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切斷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備將エ件切斷的多個切斷刃的切斷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如下的沖切加工裝置,S卩,在模具上設置規(guī)定的切斷刃,利用該模具對板材進行沖壓加工,從而將該板材切斷成規(guī)定形狀。在這種沖切加工裝置中,例如,在所述板材具有多個切斷形狀(切斷線)的情況下,通過將所述多個切斷線和同一形狀的切斷刃設置在所述模具上,從而通過一次的沖壓加工切斷所述多個切斷線。然而,在所述多個切斷線在所述板材的大范圍內廣泛存在的情況下,換言之,例如,在各切斷線的間隙大的情況下,所述模具的大小也變大,因此存在沖切加工裝置整體大型化的情況。作為應對沖切加工裝置整體大型化的對策,在將板材切斷成多個坯件形狀的沖切加工裝置中,將對應于各坯件形狀的各個刃以分別分離的狀態(tài)下設置在沖壓機上,通過使設置在所述沖壓機上的多個刃能夠向將所述板材切斷的切斷位置和不將所述板材切斷的非切斷位置進行位移,從而使各刃的間隔比各坯件形狀的間隔窄,其結果是,公開了使沖切加工裝置整體小型化的結構(參照專利文獻I)。在專利文獻I的裝置中,由于對應于各坯件形狀的各個刃以分別分離的狀態(tài)設置在沖壓機上,所以,換言之,設置在沖壓機上的各刃不會交叉。因此,在各刃間形成微小的間隙。其結果是,可能沒有充分實現沖切加工裝置整體的小型化。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國特開平03-0248722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ー個以上的實施例提供一種能夠使裝置整體進ー步小型化的切斷裝置。根據本發(fā)明的ー個以上的實施例,切斷裝置具備第一切斷刃;與所述第一切斷刃交叉的第二切斷刃;切換裝置,其對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進行切換,在第一模式下,在能夠切斷エ件的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一切斷刃,在不能切斷所述エ件的非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二切斷刃,在第二模式下,在能夠切斷所述エ件的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二切斷刃,在不能切斷所述エ件的非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一切斷刃。其他特征及效果可通過實施例的記載及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得以明確。
圖I是本發(fā)明的典型的實施例的切斷裝置的沿著X方向的簡要剖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典型的實施例的切斷裝置的沿著Y方向的簡要剖視圖。
圖3是沿著圖I及圖2的III-III線的簡要剖視圖。圖4A是從上方觀察 沖裁部及移動部時得到的示意圖。圖4B是從上方觀察固定部及可動部時得到的示意圖。圖5是表示使用了本發(fā)明的典型的實施例的切斷裝置切斷板材的切斷步驟的流程圖。圖6A是表示將板材切斷前的第一上刃和第一下刃的位置關系的說明圖。圖6B是表示將板材切斷后的第一上刃和第一下刃的位置關系的說明圖。圖7A是表示將板材切斷前的第二上刃和第二下刃的位置關系的說明圖。圖7B是表示將板材切斷后的第二上刃和第二下刃的位置關系的說明圖。圖8是由本發(fā)明的典型的實施例的切斷裝置切斷的板材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對本發(fā)明的切斷裝置例示出典型的實施例,并參照附圖進行詳細說明。典型的實施例的切斷裝置作為所謂的沖切加工裝置構成,其是用于將エ件切斷成規(guī)定形狀的裝置。如圖I及圖2所示,切斷裝置10具備配置有作為由未圖示的輥輸送的エ件的板材12的下模14、相對于下模14接近分離的上模16、控制部18。下模14具有固定在載置面20上的固定部22、能夠沿上模16的移動方向(Z方向)移動的可動部24、將可動部24支承成位移自如的可動支承部26。如圖I、圖2及圖4B所示,固定部22包括沿著與Z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部28、沿著與X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延伸且與第一固定部28一體形成的第二固定部30。在第一及第ニ固定部28、30的交界處形成有固定部側切ロ部32 (參照圖4B)??