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地道的改建結構及其改建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地道的改建結構及其改建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相較于高架橋,地道因其不占用地面資源、景觀效果好的特點,在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中得到廣泛應用。單箱多室整體式框架結構由于其受力特性好、占地面積小等優(yōu)點,往往是首選的地道結構形式。但是,考慮到實際工程中現(xiàn)狀地下建構筑物分布、工程分期實施的需求等因素,部分地道仍被設計為若干個分離式單箱單室框架結構。隨著城市的不斷發(fā)展,交通需求日益增加,上述分離式地道需原地改建并延伸(以下統(tǒng)稱為改建)。
[0003]地道改建時,應最大程度利用既有地道結構,通常情況下,改建地道的結構宜與原地道一致,以保持結構受力的連續(xù)性。然而,在工程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若改建地道能采用單箱多室的整體式結構,可減少基坑開挖面積,節(jié)省地道結構的混凝土塢工量,降低工程造價?;诖嗽O想,如何以一種施工方法,將既有分離式地道與改建的整體式地道有效連接,確保兩者之間不發(fā)生漏水、不均勻沉降等,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發(fā)明旨在于提供一種地道的改建結構及其改建方法,能夠將分離式地道改建成整體式地道(后文簡稱“整體化改建”),或將整體式地道改建成分離式地道。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Y型連接結構,所述Y型連接結構是設置在結構過渡段中的Y型變截面墻,將整體式地道與相鄰兩個分離式地道進行連接;
其中,所述Y型變截面墻設置的雙道墻,與兩個分離式地道中以一定距離間隔布置的兩個相鄰的側墻對應連接;
所述Y型變截面墻設置的單道墻,與整體式地道中相鄰兩室之間布置的中隔墻對應連接。
[0006]優(yōu)選地,所述Y型變截面墻的雙道墻中任意一道墻的墻厚,與分離式地道的側墻的墻厚相同;
所述Y型變截面墻的單道墻的墻厚,與整體式地道的中隔墻的墻厚相同;
所述分離式地道中兩個相鄰的側墻之間的間距,對應于雙道墻中兩道墻之間的間距,為一倍于側墻的厚度。
[0007]優(yōu)選地,所述Y型變截面墻的雙道墻中兩道墻之間的間隙中,為填實該間隙的素混凝土。
[0008]優(yōu)選地,所述Y型變截面墻包含以下的任意一種結構或其任意組合:
所述雙道墻的內(nèi)壁長度為lm~2m ;
所述雙道墻的外壁長度為內(nèi)壁長度的兩倍;
所述Y型變截面墻的墻體變截面處的角度Θ為135度。
[0009]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地道的改建結構,在整體式地道與相鄰兩個分離式地道之間,通過結構過渡段進行連接;
所述結構過渡段中設置有上文任意一項所述的Y型變截面墻;
通過所述Y型變截面墻設置的雙道墻,與兩個分離式地道中以一定距離間隔布置的兩個相鄰的側墻對應連接;
并通過所述Y型變截面墻設置的單道墻,與整體式地道中相鄰兩室之間布置的中隔墻對應連接。
[0010]優(yōu)選地,在結構過渡段與分離式地道之間的變形縫處,使得結構過渡段的頂板、底板、外側的側墻,分別與兩個分離式地道各自的頂板、底板、外側的側墻對應連接;
在結構過渡段與整體式地道之間的變形縫處,使結構過渡段的頂板、底板、外側的側墻,分別與整體式地道的頂板、底板、外側的側墻對應連接。
[0011]優(yōu)選地,所述地道的改建結構包含以下的任意一個結構或其組合:
在結構過渡段與分離式地道之間的變形縫的兩側底板上設有注漿用的開孔,在坑底下方形成有連續(xù)加固體;
在結構過渡段與整體式地道之間的變形縫的兩側底板上設有注漿用的開孔,在坑底下方形成有連續(xù)加固體。
[0012]優(yōu)選地,所述結構過渡段的底板與分離式地道或所述結構過渡段的底板之間通過榫槽連接;
