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墨盒以及采用該墨盒的噴墨打印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噴墨打印機中所用的、向打印頭供給油墨的墨盒,以及采用該墨盒的噴墨打印機的發(fā)明。
由于噴墨打印機打印時噪音較小,且能形成高密度的細小墨滴,因此現在被廣泛使用于包括彩色打印在內的各種打印。
噴墨打印機,一般都具有裝在托架上、在記錄紙寬度方向移動的噴墨式打印頭,以及使記錄紙相對于打印頭的移動方向垂直移動的送紙裝置,打印頭根據打印數據噴出墨滴,在記錄紙上進行記錄。
如在托架上裝載能噴出例如黑色、黃色、青紫色、深紅色等各種墨滴的打印頭,則不但可以進行黑白打印,而且可以通過改變各色油墨的噴出比例,進行全色打印。
另一方面,在例如供辦公或業(yè)務用的這類打印機中,為了適應大量打印的需要,就必須配置大量的墨盒,因此就產生了將墨盒放置在設于例如裝置主體一側的墨盒架上的打印機。
在裝載打印頭的托架上設置副墨盒,各種油墨通過油墨補給管從上述各墨盒供給各副墨盒,再從各副墨盒分別供給各打印頭。
但是,現在社會上對托架的掃描距離長、能在更大的紙張上進行打印的打印機的需求很大。在這樣的打印機中,為了提高處理量,打印頭的噴嘴越來越多。
另外,為了提高處理量,需要有能在打印中,依次從墨盒對裝在托架上的各副墨盒補給油墨、再穩(wěn)定地從各副墨盒向各打印頭供給油墨的打印機。
在這樣的打印機中,由于托架的掃描距離大,各油墨補給管的延伸距離必然增大。而且由于如上所述,打印頭的噴嘴變多了,因此油墨的耗費增加,連接墨盒與副墨盒的各油墨補給管內的油墨動壓力(壓力損失)增大,產生了給副墨盒的油墨補給量不足的技術課題。
解決上述技術課題的方案之一是,例如在墨盒一側外加氣壓,用氣壓強制性地發(fā)生從墨盒至副墨盒的油墨流,從而給副墨盒充分地供給油墨。
圖36是表示這類噴墨打印機所用的現有的墨盒結構的截面圖。在圖36中,符號81表示構成墨盒外廓的外殼,該外殼81是用合成樹脂通過吹塑(中空成型)一體形成的,形如所謂的廣口瓶。
在其開口部82,通過圓環(huán)83嵌著圓柱形的帽蓋部件84,上述帽蓋部件84與圓環(huán)83使得外殼81內處于氣密狀態(tài),在外殼81內形成壓力室85。
在圓柱形的上述帽蓋部件84的中央部,形成有球閥構成的油墨引出部86,放置在外殼81中、內部封裝有油墨、用可撓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87中的油墨,可經由上述油墨引出部86引出至外面。
在上述帽蓋部件84的一部分,形成有空氣引入口89。在該空氣引入口89中,裝著橡膠栓88,在該橡膠栓88的中央部,開設有在該墨盒未對打印機進行充填狀態(tài)下被閉塞的貫穿孔88a。
根據這樣的結構,在墨盒對打印機進行充填時,設置于打印機上的、圖中未表示出的中空針可以穿入上述橡膠栓88的貫穿孔88a,加壓空氣可通過中空針引入上述壓力室85。
這樣,加壓空氣通過中空針引入上述壓力室85,封裝在油墨袋87中的油墨受到壓力,被通過油墨引出部86引出到外部。
但是,具有上述現有的結構的墨盒存在著下述幾個應當解決的課題。
第1個課題是,在具有上述現有結構的墨盒中,構成其外廓的外殼是吹塑一體成型的,因此其結構如圖36所示,油墨袋87是成一體地裝在形成油墨補給閥86與空氣引入閥88的圓柱形栓體84上的。
栓體84是在尚未封裝油墨的油墨袋87插入外殼81的狀態(tài)下隔著通過圓環(huán)83壓入外殼81的開口部82的。然后,通過上述油墨補給管86從外部將油墨注入油墨袋87,制成商品墨盒。
這樣,在具有現有結構的墨盒中,由于構成其外廓的外殼是通過吹塑一體成型的,因此很難將預先封裝好油墨的油墨袋裝在外殼內,必須在以后的工序中再向油墨袋中注入油墨。
由于在打印機工作時外殼內要經受一定的壓力,因此外殼必須能經受住該壓力、不致變形。所以,為了確保外殼的強度,外殼最好制成例如圖36所示的圓柱形的所謂廣口瓶的形狀。
但是,這樣的外形存在著所占體積太大的問題,這就使得必須將各色墨盒并列設置的這類打印機的布局設計令人頭痛。
另一方面,為了確保外殼的強度,可以考慮采取增加外殼的壁厚的方法,但是這樣做要增加構成外殼的合成樹脂的用量,難以節(jié)省資源。
另外,為了降低合成樹脂的用量,可以考慮在外殼的一部分上一體形成加強筋,但是在采用上述的吹塑成型時,一般說來要在例如外殼內部形成加強筋是相當困難的。
第2個課題是,在具有上述現有結構的墨盒裝在打印機中進行油墨補給、然后從打印機中取下時,由于上述橡膠栓88上形成的貫穿孔88a因其彈性而直接閉塞,因此壓力室85內還殘留有加壓空氣。
這樣,殘留在壓力室85內的加壓空氣始終處于對油墨袋87加壓的狀態(tài)。
因此,在無意或有意,例如用筆記用具的尖端壓押構成油墨引出部86的上述球時,油墨袋中87中的油墨油墨便會噴出,將其周圍弄臟。
即使沒有進行上述操作,也有可能會有少量的油墨從油墨引出部86漏出。
所以,為了對這類問題防患于未然,在將墨盒從打印機中取下時,必須用例如注射針之類的中空針插入上述橡膠栓88的貫穿孔88a,主動地使壓力室85內的氣壓開放。
但是,上述的壓力開放操作會讓使用者不勝其煩,很難付諸實用。
另外,在具有上述現有結構的墨盒在未裝在打印機中時的保管狀態(tài)下,在保管場所的環(huán)境溫度發(fā)生變化,特別是環(huán)境溫度上升時,壓力室85內的氣壓也會上升,同樣會產生有少量的油墨從油墨引出部86漏出的問題。
另一方面,對于將加壓空氣引入外殼使油墨送出的墨盒而言,理所當然,其結構必須能讓外殼在長期使用中保持氣密狀態(tài),特別是還要考慮到組裝方便,以及拆卸、再使用方便的問題,現在對這方面的要求很高。
此外,采用了具有上述結構的墨盒的噴墨打印機,如所周知,在主要用于打印文字數據的情況下,用黑油墨,在主要用于彩色打印的情況下,要用黃色、紅色、青紫色等各色油墨。
各色油墨,如前面已說明過的那樣,要封裝入可撓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內,這種油墨袋要以裝在構成外廓的墨盒外殼內的形式提供。各墨盒的外形大致差不多,封裝在各袋中的油墨量也大致相同。
但是,在打印機所打印的印刷品大部分是例如文字數據的情況下,彩色油墨的用量與使用頻率較低,因此,與黑色墨盒相比,各彩色墨盒用到油墨用盡的期間相當長。
因此,就會發(fā)生在各彩色墨盒用到油墨用盡之前,由于使用期限已到而必須更換新墨盒的情況。
反之,在彩色圖象的打印較多的使用狀態(tài)下,黑色油墨的用量與使用頻率較低,因此,與彩色墨盒相比,黑色墨盒用到油墨用盡的期間相當長。同樣地,就會發(fā)生盡管黑色墨盒中還有油墨但使用期限已到的情況。
因此,不僅對使用者而言運行費用太高,而且由于在廢棄的墨盒內殘存著不少的油墨,還要增加廢棄物處理的負擔。
為了減輕運行費用與廢棄物處理負擔,可以考慮提供墨盒內封裝的油墨量較少的墨盒,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調整裝置來減少墨盒內油墨的封裝量。
因為墨盒要裝在打印機的固定器上,所以放置油墨袋的墨盒外殼的外部形狀,與油墨量的多少無關,必須是同一形狀。這樣,在封裝較少油墨的墨盒中,墨盒外殼與油墨袋之間就會產生較大的間隙。
這樣,在例如墨盒搬運時受到振動的情況下,油墨袋就會在墨盒外殼內移動,特別是在受到比較強烈的沖擊的情況下,可能會造成油墨袋破損的問題。
也可以考慮讓墨盒外殼的尺寸相同,只是根據封裝的油墨量改變外殼內的尺寸與形狀,但如采用這種方法,制造外殼用的模具等必須分別準備,這又會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的問題。
在用加壓空氣將油墨從墨盒中壓出、可如上所述有選擇地利用大量與少量的油墨袋的打印機中,特別是在采用少量的墨盒的情況下,就必須在該墨盒外殼中引入大量的加壓空氣才行。
這樣,在例如打印機接通電源開始工作的情況下,要過很長時間才能進入可打印的狀態(tài),這樣便會產生處理量降低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開發(fā)完成的,本發(fā)明的第1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更加簡化包括油墨袋在內的墨盒外殼組裝工藝、且能容易地將用盡的墨盒外殼拆卸再使用、從而節(jié)省資源的墨盒。
本發(fā)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一種通過氣壓補給油墨的墨盒,這種墨盒能防止上述殘留氣壓或環(huán)境變化造成的油墨排出與泄漏。
本發(fā)明的第3目的是提供一種能穩(wěn)定地確保外殼內氣密狀態(tài),而且組裝、拆卸方便的墨盒。
本發(fā)明的第4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有效地防止,特別是封裝少量油墨的墨盒可能發(fā)生的、因碰撞造成油墨袋破損的墨盒。
本發(fā)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加壓空氣將油墨從墨盒中壓出的打印機,這種打印機即使在采用少量的墨盒時,也不會降低處理量。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適于采用上述墨盒的噴墨打印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用墨盒的第1實施例是一種打印機所用的墨盒,這種墨盒被加上由空氣加壓泵產生的氣壓后,通過上述氣壓的作用將油墨提供給打印頭,上述墨盒中裝有內部封裝油墨、由可撓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墨盒的外廓部件至少由第1外廓部件與第2外廓部件接合而成,相互之間處于氣密狀態(tài),上述空氣加壓泵產生的氣壓加至上述外廓部件與上述油墨袋形成的壓力室內。
在這種情況下,上述第1外廓部件與第2外廓部件最好通過振動熔敷相互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
在采用該振動熔敷時,最好在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殼的周緣,形成沿整個周緣的大致成一面的一系列被熔敷面,在作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上外殼的周緣,形成與下外殼的周緣的上述一系列被熔敷面相接的摩擦熔敷的一系列引向振子。
最好在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殼的周緣,沿上述一系列的被熔敷面的外周,再一體形成前沿部。
