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病蟲害防治
技術(shù)領(lǐng)域:
,涉及一種防治水稻褐飛虱危害的方法。
背景技術(shù):
:水稻褐飛虱是我國和亞洲許多國家水稻生產(chǎn)上的重要遷飛性害蟲,因其具有暴發(fā)性和毀滅性的特點,嚴重威脅著水稻的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20世紀80年代以來,褐飛虱在我國年發(fā)生面積約占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年損失稻谷達10-15億kg,尤其是2005年,褐飛虱在我國南方稻區(qū)暴發(fā),引起水稻大面積干枯倒伏,褐飛虱的發(fā)生和危害成為我國有水稻褐飛虱記載以來的歷史之最。褐飛虱食性單一,僅以水稻為寄主,其危害方式主要是通過直接刺吸稻株韌皮部中的液態(tài)營養(yǎng)物質(zhì),使水稻生長受抑制,另一方面,褐飛虱取食時分泌的唾液可阻塞維管束系統(tǒng)和阻礙稻株內(nèi)水分和營養(yǎng)的運輸,從而造成水稻失水萎蔫,此外,褐飛虱在取食過程中還傳播萎蔫矮縮病、草狀矮縮病和齒葉矮縮病,嚴重影響水稻生長,造成水稻倒伏,使稻谷減產(chǎn)或絕收,因而,各國對水稻褐飛虱的研究都十分重視。隨著水稻褐飛虱發(fā)生面積逐步擴大、暴發(fā)頻率增加以及危害程度加重,給我國生產(chǎn)水稻的地區(qū)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然而,農(nóng)民思想認識不夠以及防治措施不當影響了褐飛虱的防治,主要表現(xiàn)在:(1)選藥不恰當,一方面長期大面積使用單一農(nóng)藥品種以及不合理用藥使褐飛虱產(chǎn)生的抗藥性直接影響了水稻褐飛虱的防治效果,另一方面,褐飛虱群集在水稻基部為害,而目前多用的觸殺和胃毒作用藥劑對于防治刺吸性口器害蟲效果較差;(2)防治技術(shù)不到位,藥液往往只能噴到水稻植株上部,難以噴到水稻中下部,而稻飛虱恰又在水稻中下部為害,極大地影響了藥劑的防治效果。(3)用藥時間不及時,沒有抓住防治的關(guān)鍵時期,為稻飛虱的快速繁殖、存活和擴散提供了條件。(4)稻田管理粗放,冬季不除草,不清潔田園,水稻和雜草作為褐飛虱的寄主和越冬場所,交叉感染,冬后存活率高。上述傳統(tǒng)的做法難以快速、有效的控制蟲害的蔓延,甚至造成環(huán)境污染及對人、畜的傷害。鑒于此,在水稻褐飛虱的綜合防治策略中,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高選擇性、持效期長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的藥劑,在合理的時期科學施藥,及時處理水稻病株,并在冬季清潔稻田,是防治褐飛虱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為了解決由于對水稻褐飛虱的長期防治措施不當而影響了水稻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以及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和對人、畜的傷害等一系列問題,尋求綜合防治水稻褐飛虱的新途徑,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防治水稻褐飛虱危害的方法,具體是:于種子催芽露白后用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于秧苗2-7葉期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和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對秧田進行2-3次藥劑防治,于移栽前3-5天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和0.36%苦參堿水劑對水稻進行一次藥劑防治,于移栽后5-7天用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灌根,并配施20%毒死蜱微膠囊水懸浮劑噴霧,本發(fā)明所選擇的藥劑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高選擇性、持效期長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的特點,本發(fā)明還在水稻移栽后30天內(nèi)及時處理水稻病株,并在水稻生育期內(nèi)清除田內(nèi)和田埂雜草,冬季燃燒帶病稻草,對保障水稻的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具有重要的意義。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防治水稻褐飛虱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拌種:于水稻種子催芽露白后,用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待藥劑充分吸收后將水稻種子進行播種,生長形成水稻秧苗;(2)秧苗期施藥:于水稻秧苗2~7葉期,每隔5~7天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和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對秧田進行一次藥劑防治,共防治2~3次;(3)移栽前施藥:于水稻秧苗移栽前3-5天,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和0.36%苦參堿水劑對水稻秧苗進行一次藥劑防治;(4)移栽后施藥:將水稻秧苗移栽,移栽后5-7天,用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灌根,并配施20%毒死蜱微膠囊水懸浮劑噴霧;(5)除病株:水稻移栽后30天內(nèi),及時拔除病株,并就地埋入泥土中;(6)除雜草:水稻生育期內(nèi)清除田內(nèi)和田埂雜草,冬季燃燒帶病稻草。進一步,步驟(1)所述拌種的具體方法為:用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2-4g與1-2kg水稻種子拌勻。