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軸承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車輛用軸承裝置。輪轂軸的第一側面花鍵和等速聯(lián)軸器的第二側面花鍵具有由從構成輪齒的齒側面傾斜的齒尖斜面形成的齒尖,齒尖斜面的內角形成為小于180度,并以齒尖假想交點與第一假想平面的垂直距離亦即齒尖側的垂直距離、大于齒底假想交點與第二假想平面的垂直距離亦即齒底側的垂直距離的關系而構成。
【專利說明】車輛用軸承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申請主張于2012年9月18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2-204450號的優(yōu)先權,并在此引用包括說明書、附圖以及摘要的全部內容。
[0002]本發(fā)明涉及車輛用軸承裝置。
【背景技術】
[0003]以往作為以能夠傳遞驅動軸的旋轉的方式與轂輪的輪轂軸連結的車輛用軸承裝置的結構之一,已知有日本特開2010-83432號公報所公開的技術。該日本特開2010-83432號公報中記載有以下技術,即:在轂輪的輪轂軸的平坦的車身側端面形成花鍵,并且在配設于驅動軸的端部的等速聯(lián)軸器的平坦的外部側端面也形成有花鍵的技術。還記載有以下技術,即:在使形成于上述兩個平坦的表面上的花鍵、即側面花鍵的齒面彼此嚙合的狀態(tài)下,通過從轂輪的輪轂軸的軸向用螺母將轂輪的輪轂軸與等速聯(lián)軸器緊固,由此對嚙合面垂直地施加壓力從而連接的技術。
[0004]如圖8所示,在轂輪的輪轂軸以及等速聯(lián)軸器的側面花鍵126、146的齒尖128、148形成為與輪轂軸的旋轉軸方向正交的平面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齒尖128、148以相對置的狀態(tài)進行面接觸。在齒尖128、148相對置的狀態(tài)下,即使對轂輪的輪轂軸以及等速聯(lián)軸器沿軸向施加壓力,也無法成為側面花鍵126、146的齒側面127、147進行面接觸的正常的嚙合狀態(tài),而是成為轂輪的輪轂軸與等速聯(lián)軸器以非正常嚙合狀態(tài)連接的狀態(tài)。
[0005]因此,日本特開2010-83432號公報所記載的技術進行了以防止上述現(xiàn)有的側面花鍵的非正常嚙合狀態(tài)為目的的兩個技術的公開。該日本特開2010-83432號公報所記載的技術示于圖9、圖10。
[0006]如圖9所示,作為第一個技術,轂輪的輪轂軸側的側面花鍵226的構成包括:形成為平坦狀的齒側面227、和用曲面形成的齒尖228。同樣,等速聯(lián)軸器側的側面花鍵246的構成包括:形成為平坦狀的齒側面247、和用曲面形成的齒尖248。轂輪的輪轂軸與等速聯(lián)軸器的連結是通過沿軸向施加壓力而使側面花鍵226與側面花鍵246嚙合來進行的。此時,若側面花鍵226的齒尖228的曲面部位與側面花鍵246的齒尖248的曲面部位以相互對置的狀態(tài)進行線接觸,則齒尖228在齒尖248上錯開而向齒底249的方向移動。同樣,齒尖248在齒尖229上錯開從而向齒底229的方向移動。這樣側面花鍵226與側面花鍵246相對旋轉,通過齒側面227與齒側面247的平坦狀的部位相互進行面接觸,從而成為正常的嚙合狀態(tài)。
[0007]作為第二個技術,如圖10所示,轂輪的輪轂軸側的側面花鍵326形成有由形成為平坦狀的齒側面327交叉而成的齒尖328,從而齒整體構成為銳角三角形。另外,齒底329的形狀形成為與等速聯(lián)軸器側的側面花鍵346的齒尖348對應的形狀。
[0008]同樣,等速聯(lián)軸器側的側面花鍵346形成有由形成為平坦狀的齒側面347交叉而成的齒尖348,從而齒整體構成為銳角三角形。另外,齒底349的形狀形成為與轂輪的輪轂軸側的側面花鍵326的齒尖328對應的形狀。轂輪的輪轂軸與等速聯(lián)軸器的連結是通過沿軸向施加壓力從而使側面花鍵326與側面花鍵346嚙合來進行的。此時,側面花鍵326與側面花鍵346有時成為齒尖328與齒尖348相互對置的狀態(tài)。此時,齒尖328以沿齒側面347錯開的方式移動并與齒底349嚙合。同樣,齒尖348以沿齒側面327錯開的方式移動并與齒底329嚙合。這樣側面花鍵326與側面花鍵346,通過相對旋轉而使齒側面327與齒側面347的平坦狀的部位相互進行面接觸,由此成為正常的嚙合狀態(tài)。
