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層虹彩膜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多層共擠塑的光反射薄膜,該薄膜因光干涉的原因而具有窄的反射帶并包含一層萘二酸酯基聚酯層。
本發(fā)明背景多層虹彩膜通常是由多種互相平行的、透明的熱塑性樹脂材料組成的,其中相鄰接觸層是互異的樹脂材料,它們的折光指數(shù)相差至少約0.03。薄膜包含至少10層,更常見的是至少35層,優(yōu)選至少約70層。
薄膜中各層都是非常薄的,通常約30—500納米,優(yōu)選約50—400納米,這樣薄的膜使來自許多界面上的反射光波發(fā)生相互干涉。根據(jù)層的厚度和聚合物的折光指數(shù),有一個主要的波長帶被反射,而其余的光透過薄膜。反射光波長是由各層對的光學厚度總和所決定的。
反射光的數(shù)量(反射率)和色強度決定于兩層折光指數(shù)的差異,各層的光學厚度比,層數(shù)以及厚度的均勻性。如果折光指數(shù)是相同的,各層之間的界面上全然不會產(chǎn)生反射。對于多層虹彩膜來說,相鄰接觸層的折光指數(shù)相差至少0.03,優(yōu)選至少0.06或0.06以上。對于一級反射來說,當各層的光學厚度相等時,反射率最高,盡管當兩層的光學厚度比在5∶95與95∶5之間時,也能達到相當高的反射率。薄膜中層數(shù)少至10層也能獲得不同顏色的光反射。然而,為達到最大的色強度,最佳的層數(shù)為35—1000層或1000層以上。高色強度是與比較窄的反射帶帶寬和高峰值反射率相關(guān)聯(lián)的。應(yīng)當認為,這里為方便起見而采用的術(shù)語“色強度”,但同樣也可適用于紫外和紅外區(qū)域的不可見光的反射。
多層薄膜可通過采用常規(guī)單集料管式平膜模頭與供料頭相結(jié)合的驟冷輥技術(shù)來制造,其中供料頭收集兩臺或兩臺以上擠塑機的每一擠塑熔體并按要求分層排列。供料頭已在例如美國專利3565985和3773882中作了介紹。該供料頭可用來使兩種或多種成分以不同的交替排列方式(如ABABAB…,ABCABC…或ACBCACBC…)形成多層薄膜。很窄的多層物流通過單集料管式平膜模頭能使各層同時展幅成模頭的寬度并減薄至模頭的最后出口的厚度。層數(shù)和它們的厚度分布可隨插入的不同供料頭組件而改變。通常,薄膜的最外層即其兩側(cè)面層的厚度大于其它層。該較厚的表層可以是由構(gòu)成光學芯層的一種成分所構(gòu)成的,也可以是由一種用來賦予所需機械性能、熱密封性或其它性能的其它聚合物,或者是這些聚合物的復合物所構(gòu)成的。
符合光學性能要求的虹彩膜經(jīng)檢驗顯示,存在某些機械性能的不足。例如,多層結(jié)構(gòu)中每層之間的粘附性可能不夠,因而薄膜在使用期間可能會發(fā)生內(nèi)脫層或各層間的分離。虹彩膜常粘合在紙上或紙板上來達到裝飾效果,從而用作賀卡、紙板盒、包裝紙等。薄膜的脫層是看不見的,并且對于紙盒來說可能會導致膠合接口的分離。此外,這種薄膜的耐溶劑性和熱穩(wěn)定性沒有所希望的那么高而不能得到廣泛應(yīng)用。
在美國專利4310584中,由于采用熱塑性對苯二酸酯聚酯或共聚聚酯樹脂作為以兩種或多種樹脂材料形成的多層體系中的高折光指數(shù)成分,上述這些不足已被明顯地克服。雖然該專利實現(xiàn)了顯著的改進,但仍需要從各種不同的聚合物類中選用兩種聚合物。這一情況是指兩種聚合物之間以及它們相互間的相對粘附性、耐化學品性、韌性等存在固有的顯著差異。因此,薄膜本身的有關(guān)特性通常與使用強度較低和性能較差的聚合物一樣。如果為了使聚合物間相互的粘附性或韌性或耐化學品性達到最高而采用密切相關(guān)的兩種聚合物,那么所包含的聚合物的折光指數(shù)就沒有足夠的差別因而不會產(chǎn)生所希望的虹彩顏色。
Schrenk和Wheatly(共擠塑彈性體光學干涉膜,Antec’88,1703—1707)報導了從兩種熱塑性彈性體共擠塑的多層光反射膜的制備。具有一層尼龍基熱塑性彈性體和另一層聚氨酯基彈性體的薄膜,當變形和松弛時,其反射光譜顯現(xiàn)可逆的變化。這一現(xiàn)象表明,這種很特殊的復合具有拉伸性能而不會損失外觀特性。這種類型的薄膜已在美國專利4937134中作了更詳細的說明。