另外,最好在上述第1外廓部件與/或第2外廓部件形成壓力室的面上,事先形成阻止氣壓造成變形的加強筋。
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墨盒也可以采用上述第1外廓部件與第2外廓部件通過熱熔敷相互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的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在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殼的周緣,形成沿整個周緣的大致成一面的一系列被熔敷面,作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熱熔敷薄膜與下外殼的周緣的上述一系列被熔敷面熱熔敷。
另外,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熱熔敷薄膜最好具有從外部覆蓋上去的加強部件。
最好在上述加強部件的周緣,一體形成可裝上與脫離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殼的周緣的扣合部。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再在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形成壓力室的面上,事先形成阻止氣壓造成變形的加強筋。
此外,還可以在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殼的周緣,形成沿整個周緣的一系列被密合面,在作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蓋體的周緣,形成與下外殼的周緣的上述一系列被密合面相密合的密合面,在上述蓋體上,一體形成可裝上與脫離下外殼的周緣的扣合部,通過上述扣合部的作用,使外殼與蓋體之間相互保持氣密狀態(tài)。
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墨盒,外廓部件至少由第1外廓部件與第2外廓部件接合而成,相互之間處于氣密狀態(tài),空氣加壓泵產生的氣壓加至該外廓部件與油墨袋形成的壓力室內。
上述第1外廓部件與第2外廓部件可以通過振動熔敷相互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
第1外廓部件與第2外廓部件也可以采用通過熱熔敷相互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的結構。
另外,還可以讓第2外廓部件上形成的密合面與第1外廓部件上形成的一系列被密合面密合,使兩者相互保持氣密狀態(tài)。
在以例如下外殼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以例如蓋體作為第2外廓部件的情況下,在下外殼內裝上預先封裝了油墨的油墨袋,在這種狀態(tài)下再用上述方法裝上作為上外殼的蓋體,使其成氣密狀態(tài),即可制成商品墨盒。
因此,包括油墨袋在內的墨盒外殼的組裝工藝可以變得更加簡單,可以提高這種產品的生產率。
由于墨盒的外廓是由第1外廓部件與第2外廓部件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構成的,因此用盡了的墨盒的拆卸與再使用很方便,可以節(jié)省資源。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墨盒是一種被加上由空氣加壓泵產生的氣壓后,通過上述氣壓的作用將油墨提供給打印頭的墨盒,上述墨盒中裝有內部封裝油墨、由可撓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在墨盒的外廓部件與上述油墨袋之間形成外加由空氣加壓泵產生的氣壓的壓力室,在墨盒的外廓部件上形成有引入由空氣加壓泵產生的加壓空氣的加壓空氣引入口,在上述油墨袋上裝有能將油墨從油墨袋中引出的油墨引出部,在將墨盒在打印機上拆下時,上述加壓空氣引入口開放,使上述壓力室與大氣連通,上述油墨引出部處于關閉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上述加壓空氣引入口最好與墨盒的外廓部件一體形成,由形成連通上述壓力室的空氣通道圓筒體構成。
裝在上述油墨袋上的油墨引出部,最好具有在裝在打印機上的情況下,與打印機的連接部相接、軸向后退、處于開啟狀態(tài)的閥門部件,在從打印機上取下時上述閥門部件軸向前進、保持關閉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在優(yōu)選實施例中,上述油墨引出部設有使上述閥門部件靠向軸向前進狀態(tài)的彈簧部件。
上述油墨引出部最好通過墨盒外廓部件上形成的開口部從上述外廓部件引出至外部,并在上述上述開口部與油墨引出部之間設置圓環(huán),還具有壓迫上述圓環(huán)、使開口部與油墨引出部之間密封的扣合部件。
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墨盒,在裝在打印機上的情況下,由空氣加壓泵產生的加壓空氣通過加壓空氣引入口引入壓力室,封裝在油墨袋中的油墨受到加壓空氣的作用,通過油墨引出部向打印機補給油墨。
另一方面,在墨盒從打印機上取下時,墨盒的外廓部件上形成的、例如由圓筒體構成的加壓空氣引入口開放,上述壓力室直接與大氣連通。這樣,對收納于其內部的油墨袋的壓力立即被釋放。
這樣便可以防止油墨通過裝在油墨袋上的油墨引出部排出或泄漏的問題。
由于墨盒在未裝在打印機中時的保管狀態(tài)下壓力室也始終是與大氣連通的,因此可以完全不受環(huán)境溫度變化的影響。
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例的墨盒是一種由可撓性材料形成的、內部封裝油墨的油墨袋,以及容納上述油墨袋、形成氣密狀態(tài)的墨盒外殼構成的,在裝在打印機上的狀態(tài)下加壓空氣可引入上述外殼內的打印機用墨盒,上述墨盒外殼由第1外殼與第2外殼構成,第1外殼與第2外殼通過上述第1外殼的開口邊緣形成的凸緣部與第2外殼上形成的鉤爪部件的扣合而接合。
在優(yōu)選實施例中,油墨袋放置在上述第1外殼內,該外殼的開口邊緣用薄膜部件封閉,形成氣密狀態(tài),上述第2外殼是抑制薄膜部件受加壓空氣而鼓出的蓋體。
在這種情況下,上述鉤爪部件上最好形成在第1外殼與第2外殼接合時,越過第1外殼上形成的上述凸緣部,與該凸緣部扣合的錐形面與扣合階梯部。
上述第2外殼最好由起蓋體作用的平面部以及與其垂直相交、一體形成的彎折部構成,在上述彎折部里面形成鉤爪部件。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沿上述彎折部里面相隔一定間隔形成若干個獨立的鉤爪部件,在第2外殼的平面部上與若干個獨立的鉤爪部件相對應的位置,沿上述彎折部分別形成窄長孔。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墨盒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第1外殼的開口邊緣被薄膜部件熱熔敷而封閉。
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例的墨盒,由可撓性材料形成的、內部封裝油墨的油墨袋,在放置于第1外殼內的狀態(tài)下,被薄膜部件封閉。
通過第2外殼與裝著油墨袋的第1外殼的接合,第2外殼起到了抑制薄膜部件受加壓空氣而鼓出的蓋體的作用。
這樣,可以通過上述薄膜部件確保墨盒的氣密狀態(tài),通過起蓋體作用的第2外殼有效地抑制薄膜部件受加壓空氣而鼓出。
另一方面,在第1外殼與第2外殼接合時,通過第1外殼的開口邊緣上形成的凸緣部與第2外殼上形成的鉤爪部件的扣合,兩者相互接合,構成墨盒的外廓。
這樣,墨盒的組裝與拆卸操作很容易,有利于提高各部件的再使用性。
由于第2外殼上形成的鉤爪部件形成于與起蓋體作用的平面部垂直相交彎折部里面,而且還形成了越過第1外殼上形成的上述凸緣部的錐形面與扣合階梯部,第1外廓與第2外廓是通過它們接合的,因此兩者的接合很容易,有利于使墨盒的組裝操作更加方便。
由于在第2外殼的平面部上與各獨立的鉤爪部件相對應的位置,沿上述彎折部分別形成有窄長孔,因此可以提高配置各鉤爪部件的上述彎折部的可撓性。這樣,該彎折部的可撓性可以有效地起到上述鉤爪部件的錐形面越過第1外廓的凸緣部時的退卻作用。
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將合成樹脂形成的兩個外殼進行接合時受到不合理的應力作用,例如使鉤爪部件的形成部分泛白或產生裂縫。
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墨盒,在其裝上打印機,向外殼內引入加壓空氣后,第2外殼的上述平面部會通過薄膜部件受到一定的向外側變形的作用,在與上述平面部垂直相交的彎折部的里面形成的鉤爪部件,受到平面部的變形作用,會向更內側傾倒。
因此,鉤爪部件更深地咬入第2外殼的上述凸緣部,可以更牢固地保持兩者的結合狀態(tài)。
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例的墨盒是一種由可撓性材料形成的、內部封裝油墨的油墨袋,以及構成容納上述油墨袋的外廓的墨盒外殼構成的打印機用墨盒,具有與上述油墨袋一起放置在墨盒外殼內的油墨袋壓押部件,通過上述壓押部件的體積來調整封裝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
在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上述油墨袋大致呈矩形四邊封閉的袋狀,與該油墨袋一起放置在墨盒外殼內的油墨袋壓押部件是中央部開有窗口的框形,框形的壓押部件分別壓押油墨袋的四邊。
在這種情況下,上述壓押部件與油墨袋的四邊相對向的面最好是向中央部形成的窗形開口變薄的傾斜面。
上述傾斜面最好是若干曲面,而且上述壓押部件最好用彈性材料制成。
另一方面,具有上述結構的墨盒,其墨盒外殼最好是氣密狀態(tài)的,在裝在打印機上的狀態(tài)下,向上述外殼內引入加壓空氣后,油墨袋即被氣壓加壓。
在這種情況下,上述墨盒外殼最好由第1外殼與第2外殼構成,將油墨袋與壓押部件放置于上述第1外殼內,用薄膜部件將該外殼的開口邊緣封閉后即形成氣密狀態(tài),同時上述第2外殼起抑制薄膜部件受到加壓空氣而鼓出的蓋體的作用。
另外,最好在第2外殼上形成具有在上述第1外殼與第2外殼接合時,越過第1外殼的開口邊緣形成的凸緣部、與該凸緣部扣合的錐形面與扣合階梯部的鉤爪部件。
