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集束裝置的紡紗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根據(jù)獨立權項前言的紡紗機,并且它還被推薦應用于根據(jù)權項4的集束紡紗機。這些紡紗機或者具有牽伸裝置,或者具有集束裝置;所述牽伸裝置帶有專用的輸出羅拉,所述專用的輸出羅拉連接于抽吸裝置;在真空中工作的所述集束裝置連接于傳統(tǒng)的兩級牽伸裝置,所述兩級牽伸裝置包括3對滾筒。集束發(fā)生于可透空氣的集束元件上面,所述集束元件與紗條一起前移并從內部受到真空作用,利用橫向地朝紗條流動的抽吸空氣造成了所述集束。
尤其是當開發(fā)了集束紡紗機的新應用領域時,需要在集束之前在紗條通過牽伸裝置的路徑上和如果需要通往集束裝置時盡可能地完全控制紗條。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牽伸裝置的優(yōu)化牽伸中和/或到達集束裝置之前,為此目的而提供了專用的導紗器,該導紗器可使被牽伸的纖維比在傳統(tǒng)的牽伸裝置上更少分散同時不會在各纖維方向上造成顯著變化。在一個實施例中,利用偏轉元件來實現(xiàn)這點,偏轉元件的表面至少被部分纖維所覆蓋,因此一條紗條的所有纖維以相同的方法和/或相同的方向被偏轉。這最好通過具有基本均勻斷面的桿形棱柱狀偏轉元件來實現(xiàn),所述偏轉元件被布置成橫向對著纖維流的流動方向和被布置在牽伸滾筒的縱方向上。這個導紗元件直接布置在紗條被繞在集束元件之前(的位置)。導紗元件造成的紗條方向變化最好是1.5°-5°。
在多滾筒牽伸裝置中應用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紡紗機,包括至少3對變形羅拉和一對羅拉上的兩個皮圈,其中為了通過一個皮圈盡可能靠近傳輸滾筒地引導紗條,一個保持架引向一對傳輸滾筒,該保持架具有環(huán)繞在其上的皮圈,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紗條或皮圈的附加桿形導紗器,該導紗器布置在皮圈與傳輸滾筒之間。
所述導紗器朝傳輸滾筒凹而朝紗條凸。
在第二實施例中,導紗器可被布置在朝向皮圈的兩個上羅拉之間,使得當從外部看去時,通過導紗器使所述皮圈受到凹的偏轉。
用于紗條的附加導紗器可布置在紗條的輸送方向上,在一個牽伸區(qū)中或在一個牽伸區(qū)之后和在一個集束區(qū)之前,特別是在紗條被繞在集束裝置的集束元件上之前(的位置)。
本發(fā)明隨后參考各附圖以各種示例性實施例詳細地解釋。其中
圖1和圖5分別是傳統(tǒng)的兩級牽伸裝置的剖視圖和側視圖,其中結合有導紗元件;圖2是圖1的局部,顯示導紗元件附近的各重要元件;圖2a顯示帶有紗條的導紗元件;圖3顯示導紗器安裝在牽伸裝置的各元件上;圖4是具有集束裝置的牽伸裝置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集束裝置被布置在牽伸裝置后面;圖5示出引導件34;圖6是皮圈上的導紗元件,它能使紗條通過皮圈時實現(xiàn)更長的引導;和圖7顯示安裝導紗器的各種可能性。
紡紗機安裝有集束裝置1,集束裝置1連接于紡紗機的牽伸裝置1a,集束裝置1的特征在于,用于紗條的附加導紗器34,附加導紗器34被布置在紗條傳輸方向上、在牽伸區(qū)4、5之后和在集束區(qū)之前,特別是在紗線11被繞在集束裝置的集束元件19上之前。
所述機器的特征還在于導紗器34被布置在多級牽伸裝置的主牽伸區(qū)中、傳輸滾筒2之前,導紗器的導紗元件34是布置在牽伸滾筒的縱方向上的棱柱狀桿,所述棱柱狀桿在功能側面上具有倒圓的橫斷面,導紗元件34被布置成使它穿過連接線或相切于夾持間隙23;所述夾持間隙位于傳輸滾筒2與上羅拉2′之間,上羅拉2′壓向所述滾筒,所述傳輸夾持點位于牽伸裝置1a的上皮圈5與下皮圈4之間。
