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充氣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除了在干燥路面之外在冰雪路面也能進行一定的駕駛的輪胎,特別是一種能夠抑制偏磨損的發(fā)生并且使冰雪路性能得以提高的充氣輪胎。
背景技術:
以往眾所周知為了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縱穩(wěn)定性,通過盡可能地增大胎面部的陸 地比來提高胎塊剛性等。但是,如果過多增大陸地比則存在由于溝容積的降低而導致雪路 上的雪柱切斷效果降低而使雪上性能惡化的傾向。另外,眾所周知以提高冰雪路面上的操縱穩(wěn)定性能為目的,在胎塊等上形成刀槽 花紋、增加胎緣成分。但是,它們存在如下問題,即刀槽花紋條數的增加導致胎塊剛性的下 降,導致干燥路面上的操縱穩(wěn)定性能惡化或者偏磨損的產生。作為相關技術包括下面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3-146023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5-280367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正是鑒于以上的情況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沿輪胎周向在 形成于胎面部的胎冠花紋條上交替間隔設置第一胎冠橫溝和第二胎冠橫溝為基本而提高 冰雪路面上的操縱穩(wěn)定性能、并且能夠抑制偏磨損的發(fā)生的充氣輪胎,其中第一胎冠橫溝 是其一端連通于一個胎冠周向溝并且另一端超過輪胎赤道但未到達另一個胎冠周向溝而 形成終端的大致呈V字形的溝,第二胎冠橫溝是其一端連通于另一個胎冠周向溝并且另一 端超過輪胎赤道但未到達一個胎冠周向溝而形成終端的大致呈V字形的溝。本發(fā)明中的第一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fā)明是在胎面部的輪胎赤道的兩側設置有沿 輪胎周向連續(xù)延伸的一對胎冠周向溝,且在該胎冠周向溝間形成了沿輪胎周向連續(xù)延伸的 胎冠花紋條,并指定了轉動方向的充氣輪胎,在上述胎冠花紋條上沿輪胎周向交替地間隔 設置第一胎冠橫溝和第二胎冠橫溝,上述第一胎冠橫溝的一端連通于一個胎冠周向溝且另 一端超過輪胎赤道但未到達另一個胎冠周向溝而形成終端;上述第二胎冠橫溝的一端連通 于上述另一個胎冠周向溝且另一端超過輪胎赤道但未到達上述一個胎冠周向溝而形成終 端,上述第一胎冠橫溝以及第二胎冠橫溝大致呈V字形,并且由從上述一端朝向上述轉動 方向向輪胎赤道側傾斜延伸的主部以及與該主部連接并大致在輪胎赤道上折返向與上述 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延伸到另一端的折返部構成。另外,第二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fā)明是上述主部的相對輪胎周向的傾斜角度是 20° 40°,并且上述主部和上述折返部所夾的角度是40° 80°的充氣輪胎。另外,第三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fā)明是上述胎冠花紋條的在輪胎周向上相鄰的上述 第一胎冠橫溝之間延伸的每個花紋條側緣直線狀且朝向上述轉動方向向輪胎赤道側傾斜 的充氣輪胎。另外,第四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fā)明是上述胎冠花紋條的在輪胎周向上相鄰的上述第二胎冠橫溝之間延伸的每個花紋條側緣直線狀且朝向上述轉動方向向輪胎赤道側傾斜充氣輪胎。另外,第五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fā)明是上述各花紋條側緣的上述轉動方向的先著地 側一端和后著地側一端的輪胎軸向的距離是1. 