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橋梁工程鉆孔灌注樁基礎施工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及鋼筋籠的下放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fā)展,橋梁工程建設日益向深水化、大跨度方向發(fā)展。鉆孔灌注樁基礎作為大型跨海橋梁基礎常見的結構形式,由于受到海洋施工環(huán)境的限制,大型機械設備在大型橋梁工程施工中的應用嚴重受限。
目前,跨海橋梁工程鉆孔灌注樁基礎鋼筋籠下放一般采用龍門吊和履帶吊進行接長下放,但對于大直徑超長樁基,單根樁基的鋼筋籠總重量動輒達數十噸,甚至百噸以上,以上起重設備的起重能力已無法滿足樁基鋼筋籠的接長下放要求。
鉆孔灌注樁基礎作為大型跨海橋梁基礎常見的結構形式,在大直徑超長樁基施工過程中,鋼筋籠需要進行分節(jié)制作、接長下放。單節(jié)鋼筋籠下放到位后,需對鋼筋籠臨時固定,以便進行鋼筋籠的接長工作。傳統(tǒng)的小直徑樁基礎施工大多采用扁擔梁穿插于鋼筋籠后擱置在平臺上進行固定,但對于大直徑超長樁基礎,單根樁基的鋼筋籠總重量動輒達數十噸,甚至百噸以上,普通扁擔梁已無法滿足受力要求,需要對其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為橋梁工程鉆孔灌注樁基礎鋼筋籠接長下放安裝提供安全、快捷、經濟的技術支持,以使其具有足夠的起吊能力,保證橋梁工程鉆孔灌注樁基礎鋼筋籠的順利下放到位。
本發(fā)明的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以滿足樁基鋼筋籠的接長下放要求。
本發(fā)明的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擱置裝置,在上一節(jié)鋼筋籠下放到位后,能對上一節(jié)鋼筋籠進行臨時固定,其具有結構簡單、承重能力大且不易變形、裝配化安拆等優(yōu)點,很好地代替了普通扁擔梁,適合在大型跨海橋梁工程鉆孔灌注樁基礎鋼筋籠的接長、下放過程中使用。
為了實現根據本發(fā)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yōu)點,提供了一種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包括:
四根立柱,立柱沿豎直方向設置,相鄰的兩根立柱的頂部的連線組成方形;
四根上橫梁,任意兩根相鄰的立柱的頂部之間各設置有一根上橫梁,所述上橫梁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上橫梁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可拆卸地連接;
四根下橫梁,任意兩根相鄰的立柱的底部之間各設置有一根下橫梁,所述下橫梁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下橫梁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可拆卸地連接;
兩個定滑輪,其分別位于兩根相對設置的上橫梁的底部,定滑輪和與其對應的上橫梁可拆卸地連接,所述兩個定滑輪的連線垂直于與其相連的兩根立柱;
兩個動滑輪,每個定滑輪的下方均設置有一個動滑輪;
兩根鋼絲繩一,每個定滑輪和與其相對應的動滑輪上均繞設有一根鋼絲繩一。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中,所述上橫梁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立柱的頂部設置有法蘭,所述上橫梁的兩端分別與兩根立柱的頂部通過法蘭連接;
所述下橫梁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立柱的底部設置有法蘭,所述下橫梁的兩端分別與兩根立柱的底部通過法蘭連接。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中,還包括:
八塊加強板,相鄰的兩根上橫梁,以及相鄰的兩根下橫梁間均設置有一塊加強板,所述加強板為三角形,位于相鄰的兩根上橫梁間的加強板的兩條邊分別與對應的兩根上橫梁可拆卸地連接,位于相鄰的兩根下橫梁間的加強板的兩條邊分別與對應的兩根下橫梁可拆卸地連接。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中,所述上橫梁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上橫梁為圓柱體形,所述上橫梁的兩端分別固設有一對限位塊一和一個固定塊一,每對限位塊一彼此間隔180度地環(huán)所述上橫梁的圓周方向設置,且一對限位塊一的連線與另一對限位塊一的連線平行,所述固定塊一為圓環(huán)形,且套設在所述上橫梁上,所述固定塊一的內徑與所述上橫梁的外徑相等,相鄰的兩根上橫梁的高度不同,相對設置的兩根上橫梁的高度相同,所述立柱的頂部設置有兩個通孔組一,兩個通孔組一分別與相鄰的兩根上橫梁相對,所述通孔組一由一個第一通孔和兩個第二通孔組成,所述第一通孔為圓柱體形,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徑與所述上橫梁的外徑相等,兩個第二通孔均與所述第一通孔連通,且相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軸線對稱設置,所述兩個第二通孔設置為:當所述上橫梁穿過與其對應的第一通孔時,與其對應的一對限位塊一能分別穿過兩個第二通孔,當通孔組一位于一對限位塊一和一個固定塊一之間,且一對限位塊一與兩個第二通孔不相對時,立柱卡在一對限位塊一和一個固定塊一之間;
