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用于治療外感熱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用途

      文檔序號:1301063閱讀:483來源:國知局
      一種用于治療外感熱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用途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治療外感熱病的中藥組合物,屬于中藥【技術領域】。該中藥組合物是由一定比例的金銀花、蟬蛻、僵蠶、連翹、黃芩、荊芥穗、牛蒡子、柴胡、炒梔子、薄荷、桔梗、淡豆豉和甘草等原料藥制成。該中藥組合物具有辛涼宣透、升清降濁的功效,對急性支氣管炎、急性喉頭炎、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流感等外感發(fā)熱病癥均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治療外感熱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用途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外感熱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用途,屬于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外感熱病,是指感受外邪而引發(fā)的以發(fā)熱為主證的一類疾病。古人稱之為“傷寒”(后世稱之為“廣義傷寒”),即中醫(yī)經(jīng)典《素問》所謂“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后世又將其分為“傷寒”(又稱“狹義傷寒”)和“溫病”兩大類。西醫(yī)所謂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別是急性傳染病,如急性支氣管炎、急性喉頭炎、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百日咳、腮腺炎、麻疹和水痘等,皆屬中醫(yī)外感熱病的范疇。
      [0003]在世界醫(yī)學發(fā)展的歷史上,各種傳染病曾經(jīng)是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造成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嚴重疾患。2003年初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的流行及近年禽流感的暴發(fā),提示傳染病再次對人類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雖然目前外感疾病依賴西醫(yī)已成普遍現(xiàn)象,但與此同時,抗菌素的泛用成災,又導致百姓體質下降,反復易于感染發(fā)熱;反復大量的應用抗菌藥,過分應用強制退熱藥,首先損傷脾胃,不少藥日久傷及肝腎。由于泛用大量抗菌藥物,抗藥性已普遍存在,且有所謂超級細菌病毒產(chǎn)生。
      [0004]20世紀的中國,特別是在前半世紀,傳染病的流行是比較猖獗的,這為中醫(yī)藥防治外感熱病,提供了發(fā)揮作用的廣闊舞臺,從而促進了中醫(yī)外感熱病臨床學術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隨著西方醫(yī)藥的大量涌入,特別是各種抗菌藥物的相繼產(chǎn)生和廣泛應用,對中醫(yī)藥防治外感熱病(特別是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傳統(tǒng)理法及療效也提出了有力的挑戰(zhàn)。在這樣的背景下,更激勵起廣大中醫(yī)藥工作者面臨現(xiàn)實,立足臨床實際,摒棄門戶之爭,在全面繼承中反思自強,融匯新知,以提高中醫(yī)藥防治各種外感熱病的臨床療效,促進其學術的融新發(fā)展。這不僅表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中醫(yī)傷寒學說和溫病學說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有關中醫(yī)外感熱病新觀念、新學說的興起,以及中醫(yī)藥在臨床治療外感熱病,特別是在歷次防治多種重大急性傳染病的實踐探索中所取得的豐富臨床經(jīng)驗和創(chuàng)新成果。
