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軸竄測量及調整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電機軸向竄動測量及調整方法,電機包括機殼、蓋設于機殼的前端蓋和后端蓋、以及設于機殼內的轉子,轉子的第一端部突出于前端蓋,轉子的第二端部突出于后端蓋,該方法包括:測量電機軸向竄動值a;判斷電機軸向竄動值a是否大于一設定值b;當電機軸向竄動值a大于設定值b,對前端蓋和/或后端蓋施加沿電機轉子軸向的壓力,使得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以及當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凹陷的總深度大于等于形變量c值時,撤去壓力,其中,c=a-b。通過該方法減小電機軸向竄動值,直到電機軸向竄動值小于等于設定值,進而使得電機能夠達到使用的標準而可繼續(xù)使用,從而不用報廢電動機,節(jié)約資源。
【專利說明】電機軸竄測量及調整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電動機生產(chǎn)及檢測【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電機軸竄測量及調整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工業(yè)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電動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在國民經(jīng)濟的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運。但在實際使用中,電動機也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其中因電動機軸向竄動而造成的問題占到相當一部分,電動機的軸向竄動值過大或過小往往會直接影響到設備的平穩(wěn)運行,噪聲的產(chǎn)生,特別是在使用精密設備或配備微型電動機的情況下,影響較為嚴重,軸向竄動過大,電動機運行時機械振動會變大,噪聲變大,還會對其軸承產(chǎn)生不良作用從而降低電動機的使用壽命。
[0003]因此在電動機生產(chǎn)過程中,對于電動機軸向竄動的檢測極為重要,必須是全檢,而檢測效率又是整個生產(chǎn)工藝的瓶頸。而目前的電動機生產(chǎn)廠家采用的檢測裝置,大部分是在電機裝配成套后夾緊電動機軸芯進行檢測,不僅操作麻煩,影響檢測效率,還會夾傷電動機軸芯,影響軸芯的表面光潔;還有的通過較為復雜的檢測裝置進行檢測,其裝置制造成本高,操作也不方便。在檢測出電動機軸向竄動值過大時,廠家一般是直接舍棄電動機,使之報廢,從而浪費資源。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電機在檢測出電動機軸向竄動值過大時,報廢電動機,從而浪費資源。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電機軸向竄動測量及調整方法,所述電機包括機殼、蓋設于所述機殼的前端蓋和后端蓋、以及設于所述機殼內的轉子,所述方法包括:測量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 ;判斷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是否大于一設定值b ;當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大于所述設定值b,對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施加沿電機轉子軸向的壓力,使得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當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凹陷的總深度等于形變量c值時,撤去壓力,其中,c = a-b。
[0006]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轉子的第一端部突出于所述前端蓋,所述轉子的第二端部突出于所述后端蓋,所述測量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具體包括:對所述第一端部施加一沿電機轉子軸向的推力d,使得所述電機轉子接觸所述后端蓋;對所述第二端部施加一與推力d方向相反的推力e,所述電機轉子接觸所述前端蓋,獲得所述電機轉子的位移距離,其中,推力e大于推力d ;以及通過檢測所述電機轉子的位移距離獲得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
[0007]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于,在啟動電機測試獲得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之前,還包括:預先將所述電機予以固定。
[0008]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方法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使用壓機壓住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鉚壓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使得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當所述壓機鉚壓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時行進的總距離h大于等于C值時,停止鉚壓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
[0009]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壓機鉚壓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基于所述前端蓋和后端蓋的材質的彈性與塑性變形性能設定一壓迫補償值f ;設定一程序控制所述壓機行進的總距離h ;其中,所述總距離h =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所述設定值b+壓迫補償值f。
