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器過熱保護裝置領域,特別是一種帶有PTC的溫控器。
背景技術:
中國專利申請?zhí)枮镃N201420419056.6的公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份名稱為“敞開式溫控器”的技術方案,該技術方案公開了如下技術特征:絕緣座、第一連接片、第二連接片、動觸片、感應元件、第一導電片、第二導電片、發(fā)熱元件、靜觸點、動觸點。該溫控器的發(fā)熱元件設置在絕緣座的底部,而感應元件設置在絕緣座的頂部,大部分發(fā)熱元件散發(fā)的熱量會被絕緣座吸收,傳導至感應元件上的熱量較少,導致溫控器的靈敏性受到影響。當在外界溫度降低時,感應元件感應到發(fā)熱元件散發(fā)的熱量又少,易出現動觸點與靜觸點重新接觸的情況,使電路再次接通,導致電能的浪費。同時,溫控器的各個元件分別設置在絕緣座的頂部與底部,其裝配結構較為復雜,難以實現自動化的裝配。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大多是由工人通過手工裝配方式完成裝配的。首先,工人需要將各元件逐個放置在絕緣座上,然后,再通過多個鉚釘固定上。由于,各個元件都是小型化的零件,裝配過程中工人通過難以控制各元件,裝配過程緩慢、效率低。且工人的操作熟練程度也會影響到裝配的效率與裝配的質量,裝配的質量難以到達統(tǒng)一,易導致大量的次品出現。當今社會,工人的成本越來越高,其制造的成本也會很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帶有PTC的溫控器,該帶有PTC的溫控器具有結構設計科學合理、易于實現自動化的裝配、生產效率十分高、性能更優(yōu)越、熱敏效果更好、制造成本十分低等優(yōu)點,并且,還能夠實現模塊化、標準化的生產。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三種設計方案來實現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目的,它們分別為:
第一種:
一種帶有PTC的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塑料座、PTC發(fā)熱元件、金屬固定壓片、雙金屬片、動觸片、動觸點、靜觸點,其特點在于所述塑料座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的一端,在塑料座的頂部設有通向第二電極片的安裝槽,所述PTC發(fā)熱元件設置于安裝槽內并與第二電極片相接觸,所述金屬固定壓片、雙金屬片、動觸片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鉚接在位于塑料座中的第一電極片上,并使金屬固定壓片的另一端壓在PTC發(fā)熱元件上,在位于雙金屬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設有與塑料座一體成型的凸柱,所述動觸點設置在動觸片的另一端上,所述靜觸點設置在第二電極片上,并使動觸點與靜觸點相接觸。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塑料座的結構,所述安裝槽的底部設有貫穿至塑料座底部的觀測孔。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動觸片的結構,在位于雙金屬片上方的動觸片底面上設有與動觸片一體成型的凸起部。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構件的裝配結構,所述塑料座的頂部設有限位槽,并使第一電極片的一端位于限位槽的底部,所述金屬固定壓片、雙金屬片、動觸片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鉚接在位于限位槽內的第一電極片上。
第二種:
一種帶有PTC的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塑料座、PTC發(fā)熱元件、金屬固定壓片、雙金屬片、動觸片、動觸點、靜觸點,其特點在于所述塑料座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的一端,在塑料座的頂部設有通向第二電極片的安裝槽,所述PTC發(fā)熱元件設置于安裝槽內并與第二電極片相接觸,所述金屬固定壓片、動觸片、雙金屬片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鉚接在位于塑料座中的第一電極片上,并使金屬固定壓片的另一端壓在PTC發(fā)熱元件上,在位于動觸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設有與塑料座一體成型的凸柱,所述動觸片上設有供凸柱穿過的通孔,在動觸片的頂部還設有卡置部,所述雙金屬片的另一端嵌裝在卡置部內,所述動觸點設置在動觸片的另一端,所述靜觸點設置在第二電極片上,并使動觸點與靜觸點相接觸。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塑料座的結構,所述安裝槽的底部設有貫穿至塑料座底部的觀測孔。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構件的裝配結構,所述塑料座的頂部設有限位槽,并使第一電極片的一端位于限位槽的底部,所述金屬固定壓片、動觸片、雙金屬片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鉚接在位于限位槽內的第一電極片上。
第三種:
一種帶有PTC的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塑料座、PTC發(fā)熱元件、金屬固定壓片、動觸點、靜觸點,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雙金屬動觸片,其中塑料座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的一端,在塑料座的頂部設有通向第二電極片的安裝槽,所述PTC發(fā)熱元件設置于安裝槽內并與第二電極片相接觸,所述金屬固定壓片、雙金屬動觸片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鉚接在位于塑料座中的第一電極片上,并使金屬固定壓片的另一端壓在PTC發(fā)熱元件上,在位于雙金屬動觸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設有與塑料座一體成型的凸柱,所述動觸點設置在雙金屬動觸片的另一端,所述靜觸點設置在第二電極片上,并使動觸點與靜觸點相接觸。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塑料座的結構,所述安裝槽的底部設有貫穿至塑料座底部的觀測孔。