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例的墨盒,由可撓性材料形成的、內部封裝油墨的油墨袋,與該油墨袋的壓押部件一起放置于第1外殼內,由壓押部件的體積對封裝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進行調整。
換句話說是要準備好若干種體積不同的壓押部件,根據封裝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選擇壓押部件,裝在墨盒外殼中,使油墨袋在外殼中沒有較大的間隙,差不多將外殼占滿。
這樣,盡管油墨的封裝量有多有少,但均可有效地阻止油墨袋在墨盒外殼中自由移動,這樣便可避免上面所述的在墨盒運輸時受到碰撞,油墨袋在墨盒外殼中自由移動而導致油墨袋受損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采用中央部形成有窗形開口的上述壓押部件,袋狀的內部封裝有油墨的油墨袋在其中央部之外的周緣部便可被上述壓押部件所保持。
因此,壓押部件可以沿油墨袋的外形合理地放置在外殼內,有利于更好地在例如受到碰撞時保持油墨袋。
如向墨盒外殼內引入加壓空氣的墨盒采用上述結構,則由于放置的壓押部件的體積是根據封裝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而選擇的,因此可以將引入墨盒外殼內的加壓空氣的量確定在一定范圍內。
這樣,即使使用了小容量的墨盒,也可以避免打印機接通工作電源后的長時間待機狀態(tài),有利于提高處理量。
最后,可裝、拆地裝有具有上述結構的墨盒的本發(fā)明的噴墨打印機,具有裝在托架上、在記錄紙的寬度方向往復移動的打印頭,以及與上述打印頭一起裝在托架上、通過油墨補給通道接受從墨盒來的油墨補給、向上述打印頭供給油墨的副墨盒,油墨通過加至上述墨盒的氣壓的作用,從墨盒補給到上述副墨盒。
在這種情況下,從上述墨盒至副墨盒的油墨補給通道最好由有可撓性的油墨補給管構成。
在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在上述墨盒與副墨盒之間的油墨補給通道中,設置有油墨補給閥,上述油墨補給閥根據檢測副墨盒內的油墨量的油墨量檢測裝置生成的控制信號開閉。
在可裝拆地裝載上述墨盒的墨盒保持器上,最好具有在裝著墨盒的狀態(tài)下,緊貼形成與墨盒的壓力室連通的空氣通道的圓筒體的外周面,與其連接的環(huán)狀密封部件。
另一方面,在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在可裝拆地裝載上述墨盒的墨盒保持器上,具有在裝上了墨盒的狀態(tài)下與墨盒的油墨引出部相接,軸向后退,成開啟狀態(tài)的開關閥,上述開關閥在墨盒保持器未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軸向前進,保持關閉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上述開關閥最好具有形成油墨引入孔的中空針,以及可滑動地設置于上述中空針的外周圍、在墨盒保持器未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受彈性部件的彈力而移動至閉塞上述中空針所形成的油墨引入孔的環(huán)狀的滑動部件。
本發(fā)明的裝上了墨盒的上述噴墨打印機,可以通過加壓空氣的作用,對裝載在托架上的副墨盒進行必要、充分的油墨補給。
這樣,即使是要從墨盒通過可撓性的油墨補給管向副墨盒補給油墨的打印機,也可以不受油墨補給管的動壓影響,連續(xù)地進行打印。
由于在打印機的墨盒保持器上設有在墨盒保持器未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軸向前進,保持關閉狀態(tài)的開關閥,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在墨盒保持器未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油墨從副墨盒逆流、泄漏,從而防止油墨造成污染。
圖1是表示能使用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噴墨打印機的一個實例的俯視圖。
圖2是表示從圖1所示的打印機的墨盒至打印頭的油墨供給系統的示意圖。
圖3是表示構成本發(fā)明的墨盒外廓的下外殼結構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構成本發(fā)明的墨盒外廓的上外殼結構的立體圖。
圖5(A)和圖5(B)是圖3與圖4所示的各外殼的角部的放大圖。
圖6是表示通過振動熔敷將上外殼與下外殼接合的截面圖。
圖7是從圖6的A-A線向箭頭方向看的截面圖。
圖8(A)和圖8(B)是表示上外殼與下外殼振動熔敷時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9(A)和圖9(B)是表示將熱熔敷薄膜熔敷在下外殼開口上面時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10是蓋體上形成的緊貼面與下外殼上形成的被緊貼面相互緊貼,保持氣密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11是表示墨盒從打印機的墨盒保持器上卸下狀態(tài)的截面圖。
圖12是表示墨盒裝上打印機的墨盒保持器狀態(tài)的截面圖。
圖1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
圖14是從圖13的B-B線向箭頭方向看的墨盒放大截面圖。
圖15是放置在圖13所示的墨盒內的油墨袋結構的立體圖。
圖16是通過薄膜部件將油墨袋封裝在下外殼內狀態(tài)的部分放大截面圖。
圖17是向里面方向看的上外殼角部的立體圖。
圖18是從上面方向看的上外殼角部的立體圖。
圖19是從上外殼一側看的整個墨盒的立體圖。
圖20是表示墨盒的一側端部與設置在墨盒保持器上的連接機構的截面圖。
圖21是表示墨盒保持器上設置的連接機構的立體圖。
圖22(A)和圖22(B)是表示墨盒一側的油墨引出栓與墨盒保持器一側的油墨引出管結構的截面圖。
圖23是表示裝在墨盒一側的電路板的裝著狀態(tài)的放大立體圖。
圖24(A)和圖24(B)是表示圖23所示的電路板的外觀結構的放大立體圖。
圖25是表示與油墨袋一起放置在墨盒內的壓押部件外觀結構的立體圖。
圖26(A)、圖26(B)和圖26(C)是圖25所示的壓押部件的主視圖及其截面圖。
圖27是表示封裝少量油墨的油墨袋與壓押部件一起放置在外殼內狀態(tài)的墨盒截面圖。
圖2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29是表示沿圖28的E-E線的截面結構的附圖。
圖30是用墨盒的周緣部的夾持結構表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另一種優(yōu)選實施例的截面圖。
圖31是用墨盒的周緣部的夾持結構表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又一種優(yōu)選實施例的截面圖。
圖32表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另一種優(yōu)選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33是表示沿圖32的F-F線的截面結構的附圖。
圖34是用墨盒的周緣部的夾持結構表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另外一種實施例的截面圖。
圖35是用墨盒的周緣部的夾持結構表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還有一種實施例的截面圖。
圖36是表示現有的墨盒的一個實例的截面圖。
下面,參照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各實施例的墨盒以及用該墨盒的噴墨打印機進行說明。首先,圖1用俯視圖表示了可使用本發(fā)明的各實施例的墨盒的噴墨打印機的實例。
在圖1中,符號1表示托架,該托架1通過由托架馬達2驅動的牙輪皮帶3被掃描引導部件4引導,在送紙部件5的長度方向,即記錄紙的寬度方向,也就是主掃描方向往復移動。
雖然圖1中未表示出,在托架1的與送紙部件5相對向的面上,裝著后面將要說明的噴墨式打印頭6。在托架1上裝著為上述打印頭供給油墨用的副墨盒7a~7d。
該副墨盒7a~7d,在本實施例中,共有4個,分別與油墨相對應,其內部可臨時存貯不同的油墨。
黑色、黃色、青紫色與深紅色的各油墨,分別通過可撓性的油墨補給管10、10、……從裝在裝置主體上的墨盒保持器8上所裝的墨盒,即主墨盒9a~9d,供給至各副墨盒7a~7d。
另一方面,在上述托架1的移動路線上的非打印部位(原來位置),設置著能封閉打印頭的噴嘴形成面的帽蓋裝置11,在該帽蓋裝置11的上面,裝著能封閉上述打印頭的噴嘴形成面的、橡膠等可撓性材料制成的帽蓋部件11a。
托架1移動至原來位置時,打印頭的噴嘴形成面可以被上述帽蓋部件11a封閉。
該帽蓋部件11a的功能是在打印機不工作時封閉打印頭的噴嘴形成面,起防止噴嘴開口干燥的蓋體作用。雖然圖中未表示出,但該帽蓋部件11a與吸氣泵(管泵)的管子一端相連接,吸氣泵產生的負壓作用于打印頭,將油墨從打印頭吸出,進行清掃。
在與帽蓋裝置11相鄰接的打印部位,設置有橡膠等彈性材料制成的清掃部件12,能在必要時對打印頭的噴嘴形成面進行擦拭、清掃。
圖2是表示裝在圖1所示的打印機上的油墨供給系統的示意圖,下面,同時參照分別用同一符號表示各相當部件的圖1,對該油墨供給系統進行說明。
在圖1與圖2中,符號21表示構成加壓裝置的空氣加壓泵,經該空氣加壓泵21加壓的空氣供給壓力調整閥22,再通過壓力檢測器23分別供給各主墨盒9a~9d(在圖2中以9為代表來表示,下面有時也單以9為代表進行說明)。
上述壓力調整閥22的功能是,在經空氣加壓泵21加壓的空氣壓力達到一定范圍以上時,將壓力釋放,使各主墨盒9a~9d的氣壓維持在一定的范圍內。
上述壓力檢測器23的功能是,對經空氣加壓泵21加壓的空氣壓力進行檢測,對空氣加壓泵21的驅動進行控制。
這就是說,在測出經空氣加壓泵21加壓的空氣壓力達到一定壓力時,據此停止對空氣加壓泵21的驅動,同時在壓力檢測器23測出氣壓在一定壓力以下時,進行控制,對空氣加壓泵21進行驅動,這樣反復進行,使上述各主墨盒9a~9d的氣壓維持在一定的范圍內。
上述主墨盒9的詳細結構將在后面說明,其大概結構如圖2所示,其外廓形成氣密狀態(tài),其內部裝著封裝油墨的、可撓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24。
