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及其制備方法,由蒼耳子、徐長卿、穿山甲、白芷、蟬蛻、蓼藍、金蕎麥、貫眾、魚腥草、三七粉、乳香、沒藥、阿魏、豆油、章丹制成。本發(fā)明的中藥膏貼劑治療慢性鼻炎療效顯著,對183例不同年齡段的鼻炎患者臨床治療觀察,治愈率達72%,有效率達100%,見效快,治愈率高,不復發(fā),且無毒副作用,不會對身體帶來負作用。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及其制備方法?!颈尘凹夹g】
[0002]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其主要特點是炎癥持續(xù)三個月以上或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間歇期亦不能恢復正常,且無明確的致病微生物,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分泌物增多,鼻黏膜腫脹或增厚等障礙。臨床表現為鼻塞、多涕、嗅覺下降、頭痛等,在白天、天熱、勞動或運動時鼻塞減輕,而夜間,靜坐或寒冷時鼻塞加重,嚴重影響睡眠、工作和學習。
[0003]目前治療慢性鼻炎的方法繁多,比如針灸、藥劑滴鼻、口服藥物、貼劑,還可以進行手術治療,但療效不甚理想,且很多方法會帶來負作用,手術可能會引起術后出血或鼻腔干燥,藥劑滴鼻則有可能對鼻黏膜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及其制備方法,對慢性鼻炎療效顯著,且無任何毒副作用。
[0005]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由蒼耳子、徐長卿、穿山甲、白芷、蟬蛻、寥藍、金蕎麥、貫眾、魚腥草、三七粉、乳香、沒藥、阿魏、豆油、章丹制成。
[0006]上述原料的配比為:蒼耳子10_30g,徐長卿10_50g,穿山甲5_15g,白芷10_35g,蟬蛻10-20g,寥藍10_30g,金蕎麥10-40g,貫眾10_50g,魚腥草10_50g,三七粉10_30g,乳香10_30g,沒藥 10-25g,阿魏 5-20g,豆油 500_1000ml,章丹適量。
[0007]優(yōu)選的,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由蒼耳子20g、徐長卿30g、穿山甲10g、白芷20g、蟬蛻10g、寥藍20g、金蕎麥20g、貫眾30g、魚腥草30g、三七粉20g、乳香20g、沒藥15g、阿魏15g、豆油800ml、章丹適量制成。
[0008]上述治療鼻炎的中藥膏貼劑的制備方法,按下述步驟制備:先將豆油放入鍋內,加熱使之微沸,放入穿山甲、蟬蛻炸至略變黑色;再放入蒼耳子、徐長卿、白芷、寥藍、金蕎麥、貫眾、魚腥草,炸至斷而未焦;將鍋離火,清除藥料,再將油倒入鍋內,加熱至冒白煙,入章丹,離火,稍涼10-15分鐘,攪入乳香、沒藥、阿魏藥面、三七粉使其均勻成膏,然后按常規(guī)方法制成膏藥,每貼膏藥約重5g。
[0009]優(yōu)選的,所述章丹的加入量為炸過藥清除藥料后所余油的重量的1/2。
[0010]用藥前,先將鼻上部(兩眼內角平行處)用濕布擦凈,膏藥火烤變軟后,貼于鼻上部,睡前貼,早上揭下,I貼可用3-5天,一個月為I療程。
[0011]本發(fā)明中各原料藥的藥理功效為:
[0012]蒼耳子,味苦、甘、辛,性溫,歸肺、肝經,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主治鼻淵、風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0013]徐長卿,辛、溫,歸肝、胃經,祛風活血、散寒止痛,用于風濕痹痛,胃痛脹滿,牙痛。
[0014]穿山甲,味咸、性微寒,歸肝、胃經,活血散結。
[0015]白芷,辛、溫,歸肺、脾、胃經,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
[0016]蟬脫,甘、寒,歸肺、肝經,散風除熱,利咽,透疫,退醫(yī),解痙。
[0017]寥藍,苦、寒,歸肝、心經,解毒、解熱與殺菌。
[0018]金蕎麥,苦、平,歸肺、脾、胃經,清熱解毒;活血消癰,祛風除濕瘡毒。
[0019]貫眾,苦、潘、微寒,歸肝、胃經,清熱毒,療瘡瘍。
[0020]魚腥草,辛、微寒,歸肺經,清熱解毒,消腫療瘡。
[0021]三七粉,甘、微苦、溫,歸肝、胃經,活血化瘀、消腫定痛。
[0022]乳香,辛、苦、溫,歸心、肝、脾經,調氣活血,定痛。
[0023]沒藥,苦、辛、平,歸肝、脾、心、腎經,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0024]阿魏,苦、辛、溫,歸脾、胃經,理氣消腫、活血殺蟲。
[0025]章丹,作溶媒劑。
[0026]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中藥膏貼劑治療慢性鼻炎療效顯著,對183例不同年齡段的鼻炎患者臨床治療觀察,治愈率達72%,有效率達100%,見效快,治愈率高,不復發(fā),且無毒副作用,不會對身體帶來負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以下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作描述,但是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凡是不背離本發(fā)明構思的改變或等同替代均包括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0028]實施例1
