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蛹蟲草液體靜置培養(yǎng)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生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蛹蟲草的培養(yǎng)技術。
背景技術:
蛹蟲草,俗稱北蟲草,屬子囊菌綱、肉座目、麥角菌科蟲草屬,廣泛分布世界各地,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北方,以東北三省為主。蛹蟲草具有與冬蟲夏草相似的藥用價值,故藥典中又記載為“北冬蟲夏草”,具有滋肺補腎、止血化痰的功效,用于調補身體,治療貧血、肺結核、肺氣腫、腎功能衰竭,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近年來通過大量藥理試驗證明,還有降壓、降脂的作用,臨床常用于心律失常,此外蛹蟲草中的有效成分蟲草素具有抗癌、抑菌、增強免疫力的功能,因此倍受國內研究人員的關注。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及人們無節(jié)制的采挖,野生資源越來越少,目前已瀕臨滅絕邊緣,為實現(xiàn)該物種的可持續(xù)利用,開展人工培育迫在眉睫。蛹蟲草菌為兼性寄生菌,其生長基質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較一般食用菌特殊,在自然條件下是由蛹蟲草菌以子囊孢子或菌絲體侵染鱗翅目、鞘翅目或半翅目蛹或蟲體,借助蟲體內營養(yǎng)萌發(fā)生長,在蛹或蟲體內形成菌核,地下越冬,每年8-9月,氣溫穩(wěn)定,降水量充足,光照適宜時,在蟲體胸部發(fā)育長出棍棒狀桔紅色的子實體伸出地表,是一種蟲與菌的結合體。經過多年研究,我國學者首先對蛹蟲草進行分離,獲得了成功,并利用桑蠶、柞蠶及黃粉蟲為寄主,實現(xiàn)了人工繁育,以后又在米飯培養(yǎng)基上獲得人工繁育的成功。目前對蛹草蟲實行人工栽培的方式有二種,一種是從野外采集桑蠶、柞蠶的活蛹,經表面消毒后進行人為創(chuàng)傷,并立即將創(chuàng)傷的活蛹在無菌環(huán)境中移入長滿蛹蟲草菌絲體的瓶內,在20℃左右條件下全黑暗培養(yǎng)28天,待感染菌絲的蛹長滿菌絲后進行散射光刺激,菌絲轉色,60天后長出子座,整個生長過程近90天;另一種是應用大米、蠶蛹粉、營養(yǎng)液進行滅菌、接菌、黑暗培養(yǎng)25天,然后進行散射光刺激,3-10天后菌絲體完成轉色,10-15天后形成原基長出子座,整個生長過程近60天。這兩種培育方法前者由于是使用活蛹作為培養(yǎng)基,蛹在培養(yǎng)過程中感染率比較低,30%左右,產量低下。后者采用米飯作為培養(yǎng)基質進行培養(yǎng)則需大量糧食,生產成本較高,且產量、質量不穩(wěn)定。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生產成本低,生工藝簡單,生產周期,產量、質量穩(wěn)定的蛹蟲草液靜置培養(yǎng)技術。
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附圖為本發(fā)明工藝流程方框圖。
其工藝流程如下1、液體培養(yǎng)基配制去皮馬鈴薯190~220g切片,加入10~15g蠶蛹粉、800~1000毫升水,沸騰后煮20~30分鐘,用紗布過濾取汁,然后加入蔗糖20g、蛋白胨5g、磷酸二氫鉀3g、硫酸鎂1.5g,再加水至1000毫升,pH7;2、液體培養(yǎng)基的分裝、滅菌、接菌選擇透明的玻璃瓶或塑料瓶(250毫升),每瓶放入100~120毫升的培養(yǎng)基,用牛皮紙或聚丙烯膜封口,在高壓滅菌器中,壓力1.2~1.3kg/cm2,溫度121~122℃下滅菌30分,待菌瓶冷卻后,在無菌條件下接入蛹蟲草菌,每瓶接入量1~2毫升。
3、菌絲體培養(yǎng)菌瓶接菌后,放入遮光、18~20℃養(yǎng)菌室內靜置培養(yǎng),室內濕度保持在55~60%,7~10天菌絲長滿液面,即得蛹蟲草菌。
4、菌絲體轉色、原基分化提高溫度20~22℃,加強光照,光照強度在500~600lux,每天光照10h,8~10天后菌絲由白色轉為桔黃色,菌絲扭結形成瘤突起物,分化形成原基。
5、子實體生長、采收形成原基后,在封口膜上開透氣小孔,增大透氣量,室內濕度80~85%,光照強度控制在800~1000lux,溫度在20~22℃,蛹蟲草子實體逐漸伸長,長至6~8cm時,頂部膨大,少量子囊孢子開始出,開始采收。采收時,用剪刀從子實體根部剪取,清除雜質,并在1小時內及時放入恒溫箱中,溫度控制在30~45℃,6~8小時,烘干即可。