      [0005]在青霉素、磺胺藥沒有發(fā)明應用之前,中醫(yī)治療外感熱病可稱世界領先水平,其實中藥中金汁、僵蠶等藥,已涵原始抗菌素,即使是當今中醫(yī)治療外感熱病,仍然是西藥不可取代的,從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中醫(yī)診治皆起重大作用?,F(xiàn)今時弊迷惑于細菌、病毒等,一遇外感熱病,動輒清熱解毒,或惑于炎癥之說而濫用苦寒,既影響外邪透達,更損傷中氣,必導致免疫功能降低而生變?,F(xiàn)今治療外感發(fā)熱常用中成藥如清瘟解毒丸、清熱解毒口服液、銀黃口服液、清開靈口服液、熱炎寧顆粒等均苦寒藥偏多而易敗胃。
      [0006]發(fā)明人薛伯壽名醫(yī)認為:治上不犯中,治表證兼顧胃氣,衛(wèi)氣出中焦,脾胃之氣盛衰,與其免疫功能密切相關,胃氣為本,必須貫徹治療疾病之始終。在此思想基礎上,發(fā)明人為治療外感熱病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路。

      【發(fā)明內(nèi)容】
      [0007]發(fā)明人提供一種新的用于治療外感熱病的中藥組合物,該組合物的有效成分是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的:金銀花15份、蟬蛻3~8份、僵蠶6~15等三味,連翹8~19份、黃芩8~12份、荊芥穗5~15份、牛蒡子6~13份、柴胡12~19份中的任意三味以上,以及炒桅子7~13份、薄荷6~12份、桔梗7~13份、淡丑豉12~23份、甘草7~13份中的任意兩味以上。
      [0008]根據(jù)中醫(yī)學理論,上述原料藥組成中:
      以金銀花、連翹、黃芩為君。金銀花,解穢惡濁邪,散熱解毒,輕宣疏散,而少涼遏傷胃之弊;連翹苦寒,清熱解毒,輕宣透表;黃芩苦寒清肺瀉火解毒,三藥共達透表散熱、清肺解毒之功。以荊芥穗、牛蒡子、柴胡為臣。荊芥穗,散風熱,利咽喉;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腫;與柴胡共達透表泄熱、宣肺利咽之效。以僵蠶、蟬蛻、炒桅子為佐。僵蠶,辛咸平,祛風解痙,化痰散結,升陽中之清陽,散逆濁結滯之痰,辟一切怫郁之氣;蟬蛻,甘辛涼,散風定痙,宣肺透疹,祛風而勝濕,滌熱而解毒;桅子或炒桅子,瀉火除煩,涼血解毒,清利郁火,利濕除黃,既可清解,復可導熱下行利尿。薄荷辛涼,發(fā)汗解肌,除風熱而清頭目;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膿;淡豆豉微辛微溫,發(fā)汗而不傷陰,辛涼劑中參此,又無涼遏之弊,三者與甘草共為使。
      [0009]根據(jù)上述方解可知,原則上各味原料藥應必備,可取得最佳效果,即需:金銀花15份、蟬蛻3~8份、僵蠶6~15、連翹8~19份、黃芩8~12份、荊芥穗5~15份、牛蒡子6~13份、柴胡12~19份、炒桅子7~13份、薄荷6~12份、桔梗7~13份、淡丑豉12~23份、甘草7~13。
      [0010]更確切地,該中藥組合物的原料藥組成為:金銀花15份、蟬蛻5份、僵蠶8份、連翹10份、黃芩10份、荊芥穗6份、牛蒡子10份、柴胡15份、炒桅子8份、薄荷6份、桔梗10份、淡豆豉12份、甘草10份。
      [0011]或者,該 中藥組合物原料藥的另一種組成為:金銀花12份、蟬蛻5份、僵蠶8份、連翹12份、黃芩8份、荊芥穗8份、牛蒡子8份、柴胡15份、炒桅子10份、薄荷8份、桔梗8份、淡豆豉10份、甘草6份。
      [0012]相比之下,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也存在若干簡單的基本方,效果雖不一定全面,但也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比如其中一個簡方的原料藥組成為:金銀花15份、蟬蛻3~8份、僵蠶6~15、連翅8~19份、荊芥穗5~15份、牛蒡子6~13份、炒桅子7~13份、薄荷6~12份。其確切的比例為:金銀花18份、蟬蛻4份、僵蠶8份、連翹15份、荊芥穗8份、牛蒡子8份、炒桅子10份、薄荷8份。