所述下橫梁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下橫梁為圓柱體形,所述下橫梁的兩端分別固設有一對限位塊二和一個固定塊二,每對限位塊二彼此間隔180度地環(huán)所述下橫梁的圓周方向設置,且一對限位塊二的連線與另一對限位塊二的連線平行,所述固定塊二為圓環(huán)形,且套設在所述下橫梁上,所述固定塊二的內徑與所述下橫梁的外徑相等,相鄰的兩根下橫梁的高度不同,相對設置的兩根下橫梁的高度相同,所述立柱的頂部設置有兩個通孔組二,兩個通孔組二分別與相鄰的兩根下橫梁相對,所述通孔組二由一個第三通孔和兩個第四通孔組成,所述第三通孔為圓柱體形,所述第三通孔的直徑與所述下橫梁的外徑相等,兩個第四通孔均與所述第三通孔連通,且相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軸線對稱設置,所述兩個第四通孔設置為:當所述下橫梁穿過與其對應的第三通孔時,與其對應的一對限位塊二能分別穿過兩個第四通孔,當通孔組二位于一對限位塊二和一個固定塊二之間,且一對限位塊二與兩個第四通孔不相對時,立柱卡在一對限位塊二和一個固定塊二之間。
一種鋼筋籠的下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四根立柱固定在鉆孔平臺上,使樁基鋼護筒位于四根立柱圍成的區(qū)域的下方;
步驟二、將首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樁基鋼護筒內,并使首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的上方;
步驟三、將上一節(jié)鋼筋籠與鉆孔平臺固定連接后,解除吊車掛鉤,將下一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四根立柱、四根上橫梁和四根下橫梁圍成的區(qū)域內,待下一節(jié)鋼筋籠與上一節(jié)鋼筋籠的主筋連接完成后,將兩個動滑輪與下一節(jié)鋼筋籠連接,之后下放下一節(jié)鋼筋籠至下一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的上方;
步驟四、不斷重復步驟三,直至最后一節(jié)鋼筋籠下放完成。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中,所述步驟三中通過擱置裝置將上一節(jié)鋼筋籠與鉆孔平臺固定連接,其中,所述擱置裝置包括:
打捎盤,其為筒體形,所述打捎盤鋪設在鉆孔平臺上,所述打捎盤的內部與樁孔相對;
鋼護筒,其設置在所述打捎盤的內部,并插入所述樁孔中,所述鋼護筒的頂部的高度高于所述打捎盤的頂部的高度;
多塊加勁板,其環(huán)所述鋼護筒的周向方向間隔設置,并位于所述打捎盤的上方,所述加勁板沿豎直方向設置,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的外側壁可拆卸地連接,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打捎盤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
多塊卡板,其環(huán)所述鋼護筒的周向方向間隔設置,所述卡板沿豎直方向設置,且位于所述鋼護筒的上方,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鋼護筒的內部相對;
鋼筋籠的具體下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四根立柱固定在鉆孔平臺上,使樁基鋼護筒位于四根立柱圍成的區(qū)域的下方;
步驟二、取下所有卡板,將首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樁基鋼護筒內,并使首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的上方;步驟三、將各個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插入上一節(jié)鋼筋籠中,并使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鋼護筒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之后解除吊車掛鉤,將下一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四根立柱、四根上橫梁和四根下橫梁圍成的區(qū)域內,待下一節(jié)鋼筋籠與上一節(jié)鋼筋籠的主筋連接完成后,將兩個動滑輪與下一節(jié)鋼筋籠連接,之后提升下一節(jié)筋籠,取出卡板,再下放下一節(jié)鋼筋籠至下一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的上方;
步驟四、不斷重復步驟三,直至最后一節(jié)鋼筋籠下放完成。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中,所述打捎盤為圓筒體形,所述打捎盤的內徑大于所述鋼護筒的外徑,所述打捎盤與所述鋼護筒同軸設置,所述打捎盤的內徑比所述鋼護筒的外徑大5mm。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中,所述加勁板為直角梯形,所述加勁板的底部沿水平方向設置,且擱置在所述打捎盤的頂部,所述加勁板的頂部傾斜;
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的外側壁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鋼護筒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與加勁板對應的吊耳,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鋼護筒上的吊耳可拆卸地連接;