[0010]本發(fā)明的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0011]當檢測獲得的電機軸向竄動值大于設定值時,利用端蓋具有彈性和塑性變形的特性,對前端蓋和后端蓋中的任意一個或者兩個結合而施加沿電機轉子軸向的壓力,使得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從而減小電機軸向竄動值,直到電機軸向竄動值小于等于設定值,進而使得電機能夠達到使用的標準而可繼續(xù)使用,從而不用報廢電動機,節(jié)約資源。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發(fā)明電機軸向竄動測量及調整方法在一實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圖;
[0013]圖2為電機軸向竄動測量示意圖;以及
[0014]圖3為電機軸向竄動調整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6]為了讓本發(fā)明易于理解,本說明書中使用了前端蓋和后端蓋這兩個帶有方向性的名詞。需要說明的是,這兩個帶有方向性的名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發(fā)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0017]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電機軸向竄動測量及調整方法,電機包括機殼、蓋設于機殼的前端蓋和后端蓋、以及設于機殼內的轉子,請參閱圖1,圖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提出的電機軸向竄動測量及調整方法流程示意圖,該方法包括:
[0018]步驟11:測量電機軸向竄動值a ;
[0019]步驟12:判斷電機軸向竄動值a是否大于一設定值b ;
[0020]步驟13:當電機軸向竄動值a大于設定值b,對前端蓋和/或后端蓋施加沿電機轉子軸向的壓力,使得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
[0021]步驟14:當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凹陷的總深度大于等于形變量c值時,撤去壓力,其中,c = a-b。
[0022]較佳地,在啟動電機測試獲得電機軸向竄動值a之前,還包括:預先將電機予以固定。所述固定方式具體可以是通過氣缸將電機夾緊固定,也可以是通過強固定機構固定電機。在啟動電機測試獲得電機軸向竄動值a之前固定電機,使得電機軸向竄動測量及調整過程更穩(wěn)定,獲得的結果更精確。
[0023]具體來講,在步驟11中,測量電機軸向竄動值a具體包括:對電機轉子的第一端部施加一沿電機轉子軸向的推力d,使得電機轉子接觸后端蓋;對電機轉子的第二端部施加一與推力d方向相反的推力e,電機轉子接觸前端蓋,獲得電機轉子的位移距離;通過檢測電機轉子的位移距離獲得電機軸向竄動值a。其中,電機轉子的位移距離可以通過一傳感器檢測得到。例如,請參考圖2,圖2為電機軸向竄動測量示意圖,圖中電機包括轉子1、前端蓋2、后端蓋3、位于前端蓋2的軸承室6、位于后端蓋3的軸承室7,其中,電機轉子I的第一端部4突出于前端蓋2,電機轉子I的第二端部5突出于后端蓋3。轉子I與軸承室6之間的間隙為XI,轉子I與軸承室6之間的間隙為X2,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電機軸向竄動值即為間隙Xl與間隙X2之和。為了測出間隙Xl與間隙X2之和,首先對電機轉子I的第一端部4施加一沿電機轉子I軸向的推力d,電機轉子I會靠向后端蓋3,當靠向后端蓋3時,將位移傳感器的顯示值歸零;接著對電機轉子I的第二端部5施加一與推力d方向相反的推力e,電機轉子I會靠向前端蓋2,當靠向前端蓋2時,位移傳感器通過檢測獲得電機轉子I的位移距離就是電機軸向竄動值a,其中,a = X1+X2。
[0024]在步驟11中,電機啟動電機測試,獲得電機軸向竄動值a還包括另一變化例:對第二端部施加一沿電機轉子軸向的推力e,電機轉子接觸前端蓋;對第一端部施加一與推力e方向相反的的推力d,使得電機轉子接觸后端蓋,獲得電機轉子的位移距離;以及通過檢測電機轉子的位移距離獲得電機軸向竄動值a。該變化例與上文所述實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主要在于該變化例首先對第二端部施加推力,然后對第一端部施加推力,而上文所述實施例首先對第一端部施加推力,然后對對第二端部施加推力。為了說明書的簡潔,該變化例不再詳細描述。
[0025]當啟動電機測試獲得電機軸向竄動值a后,接下來執(zhí)行步驟12,即判斷電機軸向竄動值a是否大于一設定值b。
[0026]具體來講,在步驟12中,設定值b根據(jù)電機特性而設定,例如0.39mm、0.40mm等等,對此,本申請不做具體限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判斷電機軸向竄動值a是否大于一設定值b可以通過監(jiān)控程序自動完成判斷過程。例如,當電機檢測到電機軸向竄動值a時,把電機軸向竄動值a發(fā)送到帶有監(jiān)控程序的計算機上,計算機通過監(jiān)控程序判斷電機軸向竄動值a是否大于設定值b ;當然,電機也可以自帶有一監(jiān)控程序的監(jiān)控器,該監(jiān)控器通過監(jiān)控程序判斷電機軸向竄動值a是否大于設定值b。
[0027]步驟12執(zhí)行后,接下來執(zhí)行步驟13,即當電機軸向竄動值a大于設定值b,對前端蓋和/或后端蓋施加沿電機轉子方向的壓力,使得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
[0028]具體來講,在步驟13中,對前端蓋和/或后端蓋施加沿電機轉子方向的壓力,使得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具體包括:使用壓機壓住前端蓋和/或后端蓋;鉚壓前端蓋和/或后端蓋,使得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
[0029]在步驟14中,端蓋凹陷的總深度為前端蓋凹陷的深度與后端蓋凹陷的深度之和,當只對前端蓋施加壓力時,后端蓋凹陷的深度為0,當只對后端蓋施加壓力時,前端蓋凹陷的深度為O。當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凹陷的總深度大于等于形變量C值時,撤去壓力,具體包括:當壓機鉚壓前端蓋和/或后端蓋時行進的總距離h大于等于c值時,停止鉚壓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其中,形變量為電機軸向竄動值與設定值之間的差值,即c = a-b。壓機行進的總距離為壓機鉚壓前端蓋行進的距離與壓機鉚壓后端蓋行進的距離之和,當壓機只對前端蓋進行鉚壓時,壓機鉚壓后端蓋行進的距離為0,當壓機只對后端蓋進行鉚壓時,壓機鉚壓前端蓋行進的距離為O。例如,請參考圖3,圖3為電機軸向竄動調整示意圖,當壓機壓住并鉚壓后端蓋3時,相當于對后端蓋3施加一沿電機轉子I方向的壓力F,使得后端蓋3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當壓機鉚壓后端蓋3時行進的距離h大于等于c值時,即后端蓋3向內凹陷的深度大于等于C值,電動機此時的軸向竄動值為小于等于a-C,而設定值b = a-c,因而此時的軸向竄動值在合理使用范圍內。當然,壓機也可以鉚壓前端蓋2或者同時鉚壓前端蓋2和后端蓋3。
