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座椅隔艙(compartment)機構。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實際上使用車輛座椅下方空間的座椅隔艙機構。
相關技術為利用車廂內(nèi)的空間,比如下述專利公報中的那些技術公開了一種乘員座椅下方的容器的布置過程。下面參照附圖8描述所公開的技術。
日本專利公報#13070810#23070811普通座椅101主要包含座椅靠背103、座墊106和座椅框架108。座墊106通過鉸鏈102與座椅框架108的前邊緣樞轉地連接。座墊106具有在座墊106后端的鎖定機構,用于將座墊106相對于座椅框架108鎖定在用戶可以坐在座墊106上的位置。
在座墊106和底板之間是空間107,其中裝有可拆卸的容器104。當用戶將物體放入容器104中或將容器104從座椅101上拆下時,用戶釋放鎖定機構105對座墊106的鎖定。然后,用戶繞鉸鏈102向前轉動座墊106的后端,從而使用戶可以接近容器104。
然而,上述日本專利公報的技術帶來了某些不便,因為用戶轉動座墊106之后,座墊106不能在打開位置保持直立,這是由于鉸鏈102僅提供了座墊106相對于座椅框架108轉動的軸。所以,采用上述的這種配置,不能放入其尺寸大于座墊106下方空間107內(nèi)的容器104的容積的物體。
換言之,根據(jù)所述日本專利公報的技術,如果將對于容器104的容積來說尺寸過大的物體放入容器104,那么用戶不得不用手保持座墊處于打開位置。
在不用手保持的情況下,座墊106繞鉸鏈102搖擺不定,且將不保持在打開位置。所以,不穩(wěn)的座墊106可能壓或傾斜在從容器104內(nèi)部伸出的、尺寸過大的物體上,從而造成損壞。
因此,根據(jù)日本專利公報#1和#2的技術,難以將大型或尺寸過大的物體放入容器104內(nèi),所以不可能利用座椅101下方的空間107。
發(fā)明內(nèi)容
考慮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其中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充分利用座椅下方的空間。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一般特征,所述目的是通過一種用于利用座椅下方空間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實現(xiàn)的,其中所述座椅具有座椅框架和位于座椅框架上的座墊,所述機構包含以所述座墊相對于所述座椅框架樞轉地轉動的方式互連所述座椅框架和所述座墊的鉸鏈機構;位于所述座椅下方的座椅下方空間中且形成向上的開口的隔艙,以及與所述鉸鏈機構整合、用于將所述座墊鎖定在直立位置的鎖定機構,在所述直立位置,所述座墊繞所述鉸鏈機構樞轉地向上翻轉,而使所述隔艙可以接近。
作為一個具體特征,所述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還包含用于釋放所述鎖定機構對所述座墊的鎖定的釋放機構。
作為另一具體特征,所述釋放機構可包括位于所述座墊后端的開啟帶,以及以在用戶操作所述開啟帶時,可以釋放所述鎖定機構對所述座墊的鎖定的方式在所述開啟帶和所述鎖定機構之間連接的絲線。
作為另一優(yōu)選特征,所述鎖定機構可包括固定在所述座椅框架上的凸輪,和位于所述座墊上的鎖定部件,所述凸輪具有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鎖定部件用于選擇性地嚙合第一和第二槽之一,而使得在鎖定部件嚙合第二槽時,所述座墊鎖定在直立位置,當鎖定部件嚙合第一槽時,所述座墊鎖定在水平位置,在該位置,座墊水平地放在座椅框架上。
作為另一優(yōu)選特征,所述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還包含位于所述座墊和所述隔艙之間、用于覆蓋所述隔艙開口的內(nèi)蓋。
