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帶有秧苗栽植裝置的插秧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63842閱讀:21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帶有秧苗栽植裝置的插秧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帶有秧苗栽植裝置的插秧機,更詳細地說,涉及一種作為秧苗栽植裝置具有以往所必要的功能外還使此秧苗栽植裝置緊湊或輕型化的技術。
      首先,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能使秧苗栽植裝置中進給箱緊湊或輕量化。作為進給箱的各功能是,向栽植傳動箱傳遞動力,載苗臺橫向往復(橫進給)運動,可變化設定橫進給速度而橫進給變速,使裝載在載苗臺上的秧苗在上下方向移動(縱進給),以及驅動此縱進給。為此一般地,進給箱內具有接受傳遞至進給箱動力的輸入軸,與箱外橫進給用螺旋軸相連接的橫進給軸,與輸入軸齒輪連動的縱進給軸驅動用的第1輸出軸以及與縱進給軸鏈條傳動的第2輸出軸(例如參見日本特開平6-141635號公報)。
      由于插秧機在濕地上行走,除具備栽植作業(yè)時的必要的功能外還需要重量輕,這樣行走車輪的下沉較少,使田荒廢的可能性較小。即,如栽植壟數(shù)相同的話,作為插秧機重量較輕則性能較好。
      為此本發(fā)明主要省略了來自進給箱的縱進給軸驅動用的第1輸出軸。為此考慮了用例如日本實用新型2510933號公報所示的、在橫進給軸的箱體外伸出部分使縱進給軸與偏心凸輪連動的技術。但是此手段雖使進給箱自身減輕并緊湊了,但在進給箱外部必須設置新的連動機構。因而從裝置整體來說獲得所需空間及重量方面較佳是困難的。并且,在以往不存在的連動機構上會附著泥或灰塵從而會妨礙其動作又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當然還需要進一步改善。為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保持其必要功能的同時通過削減進給箱內1根軸,從而實現(xiàn)進給箱緊湊或輕量化。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以權利要求1所記載的結構作為特征。采用此結構,輸入軸的端部就具有第1輸出軸的功能。這是,縱進給驅動用的第1輸出軸只要從進給箱單側伸出即可,以及能實現(xiàn)輸入軸的端部不具有軸支撐以外的功能的目的的結果。在本發(fā)明中,從動體的軸部作為第1輸出軸的功能。此從動體共用輸入軸與軸心,通過連動機構用輸入軸加以驅動。這樣,以往輸入軸的裝配空間能裝設該輸入軸與第1輸出軸,從而能保持原有必要功能而消減箱內1根軸。
      如上所述,由于縱進給軸驅動用從動體裝配于輸入軸的端部,從而不必有以往的縱進給軸驅動專用的第1輸出軸。即從動體兼有縱進給驅動功能和輸入軸的支承功能。由于進給箱內軸能夠減少1根,這部分的減輕能使進給箱進一步緊湊化。
      另外,由于此從動體裝于進給箱上,在易掛泥或灰塵的插秧機中,具有連動機構等的驅動部不在進給箱之外的優(yōu)點。從動體可通過與裝在橫進給軸上的驅動體連動進行減速。因而,也能使碰撞式驅動縱進給機構側的從動臂的縱進給軸驅動臂有非常慢的驅動速度,受到碰撞不會招致沖擊的部件壽命下降。
      在上述構成之外,在從動體的軸部為筒狀軸的情況下,不論是輸入軸還是縱進給軸,也能使用以往的帶有實心斷面的軸。此從動體支承于進給箱上。因此從動體的軸部做成筒狀軸時與輸入軸或縱進給軸做成筒狀軸并外嵌到軸部的情況相比,用單一球軸承支承時具有易確保從動體的支承強度的優(yōu)點。這樣,通過對作為新設部件的從動體的形狀下工夫,作為原有部件的輸入軸與縱進給軸能使用原來部件,從而能最小限度地抑制新設部件數(shù),從成本和管理上是有利的。
      在此,進給箱內存在齒輪機構和鏈條機構,用于潤滑這些機構的潤滑油貯存于進給箱內。因此,在從動體軸部為筒狀軸的情況下,經此筒狀軸的內部空間進給箱的內、外是連通的。這種不當能夠通過在輸入軸與縱進給軸之間設置隔開從動體軸部的內部空間的遮擋部件加以消除。通過設置這樣的遮擋部件,能夠有效地阻止?jié)櫥屯庑埂U趽醪考褂霉潭ㄓ谕草S上的蓋就可以。
      在以往的進給箱中,橫進給軸與第1輸出軸上下夾持著輸入軸設置,從而橫進給軸與第1輸出軸之間有足夠的軸間距離。如本發(fā)明,將縱進給軸與相鄰橫進給軸的輸入軸做成同軸時,從軸向看裝于縱進給軸上的碰撞式驅動用的驅動臂前端,會與同橫進給軸連動的螺旋螺發(fā)生干涉。通過將從動體軸部的伸出方向與橫進給軸伸出方向相反設置就能避免這種干擾。
      采用本發(fā)明,橫進給變速機構是通過選擇輸入軸側的驅動齒輪與橫進給軸側的從動齒輪構成的多個齒輪中任一個而進行變速驅動的。如此構成時,能使橫進給變速機構的結構簡單、操作力輕。并且也能減少變速操作所需空間。
