、圖7 (A)中所示電連接件的立體圖。圖8 (B)是連接到基板上的、圖7 (B)中所示電連接件的立體圖。圖8 (C) 是連接到基板上的、圖7 (C)中所示電連接件的立體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連接件10至少包括多個觸頭14、殼體12和外殼16。首先說明作為本發(fā)明重要內(nèi)容的殼體12。殼體12通過已知注塑技術由 電絕緣塑性材料制成。用于殼體12的材料可以考慮尺寸穩(wěn)定性、可加工 性、制造成本等進行適當選擇,并通常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 聚酰胺(66PA或46PA)、液晶聚合物(LCP)、聚碳酸酯(PC)等物質(zhì) 以及它們的組合物。所述殼體12包括主體18、在裝配方向從所述主體18 延伸的裝配部分20、以及設置在主體18的縱向端部處的凸緣22。在所述殼體12中,所述觸頭14通過整體模制、壓配合、掛鉤或類似方 式得到保持(固定)。在本實施方式中,考慮到連接穩(wěn)定性、尺寸穩(wěn)定 性、連接件的小型化等因素,觸頭通過整體模制(在已經(jīng)預先布置觸頭的模具中對殼體進行模制)保持在殼體中。因此,所述殼體12在其裝配 部分20中形成有插入凹槽28,用于露出所述觸頭14的接觸部分34,以及 形成有保持孔30,用于將所述觸頭14的接觸部分34定位在預定位置。所述插入凹槽28的形狀和尺寸可以是任意的,只要滿足以下條件即 可插入凹槽28能夠使所述觸頭14的接觸部分34露出,以實現(xiàn)接觸部分 34與匹配對象之間的穩(wěn)定連接;并且,所述插入凹槽28的形狀和尺寸可 以考慮連接穩(wěn)定性、所述殼體12的強度、與匹配對象的接觸位置等因素 進行適當設計。在本實施方式中,考慮以上因素,插入凹槽基本上為矩 形。所述保持孔30的形狀和尺寸可以是任意的,只要滿足以下條件即可 保持孔30能夠使所述觸頭14的接觸部分34定位在預定位置,以實現(xiàn)接觸 部分34與匹配對象之間的穩(wěn)定連接;并且,所述保持孔30的形狀和尺寸 考慮連接的穩(wěn)定性、殼體12的強度、與匹配對象的接觸位置、模具生產(chǎn) 的容易程度等因素而得到適當設計。在本實施方式中,考慮以上因素, 保持孔基本上為矩形。此外,在所述保持孔30側的裝配側上,所述殼體12在所述凸緣22中設 置有錨結部分24。所述錨結部分24適于接合外殼16的接合塊42,從而在 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確保殼體和外殼的定位并提高它們的強度。所述 錨結部分24的形狀、尺寸和位置可以是任意的,只要滿足以下條件即可: 錨結部分與接合塊42相對應且與其接合;并且,所述錨結部分24的形狀、 尺寸和位置可以考慮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連接的定位、強度、穩(wěn)定性 等因素而進行適當設計。在本實施方式中,考慮到所述外殼16的接合塊42的可加工性以及以上功能,錨結部分24是基本上由矩形面限制的凹部。而且,在所述主體18上的預定位置處,所述殼體12設置有壓配合部分 (擠壓肋,crushrib) 32,以及用于將殼體12壓配合到所述外殼16內(nèi)的凸 緣22,從而使殼體12相對于外殼16可靠定位。所述壓配合部分32的尺寸 和位置可以考慮上述功能、保持力等因素而進行適當設計。在本實施方 式中,設置三個壓配合部分32,也就是,其中一個設置在圖3 (A)中觀 察到的、主體18的上表面,并且其余兩個分別設置在殼體12的主體18的 兩個縱向端部的外表面上。此外,在圖3 (B)中所觀察到的上側,所述殼體12在與裝配側相反 的一側在凸緣22中設置有錨接凹槽26。所述錨接凹槽26適于接合所述外 殼16的板形件56,使得所述殼體12可靠定位在外殼16中,從而相對于外 殼保持殼體12。所述錨接凹槽26的形狀、尺寸和位置可以是任意的,只 要它們與所述外殼16的板形件56相對應并可以與其接合即可;并且,所 述錨接凹槽26的形狀、尺寸和位置可以考慮用于殼體12的定位保持力以 及與匹配連接件的連接穩(wěn)定性而進行適當設計。