紗條11或皮圈5被偏轉了幾度,特別是1.5°-6°,導紗器直接座落于傳輸滾筒2與牽伸裝置的第三上羅拉2′之間的夾持間隙23的前方,第三上羅拉2′被壓向所述滾筒,如果需要,牽伸裝置1a的傳輸滾筒2被做成集束裝置1的具有可透空氣的圓筒表面的集束元件19,利用真空系統(tǒng)15可在集束區(qū)13中的紗條11上發(fā)生氣動效應,借助于保持元件340把導紗元件34加裝在皮圈的保持件上,特別是加裝在牽伸裝置1a的皮圈4、5的保持架30,片彈簧被連接于導紗元件34的端部,在牽伸裝置1a的皮圈5的保持架30端部具有快速連接頭,紗條11的導紗器34座落于保持架30的一個邊緣上的帶有偏轉元件33的墊片32處,偏轉元件33在牽伸裝置1a上皮圈5的保持架30的一個邊緣上,考慮到紗條11通過牽伸裝置1a的輸送方向上的每種情況,導紗器34被設在牽伸裝置1a的傳輸滾筒2之前,而另外的導紗器34′被設在傳輸滾筒2之后和在具有集束元件19的集束裝置1之前,其中可單獨地具有或累加地具有上述各特征。
含有如圖1所示的集束裝置1的牽伸裝置1a,傳送紗條11經過進給滾筒42,進給滾筒42帶有壓向所述滾筒的第一上羅拉42′,把紗條11傳輸通過初步牽伸區(qū)至具有第二上羅拉3′的中滾筒3。中滾筒3具有環(huán)繞它的下皮圈4,下皮圈4由中滾筒3驅動穿過橋40。具有上皮圈5的上羅拉3′和保持架30通過如圖4所示的加載裝置10被壓向下皮圈4。上皮圈5與所述下皮圈4接觸并由所述下皮圈驅動,其中來自位于進給滾筒42與中滾筒3之間的初步牽伸區(qū)的紗條11的纖維克服傳輸滾筒2的張力被保持在主牽伸區(qū)。在這個示例性的實施例中傳輸滾筒2被做成集束元件19,即做成具有內抽吸力的穿孔筒。一方面上皮圈5環(huán)繞在第二上羅拉3′的周圍,而另一方面環(huán)繞在座落于保持架30上的墊片32的周圍。導紗元件34布置在來自下皮圈4或上皮圈5的紗條11的傳輸位置與具有第三上羅拉2′的傳輸滾筒2之間,導紗元件34如圖1所示輕微地偏轉紗條11,由此實現(xiàn)了紗條11纖維的拉緊引導,并且特別是防止了較短的纖維從所述紗條上脫離。特別地具有3-6mm之間直徑的圓形桿最好被用作導紗元件34。導紗元件34被布置得盡可能靠近傳輸滾筒2或集束元件19的表面,距離小于1mm。在被導紗元件34偏轉幾度之后,紗條被繞在集束元件19的表面上,在第三上羅拉2′與第四上羅拉1′的夾持位置之間的環(huán)繞路徑位于集束元件19上。蓋在集束元件19上方的篩網(wǎng)19′保證了進入的抽吸空氣被引導成盡可能平行于傳輸滾筒2的軸線。然后紗條最好通過環(huán)錠紡紗裝置40而被加捻并纏繞在紗線筒管上面。
圖2及2a顯示在導紗器34附近的裝置的放大截面,在該處紗條11被偏轉的角度α=1.5°-6°。紗線可被紡成3-100Ne的支數(shù),較好是3-50Ne,3-30Ne使得一次調整該導紗器34的導紗元件。供料可包括所有已知的可紡纖維材料,并具有短纖維部分,特別是粗梳棉,還有MMF、PES及混紡紗。由于有導紗器34而實現(xiàn)了優(yōu)良的紗線質量。圖2及2a中的標號類似于圖1的。
圖3顯示在牽伸裝置中安裝導紗器34的兩個實施例。引導上皮圈5的保持架30被牢固地但可與第二上羅拉3′一起轉動地安裝在上述加載裝置10上。在導紗器34的導紗元件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這延伸過圖3的保持架30部分的整個長度。導紗元件34的各端部由保持元件340、340′支承。保持元件340牢固地連接在保持架30的端部,例如,使用銷或螺釘形的固定元件342。保持元件340可由彈簧鋼制成,例如片彈簧。通過對準固定元件342使固定銷342橫向進入保持架端部的孔中使它們快速裝配。
根據(jù)圖3右部分的導紗器34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通過在其端部具有滑動件342的兩個保持元件340、340′,使比較短的導紗元件34被布置在保持架30的右縱向邊緣上的墊片32處。在此情況下,滑動件342直接座落成相鄰于墊片32的滑動件320。所述墊片用于引導上皮圈5,這個由位于各滑動件320之間的偏轉元件33進行偏轉。各滑動件342作成如所述墊片的各滑動件320那樣,顯示于立體視圖中,各滑動件342之間的距離大于各滑動件320之間的距離。帶有滑動件342的保持元件340與保持架30上的墊片32相鄰,如圖3所示。與保持架30相鄰的墊片32以立體視圖顯示,而具有保持元件340的短導紗元件34以立體的/簡略的視圖顯示。如已經指出的,導紗器34的導紗元件最好是圓筒形棱柱狀元件。導紗器34也可被直接地安裝在偏轉元件33上。