      [0013]本發(fā)明所述中藥組合物可用于治療外感熱病,在使用時也可據(jù)病情、患者體質等因素的不同而對個別原料藥進行微調(diào),但此種微調(diào)涉及藥味少、藥量低,所以并不會影響本中藥組合物的主治功效。比如:若咽痛不明顯者可少牛蒡子;若脾虛便溏者可去桅子;若咽痛伴口渴者可用10-13份玄參替代牛蒡子;若風痰較重可加膽南星,口渴較重可加天花粉,胸膈悶可加藿香、郁金,咳嗽可加杏仁,等等。
      【具體實施方式】
      [0014]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具有辛涼宣透、升清降濁之功效,適用于外感溫熱、邪在衛(wèi)氣、表里俱熱,癥見:發(fā)熱而煩,始微惡風寒,或有短暫寒戰(zhàn),隨則但熱不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扁桃體紅腫、甚則化膿,舌質紅、苔薄白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等癥狀者。臨床應用于急性支氣管炎、急性喉頭炎、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流感等屬溫邪上受而有表里郁閉,且里熱較重者療效甚好;亦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或水痘等溫疫初起,邪在衛(wèi)氣熱毒偏盛之癥。
      [0015]以下,發(fā)明人用實施例(即典型病案)來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的技術效果。
      [0016]實施例1:
      林某,女,26歲,2013年5月17日初診。
      [0017]主訴:發(fā)燒5天。
      [0018]病史:5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發(fā)熱,當時伴惡心,非噴射狀嘔吐一次,嘔吐物為胃內(nèi)容物,排稀便一次,有尿頻尿急,無尿痛腹痛,急就診于友誼醫(yī)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7.8X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91%。胸片、肝膽脾胰雙腎超聲未見異常。尿常規(guī):酮體(+)、潛血( + + )、蛋白(+)。肝功能:總膽紅素:31.2umol/L,直接膽紅素:13.71umol/L。腎功能:正常。診斷為急性胃腸炎,泌尿系感染。予靜點抗生素治療,效果不顯。目前發(fā)熱仍作,晨起體溫37°C,中午開始體溫逐漸升高,下午4點體溫最高,最高體溫達41°C,夜間11點至12點后體溫開始稍降。既往多次發(fā)熱病史。
      [0019]現(xiàn)癥:發(fā)燒,惡寒,身無汗,周身酸痛,咽痛,咳嗽無痰,口中和無味,納差,疲倦乏力,夜眠欠安。小便調(diào),大便干,每日一次。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滑數(shù)。
      [0020]中醫(yī)診斷:發(fā)熱,證屬風熱外襲,三焦失和。
      [0021]西醫(yī)診斷:泌尿系感染。
      `[0022]治法:透邪疏泄,升清降濁。
      [0023]處方:金銀花15g、連翹10g、黃芩10g、荊芥穗6g、牛蒡子10g、柴胡15g、蟬蛻5g、僵蠶8g、炒桅子8g克、薄荷(后下)6g、桔梗10g、淡豆豉12g、甘草10g。4劑。藥后體溫漸降至正常,咽痛等諸癥消。
      [0024]實施例2:
      李某,男,5歲,2013年5月29日初診。
      [0025]主訴:發(fā)燒2天。
      [0026]病史:2天前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咽痛,家長予“泰諾” 口服后,汗出熱退。昨天又出現(xiàn)發(fā)熱,最高體溫39.3°C。平素體質較弱。
      [0027]現(xiàn)癥:發(fā)燒,體溫波動在38~39.3°C,干咳,咽痛而癢,鼻塞少許流涕,夜間睡眠時打鼾,納差,無惡心腹痛,小便調(diào),大便偏干,日一次??诖郊t,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查:咽紅,雙扁桃體II度腫大。
