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變壓器結構,特別涉及一種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
背景技術:
變壓器為各式電器設備中經(jīng)常使用的電子組件,用以調整不同的電壓,使其達到電器能夠適用的范圍。請參閱圖1,其為一傳統(tǒng)變壓器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變 壓器1主要包含磁芯組11 (magnetic core assembly)、繞線基座12 (bobbin)、初級繞線 13 (primary winding coil)與次級繞線 14 (secondary winding coil)。其中,初級繞線 13及次級繞線14彼此重疊地(overlap)纏繞于繞線基座12的繞線部121中,且以例如絕 緣膠帶15(iS0lati0ntape)絕緣分離。磁芯組11通常由第一磁芯部件111與第二磁芯部 件112所組成,磁芯組11的部分結構,例如第一磁芯部件111與第二磁芯部件112的中柱 llla、112a,設置于繞線基座12的通道122內,使磁芯組11與初級繞線13及次級繞線14 產生電磁耦合感應,由此達到電壓轉換的目的。一般而言,變壓器磁漏感(leakage inductance)的控制對電源轉換器十分重要, 因為它將影響到電源轉換器的電力轉換效率。為提升電源轉換器的電力轉換效率,相關技 術已致力于增加變壓器繞線的耦合率,降低磁漏感,進而減少電壓轉換的能量損失。在圖1 所示的變壓器結構中,由于初級繞線13與次級繞線14彼此重疊地纏繞于繞線基座12的 繞線部121中,因此初級繞線13與次級繞線14形成較少的磁漏,繞線耦合率(coupling coefficient)較高,磁漏感較低,經(jīng)變壓器轉換電壓的能量損耗較少,由此可提升電源轉換 器的電力轉換效率。然而,在例如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等新一代電子產品中, 由于液晶顯示器并不會直接發(fā)光而必須通過背光模塊(Backlightmodule)來提供液晶顯 示面板所需的光源。通常背光模塊必須使用放電燈管(Discharge lamp)作為背光源,例如 冷陰極熒光燈(Cold Cathode FluorescentLamp, CCFL),而這些放電燈管則需通過電源供 應系統(tǒng)的換流器(Inverter)電路來驅動,由于液晶顯示面板的尺寸日趨增大,使用燈管的 長度與數(shù)量也相對增加,其驅動電壓也隨之增加,因此換流器(Inverter)電路所使用的變 壓器則以高壓且具磁漏感型的變壓器為主流,這一類的變壓器結構利用繞線基座的分隔部 將初級繞線及次級繞線分隔且使兩者保持電氣安全距離。在這一類的應用中,電源供應系 統(tǒng)的電流會先經(jīng)過一變壓器初級繞線固有的磁漏感L和一電容組件C所構成的LC諧振電 路,同時,近似于半個正弦波的電流會通過功率場效晶體管開關。當電流為零時,開關將導 通,而經(jīng)過半個正弦波后電流返回零時,開關將關閉。采用這種具諧振電路的軟開關設計, 可減小開關組件的開關損耗、降低噪聲以及提升效能。如前所述,由于液晶顯示面板的尺寸日趨增大,因而其使用的燈管長度及數(shù)量也 相對增加,故所需的驅動電壓也隨之增加,因此,一般應用于液晶顯示器的燈管驅動電路的 變壓器如圖2所示,如圖所示,現(xiàn)有變壓器2包含磁芯組21、第一繞線部22、第二繞線部23、 初級繞線24及次級繞線25,其中,第一繞線部22具有第一側板26,而第二繞線部23則具有第二側板27以及多個隔板23a,多個隔板23a與第二側板27之間定義形成多個繞線槽 23b。在第一側板26及第二側板27底部分別具有一基座26a及27a,在基座26a上設置有 多個接腳28,而在基座27a上也設置有多個接腳29。 變壓器2的初級繞線24的繞線方式先將一端纏繞連接于基座26a的接腳28a上, 再纏繞至第一繞線部22上,最后回線將另一端纏繞連接于接腳28b上,而次級繞線25的繞 線方式則先將一端纏繞連接于基座27a的接腳29a上,再依序纏繞至第二繞線部23上的繞 線槽23b上,最后由第二繞線部23回線至基座27a,再將另一端纏繞連接于接腳29b上,如 此一來,則可通過第二繞線部23上的隔板23a使得初級繞線24與次級繞線25之間維持一 定的電氣安全距離,并使其具有磁漏感。然而,在現(xiàn)有變壓器2中,由于初級繞線24及次級繞線25利用主磁路產生感應進 而改變電壓,無任何旁路磁通,其耦合效果較佳,故形成的漏感相對較低且無法調整,因而 無法達到部分諧振電路的要求。此外,由于變壓器2的電磁作用容易對電路板上鄰近的電 子組件或電路產生電磁干擾或影響,進而影響電源供應系統(tǒng)的電性。因此,如何發(fā)展一種可改善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且能調整漏感以及改善電磁干擾問 題的變壓器結構,實為目前迫切需要研發(fā)的課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以能調整漏感以及改善電 磁干擾問題。