美國專利5089318公開了采用熱塑性彈性體(TPE)作為一種樹脂材料而使粘附性、耐溶劑性等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這類材料是熱塑性硬鏈段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等與軟性彈性體鏈段如聚醚二醇、硅橡膠、聚醚酰亞胺等的共聚物。
雖然先有技術(shù)結(jié)構(gòu)說明在抗脫層方面有明顯的改進并有較好的溶劑穩(wěn)定性,但關(guān)于這些性能方面仍有某些局限性。此外,先有技術(shù)的虹彩膜在溫度穩(wěn)定性、拉伸強度和UV穩(wěn)定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本發(fā)明在關(guān)于這些性能方面較現(xiàn)有已知的結(jié)構(gòu)有了顯著的改進。
本發(fā)明概述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良好的熱穩(wěn)定性和溶劑穩(wěn)定性、良好的拉伸強度、良好的抗脫層性以及良好的UV穩(wěn)定性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材料。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提供了包含至少10層極薄的、厚度大體均勻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所述薄層一般是相互平行的,相鄰接觸層是不同的透明熱塑性樹脂材料,其中一種是萘二酸酯基聚酯或共聚聚酯樹脂,相鄰接觸層的折光指數(shù)相差至少約0.03。
在另一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提供了包含至少約70層極薄的、厚度大體上均勻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所述薄層一般是相互平行的,相鄰接觸層是不同的透明熱塑性樹脂材料,其中一種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或共聚聚酯,另一種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酯或共聚聚酯,其中最外層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酯。
通過下面的說明和所附權(quán)利要求,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和優(yōu)點會是顯而易見的。
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業(yè)已發(fā)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可通過采用萘二酸酯基聚酯或共聚聚酯樹脂作為透明的熱塑性樹脂層合膜的光學芯中的相鄰接觸層成分而實現(xiàn)。優(yōu)選的是,萘二酸酯基聚酯或共聚聚酯是基于萘二羧酸酯的。適用的聚酯樹脂的實例包括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適用的共聚聚酯實例包括含有萘二甲酸乙二酯和/或萘二甲酸丁二酯的共聚聚酯。優(yōu)選的共聚聚酯是由萘二甲酸乙二酯與萘二甲酸丁二酯所組成。
本發(fā)明的虹彩膜可通過萘二酸酯基聚酯或共聚聚酯與選自折光指數(shù)至少相差0.03,優(yōu)選至少相差0.06的不同的透明熱塑性樹脂的共擠塑而制得??刹捎玫钠渌鼧渲牧鲜且哉酃庵笖?shù)為約1.55—約1.61為特征的透明熱塑性聚酯或共聚聚酯樹脂。適用的熱塑性聚酯樹脂的實例包括由對苯二甲酸或由對苯二甲酸二甲酯與乙二醇反應(yīng)制得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由1,4一丁二醇與對苯二甲酸或與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經(jīng)催化聚合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以及采用一種以上的二元醇和/或一種以上二元酸合成的各種熱塑性共聚聚酯。PETG聚酯例如是由乙二醇和環(huán)己烷二甲醇(CHDM)與對苯二甲酸合成的、二元醇改性的PET;PCTA共聚聚酯是由CHDM與對苯二甲酸和間苯二甲酸合成的、酸改性的共聚聚酯。能與萘二酸酯基聚酯或共聚聚酯樹脂共擠塑的另外一些樹脂材料列于表1中。
