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設備領域,尤其涉及到一種預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機械設備領域中,包含著多種加工裝置,工件的預固定裝置是常用設備之一,主要用于對工件的固定,提高工件固定的強度,以滿足后續(xù)生產需求。
傳統(tǒng)的預固定裝置存在如下缺陷:
1、傳統(tǒng)的預固定裝置調節(jié)性差,適應性也較差,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的生產需求;
2、傳統(tǒng)的預固定裝置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機械手固定方法,這對于其他產品的預固定并不適用,操作十分不方便;
3、傳統(tǒng)的預固定裝置在對產品進行預固定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碰撞,從而對產品表面造成損傷;
4、傳統(tǒng)的預固定裝置結構簡單,固定效果差。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種預固定裝置以改善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預固定裝置。
本發(fā)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預固定裝置,包括臥式移動組件、臥式y(tǒng)軸移動組件和臥式z軸移動組件,所述臥式移動組件包括臥式移動底板、固定于所述臥式移動底板表面的兩條臥式導軌以及固定于所述臥式移動底板左右兩側限位板,兩條臥式導軌與限位板呈垂直結構設置,所述臥式移動底板表面左側還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右側固定有電機安裝板,所述電機安裝板頂端固定于通孔處,所述電機安裝板底端延伸至臥式移動底板下端,所述電機安裝板處固定有電機,所述臥式移動底板表面中間部位左右兩端還固定有兩個凸形件,所述凸形件頂部具有圓形通孔,兩個凸形件通過絲杠一連接,所述絲杠一外部還套設有絲杠座一,絲杠一穿過左側凸形件的圓形通孔并向左側延伸,絲杠一左側通過聯(lián)軸器連接有轉輪一,電機輸出軸端左側連接有轉輪二,所述轉輪一與所述轉輪二通過皮帶連接,所述轉輪二外部還設有轉輪二保護罩,所述絲杠座一上端固定有臥式y(tǒng)軸移動組件;
所述臥式y(tǒng)軸移動組件包括臥式y(tǒng)軸底板和與所述臥式y(tǒng)軸底板垂直連接的臥式y(tǒng)軸豎板,所述臥式y(tǒng)軸底板與所述絲杠座一通過螺釘連接,所述臥式y(tǒng)軸底板與所述臥式y(tǒng)軸豎板之間還通過安裝板加強筋緊固,所述臥式y(tǒng)軸豎板右端固定有臥式滑塊,所述臥式滑塊右端固定有臥式z軸移動組件;
所述臥式z軸移動組件包括z軸組件移動底板以及設置于所述z軸組件移動底板頂端的z軸電機安裝板,所述z軸組件移動底板與所述臥式滑塊緊密連接,所述z軸組件移動底板與所述z軸電機安裝板通過安裝板加強筋一緊固,所述z軸電機安裝板左側表面開設有轉動軸一孔,所述轉動軸一孔下端緊固有電機一,電機一輸出軸延伸至z軸電機安裝板上端,電機一輸出軸末端連接有轉輪三,所述轉輪三位于所述z軸電機安裝板上端,所述z軸電機安裝板右側表面開設有轉動軸二孔,所述轉動軸二孔處設有轉動軸二,所述轉動軸二頂端連接有轉輪四,所述轉輪四位于z軸電機安裝板上端,所述轉輪三與所述轉輪四通過皮帶一連接,所述轉輪三與所述轉輪四外部罩設有轉動保護罩,所述轉動軸二下端通過聯(lián)軸器連接有絲杠二,所述絲杠二外部還套設有絲杠座二,所述z軸組件移動底板右側表面還固定有兩條豎直設置的z軸導軌,所述z軸導軌外部嵌設有z軸滑塊,所述絲杠座二與所述z軸滑塊連接,所述z軸滑塊右端還通過螺栓緊固有臥式軸承安裝座,所述臥式軸承安裝座右端還固定有預固定裝置;
所述預固定裝置包括與所述臥式軸承安裝座連接的固定板、連接于所述固定板右側固定座以及與所述固定座底端垂直連接的點膠安裝板,所述點膠安裝板表面具有凹孔,所述凹孔內嵌設有點膠筒,所述點膠筒底部連接有點膠管。
進一步的,所述臥式導軌外部還可以嵌設有滑塊。
進一步的,所述絲杠一與凸形件接觸端還設有防撞護墊。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該種預固定裝置用于對工件進行點膠固定,提高了固定效率,降低了誤差率,方便快捷。
該種預固定裝置通過臥式移動組件、臥式y(tǒng)軸移動組件以及臥式z軸移動組件,大大提高了該裝置的可調節(jié)性以及適應性,在臥式z軸移動組件處安裝的預固定裝置可以很好地完成點膠固定流程,提升工件的固定強度。
該種預固定裝置結構設計巧妙,而且還設置有防撞護墊,使得絲杠座一在移動過程中不會碰撞凸形件,提高了該裝置的穩(wěn)定性以及延長裝置的使用壽命。