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一較廣義實施形式為提供一種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包 括繞線基座,包括初級繞線部、第一次級繞線部、第二次級繞線部以及貫穿通道,其中該繞 線基座的底面具有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與貫穿通道相連通;初級繞線,繞設于初級繞線 部;第一次級繞線以及第二次級繞線,分別繞設于第一次級繞線部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 以及磁芯組,至少部分設置于繞線基座的貫穿通道,且包括第一磁芯部件以及第二磁芯部 件,其中第二磁芯部件具有第一延伸柱,該第一延伸柱設置于繞線基座的底面的第一通孔 內。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另一較廣義實施形式為提供一種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 包括繞線基座,包括第一初級繞線部、第二初級繞線部、第一次級繞線部、第二次級繞線部 以及貫穿通道,其中該繞線基座的底面具有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與貫穿通道相連通;第一 初級繞線以及第二初級繞線,分別繞設于第一初級繞線部以及第二初級繞線部;第一次級 繞線以及第二次級繞線,分別繞設于第一次級繞線部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以及磁芯組,至 少部分設置于繞線基座的貫穿通道,且包括第一磁芯部件以及第二磁芯部件,其中第二磁 芯部件具有第一延伸柱,該第一延伸柱設置于繞線基座的底面的第一通孔內。通過本發(fā)明可以增加或調整漏感,在漏感增加以及可以調整的情況下,便可適用 于各種諧振電路,此外相對較不會對電路板上鄰近的電子組件與電路產生電磁干擾或影 響。
圖1 其為一傳統(tǒng)變壓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 其為另一現(xiàn)有變壓器的結構示意圖。圖3A及圖3B 其示出了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的底面及正面結構 分解圖。圖4 其示出了圖3A及圖3B所示具漏感的變壓器組合后設置于一電路板的結構 示意圖。圖5 其為圖4的部分結構截面圖。圖6A及圖6B 其示出了圖3A及圖3B所示變壓器結構 以絕緣蓋體隔離次級繞線 與磁芯部件的結構示意與截面圖。圖7A及圖7B 其示出了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的底面及正面 結構分解圖。圖8 其示出了圖7A及圖7B所示具漏感的變壓器組合后設置于一電路板的結構 示意圖。圖9 其為圖8的部分結構截面圖。圖IOA及圖IOB 其示出了圖7A及圖7B所示變壓器結構以絕緣蓋體隔離次級繞 線與磁芯部件的結構示意與截面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變壓器1、2磁芯組11、21繞線基座12初級繞線13、24次級繞線14、25第一繞線部22第二繞線部23第一磁芯部件111第二磁芯部件112中柱llla、112a繞線部121絕緣膠帶15通道122第一側板26第二側板27隔板23a繞線槽23b基座26a、27a接腳28、29、28a、28b、29a、29b具漏感的變壓器3、6 繞線基座31、61初級繞線32第一次級繞線33、63第一初級繞線62a第二初級繞線62b第二次級繞線34、64 磁芯組35、65初級繞線部36、66 第一次級繞線部37、67第一初級繞線部66a 第二初級繞線部66b第二次級繞線部38、68貫穿通道39、69底面311、611第一通孔312、612第二通孔319、619 第一磁芯部件351、651第二磁芯部件352、652 第一延伸柱352a、652a分隔板361、371、381、661、671、681繞線槽362第一擋墻313、613第二擋墻314、614第一側墻315、615
第二側墻316、616繞線槽372、382、672、682凹槽363、373、383、673、683接腳310、610第一連接部310a、610a第二連接部310b、610b平板部352b、652b 接腳座313a、313b、314a、314b、315a、315b、316a、316b、361a、613a、613b、614a、 614b、615a、615b、616a、616b、661a第一側柱352c、652c第二側柱352d、652d第二延伸柱352e、652e第一開槽317、617第二開槽318、618電路板4、7第一絕緣蓋體51、81 第二絕緣蓋體52、82凸肋51a、52a、81a、82a、613c、614c、661b凹部615c、616c
具體實施例方式體現(xiàn)本發(fā)明特征與優(yōu)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后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 是本發(fā)明能夠在不同的形式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且其中的說明 及附圖在本質上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請參閱圖3A及圖3B,其示出了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的底面及正 面結構分解圖,如圖所示,本發(fā)明具漏感的變壓器3包含繞線基座31、初級繞線32、第一次 級繞線33、第二次級繞線34以及磁芯組35。