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電源設計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反激式開關電源。
背景技術:
當前,反激式開關電源被廣泛應用在家用電器和工業(yè)設備中,功率可以從幾瓦做到100瓦左右,且具有多路電壓輸出的設計應用較多。例如,在機頂盒電源或者TV電視電源中,反激式開關電源向主板同時輸出5V、12V、24V三組電壓,或者同時輸出3.3V、5V、12V三組電壓。
反激式開關電源對輸出電壓的精度要求較高,特別是當有多組電壓輸出時,若輸出電壓與設計的電壓相差較大,那么過高的輸出電壓容易對負載造成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反激式開關電源,旨在解決現有的反激式開關電源在輸出電壓過高時容易損壞負載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反激式開關電源,包括輸入濾波整流電路,連接所述輸入濾波整流電路的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連接所述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和所述輸入濾波整流電路的功率變換電路,連接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輸出整流濾波電路,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和所述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的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所述反激式開關電源還包括:
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和所述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在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任一組輸出電壓出現過壓時輸出過壓信號給所述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以控制所述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停止工作的過壓保護電路。
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可包括三組輸出電壓,所述三組輸出電壓分別可以是+5V、+12V、+24V。
其中,所述輸入濾波整流電路可包括:由第一二極管D1、第二二極管D2、第三二極管D3和第四二極管D4組成的橋式整流橋UR、保險絲F1、壓敏電阻RV1、共模電感LF1、第一共模電容CY1、第二共模電容CY2、差模電容CX1和熱敏電阻RT;所述保險絲F1的第一端連接火線端子,所述保險絲F1的第二端連接所述共模電感LF1的第一端,所述共模電感LF1的第二端連接零線端子,所述壓敏電阻RV1連接在所述共模電感LF1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所述共模電感LF1的第三端通過所述第一共模電容CY1連接機殼,所述共模電感LF1的第四端通過所述第二共模電容CY2連接機殼,所述差模電容CX1連接在所述共模電感LF1的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間,所述差模電容CX1的第一端連接所述橋式整流橋UR的火線輸入端,所述差模電容CX1的第二端通所述過熱敏電阻RT連接所述橋式整流橋UR的零線輸入端,所述差模電容CX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還連接所述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所述整流橋UR的正輸出端連接所述功率變換電路,所述整流橋UR的負輸出端接地。
其中,所述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可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第十電阻R10、第十一電阻R11、第十二電阻R12、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4、第五電容C5、第五二極管D5、第六二極管D6、第七二極管D7、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ZD1、第二穩(wěn)壓二極管ZD2、第一光耦的光敏三極管U1A、第二光耦的光敏三極管U2A和型號為OB5269的PWM控制器U1;所述第五二極管D5的陽極連接所述差模電容CX1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二極管D5的陰極順次通過所述第一電阻R1和所述第二電阻R2連接所述PWM控制器U1的高壓引腳,所述第六二極管D6的陽極連接所述差模電容CX1的第二端,所述第六二極管D6的陰極順次通過所述第三電阻R3和所述第四電阻R4連接所述PWM控制器U1的高壓引腳,所述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和第八電阻R8串聯后的一端連接所述差模電容CX1的第二端,串聯后的另一端連接所述PWM控制器U1的過溫/過壓保護引腳,所述第一電容C1與所述第十電阻R10并聯且并聯后的一端連接等電勢,并聯后的另一端連接所述PWM控制器U1的過溫/過壓保護引腳,所述PWM控制器U1的反饋輸入引腳連接所述第十一電阻R1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電阻R11的第二端連接所述第二穩(wěn)壓二極管ZD2的陰極和所述光敏三極管U1A的集電極,所述第二穩(wěn)壓二極管ZD2的陽極、光敏三極管U1A的發(fā)射極和第四電容C4的第二端連接等電勢,所述PWM控制器U1的電流采樣引腳通過所述第五電容C5連接等電勢,所述PWM控制器U1的電流采樣引腳還通過所述第十二電阻R12連接所述光敏三極管U2A的集電極,所述光敏三極管U2A的發(fā)射極連接直流電,所述PWM控制器U1的電流采樣引腳還連接所述功率變換電路13,所述PWM控制器U1的接地引腳連接等電勢,所述PWM控制器U1的電源引腳通過所述第九電阻R9連接所述第七二極管D7的陰極,所述第七二極管D7的陽極連接直流電,所述PWM控制器U1的電源引腳連接所述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ZD1的陰極、所述第二電容C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電容C3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ZD1的陽極、所述第二電容C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電容C3的第二端連接等電勢,所述PWM控制器U1的門極驅動引腳連接所述功率變換電路13。