作為另一優(yōu)選特征,所述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還包含連接在所述座墊背面的座椅掛鉤,和連接于所述內(nèi)蓋上、用于被所述座椅掛鉤鉤住的內(nèi)蓋帶。
作為另一優(yōu)選特征,所述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還包含從隔艙開口的邊緣沿所述開口邊緣向上伸出的附加壁。
作為另一優(yōu)選特征,所述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還包含一或多個位于所述隔艙開口周圍的網(wǎng)鉤,用于嚙合網(wǎng),從而保持所述隔艙內(nèi)的物體。
下面是本發(fā)明帶來的有益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因為所述座墊通過所述鎖定機構鎖定在直立位置,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座椅下方的空間。
因為所述開啟機構裝有用于開啟所述鎖定機構的鎖定的鎖定機構,且所述開啟帶位于座墊后端,所以用戶可以通過拉起所述開啟帶的簡單操作使座墊向上翻轉,從而使所述座墊轉動到直立位置。而且,用戶需要采取兩個動作第一個動作是拉開啟帶,第二個動作是將座墊樞轉地移動到水平位置。利用這種配置,可以避免座墊轉動過快,所以用戶可以以合適的速度將座墊轉動到水平位置,即使用戶不理會座墊的運動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因為鎖定銷可選擇地配合在所述凸輪的第一槽或第二槽中,所以可以避免用戶坐在處于直立位置和水平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的座墊上。即,座墊不可能固定在這種中間位置,而是座墊12垂直地抬升到直立位置。所以,用戶可容易地意識到不能坐在處于直立位置的座椅上,在坐之前應當轉動座墊。而且,開啟帶和凸輪通過絲線連接,所以可以避免對開啟帶位置的排布限制,從而使開啟帶位于對用戶有用的位置。
當座墊處于直立位置時,內(nèi)蓋上可以放置物體,所以可以利用車輛內(nèi)的有限空間。而且,可以使車輛內(nèi)整潔,因為所述內(nèi)蓋蓋住所述隔艙的開口,避免了隔艙內(nèi)物體的暴露。
在一定程度上因為所述內(nèi)蓋通過內(nèi)蓋帶保持在打開位置,所以可以將更長和/或更大的物體放入所述隔艙內(nèi),其中所述內(nèi)蓋帶鉤在連接于所述座墊背面的座椅掛鉤上。以座椅掛鉤可用作鉤住例如袋子提手的掛鉤的方式使用,還可以變得更為方便。
因為附加壁比處于關閉位置的內(nèi)蓋高,所以可以避免放在內(nèi)蓋上的物體滾落到底板上。
在一定程度上因為所述網(wǎng)鉤固定在所述隔艙開口周圍,所以可以緊固隔艙內(nèi)的物體。
附圖簡要說明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的透視圖。
圖2是示出座墊處于直立位置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的側視示意圖。
圖3是示出座墊處于直立位置時的鎖定機構的詳細視圖。
圖4是沿圖2的線4-4作出的座椅機構剖面圖。
圖5是示出座墊處于直立位置和水平位置之間時的鎖定機構的詳細視圖。
圖6是示出座墊處于水平位置時的鎖定機構的詳細視圖。
圖7(A)是示出物體如何放入隔艙內(nèi)的示例的示意圖。
圖7(B)是示出物體如何放入隔艙內(nèi)的示例的示意圖。
圖7(C)是示出物體如何放入隔艙內(nèi)的示例的示意圖。
圖8是示出普通的座椅下方容器機構的透視圖。