其中,繞線基座31包括初級繞線部36、第一次 級繞線部37、第二次級繞線部38以及貫穿通道39,且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具有一第一 通孔312,該第一通孔312與貫穿通道39相連通。初級繞線32繞設于繞線基座31的初級 繞線部36,第一次級繞線33以及第二次級繞線34分別繞設于繞線基座31的第一次級繞 線部3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38。磁芯組35至少部分設置于繞線基座31的貫穿通道39, 且包括第一磁芯部件351以及第二磁芯部件352,其中第二磁芯部件352具有一第一延伸 柱352a,該第一延伸柱352a設置于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的第一通孔312內,以利用第一 磁芯部件351以及第二磁芯部件352所形成的主磁路以及第二磁芯部件352的第一延伸柱 352a所形成的旁支磁路,增加與調整漏感。于此實施例中,繞線基座31的初級繞線部36、第一次級繞線部37以及第二次級 繞線部38由絕緣材料一體成型而構成。繞線基座31的初級繞線部36設置于繞線基座31 實質上中段區(qū)域,且可由一個或多個分隔板361分隔成多個繞線槽362。每一個分隔板361 具有一個或多個凹槽363,該凹槽363可供初級繞線32由一繞線槽362跨繞至相鄰的繞線 槽 362。繞線基座3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3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38分別設置于繞線基座 31的兩相對側,亦即設置于初級繞線部36的兩相對側。繞線基座3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37 與初級繞線部36以第一擋墻313分隔,繞線基座31的第二次級繞線部38與初級繞線部36 以第二擋墻314分隔,通過第一擋墻313及第二擋墻314可分別使初級繞線32與第一次級 繞線33以及初級繞線32與第二次級繞線34間保持電氣安全距離。繞線基座31的第一 次級繞線部3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38分別具有一第一側墻315與一第二側墻316。繞線基座3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3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38中分別具有一個或多個分隔板371、381,以分別將第一次級繞線部3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38分隔成多個繞線槽372、382,其中 通過繞線槽372、382的分壓原理,依照使用電壓的高低來設置分隔板371、381,可決定繞線 槽372、382的數(shù)量。每一個分隔板371、381具有一個或多個凹槽373、383,該凹槽373、383 可分別供第一次級繞線33以及第二次級繞線34由一繞線槽372、382跨繞至相鄰的繞線槽 372,382ο于此實施例中,繞線基座31的第一通孔312由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延伸至與 貫穿通道39相連通。第一通孔312較佳為設置在第一擋墻313中。此外,繞線基座31還 可包括一第二通孔319,該第二通孔319由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延伸至與貫穿通道39相 連通,且該第二通孔319較佳為設置在第二擋墻314中。另外,繞線基座31還可包括一第 一開槽317以及一第二開槽318,其分別由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延伸至與貫穿通道39的 兩端相連通,其中第一開槽317較佳為設置在第一側墻315中,以及第二開槽318較佳為設 置在第二側墻316中。于此實施例中,繞線基座31的第一擋墻313、第二擋墻314、第一側墻315、第二 側墻316以及分隔板361分別包括一個或多個接腳座313a、313b、314a、314b、315a、315b、 316a、316b、361a。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設置有多個接腳310,例如L型接腳,用以插植 于一電路板(未圖示)上。多個接腳310插設于繞線基座31的接腳座313a、313b、314a、 314b、315a、315b、316a、316b、361a,且每一接腳310包括大體上相互垂直且分別突出于接 腳座 313a、313b、314a、314b、315a、315b、316a、316b、361a 的兩相鄰側面的第一連接部 310a 及第二連接部310b,其中接腳310通過第一連接部310a與初級繞線32、第一次級繞線33或 第二次級繞線34連接,接腳310的第二連接部310b則插植于電路板的導孔(未圖示)中。 第一連接部310a及第二連接部310b可由導電材質,例如銅、鋁等金屬,經(jīng)彎折而形成L型 接腳結構。于此實施例中,磁芯組35的第一磁芯部件351可為但不限于平板形的磁芯部件。 第一磁芯部件351穿設于繞線基座31的貫穿通道39中。