      [0028]中醫(yī)診斷:發(fā)熱,證屬風熱襲肺,氣機失調(diào)。
      [0029]西醫(y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030]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0031]處方:金銀花8g、連翅10g、荊芥穗6g、牛蒡子6g、蝶脫4g、僵蠶6g、桔梗6g、薄荷(后下)6g、生甘草6g、黃芩6g、柴胡10g。3劑。藥后隨訪,諸癥消失。
      [0032]實施例3:
      劉某,男,3歲I個月,2013年5月7日初診。
      [0033]主訴:反復發(fā)熱I年,近發(fā)熱8天。[0034]病史:患兒平素體質較弱,面黃肌瘦,頭發(fā)枯黃直立。一年來幾乎每月發(fā)燒一次,每次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shù)均低。8天前,患兒再次外感發(fā)熱,體溫最高達39.5°C,體溫于下午3、4點開始升高,夜間8時最高。就診兒童醫(yī)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62X107L,中性粒細胞比率:0.129,單核細胞比率:0.374,中性粒細胞數(shù):0.21X109/L,淋巴細胞數(shù):
      0.77X10VL,嗜酸粒細胞數(shù)0.04X 109/L ;CRP:3mg/L。診斷為“病毒性感冒”,應用抗病毒藥物靜脈點滴,及“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匹多莫德口服液”升高白細胞治療,效果不顯,體溫偶有下降到38°C左右。2013年5月5日再次就診于兒童醫(yī)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3.34X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0.182,淋巴細胞比率:0.56,單核細胞比率:0.249,中性粒細胞數(shù):0.61X109/L,淋巴細胞數(shù):1.87\109/1,嗜酸粒細胞數(shù)0.01父109/1;0^:< Img/L。胸部正位片:雙肺紋理增多。
      [0035]現(xiàn)癥:發(fā)熱,今晨體溫37.9°C,昨日下午4點體溫38.8°C,伴咳嗽,痰多,夜眠無痰鳴,鼻流少量清涕,少量盜汗,納差厭食,嘔吐每日I~2次,近兩天每日腹瀉4~5次,矢氣多,氣味酸臭,平素脾氣急躁。舌邊尖紅,苔微膩白,脈寸浮關弦略數(shù)。
      [0036]中醫(yī)診斷:發(fā)熱,證屬風熱襲肺,少陽三焦不利。
      [0037]西醫(yī)診斷:病毒性感冒。
      [0038]治法:疏風透熱、和解少陽。
      [0039]處方:金銀花10g、連翅10g、荊芥穗6g、防風8g、牛蒡子6g、桔梗8g、蝶脫5g、僵蠶6g、柴胡10g、黃芩6g、生甘草6g。4劑。藥后燒退,咳嗽消,納增。
      [0040]實施例4:
      梁某,男,4歲,2013年5月8日初診。
      [0041]主訴:咳嗽3天、發(fā)燒I天。
      [0042]病史:3天前出現(xiàn)咳嗽,鼻塞流清涕,昨天下午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38.3°C,家長予退熱貼外用,稍見汗出,身熱略退,今晨體溫37.5°C。平素體質弱,今年3月份以來已經(jīng)發(fā)熱3次。
      [0043]現(xiàn)癥:發(fā)燒,咳嗽,痰聲重濁,夜間睡眠時喉中有痰鳴聲,咽痛而癢,鼻塞少許流涕,納差,小便黃,大便干燥,日一次??诖郊t,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
      [0044]中醫(yī)診斷:發(fā)熱,證屬風溫外襲,邪在衛(wèi)氣。
      [0045]西醫(y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046]治法:疏風宣肺,升清降濁。