0 4. Omm的充氣輪胎。另外,第六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fā)明是上述胎冠周向溝的胎面接地端一側的溝緣沿 輪胎周向直線狀延伸的充氣輪胎。另外,第七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fā)明是在上述胎面部上形成在輪胎周向上排列中間 胎塊的中間胎塊列,上述中間胎塊被沿輪胎周向連續(xù)上述胎冠周向溝的外側而延伸的一對 胎肩周向溝、在該胎肩周向溝和上述胎冠周向溝之間延伸的中間橫溝以及上述胎冠周向溝 區(qū)分,上述中間橫溝朝向上述轉動方向向輪胎赤道側傾斜延伸,并且由溝寬相對大的寬幅 部以及與其兩側連接設置且比上述寬幅部溝寬小的窄幅部構成的充氣輪胎。另外,第八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fā)明是上述中間橫溝的寬幅部通過在輪胎周向的一 側使溝底隆起而形成有溝深較小的淺溝部的充氣輪胎。另外,第九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fā)明是上述中間橫溝的淺溝部從一個窄幅部朝向另 一個窄幅部漸增溝深度的充氣輪胎。另外,第十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fā)明是上述中間胎塊的面向上述胎肩周向溝的胎塊 側緣包括直線狀且朝向上述轉動方向向胎面接地端一側傾斜的斜邊部的充氣輪胎。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在胎冠花紋條上沿輪胎周向間隔設置一端連通于一個胎冠周 向溝并且另一端超過輪胎赤道但未到達另一個胎冠周向溝而形成終端的大致呈V字形的 第一胎冠橫溝以及一端連通于另一個胎冠周向溝并且另一端超過輪胎赤道但未到達一個 胎冠周向溝而形成終端的大致呈V字形的第二胎冠橫溝。因此,通過更多地確保接地壓最 高的胎冠花紋條中牽引方向的胎緣成分能夠使雪路上的雪柱切斷力并且能夠使冰路上的 抓地力而使冰雪路面上的操縱穩(wěn)定性能得以提高。另外,通過交替地間隔設置上述第一、第二胎冠橫溝,能夠使胎冠花紋條的前后剛 性均勻、能夠抑制偏磨損的發(fā)生。進而,通過將上述第一胎冠橫溝、第二胎冠橫溝的折彎部 大致設置于輪胎赤道上,能夠進一步實現胎冠花紋條剛性的均勻化。另外,通過指定輪胎轉 動方向,胎冠橫溝的大致呈V字形的頂點能夠比該胎冠橫溝的其他部分先接地,能夠從該 頂點通過上述主部向胎冠周向溝順利地排水,能夠使輪胎赤道附近的排水性能得以提高。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開圖。圖2是其A-A剖面圖。圖3是胎冠花紋條部的展開放大圖。圖4是表示胎冠橫溝的剖面圖。圖5是中間列以及胎肩加強筋的展開放大圖。圖6是例示中間橫溝的立體圖。圖7是圖5的B-B剖面圖。圖8是圖5的C-C剖面圖。圖9 (A)是表示對比較例1進行表示的胎冠花紋條和胎冠橫溝的平面圖,⑶是表示對比較例2進行表示的胎冠花紋條和胎冠橫溝的平面圖。圖10是表示實施例13的中間橫溝的立體圖。附圖標記說明2_胎面部;3-胎冠周向溝;3A-—個胎冠周向溝;3B-另一個胎冠 周向溝;4-胎肩周向溝;5-胎冠花紋條;10-胎冠橫溝;IOA-第一胎冠橫溝;IOB-第二胎冠 橫溝;11-主部;12-折返部;14- 一端;15-另一端;C-輪胎赤道。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本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未圖示整體)的胎面部2的展開圖,圖2是其A-A 剖面圖。