主墨盒9與油墨袋24形成的空間構成了壓力室25,加壓空氣通過上述壓力檢測器23供給至該壓力室25內。
通過這樣的結構,放置在各主墨盒9a~9d內的各油墨袋24分別被加壓空氣加壓,產生了從各主墨盒9a~9d至各副墨盒7a~7d的一定壓力的油墨流。
上述各主墨盒9a~9d內的加壓油墨分別通過各油墨補給閥26、26……與各油墨補給管10、10……供給至裝在托架1上的各副墨盒7a~7d(在圖2中以7為代表來表示,下面有時也單以7為代表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在副墨盒7內部設有浮子部件31,在該浮子部件31的一部分上裝著永磁體32。以霍爾元件為代表的電磁轉換元件33a、33b裝在基部34上,接在副墨盒7的側壁上。
這樣的結構構成了上述電磁轉換元件33a、33b根據設置在浮子部件31上的永磁體32以及浮子部件浮起的位置的磁通量產生電力輸出的油墨量檢測裝置。
這樣,在例如副墨盒7內的油墨量少的情況下,裝在副墨盒內的浮子部件31的位置向重力方向移動,永磁體32的位置也隨之向重力方向移動。
因此,永磁體的移動造成的霍爾元件33a、33b的電力輸出能作為副墨盒7內的油墨量被傳感、測出,上述油墨補給閥26根據霍爾元件33a、33b的電力輸出而開啟。這樣,主墨盒9內的加壓油墨可分別送至油墨量降低的副墨盒7內。
在該副墨盒7內的油墨量達到一定的量時,上述油墨補給閥26根據霍爾元件33a、33b的電力輸出而關閉。
通過這樣的反復,油墨斷續(xù)地從主墨盒補給到副墨盒,各副墨盒中經常存貯著大致一定量的油墨。
油墨從各副墨盒7通過閥35及與其連接的管子36供給打印頭6,根據供給打印頭6的圖中未表示出的作動器的打印數據,墨滴從打印頭6的噴嘴形成面上形成的噴嘴開口6a噴出。
圖2中的符號11表示上述的帽蓋裝置,與該帽蓋裝置11連接的管子與圖中未表示出的吸氣泵(管泵)相連接。
下面,從第1實施例的墨盒開始,依次對本發(fā)明的墨盒進行說明。
圖3至圖5(A)和圖5(B)是表示上述噴墨打印機所用的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墨盒(主墨盒)的實例。
首先,圖3表示的是作為構成主墨盒外廓的第1外廓構成部件的下外殼的整個結構。該下外殼41為扁平的盒形,上部開放,內部裝著封裝了油墨的油墨袋24。
在該下外殼的周緣,沿整個周緣形成有大致成一面的一系列被熔敷面42。另外,在下外殼的周緣,沿一系列的被熔敷面42的外周,還一體形成前沿部43。
圖5(A)和圖5(B)表示的是放大了的圖3中的B所示的角部。
如后面將要說明的那樣,在作為第2外廓構成部件的上外殼與圖3所示的下外殼振動熔敷時,上外殼上形成的引向振子(熔敷子)可能因摩擦而折斷,該前沿部43是為了防止其飛散而形成的。
在下外殼41的下底面,即形成壓力室25的面上,形成有防止下外殼受氣壓變形的井狀加強筋44。
該加強筋44在例如用吹塑方法形成下外殼時與其一體形成,如后面將要說明的那樣,在與上外殼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內部形成壓力室的情況下,該井狀的加強筋44可以發(fā)揮抑制因內部受到氣壓而產生的與面垂直方向的彎曲的作用。
換句話說,由于如上所述形成了井狀的加強筋44,與面垂直相交方向的強度可以得到加強,因此,這樣也有利于減少形成下外殼所用的合成樹脂的用量。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上述加強筋44形成于外殼的外側也可以取得同樣的加強效果,但是如在外殼的外側形成圖3所示的井狀加強筋44,則墨盒的商品名或識別標記等標簽就難貼了,因此加強筋44最好如圖3所示形成于下外殼的下底面。
如圖3所示,在下外殼41長度方向的端部,形成有一對導孔45,在與后面將要說明的上外殼一起構成墨盒的外廓時,該導孔45與打印機的墨盒保持器所設的一對導引銷嵌合,起定位作用。
圖4表示的是構成主墨盒外廓的上外殼的整個結構。該上外殼51呈扁平形,其中央部形成空盒的形狀,其作用是作為上述下外殼41的蓋體。
在該上外殼的周緣,形成與上述下外殼41的周緣形成的一系列被熔敷面42相接的摩擦熔敷的一系列引向振子(熔敷子)52。圖5(A)和圖5(B)表示的是放大了的圖4的A所示的角部。
在上外殼51的天頂下面,即形成壓力室25的面上,與下外殼一樣,形成有防止受氣壓而變形的井狀加強筋53。
該加強筋53在例如用吹塑方法形成上外殼51時與其一體形成,在與下外殼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內部形成壓力室的情況下,該井狀的加強筋53可以發(fā)揮抑制因內部受到氣壓而產生的與面垂直方向的彎曲的作用。
這樣,加強筋53之所以形成于上外殼51的天頂下面,是因為與前面所述的一樣,考慮到不要給墨盒表面粘貼商品名或識別標記等標簽造成困難。
圖6是表示通過振動熔敷將上述下外殼41與上外殼51接合的截面圖。圖7是從圖6的A-A線向箭頭方向看的截面圖。在圖6與圖7中,與已經說明過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符號表示。
在進行振動熔敷時,如圖6與圖7所示,從上面將預先封裝了油墨的油墨袋24放在下外殼41內。封閉油墨袋24、構成油墨引出口的油墨引出部55被通過下外殼41側端部形成的開口部46引出至下外殼外。
在這種狀態(tài)下,在上述開口部46放上圓環(huán)56,從下外殼41的外面壓入環(huán)狀的扣合部件57,將油墨袋24的油墨引出部55裝在下外殼41的上述開口部46上。
這樣,由于油墨袋24的油墨引出部55是在環(huán)狀的扣合部件57對裝在開口部46的圓環(huán)進行壓縮的狀態(tài)下裝上的,因此上述下外殼41上形成的開口部46與油墨袋的油墨引出部55之間成為氣密狀態(tài)。
這樣,在油墨袋24放入下外殼41內之后,將上外殼51合在下外殼41上,進行振動熔敷。圖7中的符號47表示的是供給上述空氣加壓泵產生的氣壓用的空氣引入口。
圖8(A)和圖8(B)是表示上外殼51與下外殼41振動熔敷時的狀態(tài)的部分放大示意圖。如圖8(A)和圖8(B)所示,下外殼41的周緣部由固定的振動熔敷夾具61從下面向上支承著。上外殼51的周緣部由活動的振動熔敷夾具62從上往下壓著。
活動的振動熔敷夾具62受到圖中未表示出的作動器的驅動,如圖8(A)所示,在重力方向施加荷載,同時在水平方向發(fā)生振動。
由于這樣的動作,上外殼51上形成的引向振子52一面對下外殼41的被熔敷面42施加荷載,一面滑動。
這樣,通過兩者之間產生的摩擦熱,上外殼51上形成的引向振子52與下外殼41的被熔敷面42的一部分分別被融化。
在施加荷載的狀態(tài)下,讓活動的振動熔敷夾具62水平方向的振動停止,下外殼41與上外殼51即如圖8(B)所示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
如上所述,沿下外殼41的被熔敷面42的外周,還形成有前沿部43,由于存在著該前沿部43,在進行上述的振動熔敷時,即使上外殼上形成的引向振子52被振斷,也可以減少其飛散的可撓性。
具有這樣的結構的墨盒外廓,兩者之間可以通過樹脂的融合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可以用于上述的要向作為墨盒的主墨盒內壓入氣壓的噴墨打印機。
上面的說明是通過振動熔敷方法使作為第2外廓構成部件的上外殼與作為第1外廓構成部件的下外殼成為相互氣密狀態(tài)的實施例,但是使兩者成為相互氣密狀態(tài)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下面所述的熱熔敷方法。
圖9(A)和圖9(B)是表示將作為第2外廓構成部件的熱熔敷薄膜64熔敷在作為第1外廓構成部件的下外殼41上的示意圖。
在這種情況下,下外殼采用其結構與圖3中已經說明過的結構一樣的外殼。
在用薄膜狀部件對下外殼進行熱熔敷時,與圖6與圖7所示的振動熔敷時一樣,從上面將預先封裝了油墨的油墨袋24放在下外殼41內。
接下來,裝在油墨袋24上的油墨引出部55被通過下外殼41側端部形成的開口部46引出至下外殼外,同時用環(huán)狀的扣合部件圓環(huán)57將圓環(huán)56封閉,將油墨袋24的油墨引出部55裝在下外殼41的上述開口部46上。
另一方面,在下外殼41的周緣,其中的一部分如圖9(A)所示,沿整個周緣形成有大致成一面的一系列被熔敷面42。熱熔敷薄膜64與上述下外殼周緣形成的一系列被熔敷面42熱熔敷。
在這種情況下,如圖9(A)所示,下外殼41的周緣部用固定的夾具66支承著。
將熱熔敷薄膜64覆蓋在下外殼周緣的一系列被熔敷面42上,在這種狀態(tài)下,電熱板67從下外殼41周緣形成的一系列被熔敷面42上面落下,將熱熔敷薄膜64壓在被熔敷面42上。
這樣,熱熔敷薄膜64便被熔敷在下外殼41的周緣部上,熱熔敷薄膜64與下外殼41的周緣部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
通過將熱熔敷薄膜64接合在下外殼41的上面開口,便可以在下外殼41內形成氣密狀態(tài)的壓力室25。
但是,由于上述熱熔敷薄膜64的性質比較柔軟,在這種狀態(tài)下裝在上述打印機上時,熱熔敷薄膜64受到空氣加壓泵的氣壓作用而膨脹,下外殼41與熱熔敷薄膜64構成的壓力室25內的氣壓不穩(wěn)定,存在著這樣的技術問題。
圖9(B)表示的是解決這樣的技術問題的結構。具體地說,如圖9(B)所示,熱熔敷薄膜64具有從上部覆蓋下來的加強部件71,在該加強部件71的周緣,一體形成有可裝上、卸下下外殼41的周緣的扣合部71a。
根據這樣的結構,在對下外殼41與熱熔敷薄膜64構成的壓力室25內施加氣壓、熱熔敷薄膜64膨脹時,熱熔敷薄膜64與加強部件71的面相接,不能膨脹。
具有這種結構的墨盒也可以在下外殼與熱熔敷薄膜之間形成壓力室,可以用于上述的要向作為墨盒的主墨盒內壓入氣壓的噴墨打印機。
圖10是表示構成墨盒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
在圖10所示的實施例中,構成第2外殼構成部件的蓋體上形成的緊貼面與構成第1外殼構成部件的下外殼上形成的一系列被緊貼面緊貼在一起,使兩者之間保持氣密狀態(tài)。
也就是說,如圖10中的端部截面狀態(tài)所示,在構成第1外殼構成部件的下外殼41上沿其整個周緣形成有凸起的圓弧形被緊貼面73。
另外,在構成第2外殼構成部件的蓋體75的周緣,形成有與下外殼41上的形成的一系列被緊貼面73緊貼的、凹形圓弧形緊貼面76。
在蓋體75上一體形成有可裝上、卸下下外殼周緣的扣合部77,通過上述扣合部77的作用,下外殼41與蓋體75之間成相互氣密狀態(tài)。