      [0047]處方:金銀花8g、連翅10g、荊芥穗6g、牛蒡子6g、薄荷6g、生甘草6g、杏仁8g、蝶蛻4g、僵蠶6g、炒桅子6g、柴胡10g、黃芩6g。5劑。藥后燒退,咳嗽止,大便轉暢。
      [0048]實施例5:
      卓某,女,14歲,2013年5月15日初診。
      [0049]主訴:咽痛、咳嗽7天。
      [0050]病史:初三學生,臨近中考,學習緊張,近來情緒暴躁,心煩易怒。7天前出現(xiàn)咽痛不適,鼻塞流涕,咳嗽,既往體健,平素喜肉食及生冷食物。
      [0051]現(xiàn)癥:咽痛不適,咳嗽陣作,痰白量少,鼻塞少許流涕,心煩頭痛,偶耳鳴,納差厭食,大便干每日一次,小便調(diào)。舌尖紅,舌面滿布紅點,苔白膩,脈浮數(shù)。查咽紅,扁桃體II度腫大。[0052]中醫(yī)診斷:風溫,證屬溫邪上受,風火上擾。
      [0053]西醫(y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054]治法:疏風清熱,升清降濁。
      [0055]處方:金銀花12g、連翅12g、荊芥穗8g、薄荷8g、牛蒡子8g、蝶脫5g、僵蠶8g、柴胡15g、黃岑8g、桔梗8g、炒桅子10g、淡豆豉10g、姜黃6g、生甘草6g。7劑。藥后諸癥消。
      [0056]實施例6:
      彭某,女,73歲,2012年8月30日初診。
      [0057]主訴:發(fā)熱二十余天。
      [0058]病史:發(fā)熱20余天,最高39.1°C,每天下午4~5時開始發(fā)熱,發(fā)熱前發(fā)冷、關節(jié)痛,口服退熱藥后體溫下降,大汗淋漓,持續(xù)到后半夜再次發(fā)熱,應用物理降溫,如多飲水,物理降溫可體溫少許下降。有慢性咽炎,咳嗽,少量白色泡沫痰,尿頻,血沉90mm/h。伴全身酸痛,關節(jié)以下痛劇。
      [0059]現(xiàn)癥:仍發(fā)熱38.3°C,身痛,關節(jié)痛,食欲差,納差,咳嗽,痰少,大便成形。舌尖紅,苔灰黃干,脈弦滑。 [0060]中醫(yī)診斷:發(fā)熱。證屬外感風熱,升降失調(diào)。
      [0061]西醫(y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
      [0062]治法:疏風透熱,升清降濁。
      [0063]處方:金銀花20g、連翅15g、玄參15g、桔梗10g、牛蒡子10g、荊芥穗8g、蝶脫6g、僵蠶8g、炒桅子10g、淡豆豉15g、甘草IOg0 3劑
      2012年9月4日二診:服上方2劑得微汗熱退,3劑體溫下降,全身酸痛好轉,發(fā)熱時間短,白天37°C,夜間11-12點發(fā)熱,最高38°C,后自動下降汗多,疲乏,無力,頭痛明顯減輕,血沉仍快。舌尖紅,苔黃。
      [0064]處方:蝶脫6g、僵蠶8g、姜黃6g、炒桅子10g、金銀花15g、玄參10g、桔梗10g、牛蒡子10g、荊芥穗8g、柴胡15g、黃岑10g、法半夏9g、甘草10g。7劑。藥后燒退。
      [0065]實施例7:
      王某,男,20歲,2006年6月16日初診。
      [0066]主訴:反復高熱5個月。
      [0067]病史:患者春節(jié)后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高熱,體溫高達41°C,持續(xù)10多天,當?shù)夭檠R?guī)未見異常,予以對癥治療,2月18日轉北京302醫(yī)院,應用抗生素及對癥治療,查轉氨酶升高,懷疑藥物性肝損傷,查B超懷疑肝結核,穿刺后排除。住院一月余尚低燒,體溫37°C~380C,復查轉氨酶正常出院。出院后體溫又逐漸升高,時達41°C,轉北京304醫(yī)院查轉氨酶又升高,血常規(guī)淋巴細胞高,其他檢查未見異常。住院一個多月體溫維持在38.5°C左右,于5月末轉入301醫(yī)院。此時患者又并發(fā)副睪炎和精索靜脈曲張,轉氨酶仍高,使用第四代頭孢菌素及對癥治療體溫漸降至38°C以下。六月初出院回家。數(shù)日體溫又升至40°C,并伴發(fā)左側胸鎖關節(jié)局部腫痛、寒戰(zhàn)。由此看到患者于北京輾轉數(shù)家知名大醫(yī)院,治療近半年,作了許多檢查,一直未能確診,病人自訴已花費數(shù)十萬元仍未能退燒。