本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例如能夠作為乘用車的子午線輪胎較好地利用,在其胎面 部2上形成配置于輪胎赤道C的兩側且在輪胎周向上連續(xù)地延伸的一對胎冠周向溝3以及配置于上述胎冠周向溝3的兩外側且在輪胎周向上連續(xù)延伸的一對胎肩周向溝4。另外, 本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被預先指定轉動方向,該轉動方向顯示在胎側(省略圖示)等之上。 本實施方式的胎冠周向溝3及胎肩周向溝4為沿輪胎周向的直線狀,因此其在能夠發(fā)揮優(yōu) 良的排水性以及能夠發(fā)揮好的排雪性方面較佳。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有時將一對胎冠周向 溝3中表示于圖1的右側的溝稱為一個胎冠周向溝3A,而將表示于左側的溝稱為另一個胎 冠周向溝3B。另外,在上述胎冠周向溝3、3之間形成在輪胎周向上連續(xù)延伸的胎冠花紋條5。并 且,在胎冠花紋條5的外側形成一對中間胎塊列6R而且在其外側形成一對胎肩胎塊列7R。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胎面花紋并不限定于圖1那樣的形態(tài)。如圖2所示,為了充分確保排水及排雪性且維持胎面剛性例如優(yōu)選上述胎冠周向 溝3的輪胎軸向的溝寬Tgl是胎面接地寬TW的4. 0 6. 0%。同樣地優(yōu)選胎肩周向溝4的 輪胎軸向的溝寬Tg2例如是胎面接地寬TW的3. 0 5. 0%。特別是,設置胎冠周向溝3的 溝寬Tgl比胎肩周向溝4的溝寬Tg2大時,由于接地壓最大的輪胎赤道附近的排水性優(yōu)良, 因此能夠進一步改善滑水(hydroplaning)性能。在此,上述胎面接地寬TW設定為在安裝了正規(guī)輪輞且填充了正規(guī)內壓的無負載 的正規(guī)狀態(tài)下的輪胎上承載了正規(guī)負載后,平面接地時的胎面部2的接地端Te、Te之間的 輪胎軸向的距離。另外,輪胎各部的尺寸等未作特別說明時是上述正規(guī)狀態(tài)下的值。另外,上述“正規(guī)輪輞”是在包含輪胎所依據規(guī)格的規(guī)格體系中,該規(guī)格按照每個 輪胎確定的輪輞,例如JATMA是標準輪輞、TRA是“Design Rim (設計輪輞)”、或ETRTO是 "Measuring Rim (測量輪輞)”的意思。另外,上述“正規(guī)內壓”是指在包含輪胎所依據規(guī)格的規(guī)格體系中,各個規(guī)格按 每個輪胎確定的氣壓,JATMA是最高氣壓、TRA是表“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中記載的最大值、ETRTO 是 “ INFLATION PRESSURE (充氣壓力)”的 意思,輪胎是乘用車時設定為180kpa。另外,上述“正規(guī)負載”是指在包含輪胎所依據規(guī)格的規(guī)格體系中,各個規(guī)格按每 個輪胎確定的負載,JATMA是最大負載能力、TRA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中記載的最大值、ETRTO是“LOAD CAPACITY (承載重量)”,輪胎是乘 用車時相當于上述負載的88%。
另外,如圖2所示,為了充分確保溝容積并提高排雪性能,胎冠周向溝3及胎肩周 向溝4的溝深Ugl、Ug2優(yōu)選是6mm以上。更優(yōu)選是7mm以上,另外,優(yōu)選是IOmm以下,更優(yōu) 選是9mm以下。對于上述胎冠周向溝3而言,其溝中心線Gl和輪胎接地端Te之間的輪胎軸向的 距離Wl例如設置在胎面接地寬TW的39 47%的位置上、優(yōu)選設置在39 43%的位置上。 另外,對于上述胎肩周向溝4而言,其溝中心線G2和輪胎接地端Te之間的輪胎軸向的距離 W2優(yōu)選設置在胎面接地寬TW的19% 27%的位置上。通過設定上述范圍,胎冠花紋條5 及條件胎塊列6R的各剛性平衡變得良好,并且提高操縱穩(wěn)定性能。圖3表示胎冠花紋條5的部分放大圖。在上述胎冠花紋條5上沿輪胎周向間隔設 置一端14A連通于一個胎冠周向溝3A且另一端15A超過輪胎赤道C但未到達另一個胎冠 周向溝3B而形成終端的大致呈V字形的第一胎冠橫溝IOA以及一端14B連通于上述另一 個胎冠周向溝3B且另一端15B超過輪胎赤道C但未到達上述一個胎冠周向溝3A而形成終 端的大致呈V字形的第二胎冠橫溝10B。