具有集束裝置的牽伸裝置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示于圖4。對于牽伸裝置1a僅顯示了由加載裝置10施壓具有上羅拉3′(第二上羅拉)的中滾筒3及具有上羅拉2′(第三上羅拉)的傳1輸滾筒2。另一個滾筒27位于第三上羅拉2′與第四上羅拉1′之間,滾筒27被用于通過第三上羅拉2′去驅動第四上羅拉1′。與圖1的裝置相反,傳輸滾筒2不制成為集束元件;它靠近左側,在該處可透空氣皮圈形式的集束元件19環(huán)繞在真空系統(tǒng)15的周圍。集束元件19與紗條11或紗線25一起由第四上羅拉1′帶動沿集束區(qū)13前移。紗條11在集束區(qū)13中的集束沿抽吸窄長縫17發(fā)生,空氣通過窄長縫17被吸入真空系統(tǒng)15中。第三上羅拉2′或第四上羅拉21的軸8及1′由加載裝置10支承。紗條11被引導通過在牽伸裝置的主牽伸區(qū)中的第二上羅拉3′上的上皮圈5和中滾筒3上的下皮圈4,導紗器34以已知的方式布置在皮圈4與5之間,導紗器34使所述紗線偏轉1.5°-6°之間的小角度。導紗元件34可固定于上皮圈5的保持架5′,如聯(lián)系圖3已描述過的。紗條11可被來自傳輸滾筒2與壓向傳輸滾筒2的第三上羅拉2′之間的夾持間隙23的另一導紗元件34′所支承,直至紗條11到達集束區(qū)13。這個導紗元件可被構造成圓筒形桿,如同例子中描述的導紗元件34,或如虛線顯示的為平的、略微是平面引導部分,所述平面引導部分至少在紗條11區(qū)域中沿紡紗機延伸。如同上面已經描述的,第一導紗元件34改善了中滾筒3與傳輸滾筒2之間的牽伸裝置在主牽伸區(qū)中的纖維的抱和力,由此可以說第二導紗元件34′對位于傳輸滾筒2與集束元件19之間的紗條起到引導板的作用。集束裝置1與第四上羅拉1′之間的第二夾持間隙24限定了紗線25的加捻,這源自后續(xù)布置的紡紗裝置。導紗器34應被布置成傳輸滾筒對2、2′的夾持間隙23與皮圈對4、5的傳輸側夾持點之間的連接線部分地穿過導紗元件34。
偏轉或引導的表面條件應根據(jù)所需的效果或原材料來選擇。偏轉可安裝成固定的或可轉動的。導紗元件34也可被安裝于偏轉橋40上。如圖5所示,導紗器34可朝傳輸滾筒2、2′凹而朝紗條11凸。如圖6所示,導紗器34相對皮圈5可被布置在兩個上羅拉2′、3′之間,因此當從外邊觀看時由導紗器34造成凹偏轉。因此可使皮圈能更靠近上羅拉2′,由此使紗條11被引導而經過較長的部分,如果不是增加的話。
根據(jù)圖2及4,紗條的附加導紗器34被布置在紗條的輸送方向上,所述紗條在牽伸區(qū)4、5之中或之后并在集束區(qū)之前,特別是在紗條11被繞在集束裝置的集束元件19上之前。
根據(jù)圖7,導紗器34可應用保持元件340a及340c被安裝在上羅拉2′、2的軸上或安裝在加載臂344上。
權利要求
1.含有多滾筒牽伸裝置(1a)的紡紗機,包括至少三對變形羅拉(2、2′,2、2′)和所述羅拉對(3,3′)上的兩個皮圈(4,5),其中為利用其中一個皮圈(5)引導紗條(11)盡可能地靠近傳輸滾筒(2′),一個保持架(30)朝向傳輸滾筒對(2,2′),該保持架(30)具有環(huán)繞它的皮圈(5),其特征在于用于紗條(11)或皮圈的附加桿形導紗器(34),導紗器(34)布置在皮圈(5)與傳輸滾筒(2,2′)之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導紗器(34)朝傳輸滾筒(2,2′)凹而朝紗條(11)凸。
3.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導紗器(34)相對于皮圈(5)被布置在兩個上羅拉(2′、3′)之間,因此當從外部觀察時利用導紗器(34)使所述皮圈凹偏轉。
4.根據(jù)權利要求1具有集束裝置(1)的紡紗機,集束裝置(1)被連接于紡紗機的牽伸裝置(1a),其特征在于用于紗條的附加導紗器(34)被布置在紗條的輸送方向上、在牽伸區(qū)(4、5)中或之后并在集束區(qū)之前,特別是在紗條(11)被繞在集束裝置的集束元件(19)上之前。