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打捎盤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打捎盤的頂部設置有與加勁板對應的吊耳,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打捎盤上的吊耳可拆卸地連接。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中,所述卡板的頂部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為方形,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的寬度逐漸減小為梯形,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的頂部設置有與所述卡板一體成型的板體一,所述板體一上設置有一個第五通孔;
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從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的底部向上設置有一個切縫,所述鋼護筒卡設在所述切縫中,所述切縫的寬度比所述鋼護筒的壁厚大5mm。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中,所述卡板的數量為四塊,四塊卡板環(huán)所述鋼護筒的圓周方向彼此間隔90度地設置,所述加勁板的數量為八塊,一塊卡板對應兩塊加勁板,兩塊加勁板相對于與其對應的卡板對稱設置。
本發(fā)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通過定滑輪、動滑輪和鋼絲繩一組成的升降裝置牽引樁基鋼筋籠平穩(wěn)下放,下放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承重力大且不易變形,很好地代替了大型起重設備,適合在橋梁工程鉆孔灌注樁基礎鋼筋籠的接長下放過程中使用。
本發(fā)明提供的下放架的各個部件間均為可拆卸連接,滿足了裝配化施工要求,大大減少了普通鋼筋籠下放架的安裝與拆除時間。
本發(fā)明在將兩個動滑輪與下一節(jié)鋼筋籠連接前,通過擱置裝置將上一節(jié)鋼筋籠臨時固定在鉆孔平臺上,能保證施工的順利進行,擱置裝置具有結構簡單、承重能力大且不易變形、裝配化安拆等優(yōu)點,很好地代替了普通扁擔梁,適合在大型跨海橋梁工程鉆孔灌注樁基礎鋼筋籠的接長、下放過程中使用。
本發(fā)明的其它優(yōu)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發(fā)明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使用時的立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使用時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的頂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所述的上橫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所述的立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所述的上橫梁與相鄰的兩根立柱連接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所述的擱置裝置的立面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所述的擱置裝置的俯視圖;
圖9為本發(fā)明所述的卡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術語“橫向”、“縱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如圖1至圖6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包括:
四根立柱1,立柱1沿豎直方向設置,相鄰的兩根立柱1的頂部的連線組成方形;
四根上橫梁3,任意兩根相鄰的立柱1的頂部之間各設置有一根上橫梁3,所述上橫梁3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上橫梁3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1可拆卸地連接;四根上橫梁3將四根立柱1的頂部連成整體。
四根下橫梁4,任意兩根相鄰的立柱1的底部之間各設置有一根下橫梁4,所述下橫梁4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下橫梁4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1可拆卸地連接;四根下橫梁4將四根立柱1的底部連成整體。由四根上橫梁3、四根立柱1和四根下橫梁4組成下放架的框架結構。
兩個定滑輪8,其分別位于兩根相對設置的上橫梁3的底部,定滑輪8和與其對應的上橫梁3可拆卸地連接,所述兩個定滑輪8的連線垂直于與其相連的兩根立柱1;具體使用時,可在兩根相對設置的上橫梁3的底部各設置一個吊耳7,使吊耳7與對應的上橫梁3可拆卸地連接,再將定滑輪8與吊耳7可拆卸地連接,例如將定滑輪8掛在吊耳7上。
兩個動滑輪9,每個定滑輪8的下方均設置有一個動滑輪9;
兩根鋼絲繩一12,每個定滑輪8和與其相對應的動滑輪9上均繞設有一根鋼絲繩一12。使用時,每根鋼絲繩一12的一端均與卷揚機11連接,另一端依次繞過導向輪10,定滑輪8和動滑輪9。在卷揚機11的作用下,帶動兩個動滑輪9上升或下降,從而提升或下放鋼筋籠。
本方案提供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下放超長鋼筋籠的一種方法為:
步驟一、將首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樁基鋼護筒23內,并使首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26上方(四根立柱1的底部固定在鉆孔平臺26上,鋼護筒23位于四根立柱圍成的區(qū)域的底部),將兩個動滑輪9分別通過鋼絲繩二16(鋼絲繩二16的數量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確定,如圖2所示,本方案使用的是兩條)與首節(jié)鋼筋籠平穩(wěn)連接后,解除吊車掛鉤。
步驟二、將下一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鋼筋籠下放架內(即四根立柱1、四根上橫梁3和四根下橫梁4圍成的區(qū)域內),待與上一節(jié)鋼筋籠的主筋連接完成后,將上一節(jié)鋼筋籠與鉆孔平臺26固定連接(鋼筋籠與鉆孔平臺26固定連接的方式為通過卡板連接,或現有技術中將鋼筋籠固定在鉆孔平臺26上的任何一種方式),再將兩個動滑輪9上的鋼絲繩二16與下一節(jié)鋼筋籠連接(如圖1所示),之后下放下一節(jié)鋼筋籠至下一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26上方。
步驟三、不斷重復步驟二,直至最后一節(jié)鋼筋籠下放完成。
本方案提供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下放超長鋼筋籠的另一種方法為:
步驟一、將四根立柱固定在鉆孔平臺上,使樁基鋼護筒位于四根立柱圍成的區(qū)域的下方;
步驟二、將首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樁基鋼護筒內,并使首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的上方;
步驟三、將上一節(jié)鋼筋籠(當下一節(jié)鋼筋籠為第二節(jié)鋼筋籠時,上一節(jié)鋼筋籠為首節(jié)鋼筋籠,當下一節(jié)鋼筋籠為第三節(jié)鋼筋籠時,上一節(jié)鋼筋籠為第二節(jié)鋼筋籠,其他依此類推)與鉆孔平臺固定連接后,解除吊車掛鉤,將下一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四根立柱、四根上橫梁和四根下橫梁圍成的區(qū)域內,待下一節(jié)鋼筋籠與上一節(jié)鋼筋籠的主筋連接完成后,將兩個動滑輪通過鋼絲繩二與下一節(jié)鋼筋籠連接,之后下放下一節(jié)鋼筋籠至下一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的上方;
步驟四、不斷重復步驟三,直至最后一節(jié)鋼筋籠下放完成。
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中,所述上橫梁3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1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立柱1的頂部設置有法蘭2,所述上橫梁3的兩端分別與兩根立柱1的頂部通過法蘭2連接。
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中,所述下橫梁4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1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立柱1的底部設置有法蘭2,所述下橫梁4的兩端分別與兩根立柱1的底部通過法蘭2連接。
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中,還包括:
八塊加強板5,相鄰的兩根上橫梁3,以及相鄰的兩根下橫梁4間均設置有一塊加強板5,所述加強板5為三角形,位于相鄰的兩根上橫梁3間的加強板5的兩條邊分別與對應的兩根上橫梁3可拆卸地連接(例如通過加強螺栓6將加強板5和上橫梁3連接),位于相鄰的兩根下橫梁4間的加強板5的兩條邊分別與對應的兩根下橫梁4可拆卸地連接(例如通過加強螺栓6將加強板5和下橫梁4連接)。
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中,所述上橫梁3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1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上橫梁3為圓柱體形,所述上橫梁3的兩端分別固設有一對限位塊一13和一個固定塊一14,每對限位塊一13彼此間隔180度地環(huán)所述上橫梁3的圓周方向設置,且一對限位塊一13的連線與另一對限位塊一13的連線平行,所述固定塊一14為圓環(huán)形,且套設在所述上橫梁3上,所述固定塊一14的內徑與所述上橫梁3的外徑相等,相鄰的兩根上橫梁3的高度不同,相對設置的兩根上橫梁3的高度相同(這樣每根立柱1的頂部的兩個通孔組一15的高度不同,不會影響相鄰的兩根上橫梁3與同一根立柱1的連接),每根所述立柱1的頂部設置有兩個通孔組一15,兩個通孔組一15分別與相鄰的兩根上橫梁3相對,所述通孔組一15由一個第一通孔和兩個第二通孔組成,所述第一通孔為圓柱體形,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徑與所述上橫梁3的外徑相等,兩個第二通孔均與所述第一通孔連通,且相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軸線對稱設置,所述兩個第二通孔設置為:當所述上橫梁3穿過與其對應的第一通孔時,與其對應的一對限位塊一13能分別穿過兩個第二通孔,當通孔組一15位于一對限位塊一13和一個固定塊一14之間,且一對限位塊一13與兩個第二通孔不相對時,立柱1卡在一對限位塊一13和一個固定塊一14之間。