表1聚合物名 近似折光指數(shù)聚(四氟乙烯-共-六氟丙烯)1.338聚(丙烯酸十五氟辛酯)1.339聚(丙烯酸四氟-3-(七氟丙氧基)丙酯) 1.346聚(丙烯酸四氟-3-(五氟乙氧基)丙酯) 1.348聚(四氟乙烯)1.35(-1.38)聚(丙烯酸十一氟己酯)1.356聚(丙烯酸九氟戊酯) 1.360聚(丙烯酸四氟-3-(三氟甲氧基)丙酯) 1.360聚(丙酸五氟乙烯酯) 1.364聚(丙烯酸七氟丁酯) 1.367聚(乙酸三氟乙烯酯) 1.375聚(丙烯酸八氟戊酯) 1.380聚(丙烯酸五氟丙酯) 1.385聚(丙烯酸2-(七氟丁氧基)乙酯)1.390聚(丙烯酸2,2,3,4,4,4-六氟丁酯) 1.392聚(丙烯酸三氟乙酯) 1.407聚(丙烯酸2-(1,1,2,2-四氟乙氧基)乙酯) 1.412聚(甲基丙烯酸三氟異丙酯)1.4177聚(甲基丙烯酸2,2,2-三氟-1-甲基乙酯) 1.4185聚(丙烯酸2-(三氟乙氧基)乙酯)1.419聚(三氟氯乙烯) 1.42-1.43聚(偏氟乙烯)1.42聚(二甲基亞甲硅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1.43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 1.437聚(氧丙烯) 1.4495聚(乙烯基異丁基醚) 1.4507聚(乙烯基乙基醚)1.4540聚(氧乙烯) 1.4563聚(乙烯基丁基醚)1.4563聚(乙烯基戊基醚)1.4581聚(乙烯基己基醚)1.4591聚(4-甲基-1-戊烯) 1.459-1.465纖維素醋酸丁酸酯1.46-1.49聚(4-氟-2-三氟甲基苯乙烯) 1.46聚(乙烯基辛基醚)1.4613聚(乙烯基2-乙基己基醚) 1.4626聚(乙烯基癸基醚)1.4628聚(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 1.463聚(丙烯酸丁酯) 1.4631聚(丙烯酸丁酯) 1.466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1.4638聚(乙烯基十二烷基醚)1.4640聚(丙烯酸3-乙氧基丙酯) 1.465聚(氧羰基四亞甲基) 1.465聚(丙酸乙烯酯) 1.4665聚(乙酸乙烯酯) 1.4665聚(乙烯基甲基醚)1.467聚(丙烯酸乙酯) 1.4685聚(乙烯-共-乙酸乙烯酯) 1.47-1.50(乙酸乙烯酯30%—20%)纖維素丙酸酯1.47-1.49纖維素乙酸丙酸酯1.47芐基纖維素 1.47-1.58酚—甲醛樹脂1.47-1.70纖維素三醋酸酯 1.47-1.48聚(乙烯基甲基醚)(全同立構(gòu)) 1.4700聚(丙烯酸3-甲氧基丙酯) 1.471聚(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 1.471聚(丙烯酸甲酯) 1.472-1.480聚(甲基丙烯酸異丙酯)1.4728聚(1-癸烯) 1.4730聚(丙烯)(無規(guī)立構(gòu),密度0.8575克/立方厘米) 1.4735聚(乙烯基仲丁基醚)(全同立構(gòu))1.4740聚(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1.4740聚(氧亞乙基氧琥珀?;?(聚(琥珀酸乙烯酯))1.4744聚(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1.4746聚(乙烯-共-丙烯)(EPR橡膠) 1.4748-1.48聚(甲基丙烯酸十六烷酯) 1.4750聚(甲酸乙烯基酯)1.4757聚(甲基丙烯酸2-氟乙酯) 1.4768聚(甲基丙烯酸異丁酯)1.477乙基纖維素 1.479聚(乙烯醇縮乙醛)1.48-1.50纖維素乙酸酯1.48-1.50纖維素三丙酸酯 1.48-1.49聚(氧亞甲基)1.48聚(乙烯醇縮丁醛)1.48-1.49聚(甲基丙烯酸正己酯)1.4813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1.483聚(二甲基丙烯酸亞乙酯) 1.4831聚(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 