[0029]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由蒼耳子10g、徐長卿40g、穿山甲15g、白芷30g、蝶脫20g、寥藍30g、金蕎麥10g、貫眾50g、魚腥草10g、三七粉30g、乳香15g、沒藥10g、阿魏20g、豆油700ml、章丹適量制成。
[0030]實施例2
[0031]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由蒼耳子20g、徐長卿30g、穿山甲10g、白芷20g、蟬蛻10g、寥藍20g、金蕎麥20g、貫眾30g、魚腥草30g、三七粉20g、乳香20g、沒藥15g、阿魏15g、豆油800ml、章丹適量制成。
[0032]實施例3
[0033]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由蒼耳子15g、徐長卿10g、穿山甲5g、白芷10g、蟲單脫20g、寥藍10g、金蕎麥40g、貫眾10g、魚腥草50g、三七粉10g、乳香30g、沒藥25g、阿魏10g、豆油500ml、章丹適量制成。
[0034]實施例4
[0035]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由蒼耳子30g、徐長卿50g、穿山甲10g、白芷35g、蝶脫10g、寥藍15g、金蕎麥30g、貫眾20g、魚腥草40g、三七粉15g、乳香10g、沒藥20g、阿魏5g、豆油1000ml、章丹適量制成。
[0036]將上述實施例中的原料按下述步驟制備:先將豆油放入鍋內,加熱使之微沸,放入穿山甲、蟬蛻炸至略變黑色;再放入蒼耳子、徐長卿、白芷、寥藍、金蕎麥、貫眾、魚腥草,炸至斷而未焦;將鍋離火,清除藥料,再將油倒入鍋內,加熱至冒白煙,入章丹,離火,稍涼10-15分鐘,攪入乳香、沒藥、阿魏藥面、三七粉使其均勻成膏,然后按常規(guī)方法制成膏藥,每貼膏藥約重5g。優(yōu)選的,所述章丹的加入量為炸過藥清除藥料后所余油量的1/2。
[0037]方中,蒼耳子散風寒;通鼻竅;徐長卿祛風活血、散寒止痛;穿山甲軟堅,活血散結;白芷排膿生肌、活血止痛;蟬蛻散風除熱;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乳香、沒藥調氣活血,定痛;寥藍解毒、解熱與殺菌;金蕎麥清熱解毒;活血消癰,祛風除濕瘡毒;貫眾清熱毒,療瘡瘍;魚腥草味辛,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三七活血化瘀、消腫定痛;乳香調氣活血,定痛;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阿魏理氣消腫、活血殺蟲;章丹作溶媒劑。各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活血生肌之效。
[0038]利用本發(fā)明的中藥膏貼劑對183例不同年齡段的鼻炎患者臨床治療觀察,治愈率達72%,有效率達100%,見效快,治愈率高。
[0039]典型病例:
[0040]病例I
[0041]付某,女,32歲,雙鼻經常堵塞,流濃黃涕,還伴有頭疼,非常難受,用此方貼鼻,20天即愈。一年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0042]病例2
[0043] 張某,男,14歲。鼻塞,流膿鼻涕5年,交替性鼻塞,晚上加重,粘膿性鼻涕伴頭痛頭昏前額尤甚,失眠心煩不安,眼睛疲勞、視力下降,耳鳴,鼻粘膜充血有膿涕,額竇壓痛,尤其頭痛頭暈嚴重。用此中藥膏貼劑治療,一個療程痊愈,此后3年每年隨訪無復發(fā)。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其特征在于,由蒼耳子、徐長卿、穿山甲、白£、蟬蛻、寥藍、金蕎麥、貫眾、魚腥草、三七粉、乳香、沒藥、阿魏、豆油、章丹制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其特征在于,上述原料的配比為:蒼耳子10-30g,徐長卿10-50g,穿山甲5-15g,白芷10_35g,蟬蛻10_20g,寥藍10_30g,金蕎麥10_40g,貫眾10_50g,魚腥草10_50g,三七粉10_30g,乳香10_30g,沒藥10_25g,阿魏5-20g,豆油500-1000ml,章丹適量。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其特征在于,上述原料的配比為:蒼耳子20g、徐長卿30g、穿山甲10g、白芷20g、蟬蛻10g、寥藍20g、金蕎麥20g、貫眾30g、魚腥草30g、三七粉20g、乳香20g、沒藥15g、阿魏15g、豆油800ml、章丹適量。
4.一種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驟制備:先將豆油放入鍋內,加熱使之微沸,放入穿山甲、蟬蛻炸至略變黑色;再放入蒼耳子、徐長卿、白芷、寥藍、金蕎麥、貫眾、魚腥草,炸至斷而未焦;將鍋離火,清除藥料,再將油倒入鍋內,加熱至冒白煙,入章丹,離火,稍涼10-15分鐘,攪入乳香、沒藥、阿魏藥面、三七粉使其均勻成膏,然后按常規(guī)方法制成膏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慢性鼻炎的中藥膏貼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章丹的加入量為炸過藥清除藥料后所余油量的1/2。
【文檔編號】A61K36/64GK103720875SQ201410011238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月9日
【發(fā)明者】陳立娥, 馮萍 申請人:陳立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