[0009]然而,上述日本特開2010-83432號公報所記載的技術存在如下問題。首先,作為第一個技術所公開的側面花鍵226與側面花鍵246的嚙合部分,是齒側面227與齒側面247的平坦狀的部位。然而,齒側面227與齒尖228,為了使其交界平滑地接合,而使該交界前后以帶有一部分圓形的形狀而接合。因此在齒側面227中與齒尖228的交界附近,不是形成為平坦狀的部位,因而不與齒側面247嚙合。因此齒側面227因平坦狀的部位減少而使嚙合面積減小。這對于齒側面247與齒尖248的交界也同樣。
[0010]在第二個轂輪的輪轂軸以及等速聯(lián)軸器的連結中,兩個側面花鍵326、346的齒整體為銳角三角形,并且齒底329、349形成為與該三角形狀對應的形狀。因此若齒尖328、348與齒底329、349的形狀不完全相一致,則有可能在轂輪的輪轂軸與等速聯(lián)軸器的安裝后產(chǎn)生晃動。
【發(fā)明內容】
[0011]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能夠兼顧以下方便的車輛用軸承裝置:抑制側面花鍵的齒面彼此非正常嚙合的狀態(tài)而將驅動軸與轂輪的輪轂軸連接、并且易于確保側面花鍵的齒面彼此的嚙合面積、抑制嚙合時的晃動。
[0012]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的車輛用軸承裝置,能夠將驅動軸的旋轉傳遞于轂輪的輪轂軸地被連結,該車輛用軸承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轂輪的輪轂軸的端面形成有第一側面花鍵,在上述驅動軸的端部具有等速聯(lián)軸器,上述等速聯(lián)軸器在與上述轂輪的輪轂軸的端面上的第一側面花鍵對置的端面,形成有第二側面花鍵,上述第一側面花鍵和上述第二側面花鍵分別具有環(huán)狀的嚙合面,該嚙合面中山形狀的輪齒和谷形狀的齒槽交替地連續(xù)而鄰接,上述第一側面花鍵的嚙合面的輪齒和上述第二側面花鍵的嚙合面的輪齒分別具有齒尖,該齒尖由從構成上述輪齒的齒側面折彎且向相互交叉的方向傾斜的齒尖斜面而形成為凸狀,該齒尖的齒尖斜面所成的內角形成為小于180度,上述第一側面花鍵的嚙合面的齒槽和上述第二側面花鍵的嚙合面的齒槽分別具有齒底,在該齒底中從構成上述齒槽的齒側面折彎的面相互連接,在將上述齒側面向齒尖側延長而交叉的假想交點稱為齒尖假想交點、將上述齒尖斜面所交叉的交點稱為齒尖頂點、將與上述轂輪的輪轂軸的旋轉中心軸正交的假想平面中與上述齒尖頂點交叉的假想平面稱為第一假想平面、將上述齒尖假想交點與上述第一假想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齒尖側的垂直距離X、將上述齒側面向齒底側延長而交叉的假想交點稱為齒底假想交點、將與上述齒底交叉的上述假想平面中最接近上述齒底假想交點的假想平面稱為第二假想平面、以及將上述齒底假想交點與上述第二假想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齒底側的垂直距離Y的情況下,上述齒尖側的垂直距離X大于上述齒底側的垂直距離Y。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13]以下,通過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會變得更加清楚,其中,對相同的要素標記相同的附圖標記,其中,
[0014]圖1是說明本發(fā)明涉及的車輛用軸承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附圖,是車輛用軸承裝置的軸線方向剖視圖。
[0015]圖2是將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軸承裝置分解表示的軸線方向剖視圖。
[0016]圖3是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軸承裝置的除等速聯(lián)軸器以外的立體圖。