蓜硬?4包括與第二固定部30接觸而沿著X方向延伸的第一可動部34、與第一固定部28接觸而沿著Y方向延伸的第二可動部36、與第一及第ニ可動部34、36接觸的第三可動部38。如圖4B所示,在第一可動部34中與第二可動部36對置的部位形成有L字狀的第一切ロ部40,在第二可動部36中與第一可動部34對置的部位形成有第二切ロ部42,在第三可動部38中與固定部22對置的部位形成第三切ロ部44。由此,固定部側切ロ部32及第一 第三切ロ部40、42、44組合而在Z方向的俯視下形成四邊形狀的貫通孔46 (參照圖I及圖2)。另外,在固定部22及可動部24的上模16側(Zl側)的端部設置有第一下刃48、與第一下刃48交叉的第二下刃50。具體而言,第一下刃48包括沿著X方向延伸的ー對第一分割下刃52a、52b和將第一分割下刃52a、52b彼此連結的共用下刃54。第一分割下刃52a位于第一可動部34的第三可動部38側(Yl側)的角部,第一分割下刃52b位于第一固定部28的第二可動部36側的角部。另外,共用下刃54位于固定部側切ロ部32及第一 第三切ロ部40、42、44的上側端部。第二下刃50包括沿著Y方向延伸的ー對第二分割下刃56a、56b和共用下刃54。即,共用下刃54屬于第一下刃48和第二下刃50這兩方,共用下刃54位于第一下刃48與第二下刃50的交點。第二分割下刃56a位于第二可動部36的第三可動部38側(X2偵D的角部,第二分割下刃56b位于第二固定部30的第一可動部34側的角部。如圖I、圖2及圖4B所示,可動支承部26包括設置于第一可動部34的第一汽缸58、設置于第二可動部36的第二汽缸60、設置于第三可動部38的第三汽缸62。如圖I 圖3所示,上模16具有利用未圖示的沖壓機構沿著Z方向移動的上模主體66、設置于上模主體66的大致中央部的沖裁部68、能夠在與沖裁部68接觸的狀態(tài)下沿Z方向移動的移動部70、作為使移動部70沿著Z方向移動的切換裝置的移動機構72。如圖I 圖4A所示,沖裁部68形成為剖面為四邊形狀且沿著Z方向延伸,并且形成為可插入下模14的貫通孔46內。移動部70包括沿著X方向延伸的剖面大致四邊形狀的第一移動部74及第ニ移動部76、沿著Y方向延伸的剖面大致四邊形狀的第三移動部78及第四移動部80。另外,第 一移動部74及第ニ移動部76隔著沖裁部68而沿X方向排列設置,第三移動部78及第四移動部80隔著沖裁部68而沿Y方向排列設置。即,第一 第四移動部74、76、78、80配置成相對于Z方向彼此互不重疊。如圖4A所示,在移動部70的下模14側(Z2側)的端部設置有第一上刃82、與第一上刃82交叉的第二上刃84。具體而言,第一上刃82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ー對第一分割上刃86a、86b、將第一分割上刃86a、86b彼此連結的共用上刃88。第一分割上刃86a位于第一移動部74的第三移動部78側(Y2側)的角部,第一分割上刃86b位于第二移動部76的第三移動部78側的角部。另外,共用上刃88位于沖裁部68的下側端面的緣部。第二上刃84包括沿著Y方向延伸的ー對第二分割上刃90a、90b、將第二分割上刃90a、90b彼此連結的共用上刃88。S卩,共用上刃88屬于第一上刃82和第二上刃84這兩方,且位于第一上刃82和第二上刃84的交點處。第二分割上刃90a位于第四移動部80的第二移動部76側(XI側)的角部,第二分割上刃90b位于第三移動部78的第二移動部76側的角部。如上述說明那樣,根據圖4A及圖4B可知,第一下刃48對應于第一上刃82,第二下刃50對應于第二上刃84。因此,將第一下刃48和第一上刃82合稱為第一切斷刃48、82,將第二下刃50和第二上刃84合稱為第二切斷刃50、84。與此同樣,由于共用下刃54對應于共用上刃88,第一分割下刃52a、52b對應于第一分割上刃86a、86b,第二分割下刃56a、56b對應于第二分割上刃90a、90b,因此,將共用下刃54及共用上刃88合稱為共用刃54、88,將第一分割下刃52a、52b及第一分割上刃86a、86b合稱為第一分割刃52、56,將第二分割下刃56a、56b及第二分割上刃90a、90b合稱為第二分割刃56、90。如圖I 圖3所不,移動機構72具有設置成從上方將移動部70的一部分覆蓋的滑動板92、使滑動板92沿X方向移動的ー對第一驅動工作缸94、使滑動板92沿Y方向移動的ー對第二驅動工作缸96、將移動部70向Z方向引導并對該移動部70向滑動板92側施力的引導部98(參照圖I及圖2)、對移動部70向滑動板92側的位移進行限制的位移限制構件100。