更具體地描述,上述各胎冠橫溝10由從上述各一端14朝向輪胎轉動方向R向輪 胎赤道C側傾斜延伸的主部11以及連接于該主部11且大致在輪胎赤道C上折彎并向與輪 胎轉動方向R相反的方向傾斜延伸的折返部12構成。由此,通過在接地壓最大的胎冠花紋 條5中更多地確保牽引方向的胎緣成分能夠提高雪路上的雪柱切斷力,并且能夠提高冰路 上的抓地力而使冰雪路上的操縱穩(wěn)定性得以提高。另外,對上述第一胎冠橫溝IOA和第二胎冠橫溝IOB而言,大致呈V字形的頂點Co 大致設置于輪胎赤道C上,并且在輪胎周向上交替設置,因此使胎冠花紋條5的剛性均勻 化、能夠抑制偏磨損。并且,通過指定了輪胎轉動方向R,以使上述頂點Co比上述各胎冠橫 溝10的其他部分先接地,從上述頂點Co通過上述主部11向胎冠周向溝3順利地排水,能 夠提高排水性能。上述各胎冠橫溝10的上述各另一端15和接近于上述各另一端15的花紋條側緣 13之間的軸向距離W3雖沒有特別限定,但存在過大則得不到雪柱切斷力而使雪上性能惡 化,反之過小則使胎冠花紋條5的剛性下降而使操縱穩(wěn)定性惡化的問題。因此上述距離W3 優(yōu)選是胎面接地寬TW的1. 0%以上,更優(yōu)選是2. 0%以上,另外優(yōu)選是5. 0%以下,更優(yōu)選是 4. 0%以下。另外,如圖3所示,上述“大致輪胎赤道C上折返”是指除了成為以輪胎赤道C為中 心的主部11與折返部12的各溝中心線G3和G4的交點的頂點Co與輪胎赤道C 一致的情 況外,也包括以輪胎赤道C為中心的胎面接地寬TW的2. 0%的范圍內,但為了提高均勻性, 優(yōu)選是胎面接地寬TW的1. 5%,更優(yōu)選是胎面接地寬TW的1. 0%的范圍內。上述主部11相對輪胎周向的傾斜角度α 1優(yōu)選是20° 40°。而且,上述主部 11和上述折返部12的夾角α 2優(yōu)選是40° 80°。如果上述角度α 1和α 2過大則胎面 花紋噪音(Pattern Noise)容易增加、進而向胎冠周向溝3的排水時的流水阻抗增大,因此 存在排水性能惡化的傾斜。另外,如果上述角度α 1和α 2過小,則由上述主部11和胎冠 周向溝3所夾的尖端角陸部的剛性變小而存在引起偏磨損的問題。另外,上述主部11的溝寬Tg3例如優(yōu)選是胎面接地寬TW的0. 5%以上,更優(yōu)選是 1. 0%以上,并且優(yōu)選是2. 5%以下,更優(yōu)選是2. 0%以下。同樣,上述折返部12的溝寬Tg4例如優(yōu)選是胎面接地寬TW的0. 5%以上,更優(yōu)選是1. 0%以上,而且優(yōu)選是2. 5%以下,更優(yōu)選是2. 0%以下。如果上述主部11和折返部12的溝寬Tg3、Tg4過大,則上述胎冠花紋條5 的剛性難以確保,而且如果上述溝寬Tg3、Tg4過小,則存在雪柱切斷力變小,排水性能下降 的問題。另外,為了提高對上述胎冠周向溝3的排水性能,優(yōu)選上述折返部12的溝寬Tg4 從上述另一端15朝向上述輪胎赤道C側漸增,并且優(yōu)選上述主部11的溝寬Tg3從該輪胎 赤道C側朝向上述一端14漸增。并且,優(yōu)選上述胎冠橫溝10的另一端15形成為朝向接近于上述另一端15的胎冠 周向溝3的大致平面圓弧狀。由此,能夠防止因另一端15上的應力集中而導致的裂紋等的 發(fā)生。圖4表示了胎冠橫溝IOB的B-B方向的放大剖面圖。在此,優(yōu)選各胎冠橫溝10的 溝深Ug3從上述一端14側朝向上述另一端15漸減。特別是優(yōu)選從上述一端14側到輪胎 赤道C的溝深Ug確保到完全磨損深度Ugl的60 80 %。由此,能夠防止胎冠橫溝10的另 一端15和胎冠周向溝3之間的陸部的剛性的下降、有效地抑制該部分偏磨損。