[0017]圖4是說明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軸承裝置的第一側面花鍵和第二側面花鍵的形狀的示意圖。
[0018]圖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軸承裝置的第一側面花鍵與第二側面花鍵對置且承受軸向的壓力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19]圖6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軸承裝置的第一側面花鍵與第二側面花鍵相對旋轉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20]圖7是表示對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車輛用軸承裝置的第一側面花鍵和第二側面花鍵承受軸向的壓力并嚙合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21]圖8是表示現(xiàn)有的車輛用軸承裝置的側面花鍵,且齒尖形狀為平面,并在兩個齒尖相對置的狀態(tài)下承受軸向的壓力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22]圖9是表示現(xiàn)有的車輛用軸承裝置的側面花鍵,是齒尖形狀為曲面的側面花鍵相對置且承受軸向的壓力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23]圖10是表示現(xiàn)有的車輛用軸承裝置的側面花鍵,且齒整體為銳角三角形的側面花鍵相對置而承受軸向的壓力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按照圖1?圖7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軸承裝置。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軸承裝置10構成為大致具備:轂輪20、作為滾動軸承的多列角接觸球軸承30、等速聯(lián)軸器60以及帶座螺桿80。
[0025]如圖1及圖2所示,轂輪20具有形成為大致圓筒狀的輪轂軸23,該輪轂軸23具有貫通孔34。輪轂軸23從其軸向的外部側(以下,簡稱為“外部側”)的端部外周面起延伸設置有用于安裝車輪(未圖示)的凸緣21。在凸緣21上,以規(guī)定的間距且通過壓入而固定有用于隔著制動盤(未圖示)而安裝(未圖示)車輪的多個輪轂螺桿24。在輪轂軸23的外周安裝有多列角接觸球軸承30,該角接觸球軸承30具備外圈40、內圈31、作為滾動體的多個滾珠52、53以及保持器54、55。
[0026]輪轂軸23具有形成一體的大徑軸部25和小徑軸部26。上述大徑軸部25形成于凸緣21側。上述小徑軸部26的直徑小于大徑軸部25,并且與大徑軸部25具有臺階部地連續(xù)地形成。在大徑軸部25的外周面形成有與外圈40的一方的外側軌道面42對應的內側軌道面32。內圈31形成為圓環(huán)狀,在外周面形成有與外圈40的另一方的外側軌道面43對應的內側軌道面33。在內圈31嵌入到輪轂軸23的小徑軸部26的外周面后,對小徑軸部26的前端部進行鉚壓而形成擴展的擴展鉚壓部27。由此,內圈31被固定在臺階部與擴展鉚壓部27之間。在輪轂軸23的軸向上的車身側(以下,簡稱為“車身側”)的圓環(huán)狀的端面22 (擴展鉚壓部27側),以使嚙合面朝向車身側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側面花鍵28。轂輪20的形成凸緣21的一側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嵌合車輪的嵌合部35。在輪轂軸23的軸中心形成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34。在輪轂軸23的端部中構成嵌合部35的一側的貫通孔34的外周,構成有螺桿支承面36,該螺桿支承面36與帶座螺桿80的形成于頭部81的外周的支承部84相對置。