其中,所述功率變換電路可包括:變壓器T1的第一初級線圈和第二初級線圈,第六電容C6、第七電容C7、第八電容C8、第九電容C9、第十電容C10、第二十五電容C25、第十三電阻R13、第十四電阻R14、第十五電阻R15、第十六電阻R16、第十七電阻R17、第十八電阻R18、第十九電阻R19、第二十電阻R20、第二十一電阻R21、第二十二電阻R22、第二十三電阻R23、第二十四電阻R24、第二十五電阻R25、第二十六電阻R26、第二十七電阻R27、第二十八電阻R28、第二十九電阻R29、第六電容C6、第七電容C7、第八電容C8、第九電容C9、第十電容C10、第八二極管D8、第九二極管D9、PNP型的第一三極管Q1、N型的MOS管Q2;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發(fā)射極連接所述MOS管Q2的柵極,并通過所述第十三電阻R13連接所述PWM控制器U1的門極驅動引腳,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通過所述第十四電阻R14連接所述PWM控制器U1的門極驅動引腳,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十六電阻R16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電阻R16的第二端通過所述第十七電阻R17連接所述PWM控制器U1的電流采樣引腳,所述第十八電阻R18、第十九電阻R19、第二十電阻R20、第二十一電阻R21和第二十二電阻R22相互并聯,且并聯后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十六電阻R16的第二端和所述MOS管Q2的源極,并聯后的另一端連接等電勢,所述MOS管Q2的柵極還通過所述第十五電阻R15連接所述MOS管Q2的源極,所述MOS管Q2的源極順次通過所述第二十六電阻R26和所述第八電容C8連接所述MOS管Q2的漏極,所述MOS管Q2的漏極還連接所述第九二極管D9的陽極和所述第一初級線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四電阻R24和所述第二十五電阻R25并聯且并聯后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九二極管D9的陰極,并聯后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七電容C7連接所述第一初級線圈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三電阻R23并聯在所述第一初級線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二極管D9的陰極之間,所述第一初級線圈的第一端還通過所述第六電容C6連接等電勢,所述第一初級線圈的第一端還連接所述整流橋UR的正輸出端,所述第二初級線圈的第一端通過所述第二十七電阻R27連接所述第八二極管D8的陽極,所述第八二極管D8的陰極連接直流電,所述第九電容C9和所述第二十八電阻R28串聯后,并聯在所述第八二極管D8的陽極和陰極之間,所述第二初級線圈的第二端通過所述第二十九電阻R29連接等電勢,所述第十電容C10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八二極管D8的陰極,所述第十電容C10的第二端連接等電勢,所述第二十五電容C25的第一端連接等電勢,所述第二十五電容C25的第二端接地。
其中,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可包括:變壓器T1的第一次級線圈、第二次級線圈和第三次級線圈、第十二極管D10、第十一二極管D11、第十二二極管D12、第十三二極管D13、第十四二極管D14、第十五二極管D15、第十一電容C11、第十二電容C12、第十三電容C13、第十四電容C14、第十五電容C15、第十六電容C16、第十七電容C17、第十八電容C18、第十九電容C19、第二十電容C20、第二十一電容C21、第二十二電容C22、第二十三電容C23、第二十四電容C24、第三十電阻R30、第三十一電阻R31、第三十二電阻R32、第三十三電阻R33、第三十四電阻R34、第三十五電阻R35、第三十六電阻R36、第三十七電阻R37、第三十八電阻R38、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第三電感L3;所述第十二極管D10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一次級線圈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二極管D11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一次級線圈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電阻R30與所述第三十一電阻R31并聯后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次級線圈的第一端,并聯后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十一電容C11連接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極管D10的陰極和所述第十一二極管D11的陰極分別連接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電容C12連接在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與地之間,所述第十三電容C13連接在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與地之間,所述第十四電容C14連接在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與地之間,所述第十五電容C15連接在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與地之間,所述第三十一電阻R31連接在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與地之間,所述第三十一電阻R31與所述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連接的一端還作為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24V的輸出而連接所述過壓保護電路,所述第一次級線圈的第二端連接所述第二次級線圈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