1.4833聚(氧亞乙基氧馬來酰基) 1.4840(聚(乙烯馬來酸酯))聚(甲基丙烯酸正丙酯)1.484聚(甲基丙烯酸3,3,5-三甲基環(huán)己酯) 1.485聚(甲基丙烯酸乙酯) 1.485聚(甲基丙烯酸2-硝基-2-甲基丙酯) 1.4868聚(甲基丙烯酸三乙基甲酯)1.4889聚(甲基丙烯酸1,1-二乙基丙酯) 1.4889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1.4893聚(2-癸基-1,3-丁二烯) 1.4899聚(乙烯醇) 1.49-1.53聚(甲基丙烯酸甘醇酸乙酯)1.4903聚(甲基丙烯酸3-甲基環(huán)己酯) 1.4947聚(α-乙氧基丙烯酸環(huán)己酯) 1.4969甲基纖維素(低粘度) 1.497聚(甲基丙烯酸4-甲基環(huán)己酯) 1.4975聚(二甲基丙烯酸1,10-癸二醇酯) 1.4990聚(氨基甲酸酯) 1.5-1.6聚(1,2-丁二烯) 1.5000聚(乙烯醇縮甲醛)1.50聚(2-溴-4-三氟甲基苯乙烯) 1.5纖維素硝酸酯1.50-1.514聚(α-氯代丙烯酸仲丁酯) 1.500聚(2-庚基-1,3-丁二烯) 1.5000聚(α-氯代丙烯酸乙酯) 1.502聚(2-異丙基-1,3-丁二烯)1.5028聚(甲基丙烯酸2-甲基環(huán)己酯) 1.5028聚(丙烯)(密度0.9075克/立方厘米) 1.5030聚(異丁烯) 1.505-1.51聚(甲基丙烯酸龍腦酯)1.5059聚(2-叔丁基-1,3-丁二烯)1.5060聚(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1.5063聚(甲基丙烯酸環(huán)己酯)1.5066聚(環(huán)己二醇-1,4-二甲基丙烯酸酯)1.5067丁基橡膠(未硫化的) 1.508聚(甲基丙烯酸四氫糠酯) 1.5096杜仲膠(5) 1.509聚(乙烯)離聚體 1.51聚(氧乙烯)(高分子量)1.51-1.54聚(乙烯)(密度0.914克/立方厘米) 1.51(密度0.94-0.945克/立方厘米) 1.52-1.53(密度0.965克/立方厘米) 1.545聚(甲基丙烯酸1-甲基環(huán)己酯) 1.5111聚(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 1.5119聚(氯乙酸乙烯基酯) 1.512聚(丁烯)(全同立構(gòu)) 1.5125聚(甲基丙烯酸乙烯酯)1.5129聚(N-丁基甲基丙烯酰胺) 1.5135杜仲膠(α) 1.514萜烯樹脂1.515聚(1,3-丁二烯) 1.5154紫膠1.51-1.53聚(α-氯代丙烯酸甲酯) 1.517聚(甲基丙烯酸2-氯乙酯) 1.517聚(甲基丙烯酸2-二乙基氨基乙酯) 1.5174聚(甲基丙烯酸2-氯環(huán)己酯)1.5179聚(1,3-丁二烯)(35%順式,56%反式,7%1,2-丁二烯) 1.5180天然橡膠1.519-1.52聚(甲基丙烯酸烯丙基酯) 1.5196聚(氯乙烯)+40%鄰苯二甲酸二辛酯1.52聚(丙烯腈) 1.521.5187聚(甲基丙烯腈) 1.52聚(1,3-丁二烯)(高順式型) 1.52聚(丁二烯-共-丙烯腈)1.52聚(甲基異丙烯基icetone) 1.5200聚(異戊二烯)1.521聚(酯)樹脂,剛性(約50%苯乙烯) 1.523-1.54聚(N-(2-甲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1.5246聚(2,3-二甲基丁二烯)(甲基橡膠) 1.525聚(氯乙烯-共-乙酸乙烯酯)(95/5-90/10)1.525-1.536聚(丙烯酸) 1.527聚(甲基丙烯酸1,3-二氯丙酯) 1.5270聚(甲基丙烯酸2-氯-1-(氯甲基)乙酯) 1.5270聚(丙烯醛) 1.529聚(1-乙烯基-2-吡咯烷酮) 1.53鹽酸橡膠1.53-1.55尼龍6尼龍6,6尼龍6,10(模塑)1.53(尼龍6-纖維1.515橫向,1.565沿纖維方向)聚(丁二烯-共-苯乙烯)(約30%苯乙烯)嵌段共聚物1.53聚(α-氯代丙烯酸環(huán)己酯) 1.532聚(α-氯代丙烯酸2-氯乙基酯) 1.533聚(丁二烯-共-苯乙烯)(約75/25) 1.535聚(甲基丙烯酸2-氨基乙酯)1.537聚(甲基丙烯酸糠酯) 1.5381蛋白質(zhì) 