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薄荷鍋的裝填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薄荷鍋的裝填設備,它是為了解決薄荷鍋在熬制薄荷油時人們向鍋內填充薄荷速度慢,以及把熬制好的薄荷挑出鍋內時較高的溫度人員的難以接近,并為減輕人們的勞動強度,降低高溫給人員造成的危險而專門設計出的。
背景技術:
薄荷是一種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薄荷中提煉出的薄荷油是醫(yī)藥、化工、食品等多種工業(yè)的原材料。薄荷在收割后要迅速的熬煉出薄荷油,否則一是會跑油(揮發(fā)性大),二是會焐爛。所以農民就要在薄荷收割后立即熬制薄荷油,而此時正值七、八月份的高溫天氣,再加上薄荷鍋內的溫度極易給裝填和出鍋的操作人員造成生命危險。出鍋和裝填時間過長即會浪費時間、浪費能源,還會影響生產(chǎn)。一直以來熬制薄荷油均為人工裝填和出鍋,目前尚沒有一個較好的辦法,本人經(jīng)長期總結和摸索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薄荷鍋的裝填設備。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薄荷鍋的裝填設備。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薄荷鍋的裝填設備,其特征在于它由兩根站柱(2)連接航道梁(I),站柱由三根穩(wěn)定撐(3)加固,航道梁上設置有航道鎖頭(15),航道鎖頭內置有軸承(4);航道鎖頭連著定滑輪組(5),定滑輪組通過拉力繩(7)和動滑輪組(14)相連;動滑輪組下連接有4個掛鉤(12),掛鉤上還設有強力磁鐵(13);鐵籃(6)內鋪有鋁制網(wǎng)衣(11),鐵籃的直徑小于薄荷鍋(8)內直徑5-10厘米;航道鎖連接有移位繩(9),移位繩通過航道梁兩端設置有轉向輪(10)。本發(fā)明工作原理將收割好的薄荷裝進提前準備好的4-6個籃子中,由于薄荷的枝干體積較大,如果只是將薄荷裝進籃子中,這樣的一個籃子裝載量會很小,所以在裝籃時需要不停的踩壓已裝入的薄荷從而來達到裝載量的最大化。然后用滑輪上的掛鉤鉤住籃子,這時一個人拽住拉力繩將籃子提起,而另一個人則拽住移位繩將籃子向薄荷鍋中移動,當籃子到達薄荷鍋的上端,控制拉力繩的人就可以把籃子緩緩的放入到鍋中。如此反復再 把第二個籃子也裝進薄荷鍋中,此時把鍋蓋蓋上就可以熬制薄荷油了。當這兩個籃子中的薄荷熬制好后,則把掛鉤再次掛到籃子上,然后通過一個人控制著拉力繩另一個人控制著移位繩將籃子從鍋中取出。這樣第一次的生產(chǎn)過程便結束了。接下來則迅速的把已經(jīng)裝好薄荷的籃子掛到掛鉤上,再按相同的辦法將籃子裝入到薄荷鍋內;而取出的籃子則把里面的薄荷殘渣倒掉,再裝上新的薄荷等待下一輪的生產(chǎn)中。因為剛從鍋中取出的籃子溫度較高可以在其充分冷卻后再對其進行操作,所以最好提前多準備幾個籃子以作備用。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由于特有的滑輪設計人們在操作時會節(jié)省大量的力氣,且降低勞動強度,改善人們在生產(chǎn)過程中的工作環(huán)境,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和能源的使用率。
圖I是本發(fā)明的主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圖2所示薄荷鍋的裝填設備,其特征在于它由兩根站柱(2)連接航道梁
(1),站柱由三根穩(wěn)定撐(3)加固,航道梁上設置有航道鎖頭(15),航道鎖頭內置有軸承
(4);航道鎖頭連著定滑輪組(5),定滑輪組通過拉力繩(7)和動滑輪組(14)相連;動滑輪組下連接有4個掛鉤(12),掛鉤上還設有強力磁鐵(13);鐵籃(6)內鋪有鋁制網(wǎng)衣(11),鐵籃的直徑小于薄荷鍋(8)內直徑5-10厘米;航道鎖連接有移位繩(9),移位繩通過航道 梁兩端設置有轉向輪(10)。
權利要求
1.薄荷鍋的裝填設備,其特征在于它由兩根站柱(2)連接航道梁(I),站柱由三根穩(wěn)定撐(3)加固,航道梁上設置有航道鎖頭(15),航道鎖頭內置有軸承(4);航道鎖頭連著定滑輪組(5),定滑輪組通過拉力繩(7)和動滑輪組(14)相連;動滑輪組下連接有4個掛鉤(12),掛鉤上還設有強力磁鐵(13);鐵籃(6)內鋪有鋁制網(wǎng)衣(11),鐵籃的直徑小于薄荷鍋(8)內直徑5-10厘米;航道鎖連接有移位繩(9),移位繩通過航道梁兩端設置有轉向輪(10)。
全文摘要
一種薄荷鍋的裝填設備,其特征在于它由兩根站柱(2)連接航道梁(1),站柱由三根穩(wěn)定撐(3)加固,航道梁上設置有航道鎖頭(15),航道鎖頭內置有軸承(4);航道鎖頭連著定滑輪組(5),定滑輪組通過拉力繩(7)和動滑輪組(14)相連;動滑輪組下連接有4個掛鉤(12),掛鉤上還設有強力磁鐵(13);鐵籃(6)內鋪有鋁制網(wǎng)衣(11),鐵籃的直徑小于薄荷鍋(8)內直徑5-10厘米;航道鎖連接有移位繩(9),移位繩通過航道梁兩端設置有轉向輪(10)。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由于特有的滑輪設計人們在操作時會節(jié)省大量的力氣,且降低勞動強度,改善人們在生產(chǎn)過程中的工作環(huán)境,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和能源的使用率。
文檔編號C11B1/00GK102897673SQ20121032456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24日
發(fā)明者李三川 申請人:李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