      換擋鍵的換擋行程有必要設置成從多個齒輪對的一端朝另一端為比較長的行程。因而,單純從設計上將此換擋行程布置成必要尺寸時,輸入傘齒輪機構與多個并排齒輪對相隔開,易加大進給箱左右寬度。
      但是在本發(fā)明中,沿輸入軸滑動換擋鍵的撥叉的位移路徑在機體前后方向看是設定在驅動傘齒輪的旋轉軌跡內。采用此結構,對于所需的撥叉位移空間,由于輸入傘齒輪機構的存在,只要對以往作為死空間的輸入軸周圍的空間通過有效地利用就可確保。此撥叉專用空間即進給箱橫向寬度能夠較窄。
      在秧苗栽植裝置中,首先將機體來的動力輸入到進給箱構成栽苗臺的橫進給或縱進給的傳動部,并將來自它們的動力傳遞至多個栽植傳動箱這樣的結構是采用一般如日本特開平6-153636號公報圖2所示的結構。在上述公報所示的以往技術中,裝于進給箱末端的輸出軸與3處栽植傳動箱的輸入軸通過2個中間軸(序號17)與5個聯(lián)軸器(無序號)連動連接,進給箱與離它最近的中間的栽植傳動箱的輸入軸直接由聯(lián)軸部連接動作。
      但是,由于新機種等,設計新的秧苗栽植裝置時使各部分合理布置的結果,進給箱與中央的栽植傳動箱大致接觸地、左右方向上接近設置。這樣,由于不采用以往那樣的在進給箱與栽植傳動箱之間存在聯(lián)軸器配置空間,有必要考慮新的傳動結構。
      在本發(fā)明中,進給箱的輸出軸與在左右方向與此進給箱處于最近位置的栽植傳動箱(中心栽植傳動箱)的輸入軸形成為一體的公用軸。此公用軸可相對于進給箱或中心栽植傳動箱插入撥出。
      通過采用這樣的公用軸,由于不需以往的聯(lián)軸器等連接部件,能使進給箱與栽植傳動箱更靠近設置。但是,如果公用軸與各箱體的傳動結構仍是以往那樣的話,由于公用軸安裝狀態(tài)下,進給箱與栽植傳動箱也一體化成為非常大的裝置,從而不利于組裝作業(yè)和輸送等。但是,此公用軸通過可插撥于進給箱或栽植傳動箱,能夠避免了上述不利,與以往相比能夠實現(xiàn)進給箱與栽植傳動箱相接近布置的秧苗栽植裝置的方案。
      采用本發(fā)明,在秧苗栽植裝置的升降控制手段中,也能實現(xiàn)裝置整體輕量化及緊湊化。在此,主要是通過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與能上下擺動支承可動托架的連桿機構相互靠近布置。正如本發(fā)明,通過將相鄰于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的導桿的連桿機構上基部支點安裝于此導桿上,導桿也能兼作連桿機構的安裝部件。通過將導桿與托架做成同一部件,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目,并降低制造組裝工序。
      圖1是水稻插秧機的側視圖,圖2是栽苗裝置的側視圖,圖3是示出栽苗裝置傳動結構的系統(tǒng)圖,圖4是示出進給箱內傳動結構的斷面圖,圖5是示出秧苗縱向進給機構結構的側面圖,圖6是示出橫向進給變速操作機構的換擋操作部主要部分的側面圖,圖7是說明載苗臺的滑軌上下調節(jié)的部分切去的側面圖,圖8是示出橫進給變速桿的導桿的正面圖,圖9示出用電氣檢測測力浮板升降時,變位檢測機構與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間關系的斜視圖,圖10是圖9的側面圖,圖11是圖9的平面圖,圖12是控制方框圖,圖13是用機械檢測測力浮板升降時,相應于圖9的斜視圖,圖14是示出圖13變位檢測機構與升降操作桿相關連的構成圖,圖15是圖13的平面圖,圖16是說明栽苗裝置的滾壓的后視圖,圖17~圖20是本發(fā)明適用于6壟水稻插秧機時的其它實施例,圖17是說明進給箱至栽植傳動箱的動力傳動視圖,圖18是示出進給箱與中心栽植傳動箱相結合的斷面圖,圖19示出公用軸從進給箱取下狀態(tài)的斷面圖,圖20示出管狀部件其它結構的斷面圖。
      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
      圖1示出輕型4壟水稻插秧機,1為行走機體,2為平行四邊形連桿機構,3為秧苗栽植裝置,4為秧苗裝載臺,5為皮帶傳動機構,6為前部變速箱,7為前輪,8為后輪,9為栽植機構,10為進給箱,E為發(fā)動機,W為裝在秧苗裝載臺上的墊狀秧苗。
      通過將來自發(fā)動機E的動力輸入到前部變速箱6,對軸支在此前部變速箱6上的前輪7加以驅動。傳至前部變速箱6的動力經從前部變速箱6向后延伸的傳動軸11傳入后部變速箱12,由此,驅動后輪8。并且此動力還經從前部變速箱6向后延伸的動力輸出(PTO)傳動軸13和連動軸14輸入到進給箱10,由此驅動栽植機構9。
      栽植機構9在平行四邊形連桿機構后部,可繞前后向軸x旋轉安裝,并且栽植機構9能夠通過油缸2A收縮驅動平行四邊形連桿機構2來升降。
      栽植機構9具有前述的進給箱10,在從進給箱10經鏈條箱18傳遞動力下旋轉的轉動箱56,在每一轉動箱56上的一對栽植臂57,以及多個整地浮板58。在多個整地浮板58內,根據(jù)其左右方向的中間浮板(下稱“測力浮板”)的姿態(tài),檢測秧苗栽植裝置3相對苗圃場所S的高度,從而秧苗栽植裝置3相對苗圃面S進行升降(這種升降控制將在后面加以說明)。