滑動板92形成為俯視下的大致十字狀,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四邊形狀的開ロ部101。沖裁部68穿過開ロ部101。開ロ部101的大小設定成使沖裁部68與滑動板92的間隔比滑動板92的滑動幅度(移動幅度)大。需要說明的是,開ロ部101的形狀無需局限為四邊形狀,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變更如圖I及圖3所示,ー對第一驅動工作缸94以沿X方向對置的方式配置在上模主體66上。由此,例如,通過使一方的第一驅動工作缸94的行程伸長且使另一方的第一驅動工作缸94的行程縮短,從而使滑動板92向X方向滑動。如圖2及圖3所示,ー對第二驅動工作缸96以沿Y方向對置的方式配置在上模主體66上。由此,例如,通過使一方的第二驅動工作缸96的行程伸長且同時使另一方的第二驅動工作缸96的行程縮短,從而能夠使滑動板92向Y方向滑動。如圖I及圖2所示,引導部98固定在上模主體66上,例如,利用彈簧(spring)等對移動部向滑動板92側施カ。如圖I 圖3所不,位移限制構件100包括設置于第一移動部74的第一位移限制部100a、設置于第二移動部76的第二位移限制部100b、設置于第三移動部78的第三位移限制部100c、設置于第四移動部80的第四位移限制部100d。在各第一 第四位移限制部IOOa IOOd上分別設置有固定于移動部70的上表面的第一卡合構件102、以與第一卡合構件102對置的方式固定于滑動板92的下表面的第ニ卡合構件104。需要說明的是,第二卡合構件104的寬度設定成比第一卡合構件102的寬度大(參照圖3)。如圖I及圖2所不,在第合構件102上形成有與移動部70的上表面對置的第一平坦面102a、相對于第一平坦面102a向移動部70的延伸方向傾斜的第一傾斜面102b。SP,在第一及第二位移限制部100a、100b,第一傾斜面102b向X方向傾斜(參照圖1),在第三及第四位移限制部100c、100d,第一傾斜面102b向Y方向傾斜(參照圖2)。在第二卡合構件104上形成與移動部70的上表面對置且可與第一平坦面102a接觸的第二平坦面104a、相對于第二平坦面104a向與第一傾斜面102b的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傾斜的第二傾斜面104b。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傾斜面102b及第ニ傾斜面104b的傾斜角度設定為大致相同。在控制部18設置有第一驅動工作缸控制部108及第ニ驅動工作缸控制部110。第一驅動工作缸控制部108驅動第一驅動工作缸94,使滑動板92向X方向移動。第二驅動工作缸控制部110驅動第二驅動工作缸96,使滑動板92向Y方向移動。接下來,參照圖5的流程圖對使用了典型的實施例的切斷裝置切斷板材12的切斷步驟進行說明。首先,控制部18將上模16設定成初始狀態(tài)(步驟SI)。在初始狀態(tài)下,上模16在下模14的上方待機,在第一及第二位移限制部100a、100b,第一平坦面102a與第二平坦面104a相接觸,且在第三及第四位移限制部100c、100d,第一傾斜面102b與第二傾斜面104b相接觸(參照圖I及圖2)。S卩,如圖I、圖2及圖6A所示,第一及第ニ移動部74、76位于比第三及第四移動部78、80靠下方(Z2方向)的位置。換言之,第一上刃82位于比第二上刃84靠Z2側的位置。需要說明的是,圖6A省略了對第三及第四移動部78、80的圖示。在該狀態(tài)下,將第一上刃82的位置稱為切斷位置,將第二上刃84的位置稱為非切斷位置。另外,將該狀態(tài)稱為第一模式,將第一上刃82配置于非切斷位置且第二上刃84配置于切斷位置的狀態(tài)(與第一模式相反的狀態(tài))稱為第二模式。需要說明的是,上模16在第一模式下設定成沖裁部68的前端(共用上刃88)位于比第一上刃82靠Z2側的位置。即,在第一模式下,沖裁部68比第一及第ニ移動部74、76向Z2方向突出規(guī)定量。沖裁部68的突出量d設定成比板材12的厚度大(參照圖I)。這在第二模式下也同樣。接下來,以板材12配置于下模14的固定部22及可動部24的上表面的方式對其進行輸送(步驟S2)。在此,根據圖3可知,板材的輸送方向(圖中箭頭A)相對于Xl方向及Yl方向傾斜45度。 然后,控制部18驅動沖壓機構而使上模16下降(步驟S3)。由此,板材12的第一切斷線Cl被切斷(參照圖8)。在此,對于板材12的第一切斷線Cl的切斷進行具體說明。首先,當上模16下降時,在固定部22及可動部24的上表面配置的板材12的上表面與沖裁部68的共用上刃88相接觸。然后,當上模16進ー步下降時,板材12上作用有共用上刃88的按壓カ和共用下刃54的反作用力,從而產生剪切力。其結果是,板材12被沖裁成四邊形狀。另外,在板材12被沖裁成四邊形狀后,沖裁部68插入貫通孔46內且第一分割上刃86a、86b與板材12的上表面相接觸。此時,第一移動部74位于第三可動部38的上方,第二移動部76位于第二可動部36的上方。然后,當上模16進ー步下降時,板材12作用有第一分割上刃86a、86b的按壓カ和第一分割下刃52a、52b的反作用力,從而產生剪切力。其結果是,如圖6B所示,板材12被沿X方向切斷。需要說明的是,圖6B省略了對板材12的圖示,其示出切斷第一切斷線Cl時的移動部70與可動部24的位置關系。在步驟S3,當第一分割刃52、56切斷板材12之前,由于共用刃54、88沖裁板材12,所以能夠防止在共用刃54、88與第一分割刃52、56的交界部卡掛板材12。