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烹飪用具,尤其涉及烹飪設備用的頂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烹飪設備,例如電飯鍋或其它蒸、煮食物(如飯、面、餃子等食物)的設備,在蒸煮食物之前或者蒸煮過程中都需要揭開頂蓋通過人工加水,自動化程度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烹飪設備用的頂蓋,能自動向烹飪設備的容器內加水,每次加水時無需再揭開頂蓋手動加水。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烹飪設備用的頂蓋,所述的烹飪設備包括盛放食物用的容器,所述的頂蓋設置在所述容器的頂部,所述頂蓋的內表面布置有至少兩個出水孔,所述的出水孔通過管路與水源連通,所述的管路上設置有閥門,所述的管路集成在所述頂蓋上。
所述的烹飪設備用可以是電飯鍋、蒸飯器、蒸鍋、煮鍋等等,其中蒸飯器可以是例如中國專利申請?zhí)?01610526392.4所公開的一種自動蒸飯器。
該頂蓋可以制作成各種不同的尺寸獨立銷售,配合上述的烹飪設備使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煮面時蓋上頂蓋后,煮沸的水會產生大量泡沫并從頂蓋邊緣溢出,為避免泡沫溢出通常需要將頂蓋揭開讓泡沫自然消散開后再蓋上,這樣使得煮面時需要人在一旁守候定期將頂蓋揭蓋后再蓋上。若運用本實用新型的頂蓋后,可實現(xiàn)自動加入冷水,加水的量由閥門控制,每加一次冷水都會使鍋內的沸水得到一次降溫,降溫后便能使泡沫自然消散,這樣在煮面時便不用守候在一旁定期揭蓋。再例如采用農村里常見的甑子蒸制米飯時需要揭開頂蓋手動加水,但每次揭開頂蓋都會有大量熱量散失。采用本實用新型的頂蓋后,閥門打開便能向甑子內加水,無需再揭開頂蓋,避免了熱量損失。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頂蓋內表面的出水孔可實現(xiàn)向烹飪設備的容器內自動加水,加水的量由閥門控制,采用該頂蓋后烹飪設備無需再手動加水,自動化程度高。
進一步的,所述的管路上還設置有流量傳感器,該流量傳感器能傳遞信號驅使所述的閥門打開或關閉。
上述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管路上的流量傳感器可監(jiān)測加入到容器內的具體水量,當該傳感器所采集的水流量信息達到要求后會發(fā)出信號驅使閥門關閉,停止加水。
進一步的,所述的頂蓋內部還設置有儲水器,所述的儲水器經所述閥門與出水孔連通。本方案中,可以事先將水加入到該儲水器中,加水時,閥門打開便能自動加入容器內。
進一步的,所述儲水器的入口還與水源連通。本方案中,相對于出水孔直接與水源連通而言,儲水器起到緩沖水的作用,尤其是在有多個出水孔的情況下,一個水源管路進入的水先通過儲水器緩存后,可以均分到各個出水孔然后流出。
進一步的,所述的管路上還設置有水泵。
進一步的,所述的出水孔均勻分布在頂蓋的內表面上。該方案中,出水孔均布,水能均勻從頂蓋上噴淋至容器內,例如在煮面時,均勻噴淋的水能使容器內沸水降溫更均勻,從而能使泡沫能均勻快速地消散開。。
進一步的,所述的出水孔環(huán)形分布在所述容器上方、頂蓋邊緣的內表面上。該技術方案中,水可以沿著容器壁面流入容器中,例如可用于無需使容器的內水均勻降溫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頂蓋的示意圖,其中出水孔均勻分布在頂蓋的內表面上;
圖5是頂蓋的示意圖,其中出水孔環(huán)形分布在所述容器上方、頂蓋邊緣的內表面上;
圖6是實施例3運用到電飯鍋上的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1-內表面,2-出水孔,3-閥門,4-流量傳感器,5-儲水器,6-容器,7-加熱器, 8-水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介紹,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如圖所示1,烹飪設備用的頂蓋,所述的烹飪設備包括盛放食物用的容器,所述的頂蓋設置在所述容器的頂部,所述頂蓋的內表面1布置有多個出水孔2,所述出水孔2的后端連接有管路,該管路集成在頂蓋1上,所述的管路上設置有閥門3,使用時該管路需與水源連通。另外,如圖4所示,所述的出水孔2均勻分布在頂蓋的內表面1上。
運用到烹飪設備上后,手動打開閥門3便可向所述的容器內加水。
為了進一步提高頂蓋的自動化程度,可以在頂蓋上設置具有計時功能的主控器,并且該主控器能輸出信號驅使閥門打開或關閉。這樣用戶在主控器上選擇好適宜的時間參數(shù)后,頂蓋便能根據(jù)預設時間打開閥門,自動向容器內注水。例如在煮面、餃子或者其他蒸煮易產生泡沫的食物時,為防止沸水驅使泡沫溢出,預設好適宜的時間參數(shù)后,頂蓋便能定時向容器內加入冷水降溫,進而使泡沫消散。
實施例2:
如圖所示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的出水孔2通過管路與儲水器5連通(管路上同樣設置有閥門3)。
該儲水器有兩種使用方式:(1)人工預先向儲水器內注入水,使用時,閥門打開便能向容器內加水;(2)儲水器再與水源連通,使用時,水源流入儲水器后先緩存后再均分到各個出水孔后流出。
實施例3:
如圖所示3,本實施例與實施例2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管路上靠近閥門3處設置有流量傳感器4,該流量傳感器4能傳遞信號驅使所述的閥門3打開或關閉;另外,如圖5所示,所述的出水孔2有若干個,環(huán)形分布在所述容器6上方、頂蓋邊緣的內表面1上,加水時水可以沿著容器壁面流入容器中。
如圖所示6,本實施例的頂蓋運用到電飯鍋上后,將儲水器5與外部水源(例如自來水龍頭、外置儲水容器)連通。在容器6內放入米粒后,蓋上頂蓋,閥門4打開,出水孔2 便能呈噴淋狀將水加入到容器6內,當流量傳感器4采集到加水達到所需的量后,便會傳遞信號驅使閥門3關閉,停止加水,之后設備的加熱器7開始工作,制作米飯。當然,為了使出水孔2流出的水速加快,還可以在管路上設置水泵8以提供加水動力,該水泵8可以集成在頂蓋內的管路上(如圖6所示)。但當在儲水器5還與水源連通的結構中,該水泵8也可外置使用,即安裝在水源與儲水器5之間的管路上(圖中未示出)。
另外,為進一步優(yōu)化,與該頂蓋配合使用的電飯鍋還可做些調整:通過在設備的主控器上設置程序,該程序具有根據(jù)米量自動計算出最適宜加水量的功能,并且上述流量傳感器采集的信息能反饋到該主控器上,以及該主控板還能發(fā)出信號驅動閥門打開或者關閉。這樣用戶在使用時,在容器放入米后蓋上頂蓋,在主控器的操作面板上輸入米量信息(例如1 杯米、1.5杯米),然后程序自動計算出最適應的加水量,當流量傳感器采集到的水流量信息達到該最適宜加水量時反饋給主控板,主控板便發(fā)出信號驅使閥門關閉,停止加水。
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了自動加水,提高了電飯鍋的自動化程度,無需再揭開頂蓋后手動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