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基座,尤其涉及一種方便繞線的感應器基座。
背景技術:
感應器基座用來承載感應器線圈等結構,感應器基座大都通過擠壓注塑而成,以往的端子與基座連接強度不夠,經(jīng)常被拉出,焊接區(qū)域過小,焊接難度高,焊接效率低;且繞線邊為直邊,繞線時銅線容易被勾住,很難從繞線邊滑移出來,造成銅線錯亂,生產(chǎn)效率低,有待于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現(xiàn)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連接強度高,焊接面積增大,焊接更容易,焊接效率高,方便繞線的感應器基座。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方便繞線的感應器基座,包括基座和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一側平面中心處成型有第一沉孔,所述第一沉孔的底面中心處成型有第二沉孔,所述基座的另一側平面上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一側開口位于基座的側面;所述端子嵌入在基座中,所述端子的截面形狀呈U字型,所述端子上成型有連接片,所述連接片的兩側分別翻折成型有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所述第二翻邊上開設有矩形孔;所述第二翻邊的兩側分別成型有第一延伸邊和第二延伸邊,所述第二延伸邊的另一端成型有繞線邊,所述繞線邊向上翻折一定角度并與第二延伸邊所成的夾角α為10度,所述第二翻邊上還開設有缺口并位于第一延伸邊的側方;所述端子上的第一翻邊的下表面與矩形槽的底面相貼合,所述基座內(nèi)部的凸塊插入在矩形孔中。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片的寬度f為0.58mm。
優(yōu)選地,所述矩形孔的長度a為1.5mm,所述矩形孔的寬度b為0.6mm。
優(yōu)選地,所述繞線邊的寬度e為1mm。
優(yōu)選地,所述繞線邊的端面與基座的豎直中心線之間的距離c為4,1~4.3mm,所述繞線邊的側面與基座的水平中心線之間的距離d為5,53~5,73mm。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以往的端子與基座連接強度不夠,經(jīng)常被拉出,焊接區(qū)域過小,焊接難度高,焊接效率低,本實用新型的基座內(nèi)部的凸塊與矩形孔的組合使得端子與基座的連接更加牢固,不易拔出;繞線邊微微折彎的設計,使得繞線時銅線不容易被勾住,容易接著折彎角度滑移出來,不致于造成銅線錯亂,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第一翻邊的上表面用來與其他部件進行焊接,焊接面積增大,焊接更容易,焊接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后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A處結構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4所示,一種方便繞線的感應器基座,包括基座1和端子2;基座1的一側平面中心處成型有第一沉孔11,第一沉孔11的底面中心處成型有第二沉孔12,第一沉孔11和第二沉孔12用來容納基座1中的線圈;基座1的另一側平面上成型有兩個對稱分布的矩形槽13,矩形槽13的一側開口位于基座1的側面;端子2的截面形狀呈U字型,端子2上成型有連接片28,連接片28的寬度f為0.58mm;連接片28的兩側分別翻折成型有第一翻邊23和第二翻邊24,第二翻邊24上開設有矩形孔25,矩形孔25的長度a為1.5mm,矩形孔25的寬度b為0.6mm;第二翻邊24的兩側分別成型有第一延伸邊26和第二延伸邊21,第二延伸邊21的另一端成型有繞線邊22,繞線邊22向上翻折一定角度并與第二延伸邊21所成的夾角α為10度,繞線邊22的寬度e為1mm,繞線邊22的端面與基座1的豎直中心線之間的距離c為4,2mm,繞線邊22的側面與基座1的水平中心線之間的距離d為5,63mm;第二翻邊24上還開設有缺口27并位于第一延伸邊26的側方;端子2嵌入在基座1中,端子2上的第一翻邊23的下表面與矩形槽13的底面相貼合,基座1內(nèi)部的凸塊14插入在矩形孔25中,凸塊14與矩形孔25的組合使得端子2與基座1的連接更加牢固,不易拔出;繞線邊22微微折彎的設計,使得繞線時銅線不容易被勾住,容易接著折彎角度滑移出來,不致于造成銅線錯亂,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第一翻邊23的上表面用來與其他部件進行焊接,焊接面積增大,焊接更容易,焊接效率高;本實用新型端子2的連接強度高,生產(chǎn)效率高,有利于快速焊接,適合大規(guī)模推廣。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同等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與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