二極管D12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二次級線圈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二極管D13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二次級線圈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二電阻R32與所述第三十三電阻R33并聯后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次級線圈的第一端,并聯后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十六電容C16連接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二極管D12的陰極和所述第十三二極管D13的陰極分別連接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七電容C17連接在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與地之間,所述第十八電容C18連接在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與地之間,所述第十九電容C19連接在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與地之間,所述第二十電容C20連接在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與地之間,所述第三十四電阻R34連接在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與地之間,所述第三十四電阻R34與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連接的一端還作為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12VS的輸出而連接所述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和所述過壓保護電路,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作為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12VP的輸出而連接所述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所述第二次級線圈的第二端連接所述第三次級線圈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二極管D14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三次級線圈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五二極管D15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三次級線圈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五電阻R35與所述第三十六電阻R36并聯后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次級線圈的第一端,并聯后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十一電容C21連接所述第三電感L3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二極管D14的陰極和所述第十五二極管D15的陰極分別連接所述第三電感L3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二電容C22連接在所述第三電感L3的第一端與地之間,所述第二十三電容C23連接在所述第三電感L3的第二端與地之間,所述第二十四電容C24連接在所述第三電感L3的第二端與地之間,所述第三十八電阻R38連接在所述第三電感L3的第二端與地之間,所述第三十八電阻R38與所述第三電感L3的第二端連接的一端還作為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5V的輸出而連接所述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和所述過壓保護電路,所述第三電感L3的第一端作為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5VSB的輸出而連接所述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和所述過壓保護電路,所述第三次級線圈的第二端接地。
其中,所述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可包括:第三十九電阻R39、第四十電阻R40、第四十一電阻R41、第四十二電阻R42、第四十三電阻R43、第四十四電阻R44、第四十五電阻R45、第四十六電阻R46、第二十六電容C26、第二十七電容C27、第一光耦的發(fā)光二極管U1B、型號為TL431的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所述發(fā)光二極管U1B的陽極通過所述第三十九電阻R39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12VP的輸出,還通過所述第四十電阻R40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5VSB的輸出,還通過所述第四十一電阻R41連接所述發(fā)光二極管U1B的陰極,所述發(fā)光二極管U1B的陰極還連接所述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的陰極,還連接所述第二十六電容C26的第一端,還連接所述第二十七電容C27的第一端,所述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的陽極接地,所述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的參考端通過所述第四十五電阻R45接地,所述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的參考端還通過所述第四十六電阻R46接地,所述第二十六電容C26的第二端通過所述第四十二電阻R42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12VS的輸出,所述第二十六電容C26的第二端還通過所述第四十三電阻R43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5V的輸出,所述第二十七電容C27的第二端通過所述第四十四電阻R44連接所述第二十六電容C26的第二端和所述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的參考端。