該種預固定裝置采用自動化移動控制,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預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預固定裝置的側視圖。
圖中數(shù)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應部件名稱:
其中:1-臥式移動組件;2-臥式y(tǒng)軸移動組件;3-臥式z軸移動組件;4-預固定裝置;11-臥式移動底板;12-臥式導軌;13-限位板;14-電機安裝板;15-電機;16-凸形件;17-絲杠一;18-絲杠座一;19-轉輪二保護罩;110-防撞護墊;21-臥式y(tǒng)軸底板;22-臥式y(tǒng)軸豎板;23-安裝板加強筋;24-臥式滑塊;31-z軸組件移動底板;32-z軸電機安裝板;33-安裝板加強筋一;34-電機一;35-轉動保護罩;36-絲杠二;37-絲杠座二;38-z軸導軌;39-z軸滑塊;310-臥式軸承安裝座;41-固定板;42-固定座;43-點膠安裝板;44-點膠筒;45-點膠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圖示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預固定裝置,包括臥式移動組件1、臥式y(tǒng)軸移動組件2和臥式z軸移動組件3,所述臥式移動組件1包括臥式移動底板11、固定于所述臥式移動底板11表面的兩條臥式導軌12以及固定于所述臥式移動底板11左右兩側限位板13,兩條臥式導軌12與限位板13呈垂直結構設置,所述臥式移動底板11表面左側還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右側固定有電機安裝板14,所述電機安裝板14頂端固定于通孔處,所述電機安裝板14底端延伸至臥式移動底板11下端,所述電機安裝板14處固定有電機15,所述臥式移動底板11表面中間部位左右兩端還固定有兩個凸形件16,所述凸形件16頂部具有圓形通孔,兩個凸形件16通過絲杠一17連接,所述絲杠一17外部還套設有絲杠座一18,絲杠一17穿過左側凸形件的圓形通孔并向左側延伸,絲杠一17左側通過聯(lián)軸器連接有轉輪一,電機15輸出軸端左側連接有轉輪二,所述轉輪一與所述轉輪二通過皮帶連接,所述轉輪二外部還設有轉輪二保護罩19,所述絲杠座一18上端固定有臥式y(tǒng)軸移動組件2;
所述臥式y(tǒng)軸移動組件2包括臥式y(tǒng)軸底板21和與所述臥式y(tǒng)軸底板21垂直連接的臥式y(tǒng)軸豎板22,所述臥式y(tǒng)軸底板21與所述絲杠座一18通過螺釘連接,所述臥式y(tǒng)軸底板21與所述臥式y(tǒng)軸豎板22之間還通過安裝板加強筋23緊固,所述臥式y(tǒng)軸豎板22右端固定有臥式滑塊24,所述臥式滑塊24右端固定有臥式z軸移動組件3;
所述臥式z軸移動組件3包括z軸組件移動底板31以及設置于所述z軸組件移動底板31頂端的z軸電機安裝板32,所述z軸組件移動底板31與所述臥式滑塊24緊密連接,所述z軸組件移動底板31與所述z軸電機安裝板32通過安裝板加強筋一33緊固,所述z軸電機安裝板32左側表面開設有轉動軸一孔,所述轉動軸一孔下端緊固有電機一34,電機一34輸出軸延伸至z軸電機安裝板32上端,電機一34輸出軸末端連接有轉輪三,所述轉輪三位于所述z軸電機安裝板32上端,所述z軸電機安裝板32右側表面開設有轉動軸二孔,所述轉動軸二孔處設有轉動軸二,所述轉動軸二頂端連接有轉輪四,所述轉輪四位于z軸電機安裝板32上端,所述轉輪三與所述轉輪四通過皮帶一連接,所述轉輪三與所述轉輪四外部罩設有轉動保護罩35,所述轉動軸二下端通過聯(lián)軸器連接有絲杠二36,所述絲杠二36外部還套設有絲杠座二37,所述z軸組件移動底板31右側表面還固定有兩條豎直設置的z軸導軌38,所述z軸導軌38外部嵌設有z軸滑塊39,所述絲杠座二37與所述z軸滑塊39連接,所述z軸滑塊39右端還通過螺栓緊固有臥式軸承安裝座310,所述臥式軸承安裝座310右端還固定有預固定裝置4;
所述預固定裝置4包括與所述臥式軸承安裝座310連接的固定板41、連接于所述固定板41右側固定座42以及與所述固定座42底端垂直連接的點膠安裝板43,所述點膠安裝板43表面具有凹孔,所述凹孔內嵌設有點膠筒44,所述點膠筒44底部連接有點膠管45。
進一步的,所述臥式導軌12外部還可以嵌設有滑塊。
進一步的,所述絲杠一17與凸形件16接觸端還設有防撞護墊110。
該種預固定裝置用于對工件進行點膠固定,提高了固定效率,降低了誤差率,方便快捷。
該種預固定裝置通過臥式移動組件、臥式y(tǒng)軸移動組件以及臥式z軸移動組件,大大提高了該裝置的可調節(jié)形以及適應性,在臥式z軸移動組件處安裝的預固定裝置可以很好地完成點膠固定流程,提升工件的固定強度。
該種預固定裝置結構設計巧妙,而且還設置有防撞護墊,使得絲杠座一在移動過程中不會碰撞凸形件,提高了該裝置的穩(wěn)定性以及延長裝置的使用壽命。
該種預固定裝置采用自動化移動控制,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