詳細描述現(xiàn)在參照附圖1至7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是示出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座墊處于直立位置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的側視示意圖;圖3是示出座墊處于直立位置時的鎖定機構的詳細視圖;圖4是沿圖2的線4-4作出的座椅機構剖面圖;圖5是示出座墊處于直立位置和水平位置之間時的鎖定機構的詳細視圖;圖6是示出座墊處于水平位置時的鎖定機構的詳細視圖;圖7(A)、圖7(B)、圖7(C)分別是示出物體如何放入隔艙內(nèi)的示例的示意圖。
如圖1所示,座椅1主要包括座椅靠背11、座墊12和座椅底部13。
座墊12位于座椅框架13b上,該座椅框架是座椅底部13的元件,且通過鉸鏈機構(在圖1中未示出)支撐。鉸鏈機構使座椅框架13b和座墊12的前邊緣以座墊12可相對于座椅框架13b樞轉的方式互連。
采用這種配置,如果用戶向上拉位于座墊12后端的開啟帶39,那么座墊12后端繞所述鉸鏈機構樞轉地向上翻轉,如圖1中的箭頭A所示,而使用戶可以接近下部隔艙(在下文中也簡稱“隔艙”)的內(nèi)部,該隔艙位于座墊12下方的座椅底部13內(nèi),且形成向上的開口,貫穿由直立的座墊12、座椅靠背11和座椅底部13限定的空間50。
內(nèi)蓋19位于座墊12和下部隔艙51之間,且內(nèi)蓋19可以打開、關閉隔艙52的開口。換言之,內(nèi)蓋19覆蓋下部隔艙51的開口,使空間50被水平分為上部隔艙52和下部隔艙51。
下部隔艙51形成用于存儲小型物體的空間,上部隔艙52形成用于通過放在關閉的內(nèi)蓋19上而存儲大型物體的空間。
下面詳細描述座椅1的每一元件。在下面的描述中,“直立位置”定義為座墊12如圖2中的箭頭A所示樞轉地向上翻轉,且?guī)缀醮怪庇谲囕v底板的位置?!八轿恢谩倍x為座墊水平放在座椅框架(13b)上而用戶可以坐在上面的位置(參見圖2中的虛引線標記12)。
如圖2和圖3所示,座墊12通過鎖定機構30可選擇地保持(鎖定)在水平位置或直立位置。鎖定機構30與鉸鏈機構4整合,且包括凸輪31、鎖定板(鎖定部件)37、開啟板(開啟部件)36、絲線33和帶(開啟帶)39。特別是,具有帶39、絲線33和開啟板36的機構稱作釋放機構。
凸輪31固定在座椅框架13b上,而不管座墊12的轉動或位置,其中凸輪31是一種板狀凸輪。固定的凸輪31具有兩個凹槽第一槽31a和第二槽31c,和滑動邊緣31b。第一槽31a用于在座墊12處于水平位置時,在其中配合鎖定板37的鎖定銷37c。第二槽31c用于在座墊12處于直立位置時,在其中配合鎖定銷37c?;瑒舆吘?1b是座墊12在水平位置和直立位置之間轉動時鎖定銷37c沿著運動的表面。
鎖定板37的一端通過樞軸37a樞轉地安裝在座墊12上。在鎖定板37的另一端處,鎖定銷37c配合入第一槽31a或第二槽31c中。
鎖定板37通過彈簧38朝固定凸輪31加壓。在鎖定板37的前面,還設有開啟銷37b。開啟銷37b接觸開啟部件36的內(nèi)邊緣36b。
開啟部件36的一端通過樞軸36a樞轉地安裝在座墊12上。在開啟部件36的另一端,連接有絲線33的端部33b。在開啟部件36的中部,形成內(nèi)邊緣36b,與鎖定板37上形成的鎖定銷37b嚙合。
如圖2所示,絲線33的另一端33a連接于開啟帶39,該開啟帶從座墊12的后端向上伸出,絲線33的另一端33b連接于開啟機構36,如圖3所示。
絲線33由絲線套筒34覆蓋,該套筒通過位于套筒34兩端的支撐部件33c和33d固定在座墊12上。
當用戶向上拉開啟帶39時(參見圖2中的箭頭B),絲線33也沿圖3中所示箭頭C的方向拉動。同時,與絲線33連接的開啟部件36沿箭頭D的方向轉動,然后在鎖定板37上形成且與內(nèi)邊緣36b嚙合的鎖定銷37b沿箭頭E的方向運動。然后,將鎖定板37的鎖定銷37c從固定凸輪31的第二槽31c中拉出。
利用這種配置,釋放(開啟)了座墊12在直立位置的鎖定,使座墊12可以沿圖2中箭頭F的方向轉動。