具有這種結構的墨盒也可以在下外殼與熱熔敷薄膜之間形成壓力室,可以用于上述的要向作為墨盒的主墨盒內壓入氣壓的噴墨打印機。
圖10所示的結構,也與上述各實施例一樣,在第1外殼構成部件即下外殼41內,放入事先封裝了油墨的油墨袋,在這種狀態(tài)下再將第2外殼構成部件即蓋體75裝上下外殼41的上部。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墨盒,由于內部裝有油墨袋,其外廓部件至少是由第1外殼構成部件與第2外殼構成部件相互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構成的,因此在放置了事先封裝有油墨的油墨袋的情況下,便可以形成由第1與第2外殼構成部件接合而成的商品墨盒。
由于該墨盒是由第1外殼構成部件與第2外殼構成部件相互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構成的,因此用盡了的墨盒的拆卸與再使用非常方便,有利于節(jié)省資源。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墨盒進行說明。該第2實施例的墨盒的特征是在從打印機上取下時,墨盒上形成的加壓空氣引入口開放,墨盒的外廓部件與油墨袋之間形成的壓力室直接與大氣相連通。
如上所述,在裝有油墨引出部55的下外殼41的前端部,形成有開口部58,在將墨盒裝上墨盒保持器8上時,如圖11與圖12所示,設置在墨盒保持器8一側的、后面將要說明的油墨接收用連接部相對地插入該開口部58,墨盒一側的油墨引出部55可以與墨盒保持器8一側的油墨接收用連接部相連接。
在墨盒的上述油墨引出部55上,設有與后面將要說明的墨盒保持器的連接部相接、軸向后退、呈開啟狀態(tài)的閥門部件59,該閥門部件59被彈簧部件60推動,可軸向進退。
被彈簧部件60推動,可軸向進退的閥門部件59,被中央部形成有貫穿孔61a的環(huán)狀密封部件61擋住,其結果如圖11所示,油墨引出部55呈關閉狀態(tài)。
構成墨盒外廓的上述下外殼41上形成的加壓空氣引入口47由形成連通壓力室25的空氣通道的圓筒體構成,該圓筒體從墨盒的前端部突出出來,一體形成。
在形成加壓空氣引入口47的下外殼41的前端部,形成有開口部64,在墨盒裝上墨盒保持器8的情況下,如圖12所示,墨盒保持器8上形成的、后面將要說明的加壓空氣供給部相對地進入該開口部64,加壓空氣供給部上設置的密封部件緊貼在加壓空氣引入口47的周圍。
另一方面,在墨盒保持器8一側形成有在其中央部突出出來的油墨接收用連接部71。
在該連接部71上,設置著在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與墨盒一側的上述油墨引出部55相接,軸向后退,呈開啟狀態(tài)的開關閥72。該開關閥72在未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軸向前進,保持關閉狀態(tài)。
具體地說,在上述開關閥72上,具有形成油墨引入孔73a的中空針73,以及可滑動地設置于該中空針73的外周圍、在未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受彈性部件74的彈力而移動至閉塞上述中空針73所形成的油墨引入孔73a的環(huán)狀的滑動部件75。
這樣,在圖11所示的未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環(huán)狀的滑動部件75受彈簧部件74的彈力而前進,將中空針73上形成的油墨引入孔73a閉塞,成關閉狀態(tài)。
在圖12所示的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墨盒一側的上述油墨引出部55與環(huán)狀的滑動部件75相接,使其后退,讓中空針73上形成的油墨引入孔73a露出,成可將油墨引入的開啟狀態(tài)。
這時,在墨盒一側,墨盒保持器一側的上述中空針73的前端部通過密封部件61上形成的貫穿孔61a與閥門部件59相接,使閥門部件59軸向后退,使墨盒一側的油墨引出部55被開啟。
這樣,如圖12的箭頭所示,油墨便可從墨盒供給至墨盒保持器一側。
與此同時,構成墨盒的加壓空氣引入口的加壓空氣引入口7也插入設置在墨盒保持器一側的加壓空氣供給部77的環(huán)狀密封部件78內。
這樣,密封部件78緊密地貼在加壓空氣引入口47的外周面上,加壓空氣可以如圖12的箭頭所示引入墨盒一側的壓力室25。
根據上述結構,在將墨盒從墨盒保持器上取下時,與墨盒一側的壓力室25連通的加壓空氣引入口47如圖11所示,通過裝在墨盒保持器一側的加壓空氣供給部的密封部件78而解除封閉。
這樣,墨盒的壓力室25立即通過加壓空氣引入口47的空氣通道開放在大氣中。因此,對油墨袋24的施加的壓力被立即釋放。
由于墨盒上所設的上述油墨引出部55也被關閉,因此可以防止油墨受重力的影響而漏出。
同時,由于墨盒一側的油墨接收用連接部71也被關閉,因此可以阻止油墨從副墨盒逆流。
從上述說明可以看出,采用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墨盒,在將墨盒從打印機上取下時,墨盒的加壓空氣引入口被開放,墨盒的外廓部件與油墨袋之間形成的壓力室直接開放在大氣中。因此,對油墨袋的施加的壓力被立即解除,所以可以阻止油墨袋中的油墨在無意中被排出或漏出。
在能裝上述墨盒的打印機中也是這樣,由于設置了在墨盒保持器未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軸向前進、保持關閉狀態(tài)的開關閥,因此可以解決油墨從副墨盒逆流,因油墨而造成污染的問題。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例的墨盒進行說明。圖13至圖15表示的是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例的墨盒(主墨盒)100的實例。圖13是表示主墨盒的整個結構的立體圖。圖14是從圖13的B-B線向箭頭方向看的主墨盒放大截面圖。圖15是放置在圖13所示的外殼內的油墨袋124的結構的立體圖。
首先,如圖13與圖14所示,外殼由作為第2外殼的上外殼141與作為第1外殼的下外殼142構成。
該下外殼142為扁平的盒形,上面開放,其內部可以放入封裝了油墨的油墨袋124(參照圖15)。
在該實施例中,如圖14所示,為了壓住放置于下外殼142中的油墨袋124的四邊,插入了用例如泡沫苯乙烯等構成的、中央部有窗形開口的四邊形中蓋143,另外如后面將要說明的那樣,薄膜部件144,如粗黑線所示,熱熔敷在下外殼142的開口端邊緣形成的凸緣部142a上,將下外殼142封閉成氣密狀態(tài)。
扁平盒形的上外殼141從上面蓋上。
上述的上外殼141的作用是作為抑制上述薄膜部件144受加壓空氣向外側鼓出的蓋體,由發(fā)揮蓋體功能的平面部141b以及與平面部垂直相交、與其一體形成的彎折部141c構成。
沿上述彎折部141c的里面相隔一定間隔形成有鍥形的鉤爪部件141a,將上外殼141蓋在下外殼142上后,上述各鉤爪部件141a與下外殼142的開口端邊緣形成的上述凸緣部142a扣合,使兩者結合成一體。
根據這樣的結構,在向被薄膜部件144封閉的下外殼142內引入加壓空氣時,由于薄膜部件144的位置貼著上外殼141的里面,因此可以避免薄膜部件144受加壓空氣向外側鼓出。
圖15表示的是放在用上述方法形成的外殼內的油墨袋124的結構。
該油墨袋124用了兩枚矩形的可撓性材料,如聚乙烯薄膜,為了提高其阻氣性,在其表面壓了一層例如鋁箔。在長度方向端部的大致中央部位裝著構成油墨引出口的油墨引出部150。
油墨袋124首先是將裝有上述油墨引出部150的側端部同與其垂直相交的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的三邊用熱熔敷接合成袋狀。符號124b表示的是上述三邊上的熱熔敷部分。
形成了上述袋狀的油墨袋124中剩下的一邊用作開口,將油墨引入油墨袋124,最后將剩下的一邊熱熔敷接合起來,呈油墨封裝在油墨袋內的狀態(tài)。符號124c表示的是上述剩下的一邊上的熱熔敷部分。
圖16是表示通過薄膜部件將油墨袋124封裝在下外殼142內狀態(tài)的部分放大截面圖。首先,利用下外殼開口端邊緣形成的凸緣部142a將下外殼142放置在固定夾具161上。
將上述油墨袋124放在下外殼142內,再將壓住油墨袋124的四邊用的、中央部有窗形開口的四邊形中蓋143插入下外殼142內。
在這種狀態(tài)下,將薄膜部件144蓋在下外殼142的開口邊緣形成的上述凸緣部142a上。
接著,將與下外殼142的上述凸緣部142a的平面形狀同樣形狀的加熱頭162降下,對覆蓋的凸緣部142a上的薄膜部件144進行加熱。這樣,薄膜部件144被沿下外殼142的上述凸緣部142a熱熔敷,下外殼142被薄膜部件144封閉成氣密狀態(tài)。
圖17與圖18是表示與上述被薄膜部件144封閉的下外殼142接合的上外殼141的一部分結構,特別是沿上外殼141的上述彎折部141c里面間隔形成的鉤爪部件141a及其周邊的結構的放大圖。
圖17是向里面方向看的上外殼141角部的立體圖。圖18是從上面方向看的上外殼141角部的立體圖。
如圖17所示,在鉤爪部件141a上,形成有厚度從彎折部141c的下端部向起蓋體作用的平面部141b變厚的錐形面141d,該錐形面141d的靠平面部141b一側的端部形成有扣合階梯部141e。
在上外殼的上述平面部141b上與各鉤爪部件141a的設置位置相對應的位置,分別形成有沿圖18中也有所示的彎折部141c的窄長孔141f。
這樣,當上外殼141蓋在下外殼142上時,上述各鉤爪部件141a的錐形面141d與下外殼142的開口邊緣形成的凸緣部142a的側面相接而滑動。
通過將上外殼141壓向下外殼142,各鉤爪部件141a越過下外殼142上形成的上述凸緣部142a。這樣,下外殼142上的凸緣部142a嵌入鉤爪部件141a上的扣合階梯部141e,兩個外殼呈接合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在與各鉤爪部件141a的設置位置相對應的上外殼141的上述平面部141b上,分別形成有沿彎折部141c的窄長孔141f,因此,可以提高設置了各鉤爪部件的上述彎折部141c的可撓性。
這樣,該彎折部的可撓性可以有效地起到上述鉤爪部件141a的錐形面141d越過下外殼142的凸緣部142a時的退卻作用。
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將合成樹脂形成的兩個外殼進行接合時受到不合理的應力作用,例如使鉤爪部件141a的形成部分泛白或產生裂縫。
圖19是從上外殼一側看用上述方法形成的作為墨盒的整個主墨盒100的立體圖。