進一步,步驟(2)所述藥劑防治的具體方法為: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0-15g和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5-10g,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進一步,步驟(3)所述藥劑防治的具體方法為: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5-20g和0.36%苦參堿水劑500-700mL,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進一步,步驟(4)所述灌根的具體方法為:每畝用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20-30g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5-10g,兌水100kg,灌根一次。進一步,步驟(4)所述噴霧的具體方法為:每畝用20%毒死蜱微膠囊水懸浮劑50-60mL,加水稀釋500倍后,均勻噴灑到水稻葉面上,以葉面不流滴為噴施原則。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發(fā)明為解決水稻褐飛虱的長期危害而專門設計了一種水稻褐飛虱的綜合防治策略,抓住了防治的關(guān)鍵時期,進行了藥劑拌種及秧苗期、移栽前和移栽后施藥,并及時處理水稻病株和田間帶病稻草,抑制了稻飛虱的快速繁殖、存活和擴散,大幅度降低了水稻褐飛虱的蟲害率,提高了水稻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為水稻褐飛虱的防治提供了參考。(2)本發(fā)明選用的藥劑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高選擇性、持效期長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的特點,其中選用的苦參堿和藜蘆堿兩種生物農(nóng)藥具有綠色、環(huán)保的特點,使水稻褐飛虱很難對其產(chǎn)生抗性,與噻嗪酮或吡蚜酮相混配能高效控制褐飛虱危害,對稻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小。(3)本發(fā)明選用的毒死蜱微膠囊水懸浮劑具有緩釋特性,持效期長,可以控制藥劑有效成分緩慢釋放而持久發(fā)揮藥效,明顯提高了熏蒸作用,而且有效利用率高,減少了風吹、日曬、雨淋、光分解等自然條件帶來的損失,另外死蜱微膠囊水懸浮劑以水為載體,對水稻無污染,對人畜安全。(4)褐飛虱群集在水稻基部危害,移栽后5-7天采用的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灌根方式極大增強了藥劑的防治效果。具體實施方式以下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上述內(nèi)容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發(fā)明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以下的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上述技術(shù)思想情況下,根據(jù)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知識和慣用手段做出的各種替換或變更,均應包括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實施例1一種防治水稻褐飛虱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拌種:于水稻種子催芽露白后,用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取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2g與1kg水稻種子拌勻,待藥劑充分吸收后將水稻種子進行播種,生長形成水稻秧苗。(2)秧苗期施藥:于水稻秧苗2~7葉期,每隔5天對秧田進行一次藥劑防治,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0g和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5g,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共防治2次。(3)移栽前施藥:于水稻秧苗移栽前3天,對水稻秧苗進行一次藥劑防治,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5g和0.36%苦參堿水劑500mL,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4)移栽后施藥:將水稻秧苗移栽,移栽后7天,每畝用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20g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5g,兌水100kg,灌根一次;并于每畝配施20%毒死蜱微膠囊水懸浮劑50mL,加水稀釋500倍后,均勻噴灑到水稻葉面上,以葉面不流滴為噴施原則。(5)除病株:水稻移栽后30天內(nèi),及時拔除病株,并就地埋入泥土中。(6)除雜草:水稻生育期內(nèi)清除田內(nèi)和田埂雜草,冬季燃燒帶病稻草。實施例2一種防治水稻褐飛虱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拌種:于水稻種子催芽露白后,用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取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4g與2kg水稻種子拌勻,待藥劑充分吸收后將水稻種子進行播種,生長形成水稻秧苗。(2)秧苗期施藥:于水稻秧苗2~7葉期,每隔7天對秧田進行一次藥劑防治,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5g和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g,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共防治2次。(3)移栽前施藥:于水稻秧苗移栽前5天,對水稻秧苗進行一次藥劑防治,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20g和0.36%苦參堿水劑700mL,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4)移栽后施藥:將水稻秧苗移栽,移栽后5天,每畝用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30g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0g,兌水100kg,灌根一次;并于每畝配施20%毒死蜱微膠囊水懸浮劑60mL,加水稀釋500倍后,均勻噴灑到水稻葉面上,以葉面不流滴為噴施原則。