將一根上橫梁3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根立柱1上的通孔組一15相對,并使上橫梁3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通孔組一15,之后轉動上橫梁3,使一對限位塊一13與兩個第二通孔不相對,兩根立柱1分別卡在與其對應的一對限位塊一13和一個固定塊一14之間,使得兩根立柱1和一根上橫梁3連成一體,其他上橫梁3和立柱1間的連接方式同上。將立柱1從鉆孔平臺26上拆卸后,轉動上橫梁3,使一對限位塊一13與兩個第二通孔相對,即可取下上橫梁3。
所述的裝配式鋼筋籠下放架中,所述下橫梁4的兩端分別與對應的兩根立柱1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下橫梁4為圓柱體形,所述下橫梁4的兩端分別固設有一對限位塊二和一個固定塊二,每對限位塊二彼此間隔180度地環(huán)所述下橫梁4的圓周方向設置,且一對限位塊二的連線與另一對限位塊二的連線平行,所述固定塊二為圓環(huán)形,且套設在所述下橫梁4上,所述固定塊二的內徑與所述下橫梁4的外徑相等,相鄰的兩根下橫梁4的高度不同,相對設置的兩根下橫梁4的高度相同(這樣每根立柱1的底部的兩個通孔組二的高度不同,不會影響相鄰的兩根下橫梁4與同一根立柱1的連接),所述立柱1的頂部設置有兩個通孔組二,兩個通孔組二分別與相鄰的兩根下橫梁4相對,所述通孔組二由一個第三通孔和兩個第四通孔組成,所述第三通孔為圓柱體形,所述第三通孔的直徑與所述下橫梁4的外徑相等,兩個第四通孔均與所述第三通孔連通,且相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軸線對稱設置,所述兩個第四通孔設置為:當所述下橫梁4穿過與其對應的第三通孔時,與其對應的一對限位塊二能分別穿過兩個第四通孔,當通孔組二位于一對限位塊二和一個固定塊二之間,且一對限位塊二與兩個第四通孔不相對時,立柱1卡在一對限位塊二和一個固定塊二之間。
將一根下橫梁4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根立柱1上的通孔組二相對,并使下橫梁4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通孔組二,之后轉動下橫梁4,使一對限位塊二與兩個第四通孔不相對,兩根立柱1分別卡在與其對應的一對限位塊二和一個固定塊二之間,使得兩根立柱1和一根下橫梁4連成一體,其他下橫梁4和立柱1間的連接方式同上。轉動下橫梁4,使一對限位塊二與兩個第四通孔相對,即可取下下橫梁4。
如圖7至圖9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包括:
打捎盤17,其為筒體形;即打捎盤17的內部中空,并套設在鋼護筒23外。
鋼護筒23,其設置在所述打捎盤17的內部,所述鋼護筒23的頂部的高度高于所述打捎盤17的頂部的高度,以方便安裝加勁板18;鋼護筒23為圓筒體形。
多塊加勁板18,其環(huán)所述鋼護筒23的周向方向間隔設置,并位于所述打捎盤17的上方,所述加勁板18沿豎直方向設置,所述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23的外側壁可拆卸地連接,所述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打捎盤17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加勁板18的數量根據施工需要進行確定。
多塊卡板24,其環(huán)所述鋼護筒23的周向方向間隔設置,所述卡板24沿豎直方向設置,且位于所述鋼護筒23的上方,所述卡板24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23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所述卡板24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鋼護筒23的內部相對。卡板24的數量根據鋼筋籠25的重量進行確定。
本方案提供的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在安裝時,先將打捎盤17設置在鉆孔灌注樁孔口的鉆孔平臺26上(樁孔與打捎盤17的內部相對),之后將鋼護筒23移入打捎盤17內,并將鋼護筒23打入樁孔中,使鋼護筒23的頂部高于打捎盤17的頂部,之后將各個加勁板18分別與鋼護筒23的外側壁、打捎盤17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在單節(jié)鋼筋籠25下放到位,需對鋼筋籠25進行臨時固定時,將卡板24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插入鋼筋籠25中(即鋼筋籠25通過箍筋壓在卡板24上),并使卡板24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鋼護筒23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這樣能通過卡板24將鋼筋籠25的重量轉移給鋼護筒23,因鋼護筒23與打捎盤17間設置有加勁板18,再通過加勁板18將重量傳遞給打捎盤17,進而傳遞給鉆孔平臺26,以將鋼筋籠25穩(wěn)定地擱置在鉆孔平臺26上,之后即可進行鋼筋籠25的接長工作。待鋼筋籠25的接長工作完成后,起吊鋼筋籠25和卡板24,取出卡板24后,即可進行鋼筋籠25的下放工作。
所述的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中,所述打捎盤17的內壁為圓柱體形,所述打捎盤17的內徑大于所述鋼護筒23的外徑,所述打捎盤17的內部的軸線與所述鋼護筒23的軸線重合。
所述的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中,所述打捎盤17為圓筒體形。
所述的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中,所述打捎盤17的內徑比所述鋼護筒23的外徑大5mm。
