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是一種對曲軸軸頸中油孔位置和角度的設計方法,尤其是一種在中頻淬火曲軸中油孔角度的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曲軸是發(fā)動機最重要的機件之一,在裝機過程中,曲軸軸頸表面與軸瓦配合。為防止軸頸與軸瓦之間發(fā)生干摩擦導致拉瓦、抱瓦的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動機工作時,軸頸表面與軸瓦之間必須有一層油膜起保護作用,而這當中曲軸油孔的存在起了關鍵的作用。
斜油孔是曲軸機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作為潤滑油的通道起潤滑作用,曲軸箱里面的機油進入油道,進入連桿頸主軸頸,潤滑軸瓦與曲軸接觸部分。發(fā)動機工作時,曲軸軸頸與軸瓦之間形成一層油膜起增壓和保護作用,如果油孔的孔口受到破壞勢必對機器的工作性能、油耗等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發(fā)生斷軸,后果不堪設想;所以曲軸加工過程中油孔的要求也不容輕視。
隨著國ⅳ國ⅴ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去那種氮化方案生產的曲軸會逐漸淡出市場,曲軸的加工方案衍生成沉割滾壓與中頻淬火將會成為一種趨勢。中頻淬火,就是將金屬件放在一個感應線圈內,感應線圈通交流電,產生交變電磁場,在金屬件內感應出交變電流,由于趨膚效應,電流主要集中在金屬件表面,所以表面的溫度最高,在感應線圈下面緊跟著噴水冷卻或其他冷卻,由于加熱及冷卻主要集中在表面,所以表面改性很明顯,而內部改性基本沒有,可以有很特殊的熱處理效果。在淬火過程中,淬火冷卻變形是淬火冷卻過程中熱應力和相變應力在零件形狀、尺寸上的反應。淬火冷卻開裂是指淬火冷卻時應力過大,超過材料在該溫度下的斷裂強度sk時,在工件上形成裂紋的現(xiàn)象。一般在200℃以下,由于馬氏體轉變產生較大的相變應力,同時在此溫度下鋼的塑性又較差,易于產生裂紋。淬火裂紋可在冷卻過程中產生,也可在零件剛從介質中取出時或在存放一定時間后產生。所有對曲軸油孔的倒角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稍有不當,油孔處將會出現(xiàn)裂紋導致曲軸報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中頻淬火曲軸中油孔角度的設計方法。改變油孔加工位置即改變油孔角度使孔口孔壁變厚,在中頻淬火時不發(fā)生孔口處開裂。
技術方案: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一種在中頻淬火曲軸中油孔角度的設計方法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改變油孔加工位置即改變油孔角度使孔口孔壁變厚,具體方法如下:
1)將曲軸放至在大理石工作臺上的v形鐵上,有帶刀口的高度尺對曲軸進行劃線處理,連桿進油孔位置在連桿軸頸中心線上,且位于連桿軸頸開檔中心;主軸出油孔位置在主軸中心線下,且位于主軸開檔中心,盡量不要沿著軸向方向移動;
2)將劃好線的曲軸平穩(wěn)地放置于油孔加工機床的夾具中,定位并夾緊;
3)將鉆頭慢慢手動靠近曲軸,看曲軸劃線部位與鉆頭頂部是否重合,待檢驗完成后,開啟按鈕完成加工過程;
4)加工完成之后檢驗,如果尺寸達不到圖紙要求,繼續(xù)進行調整;待檢驗合格以后,正式生產;
5)連桿進油孔和主軸出油孔加工后,對油孔進行倒角處理,由于調整了油孔位置,倒角的部位油孔壁厚明顯提高,在中頻淬火時,不再容易發(fā)生孔口開裂現(xiàn)象。
所述的連桿進油孔位置在連桿軸頸中心線上8mm。
所述的主軸出油孔位置在主軸中心線下5mm。
有益效果: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改變油孔加工位置即改變油孔角度使孔口孔壁變厚,在中頻淬火時不發(fā)生孔口處開裂。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在中頻淬火曲軸中油孔角度和位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有:主軸1、主軸出油孔2、連桿進油孔3、連桿軸頸4、曲軸5。
具體實施方式
為此,我們改變油孔加工位置即改變油孔角度使孔口孔壁變厚,在中頻淬火時不發(fā)生孔口處開裂。具體方法如下:
1)將曲軸放至在大理石工作臺上的v形鐵上,有帶刀口的高度尺對曲軸進行劃線處理,連桿進油孔位置在連桿軸頸中心線上8mm,主軸出油孔位置在主軸中心線下5mm,進出油孔位置在軸頸開檔中心,盡量不要沿著軸向方向移動;
2)將劃好線的曲軸平穩(wěn)地放置于油孔加工機床的夾具中,定位并夾緊;
3)將鉆頭慢慢手動靠近曲軸,看曲軸劃線部位與鉆頭頂部是否重合,待檢驗完成后,開啟按鈕完成加工過程;
4)加工完成之后,送檢驗員檢驗,如果尺寸達不到圖紙要求,繼續(xù)進行調整;待檢驗合格以后,正式生產;
5)油孔加工后,對油孔進行倒角處理,由于調整了油孔位置,倒角的部位油孔壁厚較以前提高,在中頻淬火時,不再容易發(fā)生孔口開裂現(xiàn)象,效果令人滿意。
6)由于曲軸品種繁多,軸頸外圓,行程大小不一,為便于統(tǒng)一,針對于中頻淬火的曲軸,我們將連桿油孔位置偏離連桿中心線上8mm,主軸油孔位置偏離主軸中心線下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