(5)除病株:水稻移栽后30天內(nèi),及時拔除病株,并就地埋入泥土中。(6)除雜草:水稻生育期內(nèi)清除田內(nèi)和田埂雜草,冬季燃燒帶病稻草。實施例3一種防治水稻褐飛虱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拌種:于水稻種子催芽露白后,用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取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3g與1.5kg水稻種子拌勻,待藥劑充分吸收后將水稻種子進行播種,生長形成水稻秧苗。(2)秧苗期施藥:于水稻秧苗2~7葉期,每隔5天對秧田進行一次藥劑防治,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2g和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8g,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共防治3次。(3)移栽前施藥:于水稻秧苗移栽前3天,對水稻秧苗進行一次藥劑防治,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7g和0.36%苦參堿水劑600mL,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4)移栽后施藥:將水稻秧苗移栽,移栽后7天,每畝用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25g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7g,兌水100kg,灌根一次;并于每畝配施20%毒死蜱微膠囊水懸浮劑55mL,加水稀釋500倍后,均勻噴灑到水稻葉面上,以葉面不流滴為噴施原則。(5)除病株:水稻移栽后30天內(nèi),及時拔除病株,并就地埋入泥土中。(6)除雜草:水稻生育期內(nèi)清除田內(nèi)和田埂雜草,冬季燃燒帶病稻草。實施例4一種防治水稻褐飛虱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拌種:于水稻種子催芽露白后,用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取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4g與2kg水稻種子拌勻,待藥劑充分吸收后將水稻種子進行播種,生長形成水稻秧苗。(2)秧苗期施藥:于水稻秧苗2~7葉期,每隔7天對秧田進行一次藥劑防治,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0g和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g,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共防治2次。(3)移栽前施藥:于水稻秧苗移栽前3天,對水稻秧苗進行一次藥劑防治,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20g和0.36%苦參堿水劑500mL,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4)移栽后施藥:將水稻秧苗移栽,移栽后5天,每畝用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30g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5g,兌水100kg,灌根一次;并于每畝配施20%毒死蜱微膠囊水懸浮劑60mL,加水稀釋500倍后,均勻噴灑到水稻葉面上,以葉面不流滴為噴施原則。(5)除病株:水稻移栽后30天內(nèi),及時拔除病株,并就地埋入泥土中。(6)除雜草:水稻生育期內(nèi)清除田內(nèi)和田埂雜草,冬季燃燒帶病稻草。實施例5一種防治水稻褐飛虱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拌種:于水稻種子催芽露白后,用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取7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2g與1kg水稻種子拌勻,待藥劑充分吸收后將水稻種子進行播種,生長形成水稻秧苗。(2)秧苗期施藥:于水稻秧苗2~7葉期,每隔7天對秧田進行一次藥劑防治,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5g和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5g,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共防治3次。(3)移栽前施藥:于水稻秧苗移栽前5天,對水稻秧苗進行一次藥劑防治,每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5g和0.36%苦參堿水劑700mL,加300倍水稀釋,均勻噴灑到水稻田中。(4)移栽后施藥:將水稻秧苗移栽,移栽后5天,每畝用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20g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0g,兌水100kg,灌根一次;并于每畝配施20%毒死蜱微膠囊水懸浮劑50mL,加水稀釋500倍后,均勻噴灑到水稻葉面上,以葉面不流滴為噴施原則。(5)除病株:水稻移栽后30天內(nèi),及時拔除病株,并就地埋入泥土中。(6)除雜草:水稻生育期內(nèi)清除田內(nèi)和田埂雜草,冬季燃燒帶病稻草。實施例6采用上述實施例1-5的防治水稻褐飛虱危害的方法應用到廣西南寧市某水稻試驗基地,并設置空白對比實驗,結(jié)果如下表:實驗藥劑單產(chǎn)(kg/畝)1實施例15712實施例26863實施例36514實施例46105實施例56326空白315上表的試驗結(jié)果顯示,實驗1-5相對于空白對比實驗6,水稻褐飛虱的危害大大降低,水稻單產(chǎn)明顯提高。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