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座11、左移動座12和右移動座13,左移動座12和右移動座13分別約束在下模板4左右兩側的固定座11上并能左右橫向(附圖所述X向)滑移。固定座11在沿長度方向(附圖所示Y向)平行間隔設有多根左導向軸111和右導向軸112,左移動座12的下部具有向下延伸的與左導向軸111對應設置的左導向壁121,左導向軸111活動穿設在左導向壁121上,右移動座13的下部具有向下延伸的與右導向軸112對應設置的右導向壁131,右導向軸112活動穿設在右導向壁131上。
[0035]左模板2中的左模塊22的下邊沿鉸接在左移動座12上,右模板3中的右模塊32的下邊沿鉸接在右移動座13上,下模板4固定在固定座11上并位于左模板2和右模板3之間;所述驅動結構包括用以驅動左、右移動座12、13相對固定座11左右滑移的橫向驅動部分,及用以驅動左模板2相對左移動座12、右模板3相對右移動座13上下翻轉的翻轉驅動部分。
[0036]橫向驅動部分包括左移動油缸6a和右移動油缸6b,其中,左移動油缸6a的活塞桿與左移動座12固定,左移動油缸6a的缸身固定在固定座11上,右移動油缸6b的活塞桿與右移動座13固定,右移動油缸6b的缸身固定在固定座11上。左移動油缸6a和右移動油缸6b各有兩個,當然移動油缸的多少可根據需要設計。
[0037]翻轉驅動部分包括左翻轉油缸7a和右翻轉油缸7b,其中,左翻轉油缸7a的活塞桿與左模板2中的左側板21鉸接,左翻轉油缸7a的缸身與左移動座12鉸接,右翻轉油缸7b的活塞桿與右模板3右側板31中的鉸接,右翻轉油缸7b的缸身與右移動座13鉸接。左翻轉油缸7a和右翻轉油缸7b各有兩個,當然翻轉油缸的多少可根據需要設計。
[0038]本實施例型腔5中用以構成H型混凝土粧8中翼緣81側面的成型面51的中部設有沿長度方向(附圖所示Y向)設置以在翼緣81側面上形成插槽82的第一凸部52a,或者,所述成型面51的中部設有沿長度方向設置以在翼緣81側面上形成與所述插槽82插配的凸筋83的第一凹部53a。下模板4上設有多個沿長度方向上間隔設置的第二凹部53b,該第二凹部53b以在H型混凝土粧中翼緣81的外壁上形成踏板部85。型腔5中靠近下模板4的用以構成H型混凝土粧中翼緣81側面的成型面51上設有沿長度方向設置以在翼緣81側面上形成扶手槽84的第二凸部52b。
[0039]如圖11所示,采用本實施例制成的H型混凝土粧8可通過翼緣81側面的凸筋83和插槽82插配形成防護墻,另外在第一凹部53a內可間隔設置嵌件,使其成型出的凸筋為多個間隔設置,這樣便可在筋槽插配處形成供水通過的滲水通道,這樣河水就可以通過滲水通道滲透到岸堤泥土中,使岸堤附近的土壤保持足夠的水分,采用本模具成型出的H型混凝土粧制成的岸堤防護墻更利于生態(tài)平衡。另外還帶有踏板部85和扶手槽84,作為岸堤防護墻的一部分時,踏板部85面向河道,若有人跌落岸堤,這時跌落的人可沿著踏板部85向上攀爬,攀爬時腳踏踏板部85,兩手扶住兩側的扶手槽84,以爬上岸堤防護墻,使得本岸堤防護墻在安全性上設計更人性化,適合推廣使用。
[0040]本模具制備H型混凝土粧8的工作原理及過程如下:
[0041]如圖1?3所示,其為初始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的下模板上放置H型混凝土粧8的鋼筋籠(鋼筋籠圖紙中沒有顯示),接著合模,如圖2?6所示,左移動油缸6a和右移動油缸6b分別帶動左移動座12和右移動座13相對固定座11向內橫向滑移,同時,左翻轉油缸7a和右翻轉油缸7b分別帶動左模板2和右模板3上翻至垂直狀態(tài),完成合模,然后再從模具上部開口端灌注混凝土,并通過設于模具側部的振動裝置對混凝土振動填實,振動填實后靜置I小時,即可通過蒸汽養(yǎng)護裝置對H型混凝土粧8進行升溫養(yǎng)護,保溫10小時左右即可脫模,如圖7、8所示,制粧完成。脫模時,先左移動油缸6a和右移動油缸6b動作分別帶動左移動座12和右移動座13相對固定座11向外橫向滑移,如圖9所示,直至左模板2和右模板3構成型腔的凸起部完全脫離H型混凝土粧8的凹槽部86,如圖10所示,然后左翻轉油缸7a和右翻轉油缸7b動作分別帶動左模板2和右模板3下翻至水平狀態(tài),開模后,將成型的H型混凝土粧8吊走,完成脫模。
[0042]如圖13、14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個實施例。
[0043]本實施例和第一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型腔5中用以構成H型混凝土粧中翼緣81側面的成型面51上設有沿長度方向設置以在翼緣81側面上形成臺階部87的第三凹部52c。
[0044]該模具成型出的H型混凝土粧8其翼緣81側面成型有用以搭接的臺階部87,相鄰的兩根H型混凝土粧通過臺階部87搭接在一起,便于搭建形成用以基坑防護或岸堤防護的防護墻,相鄰H型混凝土粧通過臺階部限位結合牢靠。