特別是優(yōu)選 上述胎冠橫溝的溝深Ug3是1. 5 6. 0mm。另外,在上述胎冠花紋條5中,優(yōu)選沿輪胎周向上在相鄰的上述胎冠橫溝10、10之 間延伸的各花紋條側緣13直線狀且朝向轉動方向R向輪胎赤道C側傾斜延伸。由此,對上 述各花紋條側緣13而言,輪胎轉動方向R的先著地側一端16和后著地側一端17在輪胎軸 向的距離W4上產生位置偏移。換言之,上述后著地側一端17和在轉動方向R的后著地側 相鄰于該后著地側一端17的先著地側一端16形成臺階。通過該臺階能夠確保雪路上的切 斷效果、能夠更進一步通過雪上性能。另外,如果上述距離W4變小,則存在利用了上述臺階的雪柱切斷力下降的問題, 相反如果上述距離W4增大,則存在胎冠花紋條5的剛性下降的問題。根據這樣的觀點,優(yōu)選 上述距離W4為1. Omm以上,更優(yōu)選是2. Omm以上,而且優(yōu)選是4. Omm以下,更優(yōu)選是3. Omm 以下。另外,上述胎冠橫溝10的輪胎周向的間距數P沒有特別限定,但若該間距數P太 少則存在雪柱切斷力下降、雪路性能惡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間距數P過多則存在陸地 比變小干燥路面上的操縱穩(wěn)定性惡化的問題。根據這樣的觀點,優(yōu)選上述間距數P是29 37。另外,如圖2所示,胎冠周向溝3的溝壁面8由從溝底B8向胎面踏面2a側垂直或 增加溝寬傾斜延伸的基部8b以及從該基部8b的上端到胎面踏面2a比上述基部8b平緩傾 斜延伸的緩斜面8a構成。即、上述胎冠周向溝3的溝壁面8形成為所謂的兩段錐形。而且, 與上述胎冠周向溝3相同,胎肩周向溝4的溝壁面9由基部9b和緩斜面部9a構成。并且, 上述胎肩周向溝4的溝壁面9在輪胎赤道C側和接地端Te側形成不同的溝壁面9A和9B。 換言之,在輪胎赤道C側的溝壁面9A上形成基部9Ab和緩斜面部9Aa,在胎面接地端Te側 的溝壁面9B上形成基部9Bb和緩斜面部9Ba。另外,在上述溝壁面8和9A中,沿著上述基部8b和9Ab向胎面踏面2a側延伸的 直線和上述緩斜面部8a及9Aa所夾持的角度θ 1和θ 2優(yōu)選小于沿著上述基部9Bb向胎 面踏面2a側延伸的直線和上述緩斜面部9Ba所夾持的角度θ 3。由此,能夠緩和高速行駛時在胎肩周向溝4側發(fā)生的應力集中、能夠防止偏磨損及操縱穩(wěn)定性的惡化。特別是,優(yōu)選 上述角度Θ1及Θ2是45°左右,角度Θ3是60°左右。另外,在圖2中可以理解為與胎 面踏面2a平行地接近程度的傾斜是緩和的。另外,溝底和基板按照慣例優(yōu)選是經由圓弧面 平衡地連接。
圖5是表示中間胎塊列6R和胎肩胎塊列7R的部分放大圖。在胎肩周向溝4和上 述胎冠周向溝3之間設置有橫切他們而延伸的中間橫溝21。由此,在胎冠周向溝3的外側 形成了在輪胎周向上并列中間胎塊6的中間胎塊列6R。在本實施方式中,胎冠周向溝3的 接地端Te側的胎塊溝緣25沿輪胎周向延伸為直線狀。這樣起到了通過與胎冠周向溝3的 輪胎赤道C側的花紋條側緣13的傾斜的相乘效果將溝中的雪由輪胎的轉動而壓縮、提高雪 路上的輪胎抓地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面向中間胎塊6的上述胎肩周向溝4的胎塊側緣26包括直線狀且朝向 輪胎轉動方向R向胎面接地端Te側傾斜的斜邊部26A。通過該斜邊部26A和上述溝壁面 9B,上述胎肩周向溝4的溝寬在輪胎周向上反復增減而形成。由此,能夠確保雪路上的雪柱 切斷效果,提高雪上性能。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一個胎塊內配置了與上述斜邊部26A連通的 中間花紋溝27。另外,經由中間花紋溝27在輪胎周向上相鄰的斜邊部26A的先著地側一端 28和后著地側一端29在輪胎軸向側相鄰的距離W5發(fā)生位置偏移。換言之,上述后著地側 一端29和在轉動方向R的后著地側與該后著地側一端29相鄰的先著地側一端28形成臺 階。