在本實施方式中,考慮 到所述外殼16的板形件56的可加工性以及上述功能,錨接凹槽是基本上 由矩形面限制的凹部。隨后,對作為本發(fā)明另一重要內(nèi)容的外殼16進行說明。外殼16由金屬 制成,并通過已知的擠壓加工技術形成。形成所述外殼16的優(yōu)選金屬包 括考慮到尺寸穩(wěn)定性、可加工性、制造成本等因素而適當選擇的黃銅、 鈹青銅、磷青銅等材料。所述外殼16基本上是盒形的,并與殼體12形成 用于供匹配連接件插入其內(nèi)的裝配開口40。所述裝配開口40的形狀和尺寸僅需能夠容納匹配連接件,并且可以考慮匹配連接件的形狀進行適當 設計。在與所述殼體12的錨結部分24相對應的位置處,所述外殼16設置有接 合塊42。接合塊42適于接合所述殼體的錨結部分24,從而在與匹配連接 件相配合時,確保殼體的定位并提高外殼和殼體的強度。所述接合塊42 的形狀、尺寸和位置可以是任意的,只要接合塊42與所述錨結部分24相 對應并可以與其接合即可;并且,所述接合塊42的形狀、尺寸和位置可 以考慮在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連接的定位、強度、穩(wěn)定性而進行適當 設計。在本實施方式中,考慮到以上功能和可加工性,接合塊42被彎曲 成L形。此外,在與所述殼體12的錨接凹槽26相對應的位置處,外殼16設置有 板形件56。板形件56適于接合所述殼體12的錨接凹槽26,從而確保所述 殼體12的定位和保持。所述板形件56的形狀、尺寸和位置可以是任意的,只要板形件56與所 述殼體12的錨接凹槽26相對應并可與其接合即可;并且,所述板形件56 的形狀、尺寸和位置可以考慮對殼體的定位和保持力以及與匹配連接件 相連接的穩(wěn)定性而進行適當設計。在本實施方式中,考慮到上述功能和 外殼的可加工性,板形件56基本上為板形。當殼體12由外殼保持時,板 形件56向內(nèi)彎曲。如圖6A所示,所述外殼16的板形件56各自形成有偏斜延伸用于在板 形件56彎曲時向內(nèi)推動殼體的狹槽58。狹槽58起到了在板形件56彎曲時 向內(nèi)推動所述殼體的作用。所述狹槽58的形狀、尺寸和位置可以考慮上述功能以及外殼的強度、可加工性等因素而進行適當設計。在本實施方式中,每個所述狹槽58都朝向所述裝配開口40偏斜地橫跨整個板形件。而且,所述外殼16具有由所述殼體12所緊靠的緊靠面52。所述殼體12 的凸緣22以它們的端面緊靠著緊靠面52,從而確保殼體相對于外殼16的 定位并防止殼體朝向裝配開口40發(fā)生位移。換句話說,當所述殼體12在 所述板形件56彎曲的同時被向內(nèi)推動時,所述殼體12的凸緣22通過它們 的端面緊靠著緊靠面52,從而相對于外殼16定位所述殼體12。緊靠面52 可以考慮上述功能和外殼16的強度而進行適當設計。此外,沿所述裝配開口40的外周邊,所述外殼16設置有導向部分48, 用于將匹配連接件引導到裝配開口40內(nèi)。導向部分被設置成使匹配連接 件能夠得到引導。而且,所述外殼16設置有適于接合匹配連接件的匹配接合部分44。匹 配接合部分44在其裝配時接合匹配連接件,以可靠地保持電連接件10和 匹配連接件。此外,在配合開口40的相反側上,所述外殼16設置有用作抗靜電措施 的EMI對策壁(countermeasurewall) 54。所述殼體12由金屬外殼所封蓋,以作為抗靜電的對策措施。由于理想的是通過金屬元件整體地封蓋殼體, 因此所述EMI對策壁54設置在所述裝配開口40的相反側上。所述EMI對策 壁54的形狀和尺寸可以考慮功能、可加工性、強度等因素而進行適當設 計。而且,所述外殼16在預定位置具有突舌部50,用于將外殼16安裝在基 板80上。突舌部50起到了將電連接件10更緊固地安裝在基板上的作用。突舌部50在本實施方式中是表面安裝型(SMT),但它們可以是DIP型(未 示出)。DIP型比表面安裝型更穩(wěn)固,使得即使在匹配連接件碰撞到電連 接件10時殼體12也不會移動。所述突舌部50的位置、尺寸和形狀可以考 慮突舌部的功能、電路和基板的占用面積、外殼的可加工性、強度等因 素而進行適當設計。最后,對觸頭14進行說明。觸頭14由金屬制成,并通過已知的擠壓加 工技術形成。