1.539-1.541聚(甲基丙烯酸丁基硫醇酯)1.5390聚(甲基丙烯酸1-苯基-正戊酯) 1.5396聚(N-甲基甲基丙烯酰胺) 1.5398纖維素 1.54聚(氯乙烯) 1.54-1.55脲甲醛樹脂 1.54-1.56聚(α-溴代丙烯酸仲丁酯) 1.542聚(α-溴代丙烯酸環(huán)己酯) 1.542聚(甲基丙烯酸2-溴乙酯) 1.5426聚(二氫松香酸) 1.544聚(松香酸) 1.546聚(甲基丙烯酸乙基硫醇酯)1.547聚(N-烯丙基甲基丙烯酰胺)1.5476聚(甲基丙烯酸1-苯基乙酯)1.5487聚(乙烯基呋喃) 1.55聚(2-乙烯基四氫呋喃)1.55聚(氯乙烯)+40%磷酸三甲苯酯1.55環(huán)氧樹脂1.55-1.60聚(甲基丙烯酸對甲氧基芐酯) 1.552聚(甲基丙烯酸異丙酯)1.552聚(對異丙基苯乙烯) 1.554聚(氯丁二烯)1.554-1.558聚(氧乙烯-α-苯甲酸酯-ω-甲基丙烯酸酯) 1.555聚(二甲基丙烯酸對,對’-亞二甲苯基酯) 1.5559聚(甲基丙烯酸1-苯基烯丙基酯)1.5573聚(甲基丙烯酸對-環(huán)己基苯酯) 1.5575聚(甲基丙烯酸2-苯基乙酯)1.5592聚(氧羰基氧基-1,4-亞苯基-1-丙基亞丁基-1,4-亞苯基 1.5602聚(甲基丙烯酸1-(鄰-氯苯基)乙酯) 1.5624聚(苯乙烯-共-馬來酸酐) 1.564聚(甲基丙烯酸1-苯基環(huán)己酯) 1.5645聚(氧羰基氧基-1,4-亞苯基-1,3-二甲基丁二烯-1,4-亞苯基)1.5671聚(α-溴代丙烯酸甲酯) 1.5672聚(甲基丙烯酸芐酯) 1.5680聚(甲基丙烯酸2-苯磺?;?乙酯) 1.5682聚(甲基丙烯酸間-甲酚酯) 1.5683聚(苯乙烯-共-丙烯腈)(約75/25) 1.57聚(氧羰基氧基-1,4-亞苯基異丁二烯-1,4-亞苯基) 1.5702聚(甲基丙烯酸鄰-甲氧基苯酯) 1.5705聚(甲基丙烯酸苯酯) 1.5706聚(甲基丙烯酸鄰-甲酚酯) 1.5707聚(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1.572聚(甲基丙烯酸2,3-二溴丙酯) 1.5739聚(氧羰基氧基-1,4-亞苯基-1-甲基丁二烯-1,4-亞苯基) 1.5745聚(氧-2,6-二甲基亞苯基)1.575聚(氧乙烯氧基對苯二甲酰)(無定形)1.5750(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結(jié)晶纖維1.51橫向1.64沿纖維方向)聚(苯甲酸乙烯酯)1.5775聚(氧羰基氧基-1,4-亞苯基丁二烯-1,4-亞苯基)1.5792聚(甲基丙烯酸1,2-二苯基乙酯) 1.5816聚(甲基丙烯酸鄰-氯芐基酯) 1.5823聚(氧羰基氧基-1,4-亞苯基-仲丁二烯-1,4-亞苯基) 1.5827聚(氧季戊四醇氧基鄰苯二甲酰)1.584聚(甲基丙烯酸間-硝基芐酯) 1.5845聚(氧羰基氧基-1,4-亞苯基異亞丙基-1,4-亞苯基) 1.5850聚(N-(2-苯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 1.5857聚(4-甲氧基-2-甲基苯乙烯) 1.5868聚(鄰-甲基苯乙烯) 1.5874聚(苯乙烯) 1.59-1.592聚(氧羰基氧基-1,4-亞苯基環(huán)亞己基-1,4-亞苯基) 1.5900聚(鄰-甲氧基苯乙烯) 1.5932聚(甲基丙烯酸二苯基甲酯)1.5933聚(氧羰基氧基-1,4-亞苯基亞乙基-1,4-亞苯基)1.5937聚(甲基丙烯酸對-溴苯酯) 1.5964聚(N-芐基甲基丙烯酰胺) 1.5965聚(對-甲氧基苯乙烯) 1.5967硬橡膠(32%硫) 1.6聚(偏氯乙烯)1.60-1.63聚(硫化物)(“Thiokol”) 1.6-1.7聚(甲基丙烯酸鄰-氯二苯基甲酯) 1.6040聚(氧羰基氧基-1,4-(2,6-二氯)亞苯基異亞丙基-1,4-(2,6-二 1.6056氯)亞苯基)聚(氧羰基氧基雙(1,4-(3,5-二氯亞苯基)) 1.6056聚(甲基丙烯酸五氯苯酯) 1.608聚(鄰-氯苯乙烯) 1.6098聚(α-溴代丙烯酸苯酯) 1.612聚(對-二乙烯基苯) 1.6150
本發(fā)明的虹彩膜也可通過萘二酸基聚酯或共聚聚酯樹脂與選自折光指數(shù)至少相差約0.03,優(yōu)選至少0.06的不同的透明萘二酸基聚酯的其擠塑而得到。