為了通過雪路上的行駛性能,因此優(yōu)選上述距離W5是1. Omm以上,更優(yōu)選是2. Omm以 上,而且,優(yōu)選是4. Omm以下,更優(yōu)選是3. Omm以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中間橫溝21朝向輪胎轉動方向R向輪胎赤道C側傾 斜,并且包括溝寬相對大的寬幅部22以及連接設置于其兩側且比上述寬幅部22溝寬小的 窄幅部23。為了確保雪上性能,可以通過將上述中間橫溝21的溝寬整體設定較大來提高雪 柱切斷力。但是,若使溝寬過大則存在中間胎塊列6R的剛性顯著下降且胎面花紋噪音惡化 的問題,另一方面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剛性比較小的中間胎塊6的軸向兩端 側設置上述窄幅部23,從而在剛性比較大的中間胎塊6的中央部設置上述寬幅部22,由此 能夠實現雪上性能的提高和剛性的平衡這兩方面。上述寬幅部的溝寬Tg5優(yōu)選是胎面接地寬TW的1. 0%以上,更優(yōu)選是1. 5%以上, 而且是5. 0 %以下,更優(yōu)選是4. 5%以下。而且,上述窄幅部的溝寬Tg6優(yōu)選是胎面接地寬 TW的0.5%以上,更優(yōu)選是1.0%以上,而且,優(yōu)選是3. 5%以下,更優(yōu)選是3.0%以下。進而 優(yōu)選上述寬幅部的溝寬Tg5和上述窄幅部的溝寬Tg6的比Tg5/Tg6是1. 5 2. 0。圖6是表示成為圖5的Cl部放大的上述中間橫溝21的立體圖。在上述寬幅部22 上通過在輪胎周向的一方側使溝底隆起而形成將溝深設定得較淺的淺溝部24。通過配置上 述淺溝部24能夠確保輪胎磨損初期中的中間胎塊6的剛性,能夠抑制偏磨損。而且,通過 使上述淺溝部24從輪胎軸向內的窄幅部23A朝向輪胎軸向外的窄幅部23B漸增溝深Ug5, 能夠漸增胎面磨損時的胎面部2的接地面積,能夠抑制快速的性能變化,可長期確保排水/ 排雪性能。圖7是中間橫溝21的D-D剖面圖。在上述中間橫溝21中,溝壁面28由從溝底 B28向胎面踏面2a側垂直或向增加溝寬而傾斜延伸的基部28b以及從該基部28b的上端到 胎面踏面2a比上述基部28b平緩傾斜延伸的緩斜面部28a構成。S卩、溝壁面28形成為所謂的兩段錐形。另外,在上述溝壁面28中,如果上述基部28b的延長線和上述緩斜面部28a所夾 持的角度θ 4及上述緩斜面部28a的斜面寬28k過小則不能充分提高中間胎塊列6R的剛 性,相反若過大則存在使接地面積減小、抓地性能惡化的問題。根據這樣的觀點,優(yōu)選上述 角度θ 4例如是30 45°。并且優(yōu)選上述斜面寬28k是0. 5 1. 0mm。另外,在本實施方 式中,在輪胎轉動方向R的后著地側的上述溝壁面28上設置有上述緩斜面部28a。接著,如圖5所示,在胎肩胎塊列7R上設置有沿輪胎軸向延伸的胎肩橫溝31。并 且,在上述胎肩橫溝31上形成從胎肩周向溝4朝向輪胎接地端Te側延伸的隆起物即花紋 溝加強筋32。如圖2所示,上述花紋溝加強筋32具有朝向胎肩橫溝31的溝底35傾斜的斜面 34。由此,使伴隨輪胎磨損的冰雪性能及排水性能的變化變小。并且,上述花紋溝加強筋32上沿上述胎肩橫溝31形成刀槽花紋33。因此,在胎面磨損時花紋溝加強筋32與刀槽花紋33同時出現于接地面。由此,能夠防止外觀的劣化、排 水性的下降。圖8是胎肩橫溝31的E-E剖面圖。上述胎肩橫溝31的溝寬Tg7存在若過大則胎 肩胎塊列7R的剛性下降而另一方面若太小則雪上性能惡化的傾向。根據這樣的觀點,優(yōu)選 將上述寬Tg7設定為胎面角度寬TW的1. 0% 4. 0%。另外,上述胎肩橫溝31中,溝壁面35由從溝底B35向胎面踏面2a側垂直或向增 加溝寬而傾斜延伸的基部35b以及從該基部35b的上端到胎面踏面2a比上述基部35b平 緩傾斜延伸的緩斜面部35a構成。另外,在上述溝壁面35中,如果上述基部35b的延長線和上述緩斜面部35a所夾 持的角度θ 5及上述緩斜面部35a的斜面寬35k過小,則不能充分提高中間胎塊7的剛性, 相反如果過大則存在使接地面積大幅減小、抓地性能惡化的問題。