第二磁芯部件352包括平板部 352b、第一側柱352c、第二側柱352d、第一延伸柱352a以及第二延伸柱352e,其中第一側柱 352c以及第二側柱352d位于平板部352b的兩端部,且大體上垂直于平板部352b。第一延 伸柱352a以及第二延伸柱352e設置于第一側柱352c與第二側柱352d之間,且大體上垂 直于平板部352b。于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磁芯部件352的第一側柱352c及第二側柱352d 的截面積分別大于第一延伸柱352a及第二延伸柱352e的截面積。第一側柱352c穿設于 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的第一開槽317,且與第一磁芯部件351的第一端部351a接觸。第 二側柱352d穿設于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的第二開槽318,且與第一磁芯部件351的第二 端部351b接觸。第一延伸柱352a以及第二延伸柱352e穿設于第一通孔312以及第二通 孔319,且分別與第一磁芯部件351形成一間隙。圖4示出了圖3A及圖3B所示具漏感的變壓器組合后設置于一電路板的結構示意 圖。圖5為圖4的部分結構截面圖。如圖3A、圖3B、圖4與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具漏感的變 壓器3設置于一電路板4上,其中該電路板4包括驅動燈管的電源供應電路。繞線基座31 的初級繞線部36、第一次級繞線部3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38分別繞設初級繞線32、第一 次級繞線33以及第二次級繞線34。初級繞線32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不同接腳310。第一次級繞線33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不同接腳310,第二次級繞線34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不同接腳 310。磁芯組35的第一磁芯部件351穿設于繞線基座31的貫穿通道39中,第二磁芯部件 352則設置于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且第二磁芯部件352的平板部352b位于繞線基座 31的底面311與電路板4之間,第一側柱352c穿設于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的第一開槽 317,且與第一磁芯部件351的第一端部351a接觸,第二側柱352d穿設于繞線基座31的底 面311的第二開槽318,且與第一磁芯部件351的第二端部351b接觸。第一延伸柱352a以 及第二延伸柱352e穿設于第一通孔312以及第二通孔319,且分別與第一磁芯部件351形 成一間隙。當施加一電壓于初級繞線32,使一電流流入初級繞線32時,初級繞線32遂產生磁 通,使第一次級繞線33以及第二次級繞線34分別產生感應電壓及感應電流。初級繞線32、 第一次級繞線33以及第二次級繞線34所產生的主磁通環(huán)繞在磁芯組35的第一磁芯部件 351及第二磁芯部件352之間。磁通的磁力線方向由第二磁芯部件352的第一側柱352c、平 板部352b、第二側柱352d往第一磁 芯部件351的方向移動,最后回到第二磁芯部件352。由 于第二磁芯部件的第一延伸柱352a與第二延伸柱352e分別配置于初級繞線32與第一次 級繞線33以及第二次級繞線34之間,亦即設置于第一通孔312以及第二通孔319中,并與 設置于貫穿通道39中的第一磁芯部件351維持一間隙,由此可利用第一延伸柱352a以及 第二延伸柱352e形成旁支磁路,以增加與調整漏感。在漏感增加以及可以調整的情況下, 便可適用于各種諧振電路。此外,由于第二磁芯部件352設置于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亦 即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以及電路板4之間,因此變壓器的磁路以及電磁作用相對較不會 對電路板4上鄰近的電子組件與電路產生電磁干擾或影響。圖6A及圖6B示出了圖3A及圖3B所示變壓器結構以絕緣蓋體隔離次級繞線與 磁芯部件的結構示意與截面圖。如圖6A及圖6B所示,本發(fā)明具漏感的變壓器3還包括一 個或多個絕緣蓋體51、52,用以覆蓋至少部分的第一次級繞線部37和/或第二次級繞線部 38。于本實施例中,本發(fā)明具漏感的變壓器3于將初級繞線32、第一次級繞線33、第二次級 繞線34繞設于繞線基座31之后,可進一步將第一絕緣蓋體51由絕緣基座31的底面311 套設于絕緣基座3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37上。于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蓋體51的內表面 上的凸肋51a與第一次級繞線部37的分隔板371間的繞線槽372相卡合,由此第一絕緣蓋 體51可固定于繞線基座31上,且至少部分地覆蓋于第一繞線部37及第一次級繞線33。相 似地,本發(fā)明具漏感的變壓器3于將初級繞線32、第一次級繞線33、第二次級繞線34繞設 于繞線基座31之后,可進一步將第二絕緣蓋體52由絕緣基座31的底面311套設于絕緣基 座31的第二次級繞線部38上。