所述的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中,所述加勁板18為直角梯形,所述加勁板18的底部沿水平方向設置,且擱置在所述打捎盤17的頂部,所述加勁板18的頂部傾斜;
所述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23的外側壁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鋼護筒23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與加勁板18對應的吊耳/耳板,所述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鋼護筒23上的吊耳22可拆卸地連接;
具體連接時,在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設置螺栓孔,將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的螺栓孔與鋼護筒23上的吊耳22上的螺栓孔相對,再插入螺桿20,在螺桿20上擰上螺母21,即可將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鋼護筒23固定連接。
所述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打捎盤17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打捎盤17的頂部設置有與加勁板18對應的吊耳/耳板,所述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打捎盤17上的吊耳19可拆卸地連接。
具體連接時,在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設置螺栓孔,將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的螺栓孔與打捎盤17上的吊耳19上的螺栓孔相對,再插入螺桿20,在螺桿20上擰上螺母21,即可將加勁板18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打捎盤17固定連接。
通過螺栓進行連接拼裝,滿足了裝配化施工要求,大大減少了普通扁擔梁的安裝與拆除時間,提高了作業(yè)工效。
因采用螺栓或螺桿20連接,在將鋼護筒23移入打捎盤17內時,需保證一個鋼護筒23上的吊耳22、與一個打捎盤17上的吊耳19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這樣才能保證之后能正常安裝加勁板18。
所述的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中,所述卡板24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23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從所述卡板24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的底部向上設置有一個切縫27,所述鋼護筒23卡設在所述切縫27中。這樣使得卡板24方便安裝和拆卸。
所述的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中,所述卡板24的頂部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卡板24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為方形,所述卡板24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的寬度逐漸減小為梯形。因卡板24的另一端的寬度較小,這樣方便插入鋼筋籠25中。
所述的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中,所述卡板24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的頂部設置有與所述卡板24一體成型的板體一28,所述板體一28上設置有一個第五通孔29。卡板24重量較重,待鋼筋籠25的接長工作完成后,起吊鋼筋籠25,取出卡板24時,在第五通孔29中穿入繩子,即可通過起吊裝置將卡板24提升后取出。
所述的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中,所述切縫27的寬度比所述鋼護筒23的壁厚大5mm。
所述的裝配式重型鋼筋籠接長下放擱置裝置中,所述卡板24的數量為四塊,四塊卡板24環(huán)所述鋼護筒23的圓周方向彼此間隔90度地設置,這樣能保證鋼筋籠25的平衡,所述加勁板18的數量為八塊,一塊卡板24對應兩塊加勁板18,兩塊加勁板18相對于與其對應的卡板24對稱設置。
一種鋼筋籠的下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四根立柱固定在鉆孔平臺上,使樁基鋼護筒位于四根立柱圍成的區(qū)域的下方;即安裝好下放架。
步驟二、將首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樁基鋼護筒內,并使首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的上方;
步驟三、將上一節(jié)鋼筋籠與鉆孔平臺固定連接后,解除吊車掛鉤,將下一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四根立柱、四根上橫梁和四根下橫梁圍成的區(qū)域內,待下一節(jié)鋼筋籠與上一節(jié)鋼筋籠的主筋連接完成后,將兩個動滑輪與下一節(jié)鋼筋籠連接,之后下放下一節(jié)鋼筋籠至下一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的上方;