在該實施例中,沿外殼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有5個部位形成窄長孔141f,同樣地,鉤爪部件141a的設置也與窄長孔141f相對應,相隔大致同樣的間隔。沿外殼的短邊方向兩端部有2個部位形成窄長孔141f,同樣地,鉤爪部件141a的設置也分別與窄長孔141f相對應。
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作為墨盒的主墨盒100,如圖13所示,在墨盒外殼的一面形成有一對作為裝上打印機時所用的定位裝置用的開口孔151。
這一對開口孔151設置在外殼的上述一面沿長度方向的兩個部位,相隔一定間隔,它們可以在例如用吹塑方法形成下外殼142時與其一體形成。
構成油墨袋的油墨引出口的上述油墨引出部150裝在設置于上述兩個部位的定位開口孔151的大致中間部位。在設置于上述兩個部位的定位開口孔151的兩外側,分別設置著加壓空氣引入口152,以及后面將要詳細說明的電路板153。
加壓空氣引入口152為中空狀,在下外殼142成型的同時一體形成,加壓空氣可以通過該引入口引入至被薄膜部件144封閉的下外殼142內。
圖20表示的是用上述方法形成的作為墨盒的整個主墨盒100的一側端部的截面狀態(tài),表示主墨盒100與設置于打印機的墨盒保持器8所設的連接機構155的拼裝狀態(tài)。
圖21是表示墨盒保持器8上設置的連接機構155的立體圖。
如圖20與21所示,在墨盒保持器8一側,設置著一對圓柱形的定位銷156,主墨盒100上形成的一對上述的定位開口孔151在拼裝時包圍著各定位銷156。
這樣,由于墨盒的定位用開口孔151設置在外殼的上述一面的長度方向的兩個部位,因此,通過裝在打印機上設置的兩個定位銷156的基端部,可以使作為墨盒的主墨盒100三維定位。
通過將主墨盒100裝在上述定位銷156上,夾在一對定位銷156的大致中央部位的中空油墨引出管157插入裝在油墨袋上的上述油墨引出部150,成為可將油墨從墨盒中引出的狀態(tài)。
裝上主墨盒100后,加壓空氣引入口152與保持器8一側所設的加壓空氣送出口158連接,成為可以將加壓空氣引入主墨盒100的狀態(tài)。
具有多個接觸片的端子機構159與設置于主墨盒100一側的電路板153連接,成為可以與電路板153所設的、后面將要說明的半導體存貯器之間實現數據傳送的狀態(tài)。
在將主墨盒100裝上墨盒保持器8時,如圖20所示,設置于主墨盒100的上述電路板153是在重力方向從上部位置縱向裝上的。
圖22(A)和圖22(B)是表示通過裝上主墨盒100,保持器一側所設的中空油墨引出管157插入油墨袋上所裝的上述油墨引出部150,成為油墨可從墨盒引出的狀態(tài)的截面圖。
圖22(A)表示的是兩者連接以前的狀態(tài),圖22(B)表示的是兩者連接后的狀態(tài)。
在油墨袋的上述油墨引出部150的出口部分,嵌入圓環(huán)形的橡膠密封墊150a。另一方面,將可軸向移動的可動體150b放在油墨引出部150內。
上述可動體150b可由彈簧部件150c的彈力推動將上述橡膠密封墊150a的圓環(huán)形中央部封閉。保持器8一側所設的中空狀油墨引出管157上形成有在前端部附近的側面的開口157a。
這樣,在圖22(A)所示的作為墨盒的主墨盒100未裝在打印機上的狀態(tài)下,盤狀的彈簧部件150c的彈力使可動體150b將橡膠密封墊150a的圓環(huán)形中央部封閉,因此油墨引出部150處于關閉狀態(tài),可以防止油墨從油墨袋中漏出。
在圖22(B)所示的主墨盒100裝在打印機上的狀態(tài)下,由于油墨引出管157的前端部克服了上述彈簧部件150c的彈力,將可動體150b壓向內部,因此形成了箭頭所示的油墨通道,油墨可以被引出。
在這種情況下,橡膠密封墊150a的圓環(huán)形的內徑部緊貼油墨引出管157的外形部,可阻止油墨從該部分漏出。
圖23表示的是設置在墨盒一側的上述電路板153的裝著狀態(tài),圖24(A)和圖24(B)表示的是電路板153的外觀結構。圖24(A)是表示從正面看的電路板153的立體圖,圖24(B)是從里面看的電路板153的立體圖。
如圖23所示,電路板153裝在墨盒的下外殼142的角部,裝在垂直相交的兩面開放的內底部。其開放的一面使得電路板153可以與設置于上述墨盒保持器8一側的端子機構159相連接,開放的另一面主要用于將電路板153裝在墨盒上。
具體地說,如圖24(A)和圖24(B)所示,在電路板153上形成有裝在下外殼142上用的貫穿孔153a與缺口153b。在下外殼142上,如圖24(A)的虛線所示,形成有插入上述貫穿孔153a與缺口153b的熱熔敷用突起142c與142d。
在將大致呈矩形的上述電路板153裝上下外殼142時,如圖23所示,電路板153被嵌在電路板定位用的凹陷部142b中。
將圖24(A)的虛線所示的熱熔敷用突起142c與142d的頂部與圖中未表示出的電熱板相接,使其被熱熔敷,便可將電路板153如圖23所示地裝在下外殼142上。
這樣,為了將電路板153裝上下外殼142,可以用上述電熱板作為夾具,將上述電熱板的前端從電路板153上面的開放的一面插入。
如圖24(A)所示,在電路板153的正面,形成有作為裝上墨盒保持器時可與保持器8的上述端子機構159接通電流的連接端子的電極接點153c。
在同一面上還形成有圓形的檢查用電極接點153d。
這些電極接點153c、153d與電路板153的里面所設的能讀寫數據的半導體存貯器154相連接,在主墨盒100裝在打印機的墨盒保持器的狀態(tài)下,傳送關于主墨盒中封裝的例如油墨種類、油墨余量、系列號、有效期等數據。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例的墨盒,第1外殼與第2外殼形成氣密狀態(tài),內部放著油墨袋,第1外殼與第2外殼是通過第2外殼上形成的鉤爪部件與第1外殼的開口邊緣上形成的凸緣部相扣合而接合的,因此墨盒的組裝與拆開很容易,有利于提高各部件的再使用。
由于在第2外殼的上述平面部與鉤爪部件的設置位置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沿彎折部的窄長孔,因此可以提高配置鉤爪部件的上述彎折部的可撓性,同時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將兩個外殼進行接合時受到不合理的應力作用,例如使鉤爪部件的形成部分泛白或產生裂縫。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例的墨盒進行說明。該第4實施例的墨盒的特征是,具有與油墨袋一起放在墨盒中的油墨袋壓押部件,封裝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可以通過該壓押部件的體積進行調整。
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例,墨盒的外廓結構、墨盒的結構等可以采用已經說明過的、圖13至圖24(A)和圖24(B)所示的各種結構。
圖25與圖26(A)、圖26(B)和圖26(C)表示的是上述壓押部件143的結構,圖25是表示整個壓押部件的立體圖。圖26(A)是壓押部件的主視圖,圖26(B)是從圖26(A)的C-C線向箭頭方向看的截面圖,圖26(C)是從圖26(A)的D-D線向箭頭方向看的截面圖。
如圖25與圖26(A)、圖26(B)和圖26(C)所示,壓押部件143為框形,中央部形成窗形的開口143a,可壓住矩形的、四邊封閉的上述油墨袋124的四邊。
從圖26(B)與圖26(C)的截面圖可以看出,壓押部件143與油墨袋的四邊相對向的面是向中央部形成的窗形開口143a變薄的傾斜面143b。
圖14所示的上述傾斜面143b是若干曲面,這樣,可以沿封裝了油墨、中央部鼓出的油墨袋124的周緣形狀合理地靠接。
在封裝大量油墨的油墨袋124裝在下外殼142內的情況下,可以如圖14所示,采用體積較小的壓押部件143。
在封裝少量油墨的油墨袋124裝在下外殼142內的情況下,可以如圖27所示,采用體積較大的壓押部件143。
該圖27所示的主墨盒100所用的壓押部件143的中央形成的窗形開口143a的開口面積,比圖14所示的小。同樣地,它也形成向窗形開口143a變薄的傾斜面143b。
根據這樣的結構,封裝了少量油墨的油墨袋124,在接近中央的四邊上被壓押部件143所壓押。
根據這樣的結構,盡管封裝在油墨袋內的油墨較少,油墨袋在墨盒內的自由移動也可以被有效地阻止,可以避免在墨盒運輸時受到碰撞而導致油墨袋受損的問題。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看出,根據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例的墨盒,由于具有與油墨袋一起放在墨盒中的油墨袋壓押部件,封裝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可以通過該壓押部件的體積進行調整,因此如準備好多種體積不同的壓押部件,根據封裝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選擇壓押部件,裝在墨盒外殼中,便可使油墨袋在外殼中沒有較大的間隙。
這樣,可以大幅度降低運輸時受到碰撞而導致油墨袋受損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本發(fā)明用于向墨盒內引入加壓空氣的墨盒的情況下,由于墨盒中裝的是其體積是根據封裝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選擇的壓押部件,因此引入墨盒內的加壓空氣的量可以確定在一定范圍內。
這樣,即使使用了少量的墨盒,也沒有必要向墨盒內引入大量的加壓空氣,可以避免例如打印機接通工作電源后的長時間待機狀態(tài),有利于提高處理量。
最后,對適用于本發(fā)明的上述各實施例的墨盒的、能很好地避免因墨盒的振動或掉落而造成油墨袋破裂、構成外廓的外殼與油墨袋均能方便地再使用的墨盒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
該優(yōu)選的實施例的特征是,在其構成墨盒外廓的硬外殼的里面,形成有相當于裝上油墨、呈枕頭狀的油墨袋截面形狀的凹部,以及能夾持油墨袋周緣部的筋。
最好在硬外殼的橫向、縱向均形成若干上述的筋,在夾持油墨袋周緣部的部位形成凸部與凹部,在上述油墨袋的周緣部形成貫穿孔,以及在上述的筋上形成陷入貫穿孔的凸部等等。
作為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例,可以讓上述硬外殼的里面形成與裝上了油墨的油墨袋截面形狀一致、且能夾持上述油墨袋周緣部的形狀。而且,可以在夾持油墨袋周緣部的部位形成凸部與凹部,在上述周緣部形成貫穿孔,以及在外殼上形成陷入該貫穿孔的凸部等等。
