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口腔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具有主次螺紋的種植體。
背景技術:
隨著口腔種植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工植牙”技術漸趨成熟和穩(wěn)定。人工植牙是先將生物相容性高的鈦金屬人工牙根置入齒槽內固定、縫合,并經(jīng)數(shù)月待人工牙根與齒槽內的骨頭連接穩(wěn)固后,再進行后續(xù)義齒安裝。“人工植牙”的人工牙根直接與骨頭結合,能提供較佳的支撐力,可對較硬的食物進行咀嚼而廣受歡迎。在人工植牙過程的中前期種植體(牙根)的穩(wěn)定性以及后期牙冠、基臺與種植體連接的牢固性是種植牙最終能否成功的關鍵。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yī)師和患者期待種植體能夠即刻負載,即刻負載可大大縮短種植修復的療程,帶給患者即刻的功能和美觀,如何實現(xiàn)即刻負載就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種植體的初期穩(wěn)定性是即刻負載的關鍵,在種植體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種植體外形、螺紋結構和表面處理等,除此之外骨擠壓技術也能提高種植體初期穩(wěn)定性,但是骨擠壓技術需要采用專門的骨擠壓器,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和治療成本。
目前,種植體的螺紋結構多采用單螺紋結構,從力學和機械學的方面來看,單螺紋結構所產生的切削阻力大,很容易產生骨灼傷,出現(xiàn)應力集中,使種植體在開槽處產生微裂紋開裂,對牙槽骨的損害較大,易導致種植失敗。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根據(jù)上述提出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具有主次螺紋的種植體。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手段如下:
一種具有主次螺紋的種植體,包括順次連接的頸部和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頸部呈圓柱狀,包括位于所述頸部頂端的倒角圓臺、與所述頭部連接的螺紋段和位于所述倒角圓臺和所述螺紋段之間的凹槽段,所述頭部呈錐臺狀,其大端與所述螺紋段連接,所述頭部的外表面具有延伸至所述螺紋段的螺紋,所述螺紋包括主螺紋和位于主螺紋的螺旋間隔之間的次螺紋,采用所述主螺紋和所述次螺紋相結合的雙螺紋結構可以有效減少對牙槽骨的損害。
所述主螺紋與所述次螺紋的螺紋升角相同,所述主螺紋的牙高大于所述次螺紋的牙高。
所述種植體的材質為鈦鋯合金、陶瓷或聚醚醚酮。
所述主螺紋的牙型為梯形,所述主螺紋的下邊緣與水平面的夾角為5°-10°,所述主螺紋的上邊緣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0°-30°。
所述次螺紋的牙型為三角形,所述次螺紋的下邊緣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0°-15°,所述次螺紋的上邊緣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0°-35°。
所述種植體的外表面的粗糙度為3-15μm或20-40μm。
所述種植體的外表面涂覆有增強骨結合力的涂層,所述增強骨結合力的涂層為BMP或RGD層。
BMP,是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意思是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
RGD的序列由精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組成,存在于多種細胞外基質中,可與11種整合素特異性結合,能有效地促進細胞對生物材料的粘附。
所述種植體通過3D打印制得。
所述凹槽段具有等間距排列的三條凹槽,所述凹槽的橫截面的槽口寬為0.0625-0.1875mm,槽深為0.015-0.045mm,相鄰所述凹槽的間距為0.0625-0.1875mm,所述凹槽段用于防止細菌進入(細菌會陷在所述凹槽內)到所述種植體與骨結合的部位。
所述頭部的外表面還具有螺旋狀自攻槽,所述螺旋狀自攻槽的螺紋升角與所述螺紋的螺紋升角不同,所述螺旋狀自攻槽包括一個圓弧面;
所述頭部遠離所述頸部的一端為圓弧面。
