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中框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通信領域,尤指一種手機中框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當前,智能手機設備,特別是高端智能手機,均采用金屬中框、后蓋以迎合消費者對金屬質感的需求,但金屬中框的制造存在以下問題,如果整體采用鍛造在CNC加工的工藝進行制造,則制造成本太高,一般客戶都難以接受。而整體采用壓鑄的方式進行生產(chǎn),則手機中框成品的外表面致密度不夠,并會有疏松的沙孔,外觀難以被接受。
[000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201110141704.7號專利申請揭示了一種鍛造、壓鑄相結合的制造工藝,即先通過鍛造或其他方式成型中框的外框、然后再通過在所述外框內部通過壓鑄的方式成型中框的內部結構,能夠解決制造成本與外觀之間的矛盾。該專利采用在所述外框的內側加工凹位、或焊接鑲件的方法來提高與壓鑄體之間的結合力,但是外框內側凹位的加工難度較大,且焊接鑲件的方法并不可靠,存在焊接工藝復雜、不良率高、且可能影響外觀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金屬外框架與所述壓鑄體結合良好的手機中框結構。
[0005]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手機中框結構,包括金屬外框架、將所述金屬外框架進一步壓鑄加工后形成于所述金屬外框架內的壓鑄體,所述金屬外框架包括外側面、與外側面相對的內側面、位于內側面與外側面之間的上、下側面,所述內側面上加工形成有若干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上至少設有內側開口的通孔、槽狀結構及其槽狀結構上的通孔中的一種,所述壓鑄體形成過程中,填充所述通孔、槽狀結構及其槽狀結構上的通孔的金屬溶液冷卻后構成所述壓鑄體的一部分。
[0006]所述金屬外框架是通過鍛造或擠壓工藝成型,并經(jīng)CNC加工而成。
[0007]所述若干突出部包括在上下方向上較厚的突出部、及較薄的突出部。
[0008]所述較薄的突出部在上下方向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內側開口。
[0009]所述內側開口的通孔介于八分之五圓弧至八分之七圓弧之間。
[0010]所述內側開口的通孔具有四分之三圓弧,四分之一圓弧為開口。
[0011]所述槽狀結構設于所述較厚的突出部內側,所述通孔設于所述槽狀結構的上下方向上。
[0012]所述較薄、及較厚的突出部的厚度均小于所述金屬外框架本身的厚度。
[0013]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手機中框結構通過在所述金屬外框架的內側面內加工形成突出部,并在所述突出部上加工形成內側開口的通孔或槽狀結構及在上下方向位于槽狀結構上的通孔,在壓鑄過程中,所述金屬溶液填充所述內側開口的通孔、槽狀結構,使位于所述外框架內的壓鑄體穩(wěn)定結合在所述外框架上。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手機中框的外框架的立體圖及其局部放大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手機中框的外框架經(jīng)過壓鑄加工后的立體圖及其局部剖視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手機中框結構用壓鑄模具的立體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手機中框結構中的手機中框的外框架置于型腔內進行壓鑄加工的結構圖及其局部放大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型手機中框結構的壓鑄模具的定位滑塊對所述手機中框的外框架進行定位的立體示意圖;
[0019]圖6為在外框架經(jīng)加熱后沿圖5所示A-A虛線的剖視圖;
[0020]圖7為在外框架未經(jīng)加熱狀態(tài)下沿圖5所示A-A虛線的剖視圖;
[0021]圖8為本實用新型手機中框結構的壓鑄金屬溶液流向圖;
[0022]圖9為沿圖8所示B-B虛線的剖視圖及其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請參閱圖1、圖2所示的需要進行壓鑄加工的手機中框的外框架10,所述外框架10是通過鍛造或擠壓等工藝成型,并經(jīng)CNC加工而成。所述外框架10也不排除通過其他工藝加工而成。
[0024]所述外框架10大致呈封閉矩形結構,包括外側面11、與外側面11相對的內側面12、位于內側面12與外側面11之間的上、下側面13。所述外框架10的內側面12向內加工形成突出部14,所述突出部12包括有較薄的突出部141、及較厚的突出部143,所述較薄、較厚的突出部141,143的厚度均小于所述外框架10本身的厚度。所述較薄的突出部141上加工形成有通孔142,所述通孔142朝向內側開口,所述較厚的突出部143的中間加工形成槽狀結構144,所述槽狀結構144在上下方向加工形成通孔145。所述突出部14是通過CNC機加工形成的。
[0025]所述外框架10經(jīng)過壓鑄成型后在所述外框架10的內側面12成型有壓鑄體20,所述壓鑄體20與所述外框架10保持一體結構。在壓鑄過程中,金屬液體進入所述外框架10的內側面12的較薄的突出部141的內側開口的通孔142內、及較厚的突出部143上的槽狀結構144、及位于槽狀結構144上下方向的通孔145內,經(jīng)冷卻后形成壓鑄體20。如此,所述內側開口的通孔142內的部分壓鑄體20通過所述內側開口與壓鑄體20構成整體物理結構,加強所述壓鑄體20與外框架10的結合力。同時,所述槽狀結構143內填充的部分壓鑄體20與所述槽狀結構143上下方向的通孔145內的部分壓鑄體20構成所述壓鑄體20整體的一部分,更進一步在上下、左右方向保持所述壓鑄體20與外框架10的結合性,構成所述壓鑄體20在所述金屬外框架10的突出部上的鎖死結構。
[0026]所述內側開口的通孔142介于八分之五圓弧至八分之七圓弧之間,且以四分之三圓弧為最佳實時狀態(tài)。
[0027]請參閱圖3、圖4所示為用于對所述外框架10進行壓鑄加工的模具,所述模具包括上模仁31、下模仁32、位于上模仁31與下模仁32之間的型腔35、進料口 33、及若干定位滑塊34。所述定位滑塊34用于通過所述外框架10的外側面11定位所述外框架10,所述定位滑塊34包括四個從所述外框架10的四個側邊定位所述外框架10。
[0028]請參閱圖6、圖8、圖9所示,至少相對的兩個定位滑塊34在靠近所述外框架10 —側延伸形成有覆蓋于所述外框架10的上側面13上的延伸部341,所述延伸部341的內緣設有傾斜部342,所述傾斜部342的底部外緣與所述外框架10的內側面12平齊。設有延伸部341的兩個定位滑塊34中的一個連接有所述進料口 33,另一個設有排氣口,在壓鑄過程中,所述金屬溶液沿進料口 33進入后沿著所述定位滑塊34覆蓋于外框架10的上側面13上的延伸部341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