或者,在所述結構過渡段的底板與分離式地道或整體式地道的底板連接處的下方設置有鉆孔灌注粧。
[0013]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地道的改建方法,其中包含以下過程:
在改建段地道與原地道之間變形縫的兩側底板上開孔注漿進行加固;
在改建段地道的外側重新施作圍護結構,鑿除原地道的敞開段結構至所述變形縫處,并保留所述變形縫中的橡膠止水帶及抗剪鋼筋用于澆筑結構過渡段;
其中,原地道是相鄰兩個分離式地道,改建段地道是結構過渡段及整體式地道;或者,原地道是整體式地道,改建段地道是結構過渡段及相鄰兩個分離式地道;
通過結構過渡段將整體式地道與相鄰兩個分離式地道進行連接;
其中所述結構過渡段內(nèi)采用上文任意一項所述的Y型變截面墻,使所述Y型變截面墻設置的雙道墻,與兩個分離式地道中以一定距離間隔布置的兩個相鄰的側墻對應連接;并使所述Y型變截面墻設置的單道墻,與整體式地道中相鄰兩室之間布置的中隔墻對應連接;
進行結構過渡段的防水及防治不均勻沉降的措施施工。
[0014]優(yōu)選地,Y型變截面墻澆筑完畢后,將雙道墻之間的間隙用素混凝土填實。
[0015]本發(fā)明所述地道的改建結構及其改建方法,其積極進步意義在于:
(I)地道施工時,將若干個明挖基坑合并為一個基坑,減少了圍護結構工程量及基坑開挖面積,有利于地面的交通組織疏導。
[0016](2)將分離式地道的兩道側墻合并為整體式地道的中隔墻,減少了混凝土工程量。
[0017](3)整體化改建后,地道的整體性提高,受力更均勻,使得整個結構更加經(jīng)濟、合理,最大程度地減小工程量,達到經(jīng)濟最大化。
[0018](4)本發(fā)明提出的Y型連接構造,可將兩個分離式地道側墻與一個整體式地道中隔墻連接。
[0019](5)此法同樣適用于多個分離式地道整體化改建,一個Y型連接構造可以用來將多個分尚式地道中的每兩個鄰近的分尚式地道的相鄰側墻和與之對應的整體式地道的相鄰兩室的中隔墻連接。
[0020](6)若場地條件復雜,需將整體式地道改建成分離式地道時,亦可采用本發(fā)明的結構及方法。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分離式地道整體化改建實施流程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分離式地道的結構橫斷面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整體式地道的結構橫斷面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中Y型變截面墻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整體化改建的結構過渡段布置方式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一個工程實例來具體說明本發(fā)明,參加附圖5,其為應用本發(fā)明進行分離式地道整體化改建的實施例示意圖。該地道原為兩個分離式單箱結構,現(xiàn)要將其敞開段結構鑿除,并將兩個分離式暗埋段延伸結構改建成一個整體式結構。在分離式地道與整體式地道之間形成有結構過渡段用來連接兩種地道結構。然而,本發(fā)明除了可以適用于將多個分離式地道改建成一個整體式地道;同樣還可以適用于將一個整體式地道改建成多個分離式地道。
[0023]如圖2所示的兩個分離式單箱結構,各自設有分離式地道的頂板1、底板2、側墻3,地道內(nèi)部于側墻3/3A與底板2交接處設置的側石4,以及地道內(nèi)部底面的鋪裝5。符號14為分離式地道內(nèi)的建筑限界。其中這兩個分離式單箱結構相鄰一側的側墻為待改建的相鄰側墻3A。本實施例中,兩個待改建的相鄰側墻3A之間的間距約為一倍側墻的厚度。
[0024]如圖3所示的整體式地道為單箱多室(兩室)整體式框架結構,包含延伸為兩室寬度的整體式地道的頂板6、底板7,兩室地道相鄰一側的中隔墻9,兩室地道相互遠離一側的偵_ 8,各室地道內(nèi)部于側墻8或中隔墻9與底板7交接處設置的側石10,以及各室地道內(nèi)部底面的鋪裝11。符號14為各室地道內(nèi)的建筑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