[0027]另外,在外圈40的兩個外側軌道面42、43與輪轂軸23側的兩個內側軌道面32、33之間分別安裝有:多個滾珠52、53、和分別保持上述多個滾珠52、53的保持器54、55。另外,在外圈40的外周面一體地形成有固定凸緣45,該固定凸緣45利用螺栓而被安裝于由車輛的懸架裝置(未圖示)支承的車身側部件(轉向節(jié)或支架)。其中,本實施方式中與等速聯(lián)軸器60對置的小徑軸部26側的端面2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轂輪的輪轂軸的端面”。
[0028]如圖2所示,貫通孔34供等速聯(lián)軸器60的筒狀突出部73從與該等速聯(lián)軸器60對置的輪轂軸23的小徑軸部26側插入。上述貫通孔34供帶座螺桿80從輪轂軸23的構成螺桿支承面36的一側插入并將雙方緊固,由此構成為用于將轂輪20與等速聯(lián)軸器60結合的結構。
[0029]另一方面,在從輪轂軸23觀察的車身側配設有等速聯(lián)軸器60。如圖1及圖2所示,等速聯(lián)軸器60使用公知的被稱為爾澤泊(Rz印pa)式、球籠式的等速聯(lián)軸器。上述等速聯(lián)軸器60構成為具備:聯(lián)軸器內圈62、聯(lián)軸器外圈70、多個滾珠63以及保持器64。上述聯(lián)軸器內圈62在驅動軸61的一端與其連結成一體狀。上述滾珠63配設在上述聯(lián)軸器內圈62與聯(lián)軸器外圈70之間。上述保持器64保持多個滾珠63。聯(lián)軸器外圈70具有:杯狀的外圈筒部71和筒狀突出部73。上述筒狀突出部73從外圈筒部71的外周的端面72的中心部一體地突出。在外圈筒部71的端面72以與第一側面花鍵28對置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側面花鍵78。在中心部的筒狀突出部73形成有孔部,在內周面上形成有內螺紋部75。
[0030]如圖1及圖2所示,筒狀突出部73從輪轂軸23的貫通孔34中的小徑軸部26側插入。另一方面,通過從輪轂軸23的貫通孔34中的構成螺桿支承面36的一側插入后述的帶座螺桿80,并與筒狀突出部73的內螺紋部75進行螺合緊固,由此將輪轂軸23與筒狀突出部73結合。通過使輪轂軸23的端面22的第一側面花鍵28、和與該端面22對接的等速聯(lián)軸器60的聯(lián)軸器外圈70 (外圈筒部71)的端面72的第二側面花鍵78相互嚙合,從而以能夠傳遞轉矩的方式將轂輪20與等速聯(lián)軸器60結合。
[0031]以下說明帶座螺桿80。如圖2所示,在該帶座螺桿80的軸部82的前端部,形成有能夠與形成于筒狀突出部73的內螺紋部75螺合的外螺紋部83,該筒狀突出部73形成于上述等速聯(lián)軸器60的聯(lián)軸器外圈70。在帶座螺桿80的頭部81的外周,形成有與輪轂軸23的螺桿支承面36抵接的支承部84。
[0032]在車輛行駛等時,車輛用軸承裝置10將驅動軸61的轉矩依次傳遞至等速聯(lián)軸器60的聯(lián)軸器內圈62、多個滾珠63以及聯(lián)軸器外圈70,從而使聯(lián)軸器外圈70向與驅動軸61相同的方向旋轉。傳遞至等速聯(lián)軸器60的轉矩,借助轂輪20的輪轂軸23的端面22的第一側面花鍵28與等速聯(lián)軸器60的聯(lián)軸器外圈70的端面72的第二側面花鍵78的相互的嚙合而傳遞至轂輪20,從而驅動車輪旋轉。
[0033]如圖3、4所示,第一側面花鍵28的嚙合面281具有將山形狀的輪齒283與谷形狀的齒槽287交替連續(xù)地相鄰的環(huán)狀的嚙合面。雖省略圖示,但第二側面花鍵78的嚙合面781也具有將山形狀的輪齒783與谷形狀的齒槽787交替連續(xù)地相鄰的環(huán)狀的嚙合面。因此,例如在將輪轂軸23安裝于等速聯(lián)軸器60時,如圖5所示,即使在第一側面花鍵28與第二側面花鍵78不完全嚙合的情況下,通過緊固帶座螺桿80,從而如圖中箭頭所示,能夠在軸向、即與第一側面花鍵28的嚙合面281和第二側面花鍵78的嚙合面781垂直的方向施加壓力。其中,如圖5、6所示,當?shù)谝粋让婊ㄦI28的嚙合面281和第二側面花鍵78的嚙合面781承受軸向的壓力時,則彼此的齒尖284、784進行線接觸。并且,齒尖284在齒尖斜面785上錯開從而向齒底788的方向移動。同樣,齒尖784在齒尖斜面285上錯開從而向齒底288的方向移動。這樣第一側面花鍵28和第二側面花鍵78通過相對旋轉而逐漸使齒側面282和齒側面782的平坦狀的部位相互進行面接觸。如圖7所示,在緊固完帶座螺桿80的狀態(tài)下,第一側面花鍵28的嚙合面281和第二側面花鍵78的嚙合面781以正常嚙合的狀態(tài)結束安裝。在第一側面花鍵28和第二側面花鍵78正常地嚙合的狀態(tài)下,若經(jīng)由等速聯(lián)軸器60而使輪轂軸23旋轉,則對第一側面花鍵28與第二側面花鍵78的接觸部分施加旋轉方向的應力。