[0030]較佳地,壓機鉚壓前端蓋和/或后端蓋時,方法還包括:基于前端蓋和后端蓋的材質的彈性與塑性變形性能設定一壓迫補償值f ;設定一程序控制壓機行進的距離h ;其中,距離h =電機軸向竄動值a-設定值b+壓迫補償值f (即,h = a-b+f)。壓迫補償值f的大小根據(jù)電機軸向竄動值a所在數(shù)值范圍的不同而調整。通常壓機設定的行進距離需要較測得的軸竄值略大。該偏差并非線形的,會因批次間鋼材特性的差別而有差異,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補償值來進行調整。裝配過程中的零部件累積公差會導致初始軸竄的分散性。要更好的調整軸竄,程序必須適應所有初始軸竄范圍內的可調整性。我們通過對不同初始軸竄所在范圍設定不同的調整補償系數(shù)來實現(xiàn)。例如:初始軸竄范圍在0.4mm至0.6mm,設定壓迫補償值0.2mm ;初始軸竄范圍在0.6mm至0.8mm,設定壓迫補償值為0.22mm ;初始軸竄范圍在0.8mm至1.0mm,設定壓迫補償值0.24mm ;初始軸竄范圍在1.0mm至1.2mm,設定壓迫補償值0.26mm等。程序會根據(jù)測得的初始軸竄自動調用相關補償系數(shù)來進行鉚壓操作。
[0031 ] 通過本發(fā)明中的上述實施例中的一個實施例或多個實施例,至少可以實現(xiàn)如下技術效果:
[0032]當檢測獲得的電機軸向竄動值大于設定值時,利用端蓋具有彈性和塑性變形的特性,對前端蓋和后端蓋中的任意一個或者兩個結合而施加沿電機轉子軸向的壓力,使得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從而減小電機軸向竄動值,直到電機軸向竄動值小于等于設定值,進而使得電機能夠達到使用的標準而可繼續(xù)使用,從而不用報廢電動機,節(jié)約資源。
[0033]以上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jù)上述說明對本發(fā)明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jié)不應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定,本發(fā)明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機軸竄測量及調整方法,所述電機包括機殼、蓋設于所述機殼的前端蓋和后端蓋、以及設于所述機殼內的轉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測量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 ; 判斷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是否大于一設定值b ; 當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大于所述設定值b,對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施加沿電機轉子軸向的壓力,使得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 當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凹陷的總深度等于形變量c值時,撤去壓力,其中,c =a~bo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軸竄測量及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的第一端部突出于所述前端蓋,所述轉子的第二端部突出于所述后端蓋,所述測量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具體包括: 對所述第一端部施加一沿電機轉子軸向的推力d,使得所述電機轉子接觸所述后端蓋; 對所述第二端部施加一與推力d方向相反的推力e,所述電機轉子接觸所述前端蓋,獲得所述電機轉子的位移距離;以及 通過檢測所述電機轉子的位移距離獲得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機軸竄測量及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啟動電機測試,獲得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之前,還包括:預先將所述電機予以固定。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軸竄測量及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 使用壓機壓住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 鉚壓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使得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向內凹陷發(fā)生形變; 當所述壓機鉚壓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時行進的總距離h大于等于c值時,停止鉚壓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機軸竄測量及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壓機鉚壓所述前端蓋和/或后端蓋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 基于所述前端蓋和后端蓋的材質的彈性與塑性變形性能設定一壓迫補償值f ; 設定一程序控制所述壓機行進的總距離h ; 其中,所述總距離h =所述電機軸向竄動值a-所述設定值b+壓迫補償值f。
【文檔編號】H02K15/00GK104184268SQ201410472505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9月16日
【發(fā)明者】施妮娜, 羅海英, 屠新棟, 李云松 申請人:上海博澤電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