[0045]盡管以上詳細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是應該清楚地理解,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粧的模具,包括左模板(2)、右模板(3)和下模板(4),下模板(4)位于左模板(2)和右模板(3)之間;左模板(2)和右模板(3)由翻轉驅動機構驅動而能翻轉并能與下模板(4) 一起共同圍成與H型混凝土粧的外形匹配的型腔(5);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下模板(4)左右兩側并能左右滑移的左移動座(12)和右移動座(13),所述左模板(2)鉸接在左移動座(I 2)上,右模板(3)鉸接在右移動座(I 3)上;所述翻轉驅動機構包括左翻轉油缸(7a)和右翻轉油缸(7b),其中,左翻轉油缸(7a)安裝在左移動座(12)上并與左模板(2)鉸接,右翻轉油缸(7b)安裝在右移動座(13)上并與右模板(3)鉸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移動座(12)和右移動座(13)分別約束在下模板(4)左右兩側的固定座(11)上并能左右滑移。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1)上安裝有用以驅動左移動座(12)左右滑移的左移動油缸(6a),及用以驅動右移動座(13)左右滑移的右移動油缸(6b)。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1)間隔設有多根左導向軸(111)和右導向軸(112),所述左移動座(12)的下部具有與左導向軸(111)對應設置的左導向壁(121),左導向軸(111)活動穿設在左導向壁(121)上,所述右移動座(13)的下部具有與右導向軸(112)對應設置的右導向壁(131),右導向軸(112)活動穿設在右導向壁(131)上。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模板(2)由左側板(21)和左模塊(22)固定連接組成,其中,左模塊(22)鉸接在左移動座(I2)上;所述右模板(3)由右側板(31)和右模塊(32)固定連接組成,其中,右模塊(32)鉸接在右移動座(13)上;所述左翻轉油缸(7a)和右翻轉油缸(7b)則分別鉸接于左側板(21)和右側板(31),所述左模塊(22)、右模塊(32)與下模板(4)合模后形成所述型腔(5)。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5)中用以構成H型混凝土粧(8)中翼緣(81)側面的成型面(51)的中部設有沿長度方向設置以在翼緣(81)側面上形成插槽(82)的第一凸部(52a),或者,設有沿長度方向設置以在翼緣(81)側面上形成與所述插槽(82)插配的凸筋(83)的第一凹部(53a)。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4)上設有多個沿長度方向上間隔設置的第二凹部(53b),該第二凹部(53b)以在H型混凝土粧中翼緣(81)的外壁上形成踏板部(85)。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5)中靠近下模板(4)的用以構成H型混凝土粧中翼緣(81)側面的成型面(51)上設有沿長度方向設置以在翼緣(81)側面上形成扶手槽(84)的第二凸部(52b)。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5)中用以構成H型混凝土粧中翼緣(81)側面的成型面(51)上設有沿長度方向設置以在翼緣(81)側面上形成臺階部(87)的第三凹部(52c)。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4)的表面設有用以在H型混凝土粧上形成各種圖案的模塊。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制備H型混凝土樁的模具,包括架體、右模板、左模板和下模板,及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架體包括固定座、左移動座和右移動座,左移動座和右移動座分別約束在固定座上的左右兩側并能左右滑移,左模板鉸接在左移動座上,右模板鉸接在右移動座上,下模板固定在固定座上;驅動結構包括用以驅動左、右移動座相對固定座左右滑移的橫向驅動部分,及用以驅動左模板相對左移動座、右模板相對右移動座上下翻轉的翻轉驅動部分。脫模時,可先將左右模板同步外移,直至各型腔內的凸部完全脫離成型的H型混凝土樁,之后便可順利翻動左右模板,翻動左右模板時完全不會卡滯。
【IPC分類】B28B7/00, B44C3/04
【公開號】CN105643776
【申請?zhí)枴?br>【發(fā)明人】俞曉東
【申請人】俞曉東
【公開日】2016年6月8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