于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絕緣蓋體52的內表面上的凸肋52a 與第二次級繞線部38的分隔板381間的繞線槽382相卡合,由此第二絕緣蓋體52可固定 于繞線基座31上,且至少部分地覆蓋于第二繞線部38及第二次級繞線34。于本實施例中,于將第一絕緣蓋體51及第二絕緣蓋體52套設于繞線基座31之 后,磁芯組35的第一磁芯部件351可穿設于繞線基座31的貫穿通道39中,且第二磁芯部 件352可設置于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其中,第二磁芯部件352的平板部352b位于繞線 基座31的底面311與電路板4之間。第一側柱352c穿設于繞線基座31的底面311的第 一開槽317,且與第一磁芯部件351的第一端部351a接觸。第二側柱352d穿設于繞線基座 31的底面311的第二開槽318,且與第一磁芯部件351的第二端部351b接觸。第一延伸柱352a以及第二延伸柱352e穿設于第一通孔312以及第二通孔319,且分別與第一磁芯部件 351形成一間隙。第一絕緣蓋體51設置于第一次級繞線部37的第一次級繞線33與磁芯 組35的第二磁芯部件352之間,因此使第二磁芯部件352與第一次級繞線33間具有足夠 的電氣安全距離。相似地,第二絕緣蓋體52設置于第二次級繞線部38的第二次級繞線34 與磁芯組35的第二磁芯部件352之間,因此使第二磁芯部件352與第二次級繞線34間具 有足夠的電氣安全距離。請參閱圖7A及圖7B,其示出了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的底面 及正面結構分解圖,如圖所示,本發(fā)明具漏感的變壓器6包含繞線基座61、第一初級繞線 62a、第二初級繞線62b、第一次級繞線63、第二次級繞線64以及磁芯組65。其中,繞線基座 61包括第一初級繞線部66a、第二初級繞線部66b、第一次級繞線部67、第二次級繞線部68 以及貫穿通道69,且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具有一第一通孔612,該第一通孔612與貫穿 通道69相連通。第一初級繞線62a及第二初級繞線62b分別繞設于繞線基座61的第一初 級繞線部66a及第二初級繞線部66b,第一次級繞線63以及第二次級繞線64分別繞設于繞 線基座6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6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68。磁芯組65至少部分設置于繞線 基座61的貫穿通道69,且包括第一磁芯部件651以及第二磁芯部件652,其中第二磁芯部 件652具有一第一延伸柱652a,該第一延伸柱652a設置于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的第一 通孔612內,以利用第一磁芯部件651以及第二磁芯部件652所形成的主磁路以及第二磁 芯部件652的第一延伸柱652a所形成的旁支磁路,增加與調整漏感。于此實施例中,繞線基座61的第一初級繞線部66a、第二初級繞線部66b、第一次 級繞線部6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68由絕緣材料一體成型而構成。繞線基座61的第一初 級繞線部66a及第二初級繞線部66b設置于繞線基座61實質上中段區(qū)域,且以分隔板661 分隔。繞線基座6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6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68分別設置于繞線基座61 的兩相對側,亦即設置于第一初級繞線部66a及第二初級繞線部66b的兩相對側。繞線基 座6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67與第一初級繞線部66a以第一擋墻613分隔,繞線基座61的第 二次級繞線部68與第二初級繞線部66b以第二擋墻614分隔,通過第一擋墻613及第二擋 墻614可分別使第一初級繞線62a與第一次級繞線63以及第二初級繞線62b與第二次級 繞線64間保持電氣安全距離。繞線基座6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6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68 分別具有一第一側墻615與一第二側墻616。繞線基座6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67以及第二 次級繞線部68中分別具有一個或多個分隔板671、681,以分別將第一次級繞線部67以及第 二次級繞線部68分隔成多個繞線槽672、682,其中通過繞線槽672、682的分壓原理,依照使 用電壓的高低來設置分隔板671、681,可決定繞線槽672、682的數(shù)量。每一個分隔板671、 681具有一個或多個凹槽673、683,該凹槽673、683可分別供第一次級繞線63以及第二次 級繞線64由一繞線槽672、682跨繞至相鄰的繞線槽672、682。于一些實施例中,一分隔板 671、681上的繞線槽672、682與一相鄰分隔板671、681上的繞線槽672、682錯位設置,亦即 非相鄰設置,由此可便于繞線作業(yè)且避免繞線磨損。