      [0068]現(xiàn)癥:見患者面色稍紅,時有咽痛較重,自訴發(fā)熱以下午為甚,時高達40°C,體溫稍降時尚可飲食,伴乏力,胃脘灼熱,左側胸鎖關節(jié)腫痛、不能觸摸,大便干而不暢,汗出不暢,口不渴,觀其舌尖紅、有瘀點、苔白略膩,脈弦滑而數(shù)。自訴發(fā)病前曾酗酒半個月。[0069]中醫(yī)診斷:發(fā)熱。證屬氣機升降閉阻,邪毒熾盛、痰瘀互結少陽。
      [0070]西醫(yī)診斷:發(fā)熱原因待查。
      [0071]治法:和解少陽、升清降濁、清熱解毒、化瘀散結。
      [0072]處方:柴胡18g、黃芩12g、黃連8g、金銀花18g、玄參15g、當歸10g、蟬蛻4g、僵蠶8g、連翹12g、生甘草10g、浙貝10g、炒桅子10g。7劑水煎服。
      [0073]2006年6月23日二診:藥進4劑燒退,已3天未燒、胸鎖關節(jié)腫疼痛明顯減退,昨日查血常規(guī)正常、血沉正常,飲食增加,大便調(diào)暢,咽痛減而未已,稍有頭暈,乏力明顯減輕,精神漸見好,觀其舌尖紅、苔薄稍黃,脈細數(shù)而弦。仍治以前法,守方加赤芍12g、膽南星Sg。3劑水煎服。
      [0074]2006年6月26日三診:藥后一直未再發(fā)燒,胸鎖關節(jié)腫痛愈,體質漸增強,飲食、睡眠、二便皆正常。
      [0075]實施例8:
      王某,男,14歲,2003年12月30日初診。
      [0076]主訴:發(fā)熱、咽痛16天。
      [0077]病史:十六天前因感寒引起發(fā)熱咽痛,惡寒,發(fā)熱,咳嗽,測體溫38.5°C,往兒童醫(yī)院診為急性扁桃體炎,輸液及口服多種抗生素及解熱鎮(zhèn)痛藥癥狀未見好轉,仍咽痛,每日體溫波動在37.5~38°C之間。
      [0078]現(xiàn)癥:寒熱往來,汗出熱不退,每天下午三時以后即高熱,咽喉腫痛,咳嗽有白粘痰,口苦干嘔,不欲飲食,大便偏干2日一行,小便略黃。舌質偏紅苔白,脈浮弦數(shù)。測體溫38°C,查扁桃體腫大并化膿。
      [0079]中醫(yī)診斷:乳蛾,證屬邪客少陽,郁久化火,熱邪蘊結肺胃。
      [0080]西醫(yī)診斷:急性扁桃體炎。
      [0081]治法:清散風熱,和解少陽。
      [0082]處方:金銀花15g、玄參12g、甘草8g、柴胡18g、黃岑12g、蝶脫6g、僵蠶8g、桅子10g、荊芥穗6g、淡豆豉12g。
      [0083]2004年I月2日復診:藥盡4劑,燒退、汗止,寒熱未作,口苦咽痛消失,知饑能食,大便已暢,唯咳嗽未瘥。上方去荊芥穗、淡豆豉、桅子,加杏仁Sg、浙貝Sg、前胡10g。3劑后咳止。
      [0084]實施例9:
      沈某,男,6歲,1980年5月14日初診。
      [0085]主訴:發(fā)熱伴咽痛3天。
      [0086]病史:病已3日,高燒,體溫39~40°C,咽喉疼痛,充血紅腫,扁桃體II。腫大,咳嗽輕微,有時惡心,血檢白血球4.4X IO9ZL,胸透(-),起病即用青霉素及阿司匹林等,仍高熱不退,咽痛甚。
      [0087]現(xiàn)癥:發(fā)熱,咽痛甚,汗出不暢,時覺微寒,病后納呆,大便數(shù)日未行,目赤面紅,口渴微煩,舌質紅稍絳,苔黃少津,脈滑數(shù)。
      [0088]中醫(yī)診斷:乳蛾,證屬風溫上受,表里郁閉。
      [0089]西醫(yī)診斷:急性扁桃體炎。
      [0090]治法:疏風泄熱,表里雙解。[0091]處方:金銀花6g、連翅6g、荊芥穗5g、薄荷3g、淡豆豉9g、桔梗5g、牛蒡子5g、竹葉6g、蝶脫3g、僵蠶6g。2劑。
      [0092]藥后便解,全身有微汗,咽痛明顯減輕,飲食增加,體溫降到37°C左右。后用竹葉石膏湯加減而愈。
      [0093]實施例10:
      于某、男,27歲,2009年4月29日初診。
      [0094]主訴:發(fā)熱二天。
      [0095]現(xiàn)病史:患者二天前外感發(fā)熱,體溫最高達42°C,伴有鼻塞流涕,咽癢痛,服用感冒清熱沖劑及日夜百服寧治療后仍發(fā)熱。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WBC4.0X109/L,N:65%,L30%。
      [0096]現(xiàn)癥:發(fā)熱,體溫在38~40°C,咽癢、咽痛劇,周身乏力酸痛,鼻塞流涕,無咳嗽,煩躁,惡熱,口干渴,飲水量多,納食減少,小便黃少,大便偏干2日未行。舌胖大,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浮數(shù)寸滑。
