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鍛造領域的曲軸切邊校正一體化模架。
背景技術:
車用鋼制曲軸零件通常采用鍛造工藝進行加工。在鍛造過程中,由于生產(chǎn)工藝的原因,鍛造件不可避免的會產(chǎn)生飛邊,因此為了保證零件鑄造質量需要對零件進行切除;同時也需要對切除飛邊后的鍛造建進行校正。
現(xiàn)有的曲軸切邊校正工藝,有的需要分步進行,這樣會增加工藝步驟,拖延生產(chǎn)進度,降低生產(chǎn)效率,且會造成能源的浪費;而采用曲軸切邊和校正一體成型的技術,也由于模具組結構設計的不合理,會造成模具組磨損嚴重,影響模具組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曲軸切邊校正一體化模架,它的結構緊湊、易于實現(xiàn),能夠實現(xiàn)鍛件切邊校正一次同步完成,且有效地提升了模架的使用壽命。
實現(xiàn)上述目的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曲軸切邊校正一體化模架,包括上模板、下模板、上模座、下模座以及設置在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間的模具結構;
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分別與沖壓設備連接固定,在所述上模板的中央安裝有背壓設備,所述背壓設備與冷卻設備連接;所述上模座與所述上模板可拆卸的連接,所述下模座與所述下模板可拆卸的連接,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通過對稱設置的兩根導柱連接;
所述模具結構包括上沖頭、凹模、下沖頭、卸料板;所述凹模固定在所述上模座上;所述上沖頭設置在所述凹模內,所述背壓設備穿過所述上模座與所述上沖頭連接;所述下沖頭設置在所述下模座上,所述卸料板設置在所述下模座上,位于所述下沖頭的兩側。
作為一種選擇,所述背壓設備為氮氣彈簧,該氮氣彈簧使用壓縮空氣進行冷卻。
作為另一種選擇,所述背壓設備為液壓墊,該液壓墊通過液壓站進行冷卻。
進一步的,所述導柱與所述上模座的連接部設有導柱套。
本發(fā)明的一種軸切邊校正一體化模架,通過上模板、下模板和模具結構,實現(xiàn)了鍛件切邊校正的一次同步完成,提升了生產(chǎn)效率;模具結構采用倒置式安裝,將凹模設置在上模座上,其中設置與背壓原件連接的上沖頭,充分利用重力效應,從而提升了凹模的使用壽命;上模板配套安裝的背壓設備和冷卻設備連接,從而提高了背壓設備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曲軸切邊校正一體化模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更好地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理解,下面通過具體地實施例并結合附圖進行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一種曲軸切邊校正一體化模架,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上模座3、下模座4以及設置在上模座3和下模座4之間的模具結構。
上模板1和下模板2分別通過螺釘與沖壓設備連接,在上模板1的中央安裝有背壓設備,在本實施例中,背壓設備采用了氮氣彈簧5。為了保證氮氣彈簧的使用壽命,需要對氮氣彈簧3進行冷卻,因此氮氣彈簧3與壓縮空氣設備連接。除了氮氣彈簧,背壓設備同樣可以采用液壓墊,而液壓墊需要與液壓站連接以進行冷卻。
上模座3與上模板1可拆卸的連接,下模座4與下模板2可拆卸的連接,當模具結構達到使用壽命后,可將上下模座從上年模板中整體拆卸,進行檢修和更替,提高了設備的檢修效率。上模座3和下模座4通過對稱設置的兩根導柱6連接。在導柱6與上模座3的連接部設有導柱套61,以增加連接強度和縱向支撐力。
模具結構包括上沖頭71、凹模72、下沖頭73、卸料板74。凹模72固定在上模座上,上沖頭71設置在凹模72內,氮氣彈簧5穿過上模座3與上沖頭71連接。下沖頭73設置在下模座4上,卸料板74設置在下模座4上,位于下沖頭73的兩側。本發(fā)明的切邊校正一體化模架能夠實現(xiàn)鍛件切邊校正一次同步完成;采用凹模設置在上模座上,卸料板設置下模座上的倒置式模具結構設計,能夠充分利用重力效應進行鍛件加工,減小背壓對于設備的沖擊,能夠有效提升切邊凹模的實用壽命。
使用本發(fā)明的曲軸切邊校正一體化模架進行鍛件加工時,將鍛件放置在下沖頭73上,滑塊下降,凹模72把鍛件的飛邊切除,鍛件從下沖頭73上夾走,卸料板74升起將飛邊夾走。切邊過程中,上沖頭71與下沖頭73夾住鍛件在凹模72內滑動,切邊和校正一次完成。
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用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只要在本發(fā)明的實質精神范圍內,對以上所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書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