其中,所述過壓保護電路可包括:第二光耦的發(fā)光二極管U2B、NPN型的第二三極管Q4、第四十七電阻R47、第四十八電阻R48、第四十九電阻R49、第二十八電容C28、第十六二極管D16、第十七二極管D17、第十八二極管D18、第三穩(wěn)壓二極管ZD3、第四穩(wěn)壓二極管ZD4、第五穩(wěn)壓二極管ZD5;所述發(fā)光二極管U2B的陽極通過所述第四十七電阻R47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5VSB的輸出,所述發(fā)光二極管U2B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Q4的集電極,所述第二三極管Q4的發(fā)射極接地,所述第二三極管Q4的基極通過所述第二十八電容C28接地,并通過所述第四十九電阻R49接地,并通過所述第四十八電阻R48連接所述第十六二極管D16的陰極、所述第十七二極管D17的陰極和所述第十八二極管D18的陰極,所述第十六二極管D16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三穩(wěn)壓二極管ZD3的陽極,所述第十七二極管D17的陽極連接所述第四穩(wěn)壓二極管ZD4的陽極,所述第十八二極管D18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五穩(wěn)壓二極管ZD5的陽極,所述第三穩(wěn)壓二極管ZD3的陰極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5V的輸出,所述第四穩(wěn)壓二極管ZD4的陰極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12VS的輸出,所述第五穩(wěn)壓二極管ZD5的陰極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24V的輸出。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反激式開關電源包括一過壓保護電路,當反激式開關電源的任一組輸出電壓出現過壓時,過壓保護電路將輸出過壓信號給反激式開關電源的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的PWM控制器根據該過壓信號停止工作,以起到過壓保護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反激式開關電源的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輸入濾波整流電路的電路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的電路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功率變換電路和輸出整流濾波電路的電路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的電路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過壓保護電路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反激式開關電源,該反激式開關電源包括一過壓保護電路。當反激式開關電源的任一組輸出電壓出現過壓時,過壓保護電路將輸出過壓信號給反激式開關電源的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的PWM控制器,PWM控制器根據該過壓信號停止工作,以起到過壓保護的作用。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反激式開關電源的結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反激式開關電源包括: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將輸入的交流電進行濾波整流后,輸出直流電;連接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的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輸出PWM控制信號;連接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和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的功率變換電路13,功率變換電路13根據PWM控制信號切換開通/關閉狀態(tài),以將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輸出的直流電存儲到變壓器的初級線圈;連接功率變換電路13的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對變壓器的次級線圈輸出的電壓進行整流及濾波后,得到至少一組輸出電壓;連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和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的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15,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15采集并比較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輸出電壓,將比較結果反饋到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以實現電壓反饋環(huán)路的調節(jié);連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和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的過壓保護電路16,過壓保護電路16在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任一組輸出電壓出現過壓時輸出過壓信號給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以控制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停止工作。