      在駕駛座位96的前部設置著轉向手柄59以及操縱前部變速箱6內齒輪變速系統(tǒng)的主變速桿60。在駕駛座位96的左側設置使皮帶傳動機構5變速的付變速桿61。在駕駛座位96的右側設置著升降桿62。此升降桿62用于控制安裝于前部變速箱6內的栽植離合器85(圖14)的離合以及控制秧苗栽植裝置3的升降。
      下面說明進給箱10的傳動結構。
      如圖3、4所示,進給箱10上具有與連動軸14連動連接并接受PTO動力的縱向傳動軸15,通過傘齒輪連動機構B與縱向傳動軸15連動的輸入軸16,與輸入軸16相并行并構成秧苗栽植裝置3的橫向進給變速機構C的橫進給軸17,以及將動力傳遞至各栽植傳動箱18的輸出軸19。傘齒輪連動機構B由縱向傳動軸15側的主動傘齒輪47與輸入軸16側的從動傘齒輪48構成。
      輸入軸16的一端通過軸承20直接支承到進給箱10上,而另一端在通過外嵌其上的被動齒輪(被動體一例)21狀態(tài)下靠軸承22支承到進給箱10上。此外,在被動齒輪21與橫向送進變速機構C之間,還有鏈輪23,用于使朝向栽植傳動箱18的輸出軸19與鏈條連動。
      與被動齒輪21嚙合的驅動齒輪(驅動體一例)24可一體回轉地嵌裝到橫向進給軸17一端,而橫向進給軸17的另一端嵌裝著連動驅動螺旋軸25的聯(lián)軸器26,另一端經螺旋軸25由軸承27支承著。下面說明往復式橫向送進載苗臺4的橫向送進機構H。
      如圖3、4所示,秧苗栽植裝置3的橫向送進變速機構C由并排設置的減速比不同的4組齒輪對構成。即,嵌裝在輸入軸16上的4個驅動齒輪28~31與嵌裝在橫向進給軸17上的4個從動齒輪32~35通常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同時,具有只任選一個驅動齒輪以與輸入軸16成一體回轉的換擋鍵構造的變速操作機構Si。輸入軸16上設有長鍵槽16a,而各驅動齒輪28~31上設有接合槽28a~31a,通過換擋撥叉36,換擋操作使換擋鍵37與鍵槽16a相配合。在換擋鍵37的前端形成有只與接合槽28a~31a內任一相配合的凸部37a,在換擋軸38的推拉操作下使凸部37a位于任一接合槽例如第1接合槽28a時,呈現(xiàn)1速驅動狀態(tài)。
      換擋撥叉36是在與換擋鍵37的操作槽37b相接合的狀態(tài)下可自由滑動地外嵌到輸入軸16上的,并且是具有從1速驅動齒輪28至4速驅動齒輪31這樣長度的行程量地沿軸向滑動操作的。于是,沿輸入軸16的換擋路徑L是,從前后方向看去進入驅動傘齒輪47的回轉軌跡內狀態(tài)下,即換擋撥叉36處于橫向十分接近從動傘齒輪48的位置時,鍵前端的凸部37a成為與1速驅動齒輪28接合。也就是,在1速~3速狀態(tài)下,換擋撥叉36位于前后方向看去的驅動傘齒輪47的回轉軌跡內。再者,49是使換擋鍵37朝軸外徑方向突出的彈簧件,從而能確保換擋撥叉36和各接合槽28a~31a相接合。
      前述的被動齒輪21的軸部21A為筒狀軸,并伸到進給箱10外,通過與驅動秧苗縱向進給機構41的縱向進給軸39鍵結合內嵌到軸部21A的外伸軸部21a上。軸部21A處于進給箱10內的部分內嵌著可與被動齒輪21相互相對轉動的輸入軸16。軸部21A的內部空間設有將輸入軸16與縱向進給軸39隔開的遮擋部件40,它是由壓入并內嵌于軸部21A的蓋件構成,用于阻止進給箱10內潤滑油漏出。
      也對照圖5,與被動齒輪21連動的縱向進給軸39具有一對驅動臂43,用于碰撞式驅動秧苗縱向進給機構41的從動臂42。驅動臂43是將鋼板彎成U字形,并且它的開口端部在兩側夾持滾子44的狀態(tài)下用銷45支撐的同時,通過插通彎曲側的螺栓46的插入,使其固定到縱向進給軸39上。縱向進給軸39上形成嵌入螺栓46用的凹部39a,從而在插入螺栓46時,成為在軸向不錯位的結構。此外,螺旋軸25相對進給箱10外伸到縱向進給軸39的相反側,從側面看允許驅動臂43的回轉軌跡與螺旋軸25相干涉。
      在此,在橫向進給變速機構C中,由于載苗臺4只在位于行程端時有必要變速操作(這屬于公知技術,對此詳細說明予以省略),所以在本結構中,4處接合槽28a~31a僅在處于橫向進給行程端狀態(tài)時的排成一直線。以設定4段各個變速比,同時,在其橫向進給行程端狀態(tài)下,驅動臂43的位置也成為一定。
      即,設定如螺旋軸25剛好13轉而載苗臺4從一端橫向進給位移到另一端時,橫向進給變速機構C中1~4速齒輪比各自設定為1速30/132速22/113速20/134速16/13于是,驅動齒輪24與被動齒輪21的減速比設定為26/18=13/9。
      因此,螺旋軸25在13轉時各驅動齒輪28~31的轉數(shù)各自為1速驅動齒輪2813×30÷13=30轉2速驅動齒輪2913×22÷11=26轉3速驅動齒輪3013×22÷13=20轉4速驅動齒輪3113×16÷13=16轉,成為任一整數(shù)倍的轉數(shù),可自由地進行換擋鍵37的換擋移動。此外,螺旋軸25為13轉時縱向進給軸39成為13×9÷13=9轉,也是整數(shù)倍的轉數(shù),在橫向行程端狀態(tài)下,驅動臂43必須取同一姿勢(位置)。