根據這樣的觀點,優(yōu)選上 述角度θ 5例如是30 45°,優(yōu)選斜面寬35k是0.5 1.0mm。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 驅動行駛時的切斷力大的輪胎轉動方向R的后著地側的上述溝壁面35上設置有上述緩斜 面部35a。另外,胎面部2的整體的陸地比優(yōu)選是68% 72%。如果上述陸地比過小則存在 操縱穩(wěn)定性惡化的問題,相反如果陸地比過大則存在雪上性能惡化,而且乘客心情惡化的 問題。另外,胎面部的陸地比用相對于在埋入溝的狀態(tài)下測定的胎面接地端Te、Te間的表 面積的陸地部分的接地面積的比來表示。而且,上述緩斜面部35a作為陸地而計算接地面 積。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詳述,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圖示的實施方式, 也可進行各種方式的變形來實施。實施例為了確認本發(fā)明的效果,具有圖1的花紋且基于表1的規(guī)格試制了 225/45R17的 乘用子午線輪胎。然后,對這些輪胎進行了冰上制動性能、雪上行駛性能及耐偏磨損性能的 試驗。另外,除表1所示的參數以外其他的都相同。另外,共同的規(guī)格如下所示。胎面接地寬TW :201mm
中間橫溝的緩斜面部有胎肩橫溝的緩斜面部、花紋溝加強筋以及刀槽花紋有胎冠周向溝的胎面接地端一側的溝形狀與輪胎赤道C平行。胎冠周向溝的溝寬Tgl/TW:5%胎肩周向溝的溝寬Tg2/TW:4%胎冠橫溝的主部的溝寬Tg3/TW 1. 5%胎冠橫溝的折返部的溝寬Tg4/TW 1.0% 胎肩橫溝的溝寬Tg7/TW:2%胎冠周向溝溝深Ugl 8. 2謹胎肩周向溝溝深Ug2 8. 2mm從一端側到輪胎赤道的溝深Ug3/Ugl 60%胎冠周向溝的距離W1/TW 43%胎肩周向溝的距離W2/TW 23%角度θ 1 45°角度θ 2 45°角度θ 3 60°角度θ 4:45°角度θ 5:45°間距數P: 33緩斜面寬28K 0. 6mm緩斜面寬35K 0. 6mm試驗方法如下。<冰上制動性能>將試驗用輪胎在內壓(220kPa)下安裝于輪輞(15 X 6JJ),并安裝于排氣量 2000cm3的國產FF車的全輪上,駕駛員1名乘車的情況下在冰路面上行駛,測定在行駛速度 30km/h下從通過全輪鎖住狀態(tài)進行制動到車輛完全停止所需的制動距離。結果以比較例1 的值的倒數作為100的指數進行表示,數值越大越好。另外各試驗用輪胎都是在干燥路面 上行駛了 IOOkm后進行了試驗。<雪上行駛性能>利用上述試驗車輛,在輪胎試驗用跑道上的冰雪路面上進行試驗行駛,對方向盤 反應性、剛性感、抓地等相關的特性通過駕駛員的感官評價以比較例1為100進行評價。數 值越大越好?!床倏v穩(wěn)定性〉對上述試驗用車輛填充內壓200kPa,干燥浙青路面的試驗跑道上在駕駛員1人乘 車的情況下行駛。方向盤反應性、剛性感、抓地等相關的特性通過駕駛員的感官評價進行評 價。結果以比較例1為100進行評價,數值越大越好?!茨推p性能1、2>利用上述試驗車輛,在干燥浙青路面上行駛3000km,在輪胎周上4個地方測定胎 冠花紋條及中間胎塊的輪胎軸向的一端側和另一端側的磨損量的差,求出其平均值。結果用以比較例1的倒數為100作為指數來表示。數值越大越好。試驗結果表示于表1。表1 上接表1 通過試驗結果能夠確認實施例的輪胎與比較例相比能夠有意地提高冰路上的行 駛性能。而且能夠確認偏磨損性能也沒有問題。
權利要求