優(yōu)選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輸出三組輸出電壓,三組輸出電壓分別是+5V、+12V、+24V。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可包括:由第一二極管D1、第二二極管D2、第三二極管D3和第四二極管D4組成的橋式整流橋UR、保險絲F1、壓敏電阻RV1、共模電感LF1、第一共模電容CY1、第二共模電容CY2、差模電容CX1和熱敏電阻RT。其中,保險絲F1的第一端連接火線端子,保險絲F1的第二端連接共模電感LF1的第一端,共模電感LF1的第二端連接零線端子,壓敏電阻RV1連接在共模電感LF1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共模電感LF1的第三端通過第一共模電容CY1連接機殼,共模電感LF1的第四端通過第二共模電容CY2連接機殼,差模電容CX1連接在共模電感LF1的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間,差模電容CX1的第一端連接橋式整流橋UR的火線輸入端,差模電容CX1的第二端通過熱敏電阻RT連接橋式整流橋UR的零線輸入端,差模電容CX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還連接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整流橋UR的正輸出端連接功率變換電路13,整流橋UR的負輸出端接地。
圖2所示的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在工作時,交流電壓經火線端子和零線端子輸入,經過保險絲F1后,壓敏電阻RV1和熱敏電阻RT組成防電壓、電流突變電路,EMC濾波器件進行濾波,然后通過橋式整流橋UR把交流電壓整流成直流電壓輸出給功率變換電路13。
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可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第十電阻R10、第十一電阻R11、第十二電阻R12、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4、第五電容C5、第五二極管D5、第六二極管D6、第七二極管D7、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ZD1、第二穩(wěn)壓二極管ZD2、第一光耦的光敏三極管U1A、第二光耦的光敏三極管U2A和型號為OB5269的PWM控制器U1。其中,第五二極管D5的陽極連接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具體是連接差模電容CX1的第一端,第五二極管D5的陰極順次通過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連接PWM控制器U1的高壓引腳HV,第六二極管D6的陽極連接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具體是連接差模電容CX1的第二端,第六二極管D6的陰極順次通過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連接PWM控制器U1的高壓引腳HV,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和第八電阻R8串聯后的一端連接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具體是連接差模電容CX1的第二端,串聯后的另一端連接PWM控制器U1的過溫/過壓保護引腳RT,第一電容C1與第十電阻R10并聯且并聯后的一端連接等電勢,并聯后的另一端連接PWM控制器U1的過溫/過壓保護引腳RT,PWM控制器U1的反饋輸入引腳COMP連接第十一電阻R11的第一端和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第十一電阻R11的第二端連接第二穩(wěn)壓二極管ZD2的陰極和光敏三極管U1A的集電極,第二穩(wěn)壓二極管ZD2的陽極、光敏三極管U1A的發(fā)射極和第四電容C4的第二端連接等電勢,PWM控制器U1的電流采樣引腳CS通過第五電容C5連接等電勢,PWM控制器U1的電流采樣引腳CS還通過第十二電阻R12連接光敏三極管U2A的集電極,光敏三極管U2A的發(fā)射極連接直流電VCC1,PWM控制器U1的電流采樣引腳CS還連接功率變換電路13,PWM控制器U1的接地引腳SGND連接等電勢,PWM控制器U1的電源引腳VDD通過第九電阻R9連接第七二極管D7的陰極,第七二極管D7的陽極連接直流電VCC2,PWM控制器U1的電源引腳VDD連接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ZD1的陰極、第二電容C2的第一端和第三電容C3的第一端,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ZD1的陽極、第二電容C2的第二端和第三電容C3的第二端連接等電勢,PWM控制器U1的門極驅動引腳GD連接功率變換電路13。
圖3所示的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在工作時,通過PWM控制器U1來產生PWM控制信號來驅動功率變換電路13工作,通過PWM控制器U1的外圍元件進行反饋調整PWM控制信號的占空比來保持輸出的穩(wěn)定性。
進一步地,如圖4所示,功率變換電路13可包括:變壓器T1的第一初級線圈和第二初級線圈,第六電容C6、第七電容C7、第八電容C8、第九電容C9、第十電容C10、第二十五電容C25、第十三電阻R13、第十四電阻R14、第十五電阻R15、第十六電阻R16、第十七電阻R17、第十八電阻R18、第十九電阻R19、第二十電阻R20、第二十一電阻R21、第二十二電阻R22、第二十三電阻R23、第二十四電阻R24、第二十五電阻R25、第二十六電阻R26、第二十七電阻R27、第二十八電阻R28、第二十九電阻R29、第六電容C6、第七電容C7、第八電容C8、第九電容C9、第十電容C10、第八二極管D8、第九二極管D9、PNP型的第一三極管Q1、N型的MOS管Q2。