于一些實施例中,繞線基座6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67與第一初級繞線部66a間的 第一擋墻613上具有凸肋613c,可用以增加第一初級繞線62a與第一次級繞線63間的沿 面距離。相似地,繞線基座61的第二次級繞線部68與第二初級繞線部66b間的第二擋墻 614上具有凸肋614c,可用以增加第二初級繞線62b與第二次級繞線64間的沿面距離。于一些實施例中,繞線基座61的第一初級繞線部66a及第二初級繞線部66b間的分隔板 661 上具有凸肋661b,可用以增加第一初級繞線62a與第二初級繞線62b間的沿面距離。于此實施例中,繞線基座61的第一通孔612由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延伸至與 貫穿通道69相連通。第一通孔612較佳為設置在第一擋墻613中。此外,繞線基座61還 可包括一第二通孔619,該第二通孔619由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延伸至與貫穿通道69相 連通,且該第二通孔619較佳為設置在第二擋墻614中。另外,繞線基座61還可包括一第 一開槽617以及一第二開槽618,其分別由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延伸至與貫穿通道69的 兩端相連通,其中第一開槽617較佳為設置在第一側墻615中,以及第二開槽618較佳為設 置在第二側墻616中。于此實施例中,繞線基座61的第一擋墻613、第二擋墻614、第一側墻615、第二 側墻616以及分隔板661分別包括一個或多個接腳座613a、613b、614a、614b、615a、615b、 616a、616b、661a。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設置有多個接腳610,例如L型接腳,用以插植 于一電路板(未圖示)上。多個接腳610插設于繞線基座61的接腳座613a、613b、614a、 614b、615a、615b、616a、616b、661a,且每一接腳610包括大體上相互垂直且分別突出于接 腳座 613a、613b、614a、614b、615a、615b、616a、616b、661a 的兩相鄰側面的第一連接部 610a 及第二連接部610b,其中接腳610通過第一連接部610a與第一初級繞線62a、第二初級繞 線62b、第一次級繞線63或第二次級繞線64連接,接腳610的第二連接部610b則插植于電 路板的導孔(未圖示)中。第一連接部610a及第二連接部610b可由導電材質,例如銅、鋁 等金屬,經(jīng)彎折而形成L型接腳結構。于此實施例中,磁芯組65的第一磁芯部件651可為但不限于平板形的磁芯部件。 第一磁芯部件651穿設于繞線基座61的貫穿通道69中。第二磁芯部件652包括平板部 652b、第一側柱652c、第二側柱652d、第一延伸柱652a以及第二延伸柱652e,其中第一側柱 652c以及第二側柱652d位于平板部652b的兩端部,且大體上垂直于平板部652b。第一延 伸柱652a以及第二延伸柱652e設置于第一側柱652c與第二側柱652d之間,且大體上垂 直于平板部652b。于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磁芯部件652的第一側柱652c及第二側柱652d 的截面積分別大于第一延伸柱652a及第二延伸柱652e的截面積。第一側柱652c穿設于 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的第一開槽617,且與第一磁芯部件651的第一端部651a接觸。第 二側柱652d穿設于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的第二開槽618,且與第一磁芯部件651的第二 端部651b接觸。第一延伸柱652a以及第二延伸柱652e穿設于第一通孔612以及第二通 孔619,且分別與第一磁芯部件651形成一間隙。于一些實施例中,繞線基座61的兩相對側的第一側墻615及第二側墻616上分別 形成一凹部615c、616c,由此當磁芯組65的第一磁芯部件651及第二磁芯部件652設置于 繞線基座61后,可利用夾具(未圖示)通過該凹部615c、616c將磁芯組65固定于繞線基座 61。當然,于一些實施例中,也可利用黏著劑或絕緣膠布將磁芯組65固定于繞線基座61。圖8示出了圖7A及圖7B所示具漏感的變壓器組合后設置于一電路板的結構示意 圖。圖9為圖8的部分結構截面圖。如圖7A、圖7B、圖8與圖9所示,本發(fā)明的具漏感的 變壓器6設置于一電路板7上,其中該電路板7包括驅動燈管的電源供應電路。繞線基座 61的第一初級繞線部66a、第二初級繞線部66b、第一次級繞線部67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 68分別繞設第一初級繞線62a、第二初級繞線62b、第一次級繞線63以及第二次級繞線64。第一初級繞線62a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不同接腳610。第二初級繞線62b的兩端分別連接于 不同接腳610。第一次級繞線63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不同接腳610,第二次級繞線64的兩端 分別連接于不同接腳610。