下面,參照附圖對這些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更具體的說明。圖28是表示墨盒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例的分解圖,油墨袋201用例如在高分子薄膜表面形成有金屬等不透氣性能好的材料層的矩形薄膜,將其周緣201a、201b、201c、201d熱熔敷制成,在一邊201a上制成供給口201e。
放置油墨袋201的硬外殼由箱形的外殼主體(下外殼)202與蓋體(上外殼)203兩個部件構成,在其相對向的面上分別形成短筋204、204、204、204’、204’、204’以及長筋205、205、205’、205’,將油墨袋的長邊201b、201d與短邊201a、201c分成若干等分。
這些筋204、204’、205、205’分別形成形狀相當于裝上油墨、呈枕頭狀的油墨袋截面形狀的凹部204a、204a’、205a、205a’,與油墨袋201的周緣201a、201b、201c、201d相對向的端部204b、204b’、205b、205b’的高度設定為在蓋體203固定在外殼主體202上時能夾持油墨袋的周緣201a、201b、201c、201d的高度h、h’。
圖28中的符號206表示的是形成將油墨供給口201e引出至外部的窗口的凹部。
在該實例中,裝上了規(guī)定量油墨的油墨袋201被放在外殼主體202中,油墨供給口201e位于凹部206,將蓋體203固定后,油墨袋201的裝上了油墨的部位兩面不受壓迫地被筋204、204’、205、205’的凹部204a、204a’、205a、205a’所支承,且周緣201a、201b、201c、201d被相對向的筋204與204’以及205與205’的端部204b與204b’以及205b與205b’所夾持。
在這種狀態(tài)下,即使受到振動與碰撞,油墨袋201因其形狀被凹部204a、204a’、205a、205a’所確定,所以不會產生大的變形。
另外,由于周緣201a、201b、201c、201d被外殼主體202與蓋體203所夾持,因此不會因油墨晃動而造成油墨袋在外殼內移動,不會受到更大的碰撞或壓力,不會破損。
在油墨用盡,由生產廠家回收的階段,只要將蓋體203取下,油墨袋201便從外殼主體202與蓋體203的夾持下解脫出來,因此取出非常方便。
將取出的油墨袋洗凈,更換油墨供給口的密封墊等易耗品,便可再裝油墨。
這樣,將裝上了油墨的油墨袋與前面所述的一樣放入外殼主體202,蓋上蓋體203,便可再使用。
根據該實例,由于不需要將油墨袋從外殼中剝離出來,因此可以將油墨袋取出而不至于損壞油墨袋,可以可靠地使油墨袋循環(huán)使用。
圖29是表示沿圖28的E-E線的截面結構的附圖。外殼主體202與蓋體203上形成的筋204、204’形成沿裝上油墨207、呈枕頭狀的油墨袋201的截面形狀的凹部204a、204a’。油墨袋的周緣部201b、201d被相對向的端部204b、204b’所夾持。
通過具有上述形狀的筋204、204’,由可撓性薄膜形成的油墨袋201受到限止、難以變形,薄膜不會產生銳角的彎折。
圖30是用墨盒的周緣部的夾持結構表示另一實例的截面圖。在下外殼202與蓋體203上,與圖28的實例一樣,形成沿油墨袋201的形狀的筋204、204’,在夾持油墨袋的周緣部201b的端部204b上,形成有凸部208,與其相對向的端部204b’上形成有凹部208’。在油墨袋周緣部的若干部位形成有上述凸部208與凹部208’。
將油墨袋201放入外殼主體202,從上方蓋上蓋體203,予以固定后,油墨袋的周緣部201b被上述凸部208與凹部208’夾持成彎曲狀態(tài)。
由于油墨袋的周緣部若干部位被用上述方法所夾持,因此可以將油墨袋牢固地固定在外殼內。在該實例中,只要將蓋體203取下,便可方便地將油墨袋201取出,與圖28的實例一樣,墨盒的循環(huán)使用非常方便。
圖31是用墨盒的周緣部的夾持結構表示該優(yōu)選實施例的另一個實例的截面圖。在油墨袋201的周緣部201b形成有貫穿孔209。外殼主體202與蓋體203上,與圖28的實施例一樣,形成沿油墨袋201的形狀的筋204、204’,再在端部204b上形成陷入貫穿孔209的凸部210,在與其相對向的端部204’上形成孔210’。上述貫穿孔209、凸部210、孔210’在油墨袋周緣部的若干部位形成。
將油墨袋201放在外殼主體202內,使凸部210位于能陷入貫穿孔209的位置,從上方蓋上蓋體203并加以固定,油墨袋201被貫穿孔209與凸部210定位、固定。在該實例中,只要將蓋體203取下,便可方便地將油墨袋201取出,與圖28的實例一樣,墨盒的循環(huán)使用非常方便。
圖32是用來表示另外一個實例的墨盒分解狀態(tài)的附圖,油墨袋201的結構與圖28的一樣。
放置油墨袋201的硬外殼由箱形的外殼主體202與蓋體203兩個部件構成,在外殼主體202與蓋體203的里面,形成形狀與裝上油墨、呈枕頭狀的油墨袋截面形狀一致的凸部204、205、204’、205’。
與油墨袋201的周緣201a、201b、201c、201d相對向的端部204b、204b’、205b、205b’的高度設定為在蓋體203固定在外殼主體202上時能夾持油墨袋的周緣201a、201b、201c、201d的高度h、h’。
在夾持油墨供給口201e的部分,形成凹部206、206’。在凸部204、204’與油墨袋201相接的面上,形成有提高剛性用的筋204c、204c’。
在該實例中,將裝上了規(guī)定量油墨的油墨袋201放在外殼主體202內,使油墨供給口201e位于凹部206,將蓋體203固定后,油墨袋201的裝上了油墨的部位兩面不受壓迫地被外殼里面202a、203a以及凸部204、205、204’、205’所支承,且周緣201a、201b、201c、201d被相對向的端部204b、204b’、205b與205b’所支承。
在這種狀態(tài)下,即使受到振動與碰撞,油墨袋201因其形狀被被外殼里面202a、203a以及凸部204、205、204’、205’所確定,所以不會產生大的變形。
由于周緣201a、201b、201c、201d被端部204b、204b’、205b與205b’所夾持,因此不會因油墨晃動而造成油墨袋在外殼內移動,不會受到更大的碰撞或壓力,不會破損。
圖33是表示沿圖32的F-F線的截面結構的附圖。外殼主體202與蓋體203的截面形狀形成沿裝上油墨207、呈枕頭狀的油墨袋201的截面形狀的凸部204、204’。油墨袋的周緣部201b、201d被相對向的端部204b、204b’所夾持。
由于外殼主體202與蓋體203的截面形狀是沿油墨袋201的截面形狀的,因此由可撓性薄膜形成的油墨袋201受到限制、難以變形,薄膜不會產生銳角的彎折。
圖34是用墨盒的周緣部的夾持結構表示另外一個實例的截面圖。外殼主體202與蓋體203的截面形狀形成沿裝上油墨207、呈枕頭狀的油墨袋201的截面形狀的凸部204、204’。在夾持油墨袋的周緣部201b的端部204b上,形成有凸部208,與其相對向的端部204b’上形成有凹部208’。在油墨袋周緣部的若干部位形成有上述凸部208與凹部208’。
將油墨袋201放入外殼主體202,從上方蓋上蓋體203,予以固定后,油墨袋的周緣部201b被上述凸部208與凹部208’夾持成彎曲狀態(tài)。由于油墨袋的周緣部若干部位被用上述方法所夾持,因此可以將油墨袋牢固地固定在外殼內。
在該實例中,只要將蓋體203取下,便可方便地將油墨袋201取出,與圖28的實例一樣,墨盒的循環(huán)使用非常方便。
圖35是用墨盒的周緣部的夾持結構表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還有一種實施例的截面圖。在油墨袋201的周緣部201b形成有貫穿孔209。下外殼202與蓋體203的截面形狀形成沿裝上油墨207、呈枕頭狀的油墨袋201的截面形狀的凸部204、204’。再在端部204b上形成陷入貫穿孔209的凸部210,在與其相對向的端部204’上形成孔210’。上述貫穿孔209、凸部210、孔210’在油墨袋周緣部的若干部位形成。
將油墨袋201放在外殼主體202內,使凸部210位于能陷入貫穿孔209的位置,從上方蓋上蓋體203并加以固定,油墨袋201被貫穿孔209與凸部210定位、固定。
在該實例中,只要將蓋體203取下,便可方便地將油墨袋201取出,與圖28的實例一樣,墨盒的循環(huán)使用非常方便。
如上所述,在采用各優(yōu)選實施例的墨盒結構的情況下,由于因墨盒受振動、碰撞而產生油墨袋變形受到全方位的限制,因此可以防止墨盒的損壞與破裂。
由于油墨袋的定位是由外殼的形狀實現的,因此可以減少因組裝精度而造成的質量不一的問題。
由于不需要用粘結劑來固定油墨袋,因此部件數目可以減少,組裝效率得到提高,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由于可以方便地進行拆卸,因此可以可靠地進行墨盒的循環(huán)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被加上由空氣加壓泵產生的氣壓后,通過上述氣壓的作用將油墨提供給打印頭的打印機用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墨盒中裝有內部封裝油墨、由可撓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墨盒的外廓部件至少由第1外廓部件與第2外廓部件接合而成,相互之間處于氣密狀態(tài),上述空氣加壓泵產生的氣壓加至上述外廓部件與上述油墨袋形成的壓力室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第1外廓部件與第2外廓部件通過振動熔敷相互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在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殼的周緣,形成沿整個周緣的大致成一面的一系列被熔敷面,在作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上外殼的周緣,形成與下外殼的周緣的上述一系列被熔敷面相接的摩擦熔敷的一系列引向振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在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殼的周緣,沿上述一系列的被熔敷面的外周,再一體形成前沿部。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在上述第1外廓部件及或第2外廓部件的形成壓力室的面上,事先形成阻止氣壓造成變形的加強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第1外廓部件與第2外廓部件通過熱熔敷相互接合成氣密狀態(tài)。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在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殼的周緣,形成沿整個周緣的大致成一面的一系列被熔敷面,作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熱熔敷薄膜與下外殼的周緣的上述一系列被熔敷面熱熔敷。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作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熱熔敷薄膜具有從外部覆蓋上去的加強部件。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在上述加強部件的周緣,一體形成可裝上與脫離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殼的周緣的扣合部。