形成所述觸頭14的優(yōu)選金屬包括滿足尺寸穩(wěn)定性、導電性 等要求的黃銅、鈹青銅、磷青銅等物質(zhì)。所述觸頭14主要包括適于接 觸匹配連接件的接觸部分34、由所述殼體12所保持的固定部分36 (其通 過整體模制被埋嵌在殼體中)、以及將連接在基板80上的連接部分38, 并且所述觸頭14基本上為曲柄形式的。所述接觸部分34適于接觸匹配連 接件的觸頭或類似元件,并且接觸部分34的形狀和尺寸可以考慮在接觸 配合觸頭時的接觸穩(wěn)定性和壓力以及觸頭的可加工性等因素而進行適當 設計。接觸部分34在本實施方式中是板形的。所述固定部分36被保持在 所述殼體12中,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與殼體進行整體模制而得到保 持。所述連接部分38連接在基板80上,并且連接部分38的形狀可以考慮 規(guī)格、匹配對象、連接方法等因素而進行適當設計。連接部分38是表面 安裝型(SMT)的,并且通過焊接例如回流悍接連接在基板上。盡管在 本實施方式中對于觸頭14采用表面安裝型,但可以根據(jù)規(guī)格、所需強度 等因素采用DIP型。參照圖7 (A)禾口8 (A)對另一電連接件進行說明。由于殼體12和觸 頭14基本上與以上實施方式中相類似,因此不進行描述。下文將對本實施方式的外殼與上述外殼之間僅有的區(qū)別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中的外殼16在裝配開口40的相反側上設置有與其整體形成的突伸塊60。所述突 伸塊60連接在基板80上,以增加外殼與基板的結合強度,從而防止殼體 12在匹配連接件碰撞電連接件10時發(fā)生位移。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裝配 開口40相反側在寬度方向上在兩側設置有兩個突伸塊60。如圖7 (A)所 示,突伸塊60基本上彎曲成L形??梢钥紤]連接件的小型化、基板的電路、 裝配時的強度增加等因素而適當設計位置、尺寸和形狀。參照圖7 (B)和8 (B)對另一電連接件進行說明。由于殼體12和觸 頭14基本上與以上實施方式中相類似,因此不進行描述。下文將對本實 施方式的外殼與上述外殼之間僅有的區(qū)別進行說明。在裝配開口40相反 側上,外殼16設置有用于封蓋著所述殼體12連接側的靜電對策壁(EMI 對策壁)54,并且靜電對策壁54設置有與所述靜電對策壁54整體形成的 突伸塊60。所述突伸塊60連接在基板80上,以增加外殼與基板的結合強 度,從而防止殼體12在匹配連接件碰撞電連接件10時發(fā)生位移并實現(xiàn)對 抗靜電。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裝配開口40相反側在寬度方向上在兩側設 置有兩個突伸塊60。如圖7(B)所示地,突伸塊60從所述靜電對策壁(EMI 對策壁)54垂直延伸。所述突伸塊60的位置、尺寸和形狀可以考慮連接 件的小型化、基板的電路、裝配時的強度增加等因素而進行適當設計。參照圖7 (C)和8 (C),將對與圖1和7 (A)和7 (B)不同的電連 接件進行說明。由于殼體12和觸頭14基本上與以上實施方式中相類似, 因此不進行描述。下文將對本實施方式的外殼與上述外殼之間僅有的區(qū) 別進行說明。外殼16在其裝配開口40的相反側上設置有與外殼16整體形成的突伸塊60。所述突伸塊60連接在基板80上,以增加外殼與基板的結 合強度,從而防止殼體12在匹配連接件碰撞電連接件10時發(fā)生位移。突 伸塊60由朝向基板80進一步延伸板形件56的部分所形成。所述突伸塊60 的位置、尺寸和形狀可以考慮板形件56的功能和位置、連接件的小型化、 基板的電路、裝配時的強度增加等因素而進行適當設計。本發(fā)明的應用實例是用于電氣和電子設備例如手機等的電連接件,尤 其是用于其結構使得在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防止殼體被推動的電連接 件。