磁芯組65的第一磁芯部件651穿設于繞線基座61的貫穿通道 69中,第二磁芯部件652則設置于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且第二磁芯部件652的平板部 652b位于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與電路板7之間,第一側柱652c穿設于繞線基座61的底 面611的第一開槽617,且與第一磁芯部件651的第一端部651a接觸,第二側柱652d穿設 于繞線基座61的底面611的第二開槽618,且與第一磁芯部件651的第二端部651b接觸。 第一延伸柱652a以及第二延伸柱652e穿設于第一通孔612以及第二通孔619,且分別與第 一磁芯部件651形成一間隙。由于本實施例的具漏感的變壓器6的架構與原理與圖3A及 圖3B所示的具漏感的變壓器3的架構與原理相似,于此不再贅述。圖10A及圖10B示出了圖7A及圖7B所示變壓器結構以絕緣蓋體隔離次級繞線與 磁芯部件的結構示意與截面圖。如圖10A及圖10B所示,本發(fā)明具漏感的變壓器6還包括一 個或多個絕緣蓋體81、82,用以覆蓋至少部分的第一次級繞線部87和/或第二次級繞線部 88。于本實施例中,本發(fā)明具漏感的變壓器6于將第一初級繞線62a、第二初級繞線62b、第 一次級繞線63、第二次級繞線64繞設于繞線基座61之后,可進一步將第一絕緣蓋體81由 絕緣基座61的底面611套設于絕緣基座61的第一次級繞線部67上。于一些實施例中,第 一絕緣蓋體81的內表面上的凸肋81a與第一次級繞線部67的分隔板671間的繞線槽672 相卡合,由此第一絕緣蓋體81可固定于繞線基座61上,且至少部分地覆蓋于第一繞線部67 及第一次級繞線63。相似地,本發(fā)明具漏感的變壓器6于將第一初級繞線62a、第二初級繞 線62b、第一次級繞線63、第二次級繞線64繞設于繞線基座61之后,可進一步將第二絕緣 蓋體82由絕緣基座61的底面611套設于絕緣基座61的第二次級繞線部68上。于一些實 施例中,第二絕緣蓋體82的內表面上的凸肋82a與第二次級繞線部68的分隔板681間的 繞線槽682相卡合,由此第二絕緣蓋體82可固定于繞線基座61上,且至少部分地覆蓋于第 二繞線部68及第二次級繞線64。由于第一絕緣蓋體81及第二絕緣蓋體82的架構與原理 與圖6A及圖6B所示的第一絕緣蓋體51及第二絕緣蓋體52的架構與原理相似,于此不再 贅述。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通過第二磁芯部件的延伸柱配置于初級 繞線與次級繞線之間,亦即設置于通孔中,并與設置于貫穿通道中的磁芯部件維持一間隙, 由此可利用延伸柱形成旁支磁路,以增加或調整漏感。在漏感增加以及可以調整的情況下, 便可適用于各種諧振電路。此外,由于磁芯部件設置于繞線基座的底面,亦即繞線基座的底 面以及電路板之間,因此變壓器的磁路以及電磁作用相對較不會對電路板上鄰近的電子組 件與電路產生電磁干擾或影響。本發(fā)明可由本領域技術人員進行各種修飾,然而皆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 的范圍。
權利要求
一種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包括一繞線基座,包括一初級繞線部、一第一次級繞線部、一第二次級繞線部以及一貫穿通道,其中該繞線基座的底面具有一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與該貫穿通道相連通;一初級繞線,繞設于該初級繞線部;一第一次級繞線以及一第二次級繞線,分別繞設于該第一次級繞線部以及該第二次級繞線部;以及一磁芯組,至少部分設置于該繞線基座的該貫穿通道,且包括一第一磁芯部件以及一第二磁芯部件,其中該第二磁芯部件具有一第一延伸柱,該第一延伸柱設置于該繞線基座的該底面的該第一通孔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繞線基座的該初級繞線部、該第 一次級繞線部以及該第二次級繞線部由絕緣材料一體成型構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初級繞線部設置于該繞線基座實 質上中段區(qū)域,且由至少一個分隔板分隔成多個繞線槽。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分隔板具有至少一個凹槽。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第一次級繞線部以及該第二次級 繞線部分別設置于該初級繞線部的兩相對側。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第一次級繞線部以及該第二次級 繞線部中分別具有至少一個分隔板,以分別將該第一次級繞線部以及該第二次級繞線部分 隔成多個繞線槽。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分隔板具有至少一個凹槽。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繞線基座還包括一第一擋墻以及 一第二擋墻,該第一次級繞線部與該初級繞線部以該第一擋墻分隔,以及該第二次級繞線 部與該初級繞線部以該第二擋墻分隔。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繞線基座的該第一通孔由該繞線 基座的該底面延伸至與該貫穿通道相連通,且該第一通孔設置于該第一擋墻中。