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振動研磨的設備,具體為ー種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
背景技術:
研磨是用研磨工具和研磨劑,從エ件上去掉ー層極薄表面層的精加工方法,是利用研具與エ件在一定壓カ下的相對運動對加工表面進行的精整加工。研磨可用于加工各種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加工的表面形狀有平面,內、外圓柱面和圓錐面,凸、凹球面,螺紋,齒面及其他型面,表面粗糙度可達RaO. 63 O. 01微米。拋光是利用柔性拋光工具和磨料顆?;蚱渌麙伖饨橘|對エ件表面進行的修飾加エ,拋光不能提高工件的尺寸精度或幾何形狀精度,而是以得到光滑表面或鏡面光澤為目的,通過磨料對エ件表面產生滾壓和微量切削,從而獲得光亮的加工表面,表面粗糙度一般 可達RaO. 63 O. 01微米。在大批量生產軸承鋼球時,常采用滾筒拋光的方法,粗拋時將大量鋼球、石灰和磨料放在傾斜的罐狀滾筒中,滾筒轉動時,使鋼球與磨料等在筒內隨機地滾動碰撞以達到去除表面凸鋒而減小表面粗糙度的目的,可去除O. 01毫米左右的余量,其原理和過程都通研磨相同。但是兩者的作業(yè)對象略有不同,在重疊的作業(yè)對象中,都是去除表面層而達到目的,在一些零件的加工中兩者的操作時同時完成的?,F有的對零件和工具的研磨拋光一般是分批単獨完成,傳統(tǒng)研磨存在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高、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不穩(wěn)定等缺點,大批量的進行研磨拋光的都采用研磨機進行完成,通常情況下都是磨具進行主運動,而エ件配合進行輔運動,但是在加工的同時無法測量研磨狀況,必須停機,而且進行研磨的エ件數量也十分的有限,因此產生了克服以上問題的振動研磨機,但是現有的振動研磨機無法自動選料,因為磨料和エ件都混在一起,要對其進行分離也需要耗費時間和人力,而且會影響機器工作的效率;同時不合格的エ件又不能和其他未處理的エ件繼續(xù)進行研磨,必須單獨處理,磨料也需要重新在加入振動研磨機中,后續(xù)操作繁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無需停機操作,對エ件和磨料完成自動分離選擇,而且不合格エ件能夠繼續(xù)研磨,使用方便簡單的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本發(fā)明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包括底座1,通過彈簧2和底座I連接的振動盤3,以及固定設置在振動盤3中央的振動電機4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振動盤3外側壁上方和內側壁縱截面豎直,外側壁下方和底部縱截面連為一體呈圓弧狀,底部設置有縱截面呈三角形的凸起5,上端水平設置有出料槽6 ;凸起5的一側設置有上料板7 ;上料板7 —端與凸起5的頂端鉸接,下部連接有設置在振動盤3外部的轉換開關,另一端打開后與出料槽6的槽ロ搭接;出料槽6的底部和上料板7上分別設置有能夠拆卸的篩網。進ー步,所述的轉換開關包括轉輪8、絲桿9和固定架10,所述的固定架10固定在振動盤3外部,中部設置有與絲桿9配合的螺母;絲杠9 一端通過螺母并穿過振動盤3與上料板7連接,另一端與轉輪8固定連接。進ー步,所述的振動電機4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連接在主軸上的偏心振子11,并分別對應設置有振子調節(jié)裝置12 ;振動電機4還連接有設置在底座上的調頻變速裝置13。進ー步,所述的振動盤3下端固定設置有連接體14,內壁上設置有由高耐磨聚氨脂彈性體制成的內襯;外部設置有加強筋15的連接體14通過彈簧2與底座I連接。更進一歩,所述的連接體14外部下端設置有內徑大于底座I直徑,且高度大于彈簧2長度的安全圍裙16。進ー步,所述的底座I內部中空,底部均勻設置有緩沖墊腳17。本發(fā)明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通過在振動盤3底部設置縱截面呈三角形的凸起5,在エ件和磨料研磨時不僅加劇了在上下方向的運動,加速エ件的成型,同時在分離 卸料時,利用打開后與出料槽6搭接的上料板7—方面實現了自動出料,還能夠通過篩網對エ件和磨料進行分離,操作十分簡單方便,而且不需停機,連續(xù)工作能力強;本發(fā)明還能夠通過調整振動電機4上下兩個偏心振子11實現三種不同運動的同時進行,大大的提高了研磨效率,配合設置的調頻變速裝置13,還能夠大大的降低能耗,實現調速的更加方便和精準;其有益效果在于,設計合理,結構簡単,自動對エ件和磨料篩選分離,工作效率高,成本低,運行精確,安全性好,壽命長。