      如圖2、4、7所示,手動操作的橫向進給變速桿50直接安裝到換擋軸38的外伸端。橫向進給變速桿50的導桿50G是調節(jié)操作載苗臺4的縱向進給方向量的量調節(jié)桿51的導桿,它形成在導桿部件52上,曲拐結構的調節(jié)臂53與量調節(jié)桿51連桿相連,此調節(jié)臂53的前端是設在載苗臺4下端的滑軌4A的前端,它與被操作部4a相配合。
      在這種結構中,通過操作量調節(jié)桿51,能變更滑軌4A的對于載苗臺4相對的上下位置。具體地講,在各栽植傳動箱18側面的上下2處形成支撐桿18a,18b,在這些支撐桿18a、18b上可在上下方向滑動地嵌入滑桿54?;瑮U54的上端裝有滑軌4A。在此狀態(tài)下操作量調節(jié)桿51時,如圖7實線及虛線所示,滑桿54相對支撐桿18a、18b滑動從而滑軌4A升降。
      各支撐桿18a、18b上裝有與滑桿54緊配合的套筒55,它以彈性變形材料制成,為此,例如,滑桿54與支撐桿18a、18b間存在多少間隙或即使滑桿54與支撐桿18a、18b互相歪扭,也不會產生縫隙。結果,支撐桿18a、18b與滑桿54間不會進入砂粒或灰塵。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被動齒輪21的軸部21A為筒狀軸即形成中空軸,但也可以將此軸部21A做成實心軸,而將輸入軸16及縱向進給軸39各自的端部做成筒狀軸并外嵌到軸部21A上的結構。但是將軸部21A作成筒狀軸與將輸入軸16及縱向進給軸39各端部做成筒狀軸場合相比較,能使軸部21A更粗,為此在被動齒輪21由單一軸承22支承時,本實施例的結構對易于確保被動齒輪21支承強度方面更有利。
      在上述實施例中,不論是被動體還是驅動體均是齒輪,但并不局限于齒輪,例如可以是,將被動體及驅動體由鏈輪構成,兩者可通過鏈條傳動。
      下面,將對把秧苗栽植裝置3相對苗圃面S的高度維持在給定范圍內的秧苗栽植裝置3的升降控制加以說明。升降控制能通過檢測測力浮板58A的升降進行。本發(fā)明中,說明電氣檢測測力浮板58A升降的一例(圖9~12)和機械檢測測力浮板58A升降的一例(圖13~圖15)。
      首先,示出電氣檢測測力浮板58A升降的一例。
      如圖10所示,在秧苗栽植裝置3的鏈條箱18的下面支承著可圍繞橫向擺動軸芯Z擺動的栽植深度調節(jié)軸63。支承臂64與栽植深度調節(jié)軸63成一體擺動。支承臂64的前端位置上設有支點,各整地浮板58可圍繞著向軸芯Y擺動地支承于此支點。整地浮板58的前部經屈伸型的連桿部件65支承,并可圍繞著支承臂64的軸芯Y上下擺動。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可圍繞著栽植深度調節(jié)軸63擺動地安裝到栽植深度調節(jié)軸63上。
      多個整地浮板58內,在左右方向的中間浮板(下稱“測力浮板”)上設有浮板檢測器67(“變位檢測機構”一例),它用于檢測測力浮板58A相對秧苗栽植裝置3的基準高度。在本實施例中,浮板檢測器67是電位計,即電氣檢測測力浮板58A的升降,68為驅動浮板檢測器67的操作臂。測力浮板58A的前部連有縱向桿66,此縱向桿66與操作臂68相連。浮板檢測器67裝到可動托架77C上,并設有裝在可動托架77C與操作臂68之間的壓縮彈簧型的傳感彈簧69。傳感彈簧69對測力浮板58A施加向下的彈簧壓力,通過浮板檢測器67檢測出克服此彈簧壓力的測力浮板58A所圍繞著擺動軸芯Y的擺動量。
      如圖12所示,操作板(未圖示)上設有電位計型的升降靈敏度設定器71,通過刻度盤的操縱,設定測力浮板58A相對秧苗栽植裝置3的目標姿態(tài)。驅動控制升降油缸2A,以便靈敏度設定器71的設定值與浮板檢測器67的檢測值相對應并維持一定,即,使秧苗栽植裝置3與苗圃場所S的上下間隔保持一定。驅動控制升降油缸2A的手段是微機內藏的控制裝置73,并且它構成升降控制手段。控制裝置73接受升降靈敏度設定器71及浮板檢測器67來的輸出信號以控制電磁升降控制閥72。升降靈敏度設定器71的刻度能設定于1~7的7個位置。此數(shù)字處于較大的話,測力浮板58A的目標姿態(tài)被設定為前短后長,即被設定為控制靈敏度處于更加遲鈍側。
      秧苗的栽植深度由下述結構加以調節(jié)。
      參照圖1及圖9~11,接近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的擺動軸芯Z處設有橫向框架74。并排設置著的多個鏈條箱18的各前端固定到此橫向框架74上。從橫向框架74處立設著板狀框架75,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插穿此板狀框架75。板狀框架75上形成有引導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擺動的導向孔75A和將桿70連接固定于栽植深度調節(jié)位置上的連接固定孔75B。即,板狀框架75兼作導桿。