步驟四、不斷重復步驟三,直至最后一節(jié)鋼筋籠下放完成。
此方法中,采用了下放架,將上一節(jié)鋼筋籠與鉆孔平臺固定連接的方式為現有技術中的任意一種。
所述的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中,所述步驟三中通過擱置裝置將上一節(jié)鋼筋籠與鉆孔平臺固定連接,其中,所述擱置裝置包括:
打捎盤,其為筒體形,所述打捎盤鋪設在鉆孔平臺上,所述打捎盤的內部與樁孔相對;
鋼護筒,其設置在所述打捎盤的內部,并插入所述樁孔中,所述鋼護筒的頂部的高度高于所述打捎盤的頂部的高度;
多塊加勁板,其環(huán)所述鋼護筒的周向方向間隔設置,并位于所述打捎盤的上方,所述加勁板沿豎直方向設置,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的外側壁可拆卸地連接,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打捎盤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
多塊卡板,其環(huán)所述鋼護筒的周向方向間隔設置,所述卡板沿豎直方向設置,且位于所述鋼護筒的上方,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鋼護筒的內部相對;
鋼筋籠的下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四根立柱固定在鉆孔平臺上,使樁基鋼護筒位于四根立柱圍成的區(qū)域的下方;即安裝好下放架和擱置裝置。
步驟二、取下所有卡板,將首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樁基鋼護筒內,并使首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的上方;
步驟三、將各個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插入上一節(jié)鋼筋籠中,并使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鋼護筒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之后解除吊車掛鉤,將下一節(jié)鋼筋籠由吊車轉運至四根立柱、四根上橫梁和四根下橫梁圍成的區(qū)域內,待下一節(jié)鋼筋籠與上一節(jié)鋼筋籠的主筋連接完成后,將兩個動滑輪與下一節(jié)鋼筋籠連接,之后提升下一節(jié)筋籠,取出卡板,再下放下一節(jié)鋼筋籠至下一節(jié)鋼筋籠的頂部位于鉆孔平臺的上方;
步驟四、不斷重復步驟三,直至最后一節(jié)鋼筋籠下放完成。
此方法中,采用了下放架和擱置裝置。
所述的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中,所述打捎盤為圓筒體形,所述打捎盤的內徑大于所述鋼護筒的外徑,所述打捎盤與所述鋼護筒同軸設置,所述打捎盤的內徑比所述鋼護筒的外徑大5mm。
所述的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中,所述加勁板為直角梯形,所述加勁板的底部沿水平方向設置,且擱置在所述打捎盤的頂部,所述加勁板的頂部傾斜;
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的外側壁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鋼護筒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與加勁板對應的吊耳,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鋼護筒上的吊耳可拆卸地連接;
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打捎盤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所述打捎盤的頂部設置有與加勁板對應的吊耳,所述加勁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與所述打捎盤上的吊耳可拆卸地連接。
所述的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中,所述卡板的頂部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為方形,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的寬度逐漸減小為梯形,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的頂部設置有與所述卡板一體成型的板體一,所述板體一上設置有一個第五通孔;
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所述鋼護筒的頂部可拆卸地連接的具體方式為:
從所述卡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一端的底部向上設置有一個切縫,所述鋼護筒卡設在所述切縫中,所述切縫的寬度比所述鋼護筒的壁厚大5mm。
所述的鋼筋籠的下放方法中,所述卡板的數量為四塊,四塊卡板環(huán)所述鋼護筒的圓周方向彼此間隔90度地設置,所述加勁板的數量為八塊,一塊卡板對應兩塊加勁板,兩塊加勁板相對于與其對應的卡板對稱設置。
盡管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fā)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fā)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jié)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