如圖2所示,固定座椅靠背11和座墊12的座椅底部13,經(jīng)滑軌14和托架15和16可滑動地安裝在底板2上,從而使座椅1可相對于底板2縱向滑動。下部隔艙51位于座椅底部13內(nèi),且內(nèi)蓋19可以關閉下部隔艙51的開口,而使空間50分為上部隔艙52和下部隔艙51。當內(nèi)蓋19水平分隔空間50且覆蓋下部隔艙51的開口時,內(nèi)蓋19的位置稱作“關閉位置”(參見圖4中內(nèi)蓋19的實線)。而且,當內(nèi)蓋19向上翻轉,而不覆蓋下部隔艙51的開口時,內(nèi)蓋19的另一位置稱作“打開位置”(參見圖2中內(nèi)蓋19的實線)。
在圖4中,附加壁13a從下部隔艙51的開口邊緣向上伸出,且附加壁13a與下部隔艙51的開口邊緣一起固定。附加壁13a的高度比處于關閉位置的內(nèi)蓋19高。由附加壁13a包圍且在內(nèi)蓋19上方的空間定義為上部隔艙52。利用這種配置,即使用戶將小型物體(例如鋼筆等)放在內(nèi)蓋19上,也可以避免滾落到底板2上。而且,上部隔艙52可以放置大型物體,因為在座墊12處于直立位置時,上部隔艙52向上打開。
在水平位置,座墊12縮回上部隔艙52中。所以,在座墊12處于水平位置時,僅下部隔艙51可用作容器。
四個網(wǎng)鉤21固定在座椅底部13的下部隔艙51開口邊緣周圍,如圖1所示。圖7(A)和7(B)示出了如何使用網(wǎng)鉤21,使網(wǎng)61覆蓋放入空間50內(nèi)的物體71和72,其中網(wǎng)61固定在座椅底部13上。
同時,內(nèi)蓋19繞位于內(nèi)蓋19前邊緣和座椅底部13之間的前軸19b樞轉地安裝在座椅底部13上。內(nèi)蓋19還具有中間軸19c,從而使內(nèi)蓋19繞中間軸19c彎曲,如圖2中的箭頭H所示。而且,內(nèi)蓋19具有鉤在連接于座墊12背面的座椅掛鉤20上的內(nèi)蓋帶19a。當內(nèi)蓋帶19a與座椅掛鉤20鉤在一起時,上部隔艙52和下部隔艙51連通而成為一個空間50,形成較大的容積。這一容積足以容納長和/或大型的物體。
而且,可從座椅底部13上拆下內(nèi)蓋19,所以在內(nèi)帶19a和座椅掛鉤20鉤住而容積仍然不夠時,可以獲得更大的容積(見圖7(A))。
在內(nèi)蓋19的背面,設有內(nèi)蓋鎖定銷19d。內(nèi)蓋鎖定銷19d接觸下部隔艙51的內(nèi)壁,而使內(nèi)蓋19保持關閉位置(見圖2中的虛引線的標記19所示),即使在車輛搖晃時。
內(nèi)蓋19處于關閉位置時,下部隔艙51可以容納小型物體,比如圖7(B)所示的物體73,同時在蓋19上方容納物體72。因此,可以避免物體72下壓下部隔艙51中的小型物體73,因為內(nèi)蓋19支撐著物體72。
當座墊12處于直立位置,內(nèi)蓋19處于關閉位置時,如圖7(C)所示,座椅掛鉤20可以用作鉤住例如購物袋74提手的掛鉤。即。座椅掛鉤20可以用于鉤住內(nèi)蓋帶19a,以及物品比如購物袋74。
利用上述的配置,本發(fā)明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具有下述優(yōu)點。
當用戶將物品或物體放入空間50(上部隔艙51和/或下部隔艙52)中時,用戶抓住處于如圖2中虛線所示水平位置的座墊13的開啟帶39,如圖2中箭頭G所示向上拉帶39。這樣,鎖定機構30開啟,如圖6所示,絲線33被拉回,如箭頭C所示,然后與絲線33的端部33b連接的開啟部件36沿箭頭D所示的方向轉動。鎖定板37克服彈簧38的彈性作用力繞樞軸37a轉動到箭頭E所示的方向。與內(nèi)邊緣36b嚙合的開啟銷37b也移動到箭頭E所示的方向,然后將鎖定銷37c從第一槽31a拉出。這樣,鎖定機構30對座墊12的鎖定被釋放。
在用戶拉起開啟帶39而使座墊12從水平位置變?yōu)橹绷⑽恢脮r,鎖定板37的鎖定銷37c在固定凸輪31的滑動邊緣31b上平滑滑動。利用這種配置,在座墊12轉動時,座墊12沒有被鎖定機構30鎖定,因此用戶可以容易地向上翻轉座墊12。