其中,第一三極管Q1的發(fā)射極連接MOS管Q2的柵極,并通過第十三電阻R13連接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具體是連接PWM控制器U1的門極驅動引腳GD,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通過第十四電阻R14連接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具體是連接PWM控制器U1的門極驅動引腳GD,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連接第十六電阻R16的第一端,第十六電阻R16的第二端通過第十七電阻R17連接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12,具體是連接PWM控制器U1的電流采樣引腳CS,第十八電阻R18、第十九電阻R19、第二十電阻R20、第二十一電阻R21和第二十二電阻R22相互并聯,且并聯后的一端連接第十六電阻R16的第二端和MOS管Q2的源極,并聯后的另一端連接等電勢,MOS管Q2的柵極還通過第十五電阻R15連接MOS管Q2的源極,MOS管Q2的源極順次通過第二十六電阻R26和第八電容C8連接MOS管Q2的漏極,MOS管Q2的漏極還連接第九二極管D9的陽極和第一初級線圈的第二端,第二十四電阻R24和第二十五電阻R25并聯且并聯后的一端連接第九二極管D9的陰極,并聯后的另一端通過第七電容C7連接第一初級線圈的第一端,第二十三電阻R23并聯在第一初級線圈的第一端和第九二極管D9的陰極之間,第一初級線圈的第一端還通過第六電容C6連接等電勢,第一初級線圈的第一端還連接輸入濾波整流電路11,具體是連接整流橋UR的正輸出端,第二初級線圈的第一端通過第二十七電阻R27連接第八二極管D8的陽極,第八二極管D8的陰極連接直流電VCC2,第九電容C9和第二十八電阻R28串聯后,并聯在第八二極管D8的陽極和陰極之間,第二初級線圈的第二端通過第二十九電阻R29連接等電勢,第十電容C10的第一端連接第八二極管D8的陰極,第十電容C10的第二端連接等電勢,第二十五電容C25的第一端連接等電勢,第二十五電容C25的第二端接地。
圖4所示的功率變換電路13在工作時,整流橋UR的正輸出端輸出的直流電經過第六電容C6濾波后流入變壓器T1的初級線圈,與MOS管Q2組成一個開關切換回路,不斷的把能量存儲在變壓器T1的初級線圈里,最終實現功率變換。
進一步地,如圖4所示,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可包括:變壓器T1的第一次級線圈、第二次級線圈和第三次級線圈、第十二極管D10、第十一二極管D11、第十二二極管D12、第十三二極管D13、第十四二極管D14、第十五二極管D15、第十一電容C11、第十二電容C12、第十三電容C13、第十四電容C14、第十五電容C15、第十六電容C16、第十七電容C17、第十八電容C18、第十九電容C19、第二十電容C20、第二十一電容C21、第二十二電容C22、第二十三電容C23、第二十四電容C24、第三十電阻R30、第三十一電阻R31、第三十二電阻R32、第三十三電阻R33、第三十四電阻R34、第三十五電阻R35、第三十六電阻R36、第三十七電阻R37、第三十八電阻R38、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第三電感L3。其中,第十二極管D10的陽極連接第一次級線圈的第一端,第十一二極管D11的陽極連接第一次級線圈的第一端,第三十電阻R30與第三十一電阻R31并聯后的一端連接第一次級線圈的第一端,并聯后的另一端通過第十一電容C11連接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第十二極管D10的陰極和第十一二極管D11的陰極分別連接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第十二電容C12連接在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與地之間,第十三電容C13連接在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與地之間,第十四電容C14連接在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與地之間,第十五電容C15連接在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與地之間,第三十一電阻R31連接在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與地之間,第三十一電阻R31與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連接的一端還作為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24V的輸出而連接過壓保護電路16,第一次級線圈的第二端連接第二次級線圈的第一端;第十二二極管D12的陽極連接第二次級線圈的第一端,第十三二極管D13的陽極連接第二次級線圈的第一端,第三十二電阻R32與第三十三電阻R33并聯后的一端連接第二次級線圈的第一端,并聯后的另一端通過第十六電容C16連接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第十二二極管D12的陰極和第十三二極管D13的陰極分別連接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第十七電容C17連接在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與地之間,第十八電容C18連接在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與地之間,第十九電容C19連接在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與地之間,第二十電容C20連接在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與地之間,第三十四電阻R34連接在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與地之間,第三十四電阻R34與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連接的一端還作為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12VS的輸出而連接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15和過壓保護電路16,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作為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12VP的輸出而連接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15,第二次級線圈的第二端連接第三次級線圈的第一端;第十四二極管D14的陽極連接第三次級線圈的第一端,第十五二極管D15的陽極連接第三次級線圈的第一端,第三十五電阻R35與第三十六電阻R36并聯后的一端連接第三次級線圈的第一端,并聯后的另一端通過第二十一電容C21連接第三電感L3的第一端,第十四二極管D14的陰極和第十五二極管D15的陰極分別連接第三電感L3的第一端,第二十二電容C22連接在第三電感L3的第一端與地之間,第二十三電容C23連接在第三電感L3的第二端與地之間,第二十四電容C24連接在第三電感L3的第二端與地之間,第三十八電阻R38連接在第三電感L3的第二端與地之間,第三十八電阻R38與第三電感L3的第二端連接的一端還作為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5V的輸出而連接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15和過壓保護電路16,第三電感L3的第一端作為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5VSB的輸出而連接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15和過壓保護電路16,第三次級線圈的第二端接地。