      板狀框架75的前面(圖9前側)設有前后上下2根支承銷76、76。上下一對擺動連桿77A、77B轉動配合地支承于各支承銷76、76上。上擺動連桿77A及下擺動連桿77B的一端(圖9右側)可相對擺動地連接到縱向連桿上。安裝浮板檢測器67的可動托架77C的角部(可動托架77C內與橫向框架74相接觸的彎曲部分)兼作此縱向連桿。上擺動連桿77A及下擺動連桿77B的另一端可相對擺動地連接著另一縱向連桿,板狀框架75內與橫向框架74相連接的部分兼作此另一縱向連桿。由此,形成平行四邊形連桿機構77。
      上擺動連桿77A的前述另一端形成凹部77a,此凹部77a連接著從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的桿部延伸出的接合銷70A。
      在上述結構中,當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上擺進入淺栽植位置時,測力浮板58A的支點位置(軸心Y)下移。與此同時可動托架77C也下降,從而測力浮板58A不變更浮板檢測器67的檢測值。即,可動托架77C也相對秧苗栽植裝置3平行下降。由此,秧苗栽植裝置3與測力浮板58A的上下間隔成為擴大的淺植狀態(tài)。在進行深植時,只需使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與深植位置相一致,可動托架77C上升,即成為深植狀態(tài)。
      下面,示出了為進行秧苗栽植裝置3的升降控制,機械檢測測力浮板58A升降的例子。
      如圖14所示,升降桿62與前部變速箱6內的栽植離合器85相連。此升降桿62可強行使升降控制閥95只朝上。靈敏度調節(jié)桿86調節(jié)秧苗栽植裝置3的升降控制中的靈敏度。87A是靈敏度調節(jié)桿86的導桿,87B是升降桿62的導桿。
      當升降桿62操作至最前方的“栽植位置(P)”時,栽植離合器85接合輸入操作,同時,自動升降控制秧苗栽植裝置3,使它相對苗圃場所S維持在設定高度上。當升降桿62操作至1段后方的“下降位置(d)”時,在栽植離合器斷開狀態(tài)下自動升降控制秧苗栽植裝置3。在升降桿62的“中立位置(n)”,在栽植離合器斷開狀態(tài)下停止秧苗栽植裝置3的升降。在最后方的“上升位置(u)”,在栽植離合器斷開狀態(tài)下使秧苗栽植裝置3強制上升。
      升降桿62通過連桿機構89與位于前部變速箱6內的栽植離合器85的操作桿88相連接。升降控制閥95通過牽制桿90與升降連桿機構2的下部連桿2B相連接。當升降桿62操作至“上升位置(u)”時秧苗栽植裝置3到達所設定的上限的話,通過牽制桿90,升降桿62返回“中立位置(n)”,自動地停止秧苗栽植裝置3的上升。
      升降控制閥95根據(jù)作用于測力浮板58A上的接觸壓力的變動、自動地進行操作。為此目的,檢測桿91從測力浮板58A的前部伸出并與懸臂92的一端相連。懸臂92以支點P為中心擺動。懸臂92的另一端通過釋放鋼絲(檢測鋼絲一例)與升降控制閥95的操作臂95a相連。此外,將檢測桿91朝下壓的彈簧94作用于懸臂92上。通常在升降控制閥95的操作臂95a上施加著使測力浮板58A朝下降方向的彈力。即,此操作臂95a使釋放鋼絲93的內鋼絲93a朝升降控制閥95側拉伸方向偏置。
      通過此結構,當測力浮板58A圍繞著軸心Y擺動時,與此擺動連動地,進行下面要說明的中立、上升及下降各升降控制。此外,在此例中,升降控制閥95相當于升降控制手段,而測力浮板58A及檢測鋼絲93等相當于變位檢測機構。
      中立控制秧苗栽植裝置3相對苗圃場所S維持在目標高度時,測力浮板58A處于基準位置,作用于測力浮板58A上的向上的接地負荷與基準值相等,此時,控制閥66的操作臂95a維持在“中立”位置。
      上升控制是在機體至耕地較深處、機體成后退向下傾斜且秧苗栽植裝置3將要下降于目標高度之下時進行。這時,由于作用于測力浮板58A上的向上的接地負荷比基準值要大,測力浮板58A朝上方擺動變位。由此,釋放鋼絲93的內鋼絲93a被拉伸,升降控制閥95的操作臂95a從“中立”位置轉換至“上升”位置,升降油缸2A縮短,秧苗栽植裝置3上升。當秧苗栽植裝置3到達目標高度時,回歸到上升控制中立狀態(tài),停止上升動作。
      下降控制是在機體已至耕地較淺處、機體向下前傾、秧苗栽植裝置3將要從目標高度上浮時進行。這時,由于作用于測力浮板58A上的向上的接地負荷要比基準值小,測力浮板58A朝下擺動變位,由此,釋放鋼絲93的內鋼絲93a放松,升降控制閥95的操作臂95a在給予此操作臂95a的前述彈力作用下從“中立”位置轉換至“下降”位置。這樣,升降油缸2A伸長,秧苗栽植裝置3下降。當秧苗栽植裝置3到達目標高度時,回歸到上述控制中立位置,停止下降動作。