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繞線基座還包括一第二通孔,該 第二通孔由該繞線基座的該底面延伸至與該貫穿通道相連通,且該第二通孔設置于該第二 擋墻中。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第一次級繞線部以及該第二次 級繞線部分別具有一第一側墻與一第二側墻。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繞線基座還包括一第一開槽以 及一第二開槽,分別由該繞線基座的該底面延伸至與該貫穿通道的兩端相連通,其中該第 一開槽設置于該第一側墻中,以及該第二開槽設置于該第二側墻中。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第二磁芯部件包括一平板部、 一第一側柱、一第二側柱、該第一延伸柱以及一第二延伸柱,其中該第一側柱及該第二側柱 位于該平板部的兩端部,且大體上垂直于該平板部,以及該第一延伸柱及該第二延伸柱設 置于該第一側柱與該第二側柱之間,且大體上垂直于該平板部。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第一延伸柱以及該第二延伸柱 穿設于該第一通孔以及該第二通孔,且分別與該第一磁芯部件形成一間隙。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第一側柱穿設于該繞線基座的 該底面的該第一開槽,且與該第一磁芯部件的一第一端部接觸,以及其中該第二側柱穿設 于該繞線基座的該底面的該第二開槽,且與該第一磁芯部件的一第二端部接觸。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第二磁芯部件的該第一側柱及 該第二側柱的截面積分別大于該第一延伸柱及該第二延伸柱的截面積。
17.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繞線基座的該第一擋墻、該第 二擋墻、該第一側墻、該第二側墻分別包括接腳座。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繞線基座的該接腳座設置多個 接腳,每一個接腳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
1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磁芯組的該第一磁芯部件為平 板形,且該第一磁芯部件穿設于該繞線基座的該貫穿通道中。
2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其中該繞線基座設置于一電路板上,該 第二磁芯部件設置于該繞線基座的該底面與該電路板之間。
2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還包括一第一絕緣蓋體,設置于該繞線基座的該第一次級繞線部上且位于該第一次級繞線及 該磁芯組的該第二磁芯部件之間,用以覆蓋至少部分的該第一次級繞線部及該第一次級繞 線;以及一第二絕緣蓋體,設置于該繞線基座的該第二次級繞線部上且位于該第二次級繞線及 該磁芯組的該第二磁芯部件之間,用以覆蓋至少部分的該第二次級繞線部及該第二次級繞 線。
22.—種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包括一繞線基座,包括一第一初級繞線部、一第二初級繞線部、一第一次級繞線部、一第二 次級繞線部以及一貫穿通道,其中該繞線基座的底面具有一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與該貫 穿通道相連通;一第一初級繞線以及一第二初級繞線,分別繞設于該第一初級繞線部以及該第二初級 繞線部;一第一次級繞線以及一第二次級繞線,分別繞設于該第一次級繞線部以及該第二次級 繞線部;以及一磁芯組,至少部分設置于該繞線基座的該貫穿通道,且包括一第一磁芯部件以及一 第二磁芯部件,其中該第二磁芯部件具有一第一延伸柱,該第一延伸柱設置于該繞線基座 的該底面的該第一通孔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漏感的變壓器結構,包括繞線基座,包括初級繞線部、第一次級繞線部、第二次級繞線部以及貫穿通道,其中該繞線基座的底面具有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與貫穿通道相連通;初級繞線,繞設于初級繞線部;第一次級繞線以及第二次級繞線,分別繞設于第一次級繞線部以及第二次級繞線部;以及磁芯組,至少部分設置于繞線基座的貫穿通道,且包括第一磁芯部件以及第二磁芯部件,其中第二磁芯部件具有第一延伸柱,該第一延伸柱設置于繞線基座的底面的第一通孔內。通過本發(fā)明可以增加或調整漏感,在漏感增加以及可以調整的情況下,便可適用于各種諧振電路,此外相對較不會對電路板上鄰近的電子組件與電路產生電磁干擾或影響。
文檔編號H01F27/28GK101859638SQ20091013308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4月7日
發(fā)明者莊博鈞, 張世賢, 張治良, 蔡辛衛(wèi), 陳義霖 申請人:臺達電子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