[0034]以下說明第一側面花鍵28的詳細形狀。如圖4所示,第一側面花鍵28的嚙合面281的輪齒283具有齒尖284,該齒尖284由從構成輪齒283的齒側面282折彎而向相互交叉的方向傾斜的齒尖斜面285而形成為凸狀。齒尖284的齒尖斜面285所形成的內角286形成為小于180度。第一側面花鍵28的嚙合面281的齒槽287具有齒底288,該齒底288由從構成齒槽287的齒側面282折彎的面相互連接而成。對于第一側面花鍵28而言,是在對輪轂軸23的端面22進行鉚壓加工的同時,形成輪齒283以及齒槽287。
[0035]鉚壓加工例如利用鉚壓工具來進行。鉚壓工具(未圖示)形成有如圖2所示插入于貫通孔34的圓柱突起、和在包圍圓柱突起的環(huán)狀面上形成第一側面花鍵的嚙合面281的多個齒。在使形成為筒狀的輪轂軸23的端部突出規(guī)定量的狀態(tài)下,將內圈31外嵌于輪轂軸23的小徑軸部26。然后,將鉚壓工具的圓柱突起插入到輪轂軸23的貫通孔34中。在此基礎上,將鉚壓工具在插入到輪轂軸23的貫通孔34的狀態(tài)下相對于旋轉中心軸L以規(guī)定的傾斜角擺動。突出的輪轂軸23的端部向徑向外側被鉚壓而形成擴展鉚壓部27的同時,在輪轂軸23的車身側的端面22形成第一側面花鍵的嚙合面281。詳見例如日本特開2011-31682號公報的記載。
[0036]同樣地,說明第二側面花鍵78的詳細形狀。如圖4所示,第二側面花鍵78的嚙合面781的輪齒783具有齒尖784,該齒尖784由從構成輪齒783的齒側面782折彎而向相互交叉的方向傾斜的齒尖斜面785而形成為凸狀。齒尖784的齒尖斜面785所成的內角786形成為小于180度。第二側面花鍵78的嚙合面781的齒槽787具有齒底788,該齒底788由從構成齒槽787的齒側面782折彎的面相互連接而成。對于第二側面花鍵78而言,是在通過沖壓成形而形成等速聯(lián)軸器60的同時,形成輪齒783和齒槽787。
[0037]如圖4所示,齒尖284、784與齒底288、788具有以下關系。
[0038]< 齒尖 284、784 >
[0039]將齒側面282、782向齒尖284、784側延長而交叉的假想交點稱為齒尖假想交點A。將齒尖斜面285、785所交叉的交點稱為齒尖頂點B (即齒尖284、784)。將與輪轂軸23的旋轉中心軸L正交的假想平面中與齒尖頂點B交叉的假想平面稱為第一假想平面C。將齒尖假想交點A與第一假想平面C的垂直距離稱為齒尖側的垂直距離X。
[0040]〈齒底288、788〉[0041]將齒側面282、782向齒底288、788側延長而交叉的假想交點稱為齒底假想交點D。將與輪轂軸23的旋轉中心軸L正交的假想平面、即與齒底288、788交叉的假想平面中最接近齒底假想交點D的假想平面稱為第二假想平面F。在本實施方式中,齒底288、788由曲面形成為凹狀而具有齒底頂點E。因此,第二假想平面F形成為與齒底頂點E交叉的假想平面。將齒底假想交點D與第二假想平面F的垂直距離稱為齒底側的垂直距離Y。在以上關系中,齒尖側的垂直距離X構成為大于齒底側的垂直距離Y。
[0042]這樣,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軸承裝置10具有如下的作用效果。如圖8所示,現(xiàn)有的轂輪的輪轂軸以及等速聯(lián)軸器的側面花鍵126、146的構造存在齒尖128、148均形成為平面的構造。因此,齒尖128、148有時以對置的狀態(tài)進行面接觸,在這種面接觸的狀態(tài)下,SP使對轂輪的輪轂軸以及等速聯(lián)軸器沿軸向施加壓力,也不能成為側面花鍵126、146的齒側面127、147進行面接觸的正常的嚙合狀態(tài),而是成為轂輪的輪轂軸與等速聯(lián)軸器以非正常嚙合狀態(tài)連接的狀態(tài)。然而,如圖4?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軸承裝置10的側面花鍵的構造,第一側面花鍵28的輪齒283和第二側面花鍵78的輪齒783具有形成為凸狀的齒尖284、784。另外,齒尖284、784的齒尖斜面285、785所成的內角286、786形成為小于180度。因此,對于齒尖284、784的齒尖斜面285、785,即使在齒尖284、784彼此對置接觸的狀態(tài)下,彼此的齒尖284、784也進行線接觸。然后,齒尖284在齒尖斜面785上錯開而向齒底788的方向移動。同樣,齒尖784在齒尖斜面285上錯開而向齒底288的方向移動。這樣第一側面花鍵28和第二側面花鍵78通過相對旋轉,使得齒側面282與齒側面782的平坦狀的部位相互進行面接觸,從而成為正常的嚙合狀態(tài)。