      升降控制的控制靈敏度是由控制中立時的測力浮板58A的基準姿勢以及給予測力浮板58A的向下施加負荷(檢測負荷)決定的。即,測力浮板58A的姿勢變至向前向下方向時,從擺軸Y至接地面前端的距離變大,通過比調整前要小的接地負荷,測力浮板58A易上擺。此外,控制中立時測力浮板58A變至向前向下方向時彈簧94的負荷即檢測負荷變小。測力浮板58A的基準姿勢即檢測負荷用靈敏度調節(jié)桿86按如下方式調節(jié)。
      靈敏度調節(jié)桿86的導桿87A上形成帶凹口的導槽87a。靈敏度調節(jié)桿86通過與任一導槽87a的接合,可有7級調節(jié)。靈敏度調節(jié)桿86支承著釋放鋼絲93的外鋼絲93b的一端(升降控制閥95的端部)。釋放鋼絲93與測力浮板58A和升降控制閥95的操作臂95a相連。由于這種結構,通過靈敏度調節(jié)桿86前后擺動,外鋼絲93b的一端能在鋼絲長度方向進行位置調節(jié)。在此,外鋼絲93b的一端在離開升降控制閥95側變位調節(jié)時,浮板側的內鋼絲93c伸出長度變短。據(jù)此,懸臂92以支點P為中心擺動,懸臂92的內鋼絲93c側端部上升,控制中立時的測力浮板58A的姿勢變化至朝前向下方向,使上述的控制靈敏度變得敏感。反之,當外鋼絲93b的前述一端變位調節(jié)至接近升降控制閥95側時,浮板側的內鋼絲93c的伸出長度變長。據(jù)此,懸臂92以支點P為中心擺動,懸臂92的內鋼絲93c側的端部下降,控制中立時的測力浮板58A的姿勢朝前向上方向變化,上述的控制靈敏度變得遲鈍。
      因而,插秧機操作者將靈敏度調節(jié)桿86 7級調節(jié)時,操作者對苗圃場地泥土硬度進行判斷,泥土硬度較柔軟時將升降控制的靈敏度調節(jié)至敏感側。
      在圖13~圖15所示的例中,秧苗栽植深度由下述結構加以調節(jié)。
      在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的擺軸中心Z附近設有橫向框架74。此橫向框架74上固定著并排設置的多個鏈條箱18的各個前端。從橫向框架74處立設著板狀框架75,并且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插穿此板狀框架75。板狀框架75上形成有引導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擺動的導向孔75A和在栽植深度調節(jié)位置固定連接桿70的固定連接孔75B。即,板狀框架75兼作導向桿。
      在板狀框架75的前面(圖13前側)設有向前的上下2根支承銷76、76。上下一對擺動連桿77A、77B分別轉動配合地支承于各支承銷76、76上。上擺動連桿77A的下擺動連桿77B的一端(圖9右側)連接著可相對擺動的縱向連桿。安裝懸臂92的可動托架77c的角部(可動托架77c中與橫向框架74相接觸的彎曲部分)兼作此縱向連桿。上擺動連桿77A及下擺動連桿77B的另一端可相對擺動地連接著另外的縱向連桿。板狀框架75內與橫向框架74相連接部分兼作此另外的縱向連桿。據(jù)此,形成平行四邊形連桿機構77。
      上擺動連桿77A的另一端上形成凹部77a。從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的桿部伸出的接合銷70A插入此凹部77a。
      在上述結構中,當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上擺操縱至淺植位置時,測力浮板58A的支點位置(軸心Y)朝下方擺動。由于與之同時的可動托架77c的下降,測力浮板58A不變更浮板檢測器67的檢測值。即,可動托架77c也相對秧苗栽植裝置3平行下降。由此,秧苗栽植裝置3與測力浮板58A的上下間隔成為較寬的淺植狀態(tài)。在進行深植時,只需將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與深植位置相一致,可動托架77c作上升動作,成為深植狀態(tài)。
      下面,參照圖16說明秧苗栽植裝置3的滾壓控制。
      滾壓結構是由設置在升降連桿機構2的后端縱向連桿2c(圖1)上的支承托架78、設在此支承托架78上的滾壓電機79、通過滾壓電機79而能在兩個方向轉動的螺桿80以及與螺桿80螺旋配合的螺母81構成。左右的平衡彈簧82A、82B的各一端固定連接于此螺母81上。左右平衡彈簧82A、82B的另一端分別連接固定于載苗臺4的左右端。
      往復式橫向進給載苗臺4的橫向進給機構H由從進給箱10一端朝側方延伸的螺桿25以及與此螺桿25螺旋配合時固定于載苗臺4上的可動框架83構成。通過與栽植動作相連動地驅動螺桿25,載苗臺4在左右方向往復運動。
      為了使秧苗栽植裝置3滾壓,根據(jù)裝在載苗臺4上的滾壓檢測器84(圖12)的檢測結果以給定的滾壓角度或水平狀地轉動滾壓電機79并使螺母81移向一側。這樣,螺母移動側的平衡彈簧82A或82B暫時縮短,另一側的平衡彈簧82B或82A伸長。為了恢復平衡,載苗臺4在滾壓方向移動,但由于載苗臺4通過橫進給機構H與秧苗栽植裝置3相連,從而秧苗栽植裝置3滾壓至螺母81移動側。
      此外,橫向進給機構H動作、載苗臺4朝左右一方移動時,與滾壓時相反,載苗臺4移動側的平衡彈簧82A或82B伸長,另一側的平衡彈簧82B或82A縮短。這樣,因載苗臺4的移動所致平衡的破壞由彈簧82A、82B的伸縮而加以補償。