本發(fā)明的的技術效果是蛹蟲草菌為兼性寄生菌,其生長發(fā)育對光照、溫度、水分、通氣等自然條件要求較為嚴格,若獲得優(yōu)質高產的蛹蟲草,首先應滿足其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條件及環(huán)境,此項發(fā)明是根據(jù)蛹蟲草菌絲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環(huán)境及營養(yǎng)條件進行培養(yǎng),即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加入蛹蟲草生長時所需的氮源、碳源和微量元素,并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進行溫度、光照的控制,促進蛹蟲草菌絲扭結,子座的形成,有利于子實體生長。該方法簡便易行,在菌絲體培養(yǎng)及子實體形成過程中,采用靜置培養(yǎng)的方式,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1)節(jié)約大量糧食,降低生產成本近1/5;(2)省去常規(guī)液體菌種培養(yǎng)過程中,利用搖床進行搖動,促進菌絲發(fā)酵的過程,生產工藝簡單,有利于工廠化生產;(3)從接種到采收為40天,生產周期縮短1/3~1/2。
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1、液體培養(yǎng)基配制去皮馬鈴薯200g切片,加入10g蠶蛹粉、800~1000毫升水,沸騰后煮30分鐘,用四層紗布過濾取汁,然后加入蔗糖20g、蛋白胨5g、磷酸二氫鉀3g、硫酸鎂1.5g,再加水至1000毫升,pH7;2、液體培養(yǎng)基的分裝、滅菌、接菌選擇透明的玻璃瓶(250毫升),每瓶放入100毫升的培養(yǎng)基,用聚丙烯膜封口,在高壓滅菌器中,壓力1.2kg/cm2,溫度121℃下滅菌30分,待菌瓶冷卻后,在無菌條件下接入蛹蟲草菌,每瓶接入量1毫升。
3、菌絲體培養(yǎng)菌瓶接菌后,放入遮光、18~20℃養(yǎng)菌室內靜置培養(yǎng),室內濕度保持在55~60%,7~10天菌絲長滿液面,即得蛹蟲草菌。
4、菌絲體轉色、原基分化提高溫度20~22℃,加強光照,光照強度在500~600lux,每天光照10h,10天后菌絲由白色轉為桔黃色,菌絲扭結形成瘤突起物,分化形成原基。
5、子實體生長、采收形成原基后,在封口膜上開7~10個透氣小孔,增大透氣量,室內濕度80~85%,光照強度控制在800~1000lux,溫度在20~22℃,蛹蟲草子實體逐漸伸長,長至6~8cm時,頂部膨大,少量子囊孢子開始出,開始采收。采收時,用剪刀從子實體根部剪取,清除雜質,并在1小時內及時放入恒溫箱中,溫度控制在30~45℃,6~8小時,烘干即可。
權利要求
1.蛹蟲草液體靜置培養(yǎng)技術,其工藝流程包括液體培養(yǎng)基配制,培養(yǎng)基的分裝、滅菌、接菌,菌絲體培養(yǎng),菌絲體轉色、原基分化,子實體生長、采收、干制,其特征在于,(a)液體培養(yǎng)基的分裝、滅菌、接菌選擇透明的玻璃瓶或塑料瓶(250毫升),每瓶放入100~120毫升的培養(yǎng)基,用牛皮紙或聚丙烯膜封口,在高壓滅菌器中,壓力1.2~1.3kg/cm2,溫度121~122℃下滅菌30分,待菌瓶冷卻后,在無菌條件下接入蛹蟲草菌,每瓶接入量1~2毫升;(b)菌絲體培養(yǎng)菌瓶接菌后,放入遮光、18~20℃養(yǎng)菌室內靜置培養(yǎng),室內濕度保持在55~60%,7~10天菌絲長滿液面,即得蛹蟲草菌;(c)菌絲體轉色、原基分化提高溫度20~22℃,加強光照,光照強度在500~600lux,每天光照10h,8~10天后菌絲由白色轉為桔黃色,菌絲扭結形成瘤突起物,分化形成原基;(d)子實體生長、采收形成原基后,在封口膜上開透氣小孔,增大透氣量,室內濕度80~85%,光照強度控制在800~1000lux,溫度在20~22℃,蛹蟲草子實體逐漸伸長,長至6~8cm時,頂部膨大,少量子囊孢子開始出,開始采收;采收時,用剪刀從子實體根部剪取,清除雜質,并在1小時內及時放入恒溫箱中,溫度控制在30~45℃,6~8小時,烘干即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蛹蟲草液體靜置培養(yǎng)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體培養(yǎng)基配制配制1000毫升的液體培養(yǎng)基,用去皮馬鈴薯190~220g切片,加入10~15g蠶蛹粉、800~1000毫升水,沸騰后煮20~30分鐘,用紗布過濾取汁,然后加入蔗糖20g、蛋白胨5g、磷酸二氫鉀3g、硫酸鎂1.5g,再加水至1000毫升,pH7。
全文摘要
蛹蟲草液體靜置培養(yǎng)技術,其工藝流程包括液體培養(yǎng)基配制,培養(yǎng)基的分裝、滅菌、接菌,菌絲體培養(yǎng),菌絲體轉色、原基分化,子實體生長、采收、干制。裝有液體培養(yǎng)基的菌瓶接菌后,放入遮光、18~20℃養(yǎng)菌室內靜置培養(yǎng),7~10天菌絲長滿液面,即得蛹蟲草菌;提高溫度20~22℃,加強光照,8~10天后菌絲由白色轉為桔黃色,菌絲扭結形成瘤突起物,分化形成原基;在封口膜上開透氣小孔,增大透氣量,蛹蟲草子實體逐漸伸長,頂部膨大,少量子囊孢子開始出,開始采收;及時放入恒溫箱中,烘干即可。具有節(jié)約大量糧食,降低生產成本,生產工藝簡單,有利于工廠化生產;生產周期短的優(yōu)點。
文檔編號C12N1/14GK1923998SQ20061001048
公開日2007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9月1日
發(fā)明者孟黎明 申請人:孟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