接下來,控制部18驅動沖壓機構而使上模16 (步驟S4),將板材12向輸送方向輸送規(guī)定量(步驟S5)。另外,控制部18從第一模式切換為第二模式(步驟S6)。具體而言,第一驅動工作缸控制部108驅動第一驅動工作缸94而使滑動板92沿Xl方向移動,第二驅動工作缸控制部110驅動第二驅動工作缸96而使滑動板92向Y2方向移動。當滑動板92沿Xl方向移動時,在第一及第二位移限制部100a、100b,第一平坦面102a與第二平坦面104a的接觸狀態(tài)得以解除(成為非接觸狀態(tài)),通過引導部98向Zl方向施加的作用力,第一傾斜面102b與第二傾斜面104b接觸,且第一及第ニ移動部74、76沿Zl方向移動。另外,當滑動板92向Y2方向移動時,在第三及第四位移限制部100c、100d,在第一傾斜面102b與第二傾斜面104b接觸的狀態(tài)下,第一^^合構件102向Z2方向下壓。此時,向第一卡合構件102的下壓カ比引導部98的作用カ大。由此,如圖7A所示,第三及第四移動部78、80位于比第一及第ニ移動部74、76靠下模側。S卩,第一模式被切換為第二模式。需要說明的是,圖7A省略了對第一及第ニ移動部74、76的圖示。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第二卡合構件104的寬度設定得比第一^^合構件102的寬度大,所以,例如驅動第一驅動工作缸94吋,在第三及第四位移限制部100c、100d,能夠防止第一傾斜面102b與第二傾斜面104b的接觸分離。然后,控制部18驅動沖壓機構使上模16下降(步驟S7)。由此,板材12的第二切斷線C2被切斷(參照圖8)。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板材12的第二切斷線C2被切斷的原理與將板材12的第一切斷線Cl切斷的原理相同,因此,簡單地說明板材12的第二切斷線C2的切斷。首先,當上模16下降時,利用沖裁部68將板材12沖裁成四邊形狀。然后,當上模16進ー步下降吋,由于板材12上作用有第二分割上刃90a、90b的按壓カ和第二分割下刃56a、56b的反作用力,從而產生剪切力。其結果是,如圖7B所示,板材12被沿Y方向切斷。需要說明的是,圖7B省略了對板材12的圖示,其示出切斷第二切斷線C2時的移動部70與可動部24的位置關系。接下來,控制部18驅動沖壓機構而使上模上升(步驟S8)。然后,本切斷流程結 束。根據上述的切斷流程,如圖8所示,板材12可以被粗切斷為大致三角形狀。由此,對粗切斷后的板材12施加規(guī)定的機械加工,例如,可以制造機動車用側板(side panel)等部件。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切斷裝置具備第一切斷刃48、82、與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交叉的第二切斷刃50、84、對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進行切換的切換裝置72,在第一模式下,在能夠切斷エ件12的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在不能切斷所述エ件12的非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二切斷刃50、84,在第二模式下,在能夠切斷所述エ件12的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二切斷刃50、84,在不能切斷所述エ件12的非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根據該切斷裝置,由于第一上刃82與第二上刃84交叉,所以與以第一上刃和第二上刃分離的方式形成上模的情況相比,能夠使切斷裝置10整體進ー步實現小型化。另外,由于切換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而能夠分開使用第一上刃82和第二上刃84,所以,即使在第一切斷線Cl與第二切斷線C2的間隙大的情況下,也能夠有效實現切斷裝置10整體的小型化。另外,在所述第一切斷刃及所述第二切斷刃的交點處設置屬于該第一切斷刃及該第二切斷刃這兩方的共用刃,也可以所述第一切斷刃及所述第二切斷刃在所述共用刃被分割。如此ー來,由于在第一切斷刃及第ニ切斷刃的交點設置共用刃,所以,第一切斷刃中被分割的刃(第一分割刃)與所述共用刃配置在切斷位置上,且第二切斷刃中被分割的刃(第二分割刃)配置在非切斷位置上,由此能夠實現第一模式。另外,同樣,所述第一分割刃配置在非切斷位置上且所述第二分割刃及所述共用刃配置在切斷位置上,從而能夠實現第二模式。進ー步而言,所述共用刃可以在所述第一切斷刃或所述第二切斷刃的被分割的分割刃切斷所述エ件之前對該エ件進行沖裁。如此ー來,由于在所述第一分割刃或所述第二分割刃切斷エ件之前,共用刃對所述エ件進行沖裁,所以在切斷所述エ件時,能夠防止在共用刃與分割刃的交界部卡掛板材。