      這樣的平衡彈簧82A、82B也兼作滾壓彈簧。這些平衡彈簧82A、82B由于與螺桿25平行架設,平衡彈簧82A、82B不會將偏負荷荷載于螺桿25上。
      下面,參照圖17~20,說明從進給箱10至栽植傳動箱18的動力傳動結構。此外,由于以后的發(fā)明與進給箱10及最接近于此進給箱10的栽植傳動箱18的傳動結構有關,所以示出了與6壟插秧機的有3個栽植傳動箱18有關連的部分。以后將多個栽植傳動箱18中最靠近進給箱10的栽植傳動箱稱作中心栽植傳動箱118。
      在進給箱10的朝向中心栽植傳動箱118的輸出軸150a上鍵聯(lián)著從動鏈輪147,它通過驅動鏈輪23(圖4)和離合器與之連動。中心栽植傳動箱118的輸入軸150b上裝有驅動鏈輪148及公知結構的定位停止型的壟際離合器A。在此輸入軸150b上還外嵌著用彈簧149在壟際離合器A輸入側施壓的離合器罩體151,跳動離合器D進入狀態(tài)時可與驅動鏈輪148成一體旋轉的離合器盤152以及將驅動鏈輪148推壓向離合器盤152的卷簧153。這些構件中只有離合器罩體151可經常與輸入軸150b成一體旋轉。栽植機構9的驅動負荷比給定值大時,跳動離合器D成為分離狀態(tài),即,離合器盤152與驅動鏈輪148克服卷簧153的彈力退到圖18的右方,從而不可能與離合器盤152成一體旋轉。
      進給箱10的輸出軸150a與中心栽植傳動箱118的輸入軸150b作為連成一體的公用軸150的結構。公用軸150可插撥地嵌入進給箱10中。即,從動鏈輪147與公用軸150在插入狀態(tài)用鍵使之成一體旋轉。此外,從此狀態(tài)使進給箱10相對右移時,能夠拔出公用軸150(見圖19)。
      為了即使公用軸150拔出狀態(tài)下,從動鏈輪147也不能朝徑向自由移動,由進給箱10的右箱部10R與左箱部10L構成的輪轂部分10a在從動鏈輪147側伸出,接合并支承從動鏈輪147的襯套部147a。更詳細地說,公用軸150由在中心栽植傳動箱118內部的左右一對球軸承155支承著。進給箱10的左右輪轂部10a的內徑比軸套部147a的外徑稍大。為此,即使拔出公用軸150時,從動鏈輪147由于球軸承154的存在不會右移。從動鏈輪147直到鏈輪部147b與輪轂部分10a相接觸才能夠稍移動至左方,但在徑向幾乎不動。采用這樣的結構的話,一旦拔出的公用軸150再次插入進給箱10時,能夠回避從動鏈輪147由于在進給箱10內傾斜或移動不能再插入的情況。
      公用軸150插入進給箱10狀態(tài)下,由卡環(huán)160與球軸承將從動鏈輪147設置在左右方向的給定位置上。
      球軸承154只裝在右箱10R的輪轂部分10a上,而左箱10L上的省略了。這種結構具有下述優(yōu)點。
      由于不論是進給箱10還是中心栽植傳動箱118都共同支承于栽植框架F上,從精度上,公用軸150的支承部并不限于在兩箱體中成一直線。但是,在公用軸150插撥側的箱體(圖示例中為進給箱10)上只設有1個軸承(球軸承154)的情況下,即使幾個軸線不一致,也易于吸收尺寸誤差所致的傾斜。此外,在用2個軸承兩邊支承公用軸的結構中,由于幾乎不容許各箱體的軸線偏移,軸的旋轉變得不暢。為此,易產生軸承的壽命將下降,功率消耗大等問題。
      圖18所示的管狀部件156與進給箱10的輪轂部分10a和圍繞著中心栽植傳動箱118中公用軸150的輪轂部分118a并排設置著。管狀部件156以水封狀態(tài)下與兩輪轂部分10a、118a的內周相配合,并與密封環(huán)161共同作用下,從外部密封進給箱10及檢測器栽植傳動箱118的各箱體內部。在以往的方式中,在內嵌管狀部件156處要壓入較昂貴的密封件。在此處如裝上1個廉價的管狀部件以及2個廉價的密封環(huán)161,將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管狀部件也可以是如圖20所示的另外結構。圖20中的管狀部件256是由金屬制的基部256a與橡膠等密封部256b的2層筒狀桿構成。管狀部件256即可以如實線所示嵌入輪轂部分10a、118a中,也可以如虛線所示外嵌于輪轂部分10a、118a上。
      此外,也可以是直接使兩輪轂部分10a、118a配合、省去管狀部件的結構。
      對于左右栽植傳動箱18、18,與以往一樣,由中間軸157與聯(lián)軸器158與公用軸150連動連接。公用軸150與左右栽植傳動箱18、18之間設有筒蓋159以蓋住回轉部分。