圖4所示的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在工作時,通過變壓器各次級線圈把每組輸出電壓經過整流二極管整流成直流電,再通過電解電容和電感組成的∏型濾波電路,使每組輸出比較平滑的直流電壓。
進一步地,如圖5所示,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15可包括:第三十九電阻R39、第四十電阻R40、第四十一電阻R41、第四十二電阻R42、第四十三電阻R43、第四十四電阻R44、第四十五電阻R45、第四十六電阻R46、第二十六電容C26、第二十七電容C27、第一光耦的發(fā)光二極管U1B、型號為TL431的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其中,發(fā)光二極管U1B的陽極通過第三十九電阻R39連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12VP的輸出,還通過第四十電阻R40連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5VSB的輸出,還通過第四十一電阻R41連接發(fā)光二極管U1B的陰極,發(fā)光二極管U1B的陰極還連接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的陰極,還連接第二十六電容C26的第一端,還連接第二十七電容C27的第一端,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的陽極接地,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的參考端通過第四十五電阻R45接地,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的參考端還通過第四十六電阻R46接地,第二十六電容C26的第二端通過第四十二電阻R42連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12VS的輸出,第二十六電容C26的第二端還通過第四十三電阻R43連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5V的輸出,第二十七電容C27的第二端通過第四十四電阻R44連接第二十六電容C26的第二端和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的參考端。
圖5所示的采樣及隔離反饋電路15通過第四十二電阻R42和第四十三電阻R43分別對+12VS和+5V兩組輸出電壓進行采樣,然后送到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Q3進行比較,最后通過第一光耦反饋到PWM控制器U1以實現電壓反饋環(huán)路調節(jié)。
進一步地,如圖6所示,過壓保護電路16可包括:第二光耦的發(fā)光二極管U2B、NPN型的第二三極管Q4、第四十七電阻R47、第四十八電阻R48、第四十九電阻R49、第二十八電容C28、第十六二極管D16、第十七二極管D17、第十八二極管D18、第三穩(wěn)壓二極管ZD3、第四穩(wěn)壓二極管ZD4、第五穩(wěn)壓二極管ZD5。其中,發(fā)光二極管U2B的陽極通過第四十七電阻R47連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5VSB的輸出,發(fā)光二極管U2B的陰極連接第二三極管Q4的集電極,第二三極管Q4的發(fā)射極接地,第二三極管Q4的基極通過第二十八電容C28接地,并通過第四十九電阻R49接地,并通過第四十八電阻R48連接第十六二極管D16的陰極、第十七二極管D17的陰極和第十八二極管D18的陰極,第十六二極管D16的陽極連接第三穩(wěn)壓二極管ZD3的陽極,第十七二極管D17的陽極連接第四穩(wěn)壓二極管ZD4的陽極,第十八二極管D18的陽極連接第五穩(wěn)壓二極管ZD5的陽極,第三穩(wěn)壓二極管ZD3的陰極連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5V的輸出,第四穩(wěn)壓二極管ZD4的陰極連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12VS的輸出,第五穩(wěn)壓二極管ZD5的陰極連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24V的輸出。
圖6所示的過壓保護電路16在工作時,若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5V、+12VS和+24V三組輸出電壓中的任一組出現過壓,則相應串聯的穩(wěn)壓二極管會被擊穿,+5V、+12VS或+24V的電壓會經對應的二極管傳送到第四十八電阻R48和第四十九電阻R49分壓后的第二三極管Q4的基極,使得第二三極管Q4導通,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5VSB的電壓會經過第四十七電阻R47流入第二光耦,使得第二光耦的發(fā)光二極管U2B導通并發(fā)光,使得第二光耦的光敏三極管U2A導通,直流電VCC1的電壓會經過第二光耦再到PWM控制器U1的電流采樣引腳CS,當電流采樣引腳CS得到一個高電平后,由于電流采樣引腳CS特有的功能,即當此引腳輸入一5V左右的高電平時,PWM控制器U1會停止工作,起到保護作用,利用此功能,控制PWM控制器U1停止工作,直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14的輸出電壓恢復正常后才會重新啟動,這樣就有效的起到了輸出過壓保護的功能。從而可以很好的保護后面的負載不受到損壞。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如上所述的反激式開關電源的過壓保護電路,不贅述。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反激式開關電源包括一過壓保護電路,當反激式開關電源的任一組輸出電壓出現過壓時,過壓保護電路將輸出過壓信號給反激式開關電源的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脈沖寬度調制控制電路的PWM控制器根據該過壓信號停止工作,以起到過壓保護的作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