      [0097]中醫(yī)診斷:發(fā)熱,證屬風熱外襲,熱熾三焦。
      [0098]西醫(y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
      [0099]治法:疏風清熱,通利二焦。
      [0100]處方:金銀花18g、連翅15g、牛蒡子8g、荊芥穗8g、防風10g、蝶脫4g、僵蠶8g、桅子log、薄荷8g。3劑,水`煎2次,共取400ml,分四次溫服。
      [0101]2009年5月2日二診:服藥后發(fā)熱日減,體溫在37~38攝氏度之間,鼻塞流涕減少,周身酸痛乏力減輕,咽癢除,咽痛減輕,仍有煩熱,大便已行日3次。舌胖大,質紅,苔薄黃,脈弦滑。守方加淡豆豉15g、焦神曲15g。續(xù)服3劑隨訪,患者發(fā)熱已退,體溫正常。諸癥基本消失。
      [0102]實施例11:
      吳某,女,30歲。1980年4月8日。
      [0103]主訴:發(fā)熱惡寒伴紅疹咽痛I天。
      [0104]病史:發(fā)熱惡寒,體溫38.8°C,紅疹始于耳后頸部,一日內(nèi)遍及全身。
      [0105]現(xiàn)癥:發(fā)熱惡寒,全身紅疹,咽峽疼痛,腳發(fā)濕氣,兩手浮腫,五心煩熱,口苦思涼飲,大便四日未行,小便黃而短,舌苔白膩,脈象兩寸浮數(shù),兩關弦數(shù),兩尺滑。
      [0106]中醫(yī)診斷:喉痧,系感疫癘之邪,由風熱濕合而為病,表里不通,氣營并阻。
      [0107]西醫(yī)診斷:猩紅熱。
      [0108]治法:疏風清熱,解毒利濕,升清降濁,表里雙解。
      [0109]處方:荊芥穗6g、僵蠶6g、蝶脫3g、酒軍5g、金銀花6g、連翅6g、牛蒡子5g、桔梗5g、玄參9g、生石膏15g、生甘草5g,2劑。
      [0110]二診:藥后紅疹出透,兩下肢尤多,耳稍痛,流黃水,兩手指腫,骨節(jié)酸痛,周身皮膚刺癢,咽峽痛,食欲不振,大便二次,量少,舌苔減退,脈同上,擬清熱解毒。
      [0111]處方:金銀花9g、連翹6g、黃芩6g、桅子6g、酒軍5g、生石膏15g、僵蠶6g、地骨皮9g、生甘草5g、淡竹葉6g,2劑。
      [0112]服藥后諸癥皆減,疹退脫皮,體溫恢復正常,后調(diào)治而愈。
      [0113]實施例12:
      李某,男,75歲,2001年4月16日初診。[0114]主訴:中風5年,發(fā)熱11天。
      [0115]病史:左半身癱瘓,形瘦體弱,依靠家人精心護理。2001年4月5日,發(fā)熱于某醫(yī)院急診,診為流感,用藥未能控制,發(fā)熱不退而再診,X線片檢查肺部有陰影,診為“肺炎”,體溫39°C,急診留觀,多種抗菌素如“泰能”,不能見效,高燒11天,告病重危,其子從意大利急回,請薛師診治。
      [0116]現(xiàn)癥:咳嗽,有黃痰,咳則咽痛,高熱,不服退燒藥即無汗,全身酸楚,每日尚有形寒之時,口苦,心煩,納少,小便不暢,大便數(shù)日難行,血象不高。舌質紅,苔薄黃,脈寸浮、關弦細數(shù)。
      [0117]中醫(yī)診斷:風溫,證屬風溫郁閉于肺,失于宣透,三焦不利,升降失司。
      [0118]西醫(yī)診斷:病毒性肺炎。
      [0119]治法:辛涼宣透,清肺化痰,升清降濁,通利三焦。
      [0120]處方:金銀花18g、連翅12g、桔梗10g、玄參12g、荊芥穗6g、蝶脫5g、僵蠶IOgj桅子10g、柴胡15g、黃岑10g。
      [0121]二診:服第I劑藥后漸有微汗,體溫即明顯下降,3劑后咳嗽亦減輕,黃痰、咽痛消失,服5劑后體溫正常。
      [0122]老人因體弱易發(fā)熱,半身不遂行動不便,求醫(yī)困難,后3年之中數(shù)次發(fā)熱,用上方皆有效驗,最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0123]實施例13: 張某,女,17歲,2003年5月9日初診。
      [0124]主訴:發(fā)熱一月余。
      [0125]病史:發(fā)熱月余,體溫在38.4~39.2°C之間,左側頸部淋巴結明顯腫大疼痛,咽喉疼痛,查血白細胞4.1XlO9 / L,中性57%,淋巴39%,X線胸片未發(fā)現(xiàn)異常,某醫(yī)以“急性淋巴結炎”給予多種抗生素靜脈點滴10余日,發(fā)熱不退,頸淋巴結腫痛無明顯改善。