上述的典型的實施例可進行各種變更。沖裁部不限于形成為剖面四邊形狀的例子。沖裁部可以形成為剖面多邊形狀或剖面圓形狀等,也可以形成為中空狀。在這種情況下,貫通孔形成得與沖裁部的形狀相匹配。若沖裁部形成為中空狀,則能夠減輕上模的重量。本發(fā)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典型的實施例,當然,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g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各種結構。本發(fā)明的切斷裝置不限于構成為將具有兩種切斷線的板材切斷的例子,也可以構成為能夠將具有三種以上的切斷線的板材切斷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將與各切斷線的形狀為相同形狀的上刃以交叉的方式配置在上模即可。符號說明10...切斷裝置12...板材(エ件) 14. 下模16.上模48 第一下刃50 第二下刃52a、52b 第一分割下刃 54 共用下刃56a、56b...第二分割下刃 82...第一上刃84 第二上刃86a、86b 第一分割上刃88 共用上刃90a、90b 第二分割上刃
權利要求
1.ー種切斷裝置,其具備 第一切斷刃(48,82); 第二切斷刃(50、84),其與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相交叉; 切換裝置(72),其對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進行切換,在所述第一模式下,在能夠切斷エ件(12)的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在不能切斷所述エ件(12)的非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二切斷刃(50、84),在第二模式下,在能夠切斷所述エ件(12)的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二切斷刃(50、84),在不能切斷所述エ件(12)的非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切斷裝置,其特征在干, 還具備共用刃(54、88),該共用刃(54、88)設置在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與所述第二切斷刃(50,84)的交點處, 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具有ー對第一分割刃(52a、86a、52b、86b),所述共用刃(54、88)位于一方的第一分割刃(52a、86a)與另一方的第一分割刃(52b、86b)之間, 所述第二切斷刃(50、84)具有ー對第二分割刃(56a、90a、56b、90b),所述共用刃(54、88)位于一方的第二分割刃(56a、90a)與另一方的第二分割刃(56b、90b)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切斷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共用刃(54、88)構成為在所述第一分割刃(52a、86a、52b、86b)或第二分割刃(56a、90a、56b、90b)將所述エ件(12)切斷之前對所述エ件(12)進行沖裁。
全文摘要
切斷裝置具備第一切斷刃(48、82)、與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交叉的第二切斷刃(50、84)、切換裝置(72)。切換裝置(72)對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進行切換。在第一模式下,在能夠切斷工件(12)的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在不能切斷所述工件(12)的非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二切斷刃(50、84)。在第二模式下,在能夠切斷所述工件(12)的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二切斷刃(50、84),在不能切斷所述工件(12)的非切斷位置配置所述第一切斷刃(48、82)。
文檔編號B23D35/00GK102665959SQ20108005857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25日
發(fā)明者鐮田輝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