本發(fā)明虹彩膜的最外層可與光學芯用樹脂相同或不相同。例如,最外層可包含聚酯或共聚聚酯樹脂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酯或二醇改性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如PETG聚酯。
本發(fā)明的虹彩膜的層數(shù)為至少10層,優(yōu)選至少35層,而最優(yōu)選至少約70層。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組合涉及擁有以不同的透明熱塑性樹脂材料作為相鄰接觸層的光學芯的虹彩膜,其中材料之一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或共聚聚酯,而另一材料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共聚聚酯,其中最外層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PETG聚酯。
采用粘膠帶限制膜的一個表面的方法來試驗虹彩膜的抗脫層性。第二片粘膠帶貼在虹彩膜的另一表面上。然后揭去第二片粘膠帶,并記下脫層的任何顯示。如果未觀察到脫層,則重貼膠帶和重復試驗直到試驗?zāi)け黄茐???刹捎镁哂胁煌承缘牟煌衬z帶以更充分地區(qū)分各種虹彩膜結(jié)構(gòu)間的差異。此外,試驗?zāi)た稍谠囼炃敖?jīng)溶劑浸漬或可經(jīng)劃痕以使該試驗在更苛刻條件下進行。采用特定的膠帶,記錄被拉壞的試驗?zāi)?shù)。該試驗方法的說明可在美國專利5089318中查到。
為了試驗虹彩膜的耐溶劑性,將試驗?zāi)そ胨笤囼灥娜軇┲小S^察試驗?zāi)ゎ伾淖兓?,溶劑開始影響試驗?zāi)ず绮暑伾臅r間以及顏色變化的情況。記錄顏色開始變化的時間和在設(shè)定時間間隔內(nèi)顏色變化的情況。這一試驗通常進行七天為一周期,并記錄整個七天內(nèi)觀察到的情況。在七天的末尾,將試驗?zāi)娜軇┲腥〕霾⑹蛊涓稍?4小時。經(jīng)24小時干燥后,試驗者記下虹彩膜顏色怎樣變化的。這一數(shù)據(jù)稱為“顏色回復”。
為了試驗虹彩膜的熱收縮率,從所要試驗的膜中切下2英寸×2英寸試驗?zāi)?。采用分光光度計測定該試片的顏色。測定數(shù)據(jù)包括主波長(DWL)、峰波長(PWL)和試樣的峰反射%。然后將試樣放在加熱爐中,在試驗溫度下放置15分鐘。然后從爐中取出試樣。采用尺子測量試樣,確定試驗?zāi)な湛s百分比。再測定試樣顏色,記錄DWL,PWL和峰反射的變化。也以試驗者觀察方法對經(jīng)加熱處理過試樣的顏色與試驗材料原先的顏色作比較。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可確定試驗?zāi)ゎ伾_始變化的溫度。這一數(shù)值稱為“顏色改變溫度”。
實施例1—虹彩膜IF(1—4)將由第一臺擠塑機擠塑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熱塑性聚酯與由第二臺擠塑機擠塑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供給供料頭形成不同厚度的四種薄膜(IF(1)=1.1密耳(28微米),IF(2)=1.2密耳(30微米),IF(3)=1.3密耳(33微米),IF(4)=1.4密耳(36微米)),每種薄膜是由226層光學層和2層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表皮層所構(gòu)成的(見表2)。這些薄膜呈鮮艷的虹彩色,并具有相同的性質(zhì)。這些薄膜的耐溶劑性和溫度穩(wěn)定性列于表3和表4中。
表2IF(1—4)的顏色和厚度
表3IF(1—4)的性質(zhì)
表4IF(1—4)的耐溶劑性
表中符號說明N—未變化;CS—顏色變化(由于溶劑浸漬,試樣已開始改變顏色);CC—顏色改變(由于溶劑浸漬,顏色完全改變);CL—顏色消失。
顏色回復試樣從溶劑中取出并干燥后,材料的外觀。
優(yōu)異—材料回復到初始外觀狀態(tài)良好—顏色回復但顏色有一些變化一般—顏色有一定的回復但變化明顯。
無—顏色未回復顏色消失—當從溶劑中取出時,材料已失去了虹彩顏色。
按照上述步驟,采用Scotch 396剝離膠帶再對IF(1—4)進行脫層試驗。第一次揭去膠帶后,外層就發(fā)生脫層,而光學芯揭去膠帶5次后才發(fā)生脫層。