圖I為本發(fā)明實例中所述結構的正視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例中所述結構的俯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圖2中的A-A剖視圖。圖4為本發(fā)明實例中所述的轉換開關的正視圖。圖中底座1,彈簧2,振動盤3,振動電機4,凸起5,出料槽6,上料板7,轉輪8,絲桿9,固定架10,偏心振子11,振子調節(jié)裝置12,調頻變速裝置13,連接體14,加強筋15,安全圍裙16,緩沖墊腳17。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歩進行說明。本發(fā)明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如圖I和圖3所示,其包括底座1,底座I上通過彈簧2設置的振動盤3,固定設置在振動盤3中央的振動電機4 ;其中的振動盤3外側壁上方和內側壁縱截面豎直,外側壁下方和底部縱截面連為一體呈圓弧狀,內部承裝的空間大,同時上部開ロ縮小,有利于エ件和磨料的螺旋運動和向內的翻轉運動;底部設置有縱截面呈三角形的凸起5,加劇了エ件和磨料在上下方向上的運動幅度,上端水平設置有出料槽6 ;凸起5的一側設置有一端與凸起5的頂端鉸接的上料板7 ;上料板7下部連接有設置在振動盤3外部的轉換開關,另一端打開后與出料槽6的槽ロ搭接,運動的同時,在凸起5固定ー側的抬高作用和振動電機4的激勵作用下,エ件和磨料一起向上運動,同時磨料從設置在出料槽6的底部和上料板7上能夠拆卸的篩網中落下,實現エ件和磨料的自動分離。其中,轉換開關包括轉輪8、絲桿9和固定架10,如圖I和圖4所示,固定架10固定在振動盤3外部,中部設置有與絲桿9配合的螺母;絲杠9 一端通過螺母并穿過振動盤3與上料板7連接,另一端與轉輪8固定連接;如圖I和圖2所示,通過轉換開關完成對上料板7的關閉和打開的控制,關閉時與凸起5成為一體,増加研磨效率,打開時與出料槽6搭接,完成篩分和エ件的運送。其中,如圖3所示,振動電機4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連接在主軸上的偏心振子11,并分別對應設置有振子調節(jié)裝置12,能夠調整偏心振子11的相対的角度,從而調整振動電機4在起振后經彈簧2形成的振動方式和振動大??;振動電機4還連接有設置在底座上的調頻變速裝置13,如圖I所示,從而能夠更加精確和方便的調整速度和振動。其中,如圖I和圖3所示,振動盤3下端固定設置有連接體14,連接體14外部設置有加強筋15的連接體14通過彈簧2與底座I連接,加強了振動盤3和底座I上彈簧2的連接穩(wěn)定性和傳振的效率,內壁上設置有由高耐磨PU聚氨脂弾性體制成的內襯,大大的延長了使用壽命,同時也避免了エ件的過渡研磨。其中,如圖I和圖3所示,連接體14外部下端設置有內徑大于底座I直徑,且高度大于彈簧2長度的安全圍裙16,底座I內部中空,底部均勻設置有緩沖墊腳17,都保證了使 用安全,提高了機器壽命。
權利要求
1.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包括底座(I),通過彈簧(2)和底座(I)連接的振動盤(3),以及固定設置在振動盤(3)中央的振動電機(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振動盤(3)外側壁上方和內側壁縱截面豎直,外側壁下方和底部縱截面連為一體呈圓弧狀,底部設置有縱截面呈三角形的凸起(5),上端水平設置有出料槽(6);凸起(5)的一側設置有上料板(7);上料板(7)—端與凸起(5)的頂端鉸接,下部連接有設置在振動盤(3)外部的轉換開關,另一端打開后與出料槽(6 )的槽ロ搭接;出料槽(6 )的底部和上料板(7 )上分別設置有能夠拆卸的篩網。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換開關包括轉輪(8)、絲桿(9)和固定架(10),所述的固定架(10)固定在振動盤(3)外部,中部設置有與絲桿(9)配合的螺母;絲杠(9) 一端通過螺母并穿過振動盤(3)與上料板(7)連接,另一端與轉輪(8)固定連接。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振動電機(4)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連接在主軸上的偏心振子(11),并分別對應設置有振子調節(jié)裝置(12);振動電機(4)還連接有設置在底座上的調頻變速裝置(13)。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振動盤(3)下端固定設置有連接體(14),內壁上設置有由高耐磨PU聚氨脂弾性體制成的內襯;外部設置有加強筋(15)的連接體(14)通過彈簧(2)與底座(I)連接。
5.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體(14)外部下端設置有內徑大于底座(I)直徑,且高度大于彈簧(2)長度的安全圍裙(16)。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I)內部中空,底部均勻設置有緩沖墊腳(17)。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振動研磨的設備,具體為一種能夠無需停機操作,對工件和磨料完成自動分離選擇,而且不合格工件能夠繼續(xù)研磨的自動選料的振動研磨拋光機。其包括底座(1),通過彈簧(2)和底座(1)連接的振動盤(3),以及固定設置在振動盤(3)中央的振動電機(4);其特征在于,振動盤(3)外側壁下方和底部縱截面連為一體呈圓弧狀,底部設置有縱截面呈三角形的凸起(5),上端水平設置有出料槽(6);凸起(5)的一側設置有上料板(7);上料板(7)一端與凸起(5)的頂端鉸接,下部連接有設置在振動盤(3)外部的轉換開關,另一端打開后與出料槽(6)的槽口搭接;出料槽(6)的底部和上料板(7)上分別設置有篩網。
文檔編號B24B31/027GK102862115SQ20121030165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23日
發(fā)明者馬靜蓓 申請人:馬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