      在上述例中,進給箱10是插撥公用軸150側的箱體。但是本發(fā)明可以是將公用軸150固定于進給箱10,而可相對栽植傳動箱118插撥的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有秧苗栽植裝置(3)的插秧機,其中,秧苗栽植裝置(3)的進給箱(10)由接受來自行走機體(1)動力的輸入軸(16),橫向進給軸(17),將來自輸入軸的動力變速并傳至橫向進給軸(17)的橫進給變速機構(c)以及將來自輸入軸(16)的動力傳至栽植傳動箱(18)的輸出軸(19,150a)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橫進給軸(17)上支承著接受來自輸入軸(16)動力并驅動回轉的驅動體(24),與此驅動體(24)連動的從動體(21)與此輸入軸(16)可相對轉動地裝配于輸入軸(16)的一端;所述從動體(21)的軸部(21A)伸出于進給箱(10)的外部,驅動秧苗縱進給機構(41)用的縱進給軸(39)可連接于此突伸軸部(21a)上。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從動體(21)的軸部(21A)為筒狀軸,此軸部(21A)的一端可相對轉動地嵌入所述輸入軸(16),同時,此軸部(21A)的另一端可成一體轉動地嵌入所述縱進給軸(39)。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從動體(21)的軸部(21A)的內部空間設有將輸入軸(16)與縱進給軸(39)隔開的遮擋部件(40)。
      4.按照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橫進給軸(17)與所述從動體(21)的軸部(21A)從所述進給箱(10)處朝相互相反的方向伸出。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橫進給變速機構(C)由可相對轉動地裝配于所述輸入軸(16)上的驅動齒輪(28、29、30、31),可與其成一體轉動地裝配于所述橫進給軸(17)上并與驅動齒輪(28、29、30、31)嚙合的從動齒輪(32、33、34、35)以及變速操作機構(Si)構成;所述變速操作機構(Si)由位于各驅動齒輪上的多個接合槽(28a、29a、30a、31a),位于輸入軸(16)上的鍵槽(16a),在與鍵槽(16a)相配合狀態(tài)下可滑動同時只能與所述多個接合槽(28a、29a、30a、31a)中任一相接合的換擋鍵(37)以及沿輸入軸(16)滑動換擋鍵(37)的撥叉(36)構成。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從行走機體(1)的前后方向看,所述撥叉(36)的位移路徑(L)設定在與輸入軸(16)相嚙合的驅動傘齒輪(47)的回轉軌跡內。
      7.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輸入軸(16)與輸出軸(19、150a)可用鏈條傳動連接。
      8.按照權利要求7所述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左右延伸的栽植框架(F)支撐著進給箱(10)與多個栽植傳動箱(18),進給箱10的輸出軸(150a)與所述多個栽植傳動箱(18)內最靠近所述進給箱(10)位置處的中心栽植傳動箱(118)的輸入軸(150b)形成一連成一體的公用軸(150),同時,此公用軸(150)可插撥入所述進給箱(10)或所述中心栽植傳動箱(118)內。
      9.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還具有包含測力浮板(58A)的多個整地浮板(58),可上下調節(jié)此測力浮板(58A)各支點的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以及檢測測力浮板(58A)圍繞支點的上下擺動變位的變位檢測機構;此變位檢測機構上設有可上下移動地支承于秧苗栽植裝置(3)的固定部分的可動托架(77c),通過可動托架(77c)與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的連動連接,此可動托架(77c)可與所述測力浮板(58A)的上下變位相一致地上下動作;將所述栽植深度調節(jié)桿(70)保持在任意操作位置上的導桿(75)上裝有可上下移動地支承著所述可動托架(77c)的連桿機構(77)的基部支點。
      全文摘要
      一種輕型、緊湊的帶有秧苗載植裝置的插秧機,其中秧苗載植裝置的進給箱由接受行走機體來的動力的輸入軸、橫向進給軸、將來自輸入軸的動力變速并傳至橫向進給軸的橫向進給變速機構以及將來自輸入軸的動力傳至載植傳動箱的輸出軸構成。橫進給軸上支承著接受輸入軸的動力并能驅動回轉的驅動體,與此驅動體連動的從動體與輸入軸可相對轉動地裝配于輸入軸一端;從動體的軸部伸到進給箱的外部,驅動秧苗縱進給機構用的縱進給軸可連接到所述突伸的軸部上。
      文檔編號A01C11/02GK1185271SQ97105490
      公開日1998年6月24日 申請日期1997年6月3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12月16日
      發(fā)明者久保守, 牧原邦充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