5.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導紗器(34)被布置在傳輸滾筒(2)之前的多級牽伸裝置的主牽伸區(qū)中。
6.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導紗器(34)的導紗元件是布置在牽伸滾筒的縱方向上的棱柱狀桿。
7.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導紗元件(34)被布置成使得它穿過連接線或者相切于夾持間隙(23);所述夾持間隙(23)位于傳輸滾筒(2)與壓向所述輸出滾筒的上羅拉(2′)之間,所述傳輸夾持點位于牽伸裝置(1a)的下皮圈(5)與上皮圈(4)之間。
8.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用于紗條的導紗器(34)設置,使得所述紗條被偏轉幾度,特別是1.5°-6°。
9.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導紗器直接座落于夾持間隙(23)的前方,所述夾持間隙(23)位于牽伸裝置的傳輸滾筒(2)與壓向所述滾筒的第三上羅拉(2′)之間。
10.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牽伸裝置(1a)的傳輸滾筒(2)被做成集束裝置(1)的集束元件(19),集束元件(19)具有可透空氣的滾筒表面。
11.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利用真空系統(tǒng)(15)可使氣動作用發(fā)生在集束區(qū)(13)中的紗條(11)上。
12.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導紗元件(34)是通過保持元件(340)而安裝在皮圈的保持件上的,特別是安裝在牽伸裝置(1a)的皮圈(4、5)的保持架(30)上。
13.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在導紗元件(34)端部的片彈簧,在用于牽伸裝置(1a)的皮圈(5)的保持架(30)的端部具有快速連接頭。
14.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紗條(11)的導紗器(34)座落在保持架(30)一個邊緣上的墊片(32)處,同時偏轉元件(33)座落在牽伸裝置(1a)皮圈(5)的保持架(30)的一個邊緣上。
15.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考慮到穿過牽伸裝置(1a)的紗條(11)的輸送方向上的每一種情況,導紗器(34)在牽伸裝置(1a)的傳輸滾筒(2)之前,而另一個導紗器(34′)在傳輸滾筒(2)之后和在具有集束元件(19)的集束裝置(1)之前。
16.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紗條(11)的導紗器(34)被做成牽伸裝置(1a)的主牽伸區(qū)中的用于紗條(11)的偏轉元件,使所述紗條(11)偏轉2°-6°的偏轉角。
17.根據(jù)前述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導紗器(34)應用保持元件(340a)及(340c)固定在上羅拉(2′、3′)軸上的或加載臂(344)上。
全文摘要
在含有牽伸裝置(1a)的紡紗機中,紗條(11)被導紗元件(34)偏轉幾度角。這很大地防止了短纖維從正受到牽伸的紗條的任何松脫,這顯著地提高了紗線的質量。
文檔編號D01H1/02GK1774529SQ200380108444
公開日2006年5月17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1月11日
發(fā)明者R·維爾利, 彼得·蒙格納斯特 申請人:里特機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