實施例2-虹彩膜IF(5—8)
將由第一臺擠塑機擠塑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熱塑性聚酯與由第二臺擠塑機擠塑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供給供料頭形成不同厚度的四種薄膜(IF(5)=1.1密耳(28微米),IF(6)=1.2密耳(30微米),IF(7)=1.3密耳(33微米),IF(8)=1.4密耳(36微米)),每種薄膜是由226層光學層和2層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表皮層所構(gòu)成的(見表5)。這些薄膜呈鮮艷的虹彩色,并具有相同的性質(zhì)。這些薄膜的耐溶劑性和溫度穩(wěn)定性列于表6和表7中。
表5IF(5—8)的顏色和厚度
表6IF(5—8)的性質(zhì)
表7IF(5—8)的耐溶劑性
表中符號說明見表4按照上述步驟,采用Scotch396剝離膠帶再對IF(5—8)進行脫層試驗。在第一次揭去膠帶后表皮層和光學芯都發(fā)生脫層。
實施例3—虹彩膜IF(9—12)將由第一臺擠塑機擠塑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熱塑性聚酯與由第二臺擠塑機擠塑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供給供料頭形成不同厚度的四種薄膜(IF(9)=1.1密耳(28微米),IF(10)=1.2密耳(30微米),IF(11)=1.3密耳(33微米),IF(12)=1.4密耳(36微米)),每種薄膜是由226層光學層和2層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酯表皮層所構(gòu)成的(見表8)。這些薄膜呈鮮艷的虹彩色,并具有相同的性質(zhì)。這些薄膜的耐溶劑性和溫度穩(wěn)定性列于表9和表10中。
表8—IF(9—12)的顏色和厚度
表9—IF(9—12)的性質(zhì)
表10—IF(9—12)的耐溶劑性
表中符號說明見表4按照上述步驟,采用Scotch396剝離膠帶再對IF(9—12)進行脫層試驗。在10次重復揭去膠帶后,表皮層和光學芯未發(fā)生脫層。
實施例4—虹彩膜IF(13—18)將由一臺擠塑機擠塑的樹脂A與由另一臺擠塑機擠塑的樹脂B供給供料頭形成五種薄膜,如表11所列的IF(13—18)。每種薄膜由100層構(gòu)成,厚度約1.1密耳(28微米)。
表11
與IF(13—15)相比較,表明IF(16—18)具有更好的抗脫層性、溫度穩(wěn)定性和耐溶劑性(至少一種溶劑)。
已通過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對本發(fā)明作了說明,但正如技術(shù)熟練人員所了解的本發(fā)明具有更廣泛的用途。因此,本發(fā)明范圍只是由下列權(quán)利要求書所限定。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至少10層極薄的、厚度大體均勻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所述各層間通常是相互平行的,相鄰接觸層是由不同的透明熱塑性樹脂材料構(gòu)成的,其中一種材料是萘二酸酯基聚酯或共聚聚酯樹脂,相鄰接觸層的折光指數(shù)相差至少約0.03。
2.權(quán)利要求1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萘二酸酯基聚酯或共聚聚酯是萘二羧酸酯基聚酯或共聚聚酯。
3.權(quán)利要求2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萘二羧酸酯基聚酯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4.權(quán)利要求2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萘二羧酸酯基聚酯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
5.權(quán)利要求2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萘二羧酸酯基共聚聚酯包括萘二甲酸乙二酯。