所述螺旋狀自攻槽的螺旋方向與所述螺紋的螺旋方向相同,即當所述螺紋的螺旋方向為左旋時,所述螺旋狀自攻槽的螺旋方向也為左旋;當所述螺紋的螺旋方向為右旋時,所述螺旋狀自攻槽的螺旋方向也為右旋。
所述種植體具有連接孔,所述連接孔與所述種植體同軸,所述連接孔包括順次連接的圓錐孔Ⅰ、多邊形孔、圓錐孔Ⅱ和螺紋盲孔,所述多邊形孔具有多個以所述多邊形孔的軸線為軸均勻分布,且延伸至所述圓錐孔Ⅰ的孔面上的三角形凹槽。
所述三角形凹槽的個數(shù)為12或36。
所述圓錐孔Ⅰ的上端直徑為1.45-4.35mm,所述圓錐孔Ⅰ的孔深為1.2-3.6mm,所述圓錐孔Ⅰ的下端直徑為1.135-3.405mm,
所述多邊形孔的外沿半徑為1.25-3.75mm,內沿半徑為1.135-3.405mm,所述多邊形孔的孔深為0.21-0.63mm,
所述圓錐孔Ⅱ的上端直徑為1.1-3.3mm,所述圓錐孔Ⅱ的孔深為0.085-0.255mm,所述圓錐孔Ⅱ的下端直徑為0.9-2.7mm。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一種具有主次螺紋的種植體采用主螺紋和次螺紋相結合的雙螺紋結構可以有效減少對牙槽骨的損害,所產生的切削阻力小,有效解決了骨灼傷,應力集中以及在開槽處產生微裂紋開裂等問題。
2、本發(fā)明一種具有主次螺紋的種植體的外表面涂覆有增強骨結合力的涂層,有利于種植體與骨結合。
3、本發(fā)明一種具有主次螺紋的種植體采用凹槽段用于防止細菌進入(細菌會陷在所述凹槽內)到所述種植體與骨結合的部位,降低種植牙后被感染的幾率。
基于上述理由本發(fā)明可在口腔醫(yī)療器械技術等領域廣泛推廣。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一種具有主次螺紋的種植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一種具有主次螺紋的種植體的剖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一種具有主次螺紋的種植體的俯視圖。
圖4為圖2中I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4所示,一種具有主次螺紋的種植體,包括順次連接的頸部1和頭部2,所述頸部1呈圓柱狀,包括位于所述頸部1頂端的倒角圓臺11、與所述頭部2連接的螺紋段12和位于所述倒角圓臺11和所述螺紋段12之間的凹槽段13,所述頭部2呈錐臺狀,其大端與所述螺紋段12連接,所述頭部2的外表面具有延伸至所述螺紋段12的螺紋,所述螺紋包括主螺紋3和位于主螺紋3的螺旋間隔之間的次螺紋4。所述頸部1的外徑為2-6mm,所述倒角圓臺11的高度為0.1-0.3mm,所述種植體的高度為5-15mm。
所述主螺紋3與所述次螺紋4的螺紋升角相同,所述主螺紋3的牙高大于所述次螺紋4的牙高。
所述種植體的材質為鈦鋯合金、陶瓷或聚醚醚酮。
所述主螺紋3的牙型為梯形,所述主螺紋3的下邊緣與水平面的夾角(A)為5°-10°,所述主螺紋3的上邊緣與水平面的夾角(B)為20°-30°。
所述次螺紋4的牙型為三角形,所述次螺紋4的下邊緣與水平面的夾角
(C)為10°-15°,所述次螺紋4的上邊緣與水平面的夾角(D)為20°-35°。
所述種植體的外表面的粗糙度為3-15μm或20-40μm。
所述種植體的外表面涂覆有增強骨結合力的涂層,所述增強骨結合力的涂層為BMP或RGD層。
所述種植體通過3D打印制得。
所述凹槽段13具有等間距排列的三條凹槽131,所述凹槽131的橫截面的槽口寬為0.0625-0.1875mm,槽深為0.015-0.045mm,相鄰所述凹槽131的間距為0.0625-0.1875mm。
所述頭部2的外表面還具有螺旋狀自攻槽21,所述螺旋狀自攻槽21的螺紋升角與所述螺紋的螺紋升角不同,所述螺旋狀自攻槽21包括一個圓弧面211;
所述頭部2遠離所述頸部1的一端為圓弧面,所述螺旋狀自攻槽21的上端距離所述頭部2遠離所述頸部1的一端2.7-8.1mm。
所述種植體具有連接孔,所述連接孔與所述種植體同軸,所述連接孔包括順次連接的圓錐孔Ⅰ5、多邊形孔6、圓錐孔Ⅱ7和螺紋盲孔8,所述多邊形孔6具有多個以所述多邊形孔6的軸線為軸均勻分布,且延伸至所述圓錐孔Ⅰ5的孔面上的三角形凹槽61。所述三角形凹槽61的個數(shù)為12。
所述圓錐孔Ⅰ5的上端直徑為1.45-4.35mm,所述圓錐孔Ⅰ5的孔深為1.2-3.6mm,所述圓錐孔Ⅰ5的下端直徑為1.135-3.405mm,
所述多邊形孔6的外沿半徑為1.25-3.75mm,內沿半徑為1.135-3.405mm,所述多邊形孔6的孔深為0.21-0.63mm,
所述圓錐孔Ⅱ7的上端直徑為1.1-3.3mm,所述圓錐孔Ⅱ7的孔深為0.085-0.255mm,所述圓錐孔Ⅱ7的下端直徑為0.9-2.7mm。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