在用戶開啟鎖定機構30之后,用戶還如圖3所示向前轉動座墊12,且以鎖定銷37c通過彈簧38自動配合在固定凸輪31邊緣上形成的第二槽中的方式,座墊12通過鎖定板37和鎖定機構30的固定凸輪31鎖定在直立位置。
即,當座墊12處于直立位置時,用戶拉帶39的方向9(參見圖2中的箭頭G)幾乎與座墊12的實際轉動方向(參見圖2中的箭頭A)相同。通過這種方式,用戶可以只利用拉起開啟帶39的簡單操作就可以快速地向上翻轉座墊12。
同時,當座墊12從直立位置轉動到水平位置時(參見圖2中的箭頭F),首先,用戶必須朝附圖2中所示箭頭B所示的方向拉開啟帶39,釋放鎖定機構30的鎖定。因此,箭頭F和箭頭B所示的方向是相反的方向。所以,用戶需要采取兩個動作第一個動作是拉開啟帶39,第二個動作是將座墊12樞轉地移動到水平位置。
利用這種配置,可以避免座墊12沿圖2中所示方向F轉動過快,所以用戶可以以合適的速度將座墊12轉動到水平位置,即使用戶不理會座墊12的運動速度。
如圖3及有關附圖所示,座墊12以鎖定銷37c選擇地配合在固定凸輪31的第一槽31a或第二槽31c中的方式,僅在兩個位置可選擇地鎖定“水平位置”,在該位置用戶可以坐在座墊12上;或“直立位置”,在該位置用戶可以接近空間50的內(nèi)部,上部隔艙52和下部隔艙51。因此,可以避免用戶坐在處于直立位置和水平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的座墊12上。
如果座墊12可以鎖定在座墊12稍稍從水平位置抬起的位置,那么就乘坐來說,用戶可能在判斷座墊12是否處于水平位置上有困難,用戶可能在甚至座墊12沒有處于正確位置時就坐在座墊12上。
但是,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座墊12不能固定在這種中間位置,而是座墊12垂直地抬升到直立位置。所以,用戶可容易地意識到不可以坐在處于直立位置的座椅上,在乘坐之前應當轉動座墊12。
而且,通過以內(nèi)蓋19的內(nèi)蓋帶19a鉤住座椅掛鉤20的方式使上部隔艙51和下部隔艙52連通,可以獲得較大的容積。
而且,內(nèi)蓋19可以從座椅底部13取下,而在放入空間50內(nèi)的物體非常大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空間50的最大容積,如圖7(A)所示。通過用鉤住網(wǎng)鉤21的網(wǎng)61覆蓋物體71,還可以避免下部隔艙51內(nèi)的物體71碰撞,如圖1所示。
與大型物體相對照,如圖7(B)所示放置小型物品73,用戶可以將物品73放入下部隔艙51內(nèi),同時其他物體72放在處于關閉位置的內(nèi)蓋19的上表面上。類似于上述,通過利用鉤住網(wǎng)鉤21的網(wǎng)61覆蓋物體72,可以避免上部隔艙52內(nèi)的物體碰撞。
內(nèi)蓋19具有中間軸19c,所以可以打開/關閉下部隔艙52的開口面積的幾乎一半。所以當用戶將小型物品放入下部隔艙51中或從中取出時,用戶可以通過僅繞中間軸19c打開內(nèi)蓋19的一半快速、容易地接近下部隔艙51。
如圖7(c)所示,可以容易、穩(wěn)妥地容納放在空間50內(nèi)的物體,袋狀物體比如便利店的購物袋74等,且以袋子74被固定在座墊12背面的座椅掛鉤20鉤住的方式。
雖然參照實施例在說明書中描述且在附圖中示出了本發(fā)明,但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作出各種變化,且等效物可以代替其中的元件,而不脫離如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fā)明的范圍。