      [0126]現(xiàn)癥:發(fā)熱,體溫38.9°C,咽喉稍充血疼痛,面赤唇紅,左側頸淋巴結明顯腫大疼痛,大小不等,壓之痛甚,神疲乏力,不思飲食,口干口苦,輕微咳嗽,無痰,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舌質稍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0127]中醫(yī)診斷:瘰疬,證屬邪毒蘊結少陽,痰熱互結。
      [0128]西醫(yī)診斷:急性淋巴結炎。
      [0129]治法:宣透解毒,化痰散結。
      [0130]處方:柴胡15g、黃芩12g、法半夏10g、蟬蛻4g、僵蠶10g、金銀花18g、玄參12g、連翹10g、桅子10g、生甘草10g。3劑,水煎服。
      [0131]二診:服藥3劑,體溫36.7V,咽喉疼痛基本緩解,扁桃體明顯縮小,左側頸淋巴結明顯縮小,疼痛緩解,尚有壓痛,食欲增加。守方續(xù)服3劑而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外感熱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的有效成分是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的:金銀花15份、蟬蛻3~8份、僵蠶6~15等三味,連翹8~19份、黃芩8~12份、荊芥穗5~15份、牛蒡子6~13份、柴胡12~19份中的任意三味以上,以及炒桅子7~13份、薄荷6~12份、桔梗7~13份、淡丑豉12~23份、甘草7~13份中的任意兩味以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組成為:金銀花15份、蟬蛻3~8份、僵蠶6~15、連翹8~19份、黃芩8~12份、荊芥穗5~15份、牛蒡子6~13份、柴胡12~19份、炒桅子7~13份、薄荷6~12份、桔梗7~13份、淡豆豉12~23份、甘草7~13。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組成為:金銀花15份、蟲單脫3~8份、僵蠶6~15、連翅8~19份、荊芥穗5~15份、牛蒡子6~13份、炒桅子7~13份、薄荷6~12份。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組成為:金銀花15份、蟬蛻5份、僵蠶8份、連翹10份、黃芩10份、荊芥穗6份、牛蒡子10份、柴胡15份、炒桅子8份、薄荷6份、桔梗10份、淡豆豉12份、甘草10份。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組成為:金銀花12份、蟬蛻5份、僵蠶8份、連翹12份、黃芩8份、荊芥穗8份、牛蒡子8份、柴胡15份、炒桅子10份、薄荷8份、桔梗8份、淡豆豉10份、甘草6份。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組成為:金銀花18份、蟬蛻4份、僵蠶8份、連翹15份、荊芥穗8份、牛蒡子8份、炒桅子10份、薄荷8份。
      7.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將原料藥中的牛蒡子以玄參10~13份代替。
      8.根據(jù)權利要求4、5或6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將原料藥中的牛蒡子以與其等量的玄參代替。
      9.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中藥組合物在制備用于治療外感熱病的藥物中的應用。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感熱病包括但不限于急性支氣管炎、`急性喉頭炎、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或水痘。
      【文檔編號】A61K36/744GK103860697SQ201410104652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3月20日
      【發(fā)明者】薛伯壽, 薛燕星 申請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