6.權(quán)利要求2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萘二羧酸酯基共聚聚酯包括萘二甲酸丁二酯。
7.權(quán)利要求2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萘二羧酸酯基共聚聚酯包括萘二甲酸乙二酯和萘二甲酸丁二酯。
8.權(quán)利要求2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萘二羧酸酯基共聚聚酯由萘二甲酸乙二酯和萘二甲酸丁二酯所組成。
9.權(quán)利要求1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其它熱塑性樹脂材料是對苯二甲酸酯熱塑性聚酯。
10.權(quán)利要求9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對苯二甲酸酯熱塑性聚酯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11.權(quán)利要求1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虹彩膜最外層包括聚酯或共聚聚酯樹脂。
12.權(quán)利要求11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虹彩膜的最外層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13.權(quán)利要求1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所述虹彩膜的最外層包括PETG聚酯。
14.權(quán)利要求1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有至少35層。
15.權(quán)利要求1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有至少70層。
16.權(quán)利要求15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相鄰接觸層的折光指數(shù)相差至少0.06。
17.至少10層極薄的、厚度大體均勻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所述各層間是相互平行的,相鄰接觸層是不同的透明熱塑性樹脂材料,其中之一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或共聚聚酯,而另一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酯或共聚聚酯,其中最外層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PETG聚酯。
18.權(quán)利要求17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相鄰接觸層之一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
19.權(quán)利要求17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其中相鄰接觸層之一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酯。
全文摘要
公開了一種至少10層、厚度大體均勻的透明熱塑性樹脂層合膜,所述各層間通常是相互平行的,相鄰接觸層是由不同的透明熱塑性樹脂材料構(gòu)成的,其中之一是萘二酸基聚酯或共聚聚酯樹脂,相鄰接觸層的折光指數(shù)相差至少約0.03。
文檔編號B32B27/36GK1330589SQ99814647
公開日2002年1月9日 申請日期1999年11月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8年11月16日
發(fā)明者S·I·艾倫, R·夏蒂 申請人:恩格爾哈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