10.根據權利要求6至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在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形成壓力室的面上,事先形成阻止氣壓造成變形的加強筋。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在作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殼,形成沿整個周緣的一系列被密合面,在作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蓋體的周緣,形成與下外殼的周緣的上述一系列被密合面相密合的密合面,并且在上述蓋體上,一體形成可裝上與脫離下外殼的周緣的扣合部,通過上述扣合部的作用,使外殼與蓋體之間相互保持氣密狀態(tài)。
12.一種被加上由空氣加壓泵產生的氣壓后,通過上述氣壓的作用將油墨提供給打印頭的打印機用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墨盒中裝有內部封裝油墨、由可撓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在墨盒的外廓部件與上述油墨袋之間形成外加由空氣加壓泵產生的氣壓的壓力室,在墨盒的外廓部件上形成有引入由空氣加壓泵產生的加壓空氣的加壓空氣引入口,在上述油墨袋上裝有能將油墨從油墨袋中引出的油墨引出部,在將墨盒在打印機上拆下時,上述加壓空氣引入口開放,使上述壓力室與大氣連通,上述油墨引出部處于關閉狀態(tài)。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加壓空氣引入口與墨盒的外廓部件一體形成,由形成連通上述壓力室的空氣通道圓筒體構成。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裝在上述油墨袋上的油墨引出部,具有在裝在打印機上的情況下,與打印機的連接部相接、軸向后退、處于開啟狀態(tài)的閥門部件,在從打印機上取下時上述閥門部件軸向前進、保持關閉狀態(tài)。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油墨引出部設有使上述閥門部件靠向軸向前進狀態(tài)的彈簧部件。
16.根據權利要求12至1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油墨引出部通過墨盒外廓部件上形成的開口部從上述外廓部件引出至外部,并在上述開口部與油墨引出部之間設置圓環(huán),還具有壓迫上述圓環(huán)、使開口部與油墨引出部之間密封的扣合部件。
17.一種由可撓性材料形成的、內部封裝油墨的油墨袋,以及容納上述油墨袋、形成氣密狀態(tài)的墨盒外殼構成的,在裝在打印機上的狀態(tài)下加壓空氣可引入上述外殼內的打印機用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墨盒外殼由第1外殼與第2外殼構成,第1外殼與第2外殼通過上述第1外殼的開口邊緣形成的凸緣部與第2外殼上形成的鉤爪部件的扣合而接合。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油墨袋放置在上述第1外殼內,該外殼的開口邊緣用薄膜部件封閉,形成氣密狀態(tài),上述第2外殼是抑制薄膜部件受加壓空氣而鼓出的蓋體。
19.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鉤爪部件上形成在第1外殼與第2外殼接合時,越過第1外殼上形成的上述凸緣部,與該凸緣部扣合的錐形面與扣合階梯部。
20.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第2外殼由起蓋體作用的平面部以及與其垂直相交、一體形成的彎折部構成,在上述彎折部里面形成上述鉤爪部件。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沿上述彎折部里面相隔一定間隔形成若干個獨立的鉤爪部件。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在第2外殼的上述平面部上與上述若干個獨立的鉤爪部件相對應的位置,沿上述彎折部分別形成窄長孔。
23.根據權利要求18至22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第1外殼的開口邊緣被薄膜部件熱熔敷而封閉。
24.一種由可撓性材料形成的、內部封裝油墨的油墨袋,以及構成容納上述油墨袋的外廓的墨盒外殼構成的打印機用墨盒,其特征是具有與上述油墨袋一起放置在墨盒外殼內的油墨袋壓押部件,通過上述壓押部件的體積來調整封裝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油墨袋大致呈矩形四邊封閉的袋狀,與該油墨袋一起放置在墨盒外殼內的壓押部件是中央部開有窗口的框形,框形的壓押部件分別壓押油墨袋的四邊。
26.根據權利要求2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壓押部件與油墨袋的四邊相對向的面是向中央部形成的窗形開口變薄的傾斜面。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傾斜面是曲面狀形成的。
28.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壓押部件用彈性材料制成。
29.根據權利要求24至28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墨盒外殼是氣密狀態(tài)的,在裝在打印機上的狀態(tài)下,向上述外殼內引入加壓空氣后,油墨袋即被氣壓加壓。
30.根據權利要求29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墨盒外殼由第1外殼與第2外殼構成,將油墨袋與壓押部件放置于上述第1外殼內,用薄膜部件將該外殼的開口邊緣封閉后即形成氣密狀態(tài),同時上述第2外殼是抑制薄膜部件受到加壓空氣而鼓出的蓋體。
31.根據權利要求30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在第2外殼上形成具有在上述第1外殼與第2外殼接合時,越過第1外殼的開口邊緣形成的凸緣部、與該凸緣部扣合的錐形面與扣合階梯部的鉤爪部件。
32.一種可裝上與卸下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墨盒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是具有裝在托架上、在記錄紙的寬度方向往復移動的打印頭,以及與上述打印頭一起裝在托架上、通過油墨補給通道接受從墨盒來的油墨補給、向上述打印頭供給油墨的副墨盒,油墨通過加至上述墨盒的氣壓的作用,從墨盒補給到上述副墨盒。
33.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是從上述墨盒至副墨盒的油墨補給通道由有可撓性的油墨補給管構成。
34.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是在上述墨盒與副墨盒之間的油墨補給通道中,設置有油墨補給閥,上述油墨補給閥根據檢測副墨盒內的油墨量的油墨量檢測裝置生成的控制信號開閉。
35.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是在可裝拆地裝載上述墨盒的墨盒保持器上,具有在裝著墨盒的狀態(tài)下,緊貼形成與墨盒的壓力室連通的空氣通道的筒狀體的外周面,與其連接的環(huán)狀密封部件。
36.根據權利要求32至35中任一項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是在可裝拆地裝載上述墨盒的墨盒保持器上,具有在裝上了墨盒的狀態(tài)下與墨盒的油墨引出部相接,軸向后退,呈開啟狀態(tài)的開關閥,上述開關閥在墨盒保持器未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軸向前進,保持關閉狀態(tài)。
37.根據權利要求36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是上述開關閥具有形成油墨引入孔的中空針,以及可滑動地設置于上述中空針的外周圍、在墨盒保持器未裝上墨盒的狀態(tài)下,受彈性部件的彈力而移動至閉塞上述中空針所形成的油墨引入孔的滑動部件。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由裝上了油墨的油墨袋與將其裝在內部的氣密性外殼構成的、向外殼與油墨袋之間加氣壓、從而向打印頭供給油墨的墨盒,外殼由下外殼與上外殼的接合體構成,將油墨袋放入下外殼后從上部蓋上上外殼,通過振動熔敷或熱熔敷使兩者氣密地接合。這種墨盒的組裝與拆開非常方便,墨盒及其構成部件的再使用很容易,有利于節(jié)省資源。
文檔編號B41J2/01GK1319502SQ01100560
公開日2001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1月31日
發(fā)明者石澤卓, 熊谷利雄, 上條雅則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