在上述實施例中,鎖定機構30可以通過連接鎖定機構30和開啟帶39的絲線33由用戶拉開啟帶39而操作。作為選擇,連桿機構或齒輪機構可以代替絲線33,從而使開啟帶39連接于鎖定機構30。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利用座椅下方空間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所述座椅具有座椅框架和位于所述座椅框架上的座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構包含以所述座墊(12)相對于座椅框架(13b)樞轉地轉動的方式互連所述座椅框架(13b)和所述座墊(12)的鉸鏈機構(4);位于所述座椅(1)下方的座椅下方空間中且形成向上的開口的隔艙(51),與所述鉸鏈機構(4)整合、用于將所述座墊(12)鎖定在直立位置的鎖定機構(30),在所述直立位置所述座墊(12)繞所述鉸鏈機構(4)樞轉地向上翻轉,而使所述隔艙可以接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構還包含用于釋放所述鎖定機構對所述座墊的鎖定的釋放機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釋放機構包括位于座墊(12)后端的開啟帶(39),以在用戶操作開啟帶(39)時可以釋放鎖定機構(30)對座墊的鎖定的方式、在開啟帶(39)和鎖定機構(30)之間連接的絲線(33)。
4.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機構包括固定在所述座椅框架(13b)上的凸輪(31),所述凸輪(31)具有第一槽(31a)和第二槽(31c),位于所述座墊(12)上的鎖定部件(37),所述鎖定部件用于選擇性地嚙合所述第一和第二槽(31a,31c)之一,而使得在鎖定部件(37)嚙合所述第二槽(31c)時,所述座墊(12)鎖定在直立位置,當鎖定部件(37)嚙合所述第一槽(31a)時,所述座墊(12)鎖定在水平位置,在該位置,所述座墊水平地放在所述座椅框架(13b)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構還包含位于所述座墊(12)和所述隔艙(51)之間、用于覆蓋所述隔艙(51)開口的內(nèi)蓋(19)。
6.如權利要求1、4或5所述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構還包含連接在所述座墊(12)背面的座椅掛鉤(20),連接于所述內(nèi)蓋上用于被座椅掛鉤(20)鉤住的內(nèi)蓋帶(19a)。
7.如權利要求4至6任一所述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構還包含從隔艙(51)開口邊緣沿所述開口邊緣向上伸出的附加壁(13a)。
8.如權利要求4至7任一所述的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構還包含一或多個位于所述隔艙(51)開口周圍的網(wǎng)鉤(21),用于嚙合網(wǎng),從而將物體保持在所述隔艙(51)內(nèi)。
全文摘要
一種車輛座椅下方的隔艙機構,為利用車廂內(nèi)的有限空間,該隔艙機構包括鉸鏈機構(4)、隔艙(51)和鎖定機構(30)。所述鉸鏈機構(4)以座墊(12)相對于座椅框架(13b)樞轉地轉動的方式互連座椅框架(13b)和座墊(12)。所述隔艙(51)位于座椅(1)下方的座椅下方空間中且形成向上的開口。所述鎖定機構(30)與所述鉸鏈機構(4)整合、用于將座墊(12)鎖定在直立位置,在所述直立位置座墊(12)繞鉸鏈機構(4)樞轉地向上翻轉,而使所述隔艙(51)可以接近。
文檔編號B60N2/30GK1500671SQ20031011417
公開日2004年6月2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1月6日
發(fā)明者水野鋼治, 森西康治, 久富進吾, 荻野貴土, 吾, 土, 治 申請人:三菱自動車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