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鉆孔刀具,尤其涉及一種可調長度鉆孔刀具。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鉆孔刀具刀頭和刀柄之間刀身的長度固定,當鉆取不同深度的孔洞時,常常需要更換刀具,這就需要具備多個適應性不同的刀具。且該種刀具在刀身部位損壞后整個刀具報廢,導致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刀身長度固定,刀身損壞刀具不可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調長度鉆孔刀具,該刀具可根據實際需要調節(jié)刀身部的長度,可在某一段刀身損壞后更換該段刀身繼續(xù)使用。
本發(fā)明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可調長度鉆孔刀具,包括刀柄、刀身和刀頭,所述刀身包括安裝刀頭的第一刀身部和置于第一刀身部與刀柄之間的第二刀身部,所述第一刀身部和第二刀身部上均設有螺旋導料槽,所述第二刀身部連接第一刀身部的一端中部沿中心軸延伸形成連接軸,所述第一刀身部連接第二刀身部的一端設有與連接軸相對應的軸向孔,所述連接軸與所述軸向孔過盈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的連接軸和所述的軸向孔側壁徑向方向上設有貫穿的通孔,螺栓穿過連接軸和軸向孔側壁上的通孔結合螺母將第一刀身部和第二刀身部進行加固。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刀身部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刀身部和若干第二刀身部之間的導料槽所在螺旋軌道相互吻合。
進一步的,沿所述第一刀身部和第二刀身部上的螺旋導料槽壁設有冷卻通道,所述冷卻通道內流通有冷卻液。
進一步的,所述的冷卻通道的起始端和終端均設置在手柄部,所述刀身部的冷卻通道呈螺旋狀。
進一步的,所述的刀柄包括刀柄本體和刀柄延長套,所述刀柄本體一端嵌套于所述刀柄延長套內。
進一步的,所述若干第二刀身部之間的連接方式和第一刀身部與第二刀身部之間的連接方式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刀柄與刀身的連接方式和第一刀身部與第二刀身部之間的連接方式相同。
本發(fā)明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包括1、可根據實際鉆孔深度調整第二刀身部的數量,當某一段刀身部損壞后,可更換該端刀身后繼續(xù)使用,適應性強;2、本發(fā)明中的刀身部設有冷卻通道,可在鉆孔過程中及時冷卻孔壁和刀具的溫度,防止溫度過高導致的一系列問題;3、刀柄上設有刀柄延長套,可根據需要調整刀柄的長度,進一步增加適應性。
附圖說明
圖1本發(fā)明中可調長度鉆孔刀具結構示意圖;
圖2本發(fā)明中第一刀身部結構示意圖;
圖3本發(fā)明中第二刀身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刀柄本體,2、刀柄延長套,3、第一刀身部,4、第二刀身部,5、刀頭,6、導料槽,7、連接軸,8、軸向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的解釋說明,但應當理解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如圖1-3所示,本發(fā)明中的可調長度鉆孔刀具,包括刀柄、刀身和刀頭5,刀片安裝在刀頭5上,所述刀身包括設有刀頭5的第一刀身部3和置于第一刀身部3與刀柄之間的第二刀身部4,所述第一刀身部3和第二刀身部4上均設有螺旋導料槽6,所述第二刀身部4連接第一刀身部3的一端中部沿中心軸延伸形成連接軸7,所述第一刀身部3連接第二刀身部4的一端設有與連接軸7相對應的軸向孔8,所述連接軸7與所述軸向孔8過盈配合,所述的連接軸7和所述的軸向孔8側壁徑向方向上設有貫穿的通孔,當連接軸7安裝在軸向孔8內向,選用螺栓穿過連接軸7和軸向孔8側壁上的通孔,然后結合螺母進行固定,對第一刀身部3和第二刀身部4進一步加固。
若要加工的孔洞較深,該刀具上可安裝若干個第二刀身部4,安裝第二刀身部4時要注意保持各刀身部連接處導料槽6接口的吻合。
加工孔洞時為了防止溫度過高導致刀具損壞,沿所述第一刀身部3和第二刀身部4上的螺旋導料槽6壁設有冷卻通道,所述冷卻通道內流通有冷卻液。所述的冷卻通道的起始端和終端均設置在手柄部,所述刀身部的冷卻通道呈螺旋狀。所述若干第二刀身部4之間的連接方式和第一刀身部3與第二刀身部4之間的連接方式相同。所述刀柄與刀身的連接方式和第一刀身部3與第二刀身部4之間的連接方式相同。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刀柄包括刀柄本體1和刀柄延長套2,所述刀柄本體1一端嵌套于所述刀柄延長套2內,在不需要加長刀柄時,可將刀柄延長套2拆卸下來。
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所做的簡單變換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