盡管已經(jīng)參照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特別地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但 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認識到,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可 以對其形式和細節(jié)做出以上和其他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拆卸地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的電連接件,包括多個觸頭、用于布置和保持所述觸頭的殼體、以及外殼,所述外殼封蓋著所述殼體并與所述殼體形成用于匹配連接件的配合開口,其中,所述外殼設置有至少一個接合塊,并且所述殼體在與所述接合塊相對應的位置具有錨結部分,以使所述錨結部分接合所述接合塊,從而在電連接件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限制所述殼體在裝配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發(fā)生位移。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在所述裝配開口相反側上沿其寬度方向在兩側具有板形件,并且所述板形件各自在 內(nèi)側形成有傾斜狹槽,以使得所述板形件沿所述傾斜狹槽彎曲,以利用 所述板形件朝向裝配開口推動所述殼體,用于朝向裝配開口推動并保持所述殼體。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具有至 少一個緊靠面,并且所述殼體與所述緊靠面相緊靠,從而將所述殼體定 位在裝配方向。
      4. 如權利要求l、 2或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外殼在裝配開口相反側上具有與所述外殼整體形成的突伸塊,并且所 述突伸塊連接在基板上。
      5. 如權利要求l、 2或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外殼在裝配開口相反側上具有封蓋著所述殼體連接側的靜電對策壁(EMI對策壁),并且所述靜電對策壁(EMI對策壁)具有與其整體形成 的突伸塊,所述突伸塊連接在基板上。
      6.如權利要求l、 2、 3和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連接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形件朝向所述基板進一步延伸,以形成所述突伸塊。
      全文摘要
      一種可拆卸地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的電連接件,包括多個觸頭、用于布置和保持所述觸頭的殼體、以及外殼,所述外殼封蓋著所述殼體并與所述殼體形成用于匹配連接件的配合開口。所述外殼設置有至少一個接合塊,并且所述殼體在與所述接合塊相對應的位置具有錨結部分,以使所述錨結部分接合所述接合塊,從而在電連接件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限制所述殼體在裝配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發(fā)生位移。即使進行小型化,在與匹配連接件相裝配時,電連接件也可以相對于匹配連接件得到可靠定位,并且可靠地防止在匹配連接件緊靠殼體時殼體發(fā)生位移,從而徹底防止任何有缺陷的連接。
      文檔編號H01R12/71GK101257163SQ200810081219
      公開日2008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3月2日
      發(fā)明者加藤寬道, 小材和幸, 山田昭男, 石塚信也 申請人:第一電子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