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構件的裝配結構,所述塑料座的頂部設有限位槽,并使第一電極片的一端位于限位槽的底部,所述金屬固定壓片、雙金屬動觸片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鉚接在位于限位槽內的第一電極片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的塑料座是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上的。生產過程中,就可以直接將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與塑料座一起注塑出來,形成一個成體結構。由于,供PTC發(fā)熱元件的安裝槽設置在塑料座的頂部,且其它元件也設置在塑料座的頂部。這樣雙金屬片或雙金屬動觸片與PTC發(fā)熱元件更加靠近,它們之間不存在阻隔的元件或只有動觸片,PTC發(fā)熱元件產生的熱量能夠及時精準的傳遞到動觸片或雙金屬動觸片上。該溫控器結構設計十分科學合理,性能更優(yōu)越,熱敏效果更好。(2)由于,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可與塑料座一起注塑出來,而動觸點與靜觸點可事先安裝在相應的構件上。后續(xù)需要組裝的構件都是設置在塑料座的頂部,這樣可將塑料座固定在安裝臺上,然后,通過自動化的設備將各構件安裝在塑料座的頂部。該自動化的裝配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溫控器的生產效率,并且,還能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溫控器的制造成本。(3)由上述可知,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塑料座三者構成的結構在上述三個方案中完全相同。這樣該部分結構就可以實現標準化、模塊化的生產,然后根據需要組裝出不同類型的溫控器,這樣能夠節(jié)省設計成本和模具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一的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一中動觸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二的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三的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塑料座的組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帶有PTC的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塑料座3、PTC發(fā)熱元件4、金屬固定壓片5、雙金屬片6、動觸片7、動觸點8、靜觸點9,為完成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所述塑料座3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1與第二電極片2的一端,在塑料座3的頂部設有通向第二電極片2的安裝槽11,所述PTC發(fā)熱元件4設置于安裝槽11內并與第二電極片2相接觸,所述金屬固定壓片5、雙金屬片6、動觸片7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20鉚接在位于塑料座3中的第一電極片1上,并使金屬固定壓片5的另一端壓在PTC發(fā)熱元件4上,在位于雙金屬片6下方的塑料座3上設有與塑料座3一體成型的凸柱12,所述動觸點8設置在動觸片7的另一端上,所述靜觸點9設置在第二電極片2上,并使動觸點8與靜觸點9相接觸。通過上述的結構設計,雙金屬片6與PTC發(fā)熱元件4更加靠近,它們之間不存在阻隔的元件,PTC發(fā)熱元件4產生的熱量能夠及時精準的傳遞到動觸片7上。該溫控器結構設計十分科學合理,性能更優(yōu)越,熱敏效果更好。由于,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可與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來,而動觸點8與靜觸點9可事先安裝在相應的構件上。后續(xù)需要組裝的構件都是設置在塑料座3的頂部,這樣可將塑料座3固定在安裝臺上,然后,通過自動化的設備將各構件安裝在塑料座3的頂部。該自動化的裝配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溫控器的生產效率,并且,還能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溫控器的制造成本。同時,由上述可知,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塑料座3三者構成的結構在上述三個方案中完全相同。這樣該部分結構就可以實現標準化、模塊化的生產,然后根據需要組裝出不同類型的溫控器,這樣能夠節(jié)省設計成本和模具制造成本。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塑料座的結構,如圖2和圖8所示,所述安裝槽11的底部設有貫穿至塑料座3底部的觀測孔13。通過觀測孔13的設置,檢驗人員可以很快的觀測到溫控器上是否裝有PTC發(fā)熱元件4,避免廢品流出企業(yè),提高出廠產品的合格率。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動觸片的結構,如圖3所示,在位于雙金屬片6上方的動觸片7底面上設有與動觸片7一體成型的凸起部70。其中,凸起部70可以是直接在動觸片7上通過模具擠壓直接得到的。其中,雙金屬片6受熱發(fā)生變形時,會頂在動觸片7的凸起部70上,使雙金屬片6的作用位置更加精確、作用效果更加高效。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構件的裝配結構,如圖2和圖8所示,所述塑料座3的頂部設有限位槽14,并使第一電極片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14的底部,所述金屬固定壓片5、雙金屬片6、動觸片7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20鉚接在位于限位槽14內的第一電極片1上。
實施例二:
如圖4和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帶有PTC的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塑料座3、PTC發(fā)熱元件4、金屬固定壓片5、雙金屬片6、動觸片7、動觸點8、靜觸點9,為完成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所述塑料座3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1與第二電極片2的一端,在塑料座3的頂部設有通向第二電極片2的安裝槽11,所述PTC發(fā)熱元件4設置于安裝槽11內并與第二電極片2相接觸,所述金屬固定壓片5、動觸片7、雙金屬片6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20鉚接在位于塑料座3中的第一電極片1上,并使金屬固定壓片5的另一端壓在PTC發(fā)熱元件4上,在位于動觸片7下方的塑料座3上設有與塑料座3一體成型的凸柱12,所述動觸片7上設有供凸柱12穿過的通孔71,在動觸片7的頂部還設有卡置部72,所述雙金屬片6的另一端嵌裝在卡置部72內,所述動觸點8設置在動觸片7的另一端,所述靜觸點9設置在第二電極片2上,并使動觸點8與靜觸點9相接觸。所述動觸片7上的通孔71與卡置部72可以是直接在動觸片7上通過模具擠壓直接得到的。這樣雙金屬片6與PTC發(fā)熱元件4更加靠近,它們之間只有動觸片7阻隔,PTC發(fā)熱元件4產生的熱量能夠及時精準的傳遞到動觸片7上。該溫控器結構設計十分科學合理,性能更優(yōu)越,熱敏效果更好。由于,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可與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來,而動觸點8與靜觸點9可事先安裝在相應的構件上。后續(xù)需要組裝的構件都是設置在塑料座3的頂部,這樣可將塑料座3固定在安裝臺上,然后,通過自動化的設備將各構件安裝在塑料座3的頂部。該自動化的裝配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溫控器的生產效率,并且,還能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溫控器的制造成本。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塑料座的結構,如圖5和圖8所示,所述安裝槽11的底部設有貫穿至塑料座3底部的觀測孔13。通過觀測孔13的設置,檢驗人員可以很快的觀測到溫控器上是否裝有PTC發(fā)熱元件4,避免廢品流出企業(yè),提高出廠產品的合格率。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構件的裝配結構,如圖5和圖8所示,所述塑料座3的頂部設有限位槽14,并使第一電極片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14的底部,所述金屬固定壓片5、動觸片7、雙金屬片6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20鉚接在位于限位槽14內的第一電極片1上。
實施例三:
如圖6和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帶有PTC的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塑料座3、PTC發(fā)熱元件4、金屬固定壓片5、動觸點8、靜觸點9,為完成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目的,在溫控器中還包括雙金屬動觸片10,其中塑料座3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1與第二電極片2的一端,在塑料座3的頂部設有通向第二電極片2的安裝槽11,所述PTC發(fā)熱元件4設置于安裝槽11內并與第二電極片2相接觸,所述金屬固定壓片5、雙金屬動觸片10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20鉚接在位于塑料座3中的第一電極片1上,并使金屬固定壓片5的另一端壓在PTC發(fā)熱元件4上,在位于雙金屬動觸片10下方的塑料座3上設有與塑料座3一體成型的凸柱12,所述動觸點8設置在雙金屬動觸片10的另一端,所述靜觸點9設置在第二電極片2上,并使動觸點8與靜觸點9相接觸。這樣雙金屬動觸片10與PTC發(fā)熱元件4更加靠近,它們之間不存在阻隔的元件,PTC發(fā)熱元件4產生的熱量能夠及時精準的到雙金屬動觸片10上。該溫控器結構設計十分科學合理,性能更優(yōu)越,熱敏效果更好。由于,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可與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來,而動觸點8與靜觸點9可事先安裝在相應的構件上。后續(xù)需要組裝的構件都是設置在塑料座3的頂部,這樣可將塑料座3固定在安裝臺上,然后,通過自動化的設備將各構件安裝在塑料座3的頂部。該自動化的裝配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溫控器的生產效率,并且,還能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溫控器的制造成本。同時,由上述可知,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塑料座3三者構成的結構,該結構在三個實施方案中完全相同。這樣該部分結構就可以實現標準化、模塊化的生產,然后根據需要組裝出不同類型的溫控器,這樣能夠節(jié)省設計成本和模具制造成本。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塑料座的結構,如圖7和圖8所示,所述安裝槽11的底部設有貫穿至塑料座3底部的觀測孔13。通過觀測孔13的設置,檢驗人員可以很快的觀測到溫控器上是否裝有PTC發(fā)熱元件4,避免廢品流出企業(yè),提高出廠產品的合格率。
在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構件的裝配結構,如圖7和圖8所示,所述塑料座3的頂部設有限位槽14,并使第一電極片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14的底部,所述金屬固定壓片5、雙金屬動觸片10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并通過鉚釘20鉚接在位于限位槽14內的第一電極片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