一種充氣輪胎,其在胎面部的輪胎赤道兩側設置沿輪胎周向連續(xù)延伸的一對胎冠周向溝,且在所述胎冠周向溝之間形成沿輪胎周向連續(xù)延伸的胎冠花紋條,并被指定了轉動方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冠花紋條上沿輪胎周向交替且間隔地設置第一胎冠橫溝和第二胎冠橫溝,所述第一胎冠橫溝的一端與一個胎冠周向溝連通且另一端超過輪胎赤道但未到達另一個胎冠周向溝而形成終端,所述第二胎冠橫溝的一端與所述另一個胎冠周向溝連通且另一端超過輪胎赤道但未到達所述一個胎冠周向溝而形成終端,所述第一胎冠橫溝和第二胎冠橫溝大致呈V字形,并且由從所述一端朝向所述轉動方向向輪胎赤道側傾斜延伸的主部以及與該主部連接并大致在輪胎赤道上折返而向與所述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延伸到另一端的折返部構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所述主部的相對輪胎周向的傾斜角度是20° 40°,并且所述主部和所述折返部所 夾的角度是40° 80°。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所述胎冠花紋條的在輪胎周向上相鄰的所述第一胎冠橫溝之間延伸的每個花紋條側 緣直線狀且朝向所述轉動方向向輪胎赤道側傾斜。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所述胎冠花紋條的在輪胎周向上相鄰的所述第二胎冠橫溝之間延伸的每個花紋條側 緣直線狀且朝向所述轉動方向向輪胎赤道側傾斜。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所述每個花紋條側緣的所述轉動方向的先著地側一端和后著地側一端的輪胎軸向的 距離是1. 0 4. 0_。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所述胎冠周向溝的胎面接地端一側的溝緣沿輪胎周向直線狀延伸。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在所述胎面部上形成在輪胎周向上排列中間胎塊的中間胎塊列,所述中間胎塊被在所 述胎冠周向溝的外側沿輪胎周向連續(xù)延伸的一對胎肩周向溝、在該胎肩周向溝和所述胎冠 周向溝之間延伸的中間橫溝以及所述胎冠周向溝區(qū)分,所述中間橫溝朝向所述轉動方向向輪胎赤道側傾斜延伸,并且由溝寬相對大的寬幅部 以及與其兩側連接設置且比所述寬幅部溝寬小的窄幅部構成。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所述中間橫溝的寬幅部通過在輪胎周向的一側使溝底隆起而形成有溝深小的淺溝部。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所述中間橫溝的淺溝部從一個窄幅部朝向另一個窄幅部漸增溝深。
10.根據權利要求7至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所述中間胎塊的面向所述胎肩周向溝的胎塊側緣包括直線狀且朝向所述轉動方向向 胎面接地端一側傾斜的斜邊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充氣輪胎,其抑制偏磨損的發(fā)生且提高冰雪路性能。其是指定旋轉方向(R)的充氣輪胎,在胎冠花紋條(5)上沿輪胎周向交替間隔設置一端(14)連通于一個胎冠周向溝(3A)且另一端(15)超過輪胎赤道(C)但未到達另一個胎冠周向溝(3B)而形成終端的第一胎冠橫溝(10A)及一端連通于上述另一個胎冠周向溝且另一端超過輪胎赤道但未到達上述一個胎冠周向溝而形成終端的第二胎冠橫溝(10B)。上述第一胎冠橫溝及第二胎冠橫溝大致呈V字形且由從上述一端朝向上述轉動方向向輪胎赤道側傾斜延伸的主部(11)及連接于該主部并大致在輪胎赤道上折返而向與上述轉動方向相反方向傾斜延伸到另一端的折返部(12)構成。
文檔編號B60C11/13GK101856954SQ20101013840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4月6日
發(fā)明者向井友幸 申請人:住友橡膠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