[0043]如圖9所示,現(xiàn)有的側面花鍵226和側面花鍵246的嚙合部分是齒側面227與齒側面247的平坦狀的部位。然而,齒側面227與齒尖228為了使其交界平滑地接合,而在該交界前后以帶有一部分圓形的形狀而接合。因此齒側面227中的與齒尖228的交界附近不能成為平坦狀的部位,因而不與齒側面247嚙合。因此齒側面227因平坦狀的部位減少而使嚙合面積減小。這對于齒側面247與齒尖248的交界也同樣。然而,如圖4?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軸承裝置10的側面花鍵的構造,齒尖284、784由從構成輪齒283、783的齒側面282、782折彎而向相互交叉的方向傾斜的齒尖斜面285、785而形成為凸狀。因此齒尖斜面285與齒側面282的接合部分、齒尖斜面785與齒側面782的接合部分均無需形成帶有圓形的接合部分。因此齒側面282、782的平坦狀的部位不會減少,易于確保嚙合面積。
[0044]如圖10所示,如現(xiàn)有的兩個側面花鍵326、346那樣,齒整體為銳角三角形并且齒底329、349形成為與該三角形狀對應的形狀。在該情況下,若齒尖328、348與齒底329、349的形狀不完全相一致,則有可能在安裝轂輪的輪轂軸與等速聯(lián)軸器后產(chǎn)生晃動。然而,如圖4至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軸承裝置10的側面花鍵的構造,以齒尖側的垂直距離X大于齒底側的垂直距離Y的關系而形成。因此,即使齒尖284、784的形狀與齒底288、788的形狀不完全一致,也能夠抑制第一側面花鍵28的嚙合面281和第二側面花鍵78的嚙合面781彼此安裝后產(chǎn)生晃動。
[0045]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車輛用軸承裝置不限定于本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以各種方式來實施。例如在實施方式中,作為多列滾動軸承,例示了采用多列角接觸球軸承的情況。然而,即使是使用多列圓錐滾子軸承也能夠實施本發(fā)明。
[0046]在本實施方式中,表示了齒底288、788由曲面形成為凹狀而具有齒底頂點E的方式。然而齒底的形狀只要是具有從齒側面折彎的面相互連接的齒底的方式,則能夠適用各種齒底的形狀。例如,齒底也可以是由從構成齒槽的齒側面折彎的面相互連接而構成平坦面的方式。
[0047]本發(fā)明通過采用上述的發(fā)明手段,能夠提供兼顧以下方面的車輛用軸承裝置:抑制側面花鍵的嚙合面彼此非正常嚙合狀態(tài)將驅動軸與轂輪的輪轂軸連接,并且易于確保側面花鍵的嚙合面彼此的嚙合面積、以及抑制嚙合時的晃動。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軸承裝置,其能夠將驅動軸的旋轉傳遞于轂輪的輪轂軸地被連結,該車輛用軸承裝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轂輪的輪轂軸的端面形成有第一側面花鍵, 在上述驅動軸的端部具有等速聯(lián)軸器, 上述等速聯(lián)軸器在與上述轂輪的輪轂軸的端面上的第一側面花鍵對置的端面,形成有第二側面花鍵, 上述第一側面花鍵和上述第二側面花鍵分別具有環(huán)狀的嚙合面,在該嚙合面中山形狀的輪齒和谷形狀的齒槽交替地連續(xù)而鄰接, 上述第一側面花鍵的嚙合面的輪齒和上述第二側面花鍵的嚙合面的輪齒分別具有齒尖,該齒尖由從構成上述輪齒的齒側面折彎且向相互交叉的方向傾斜的齒尖斜面而形成為凸狀,該齒尖的齒尖斜面所成的內角形成為小于180度, 上述第一側面花鍵的嚙合面的齒槽和上述第二側面花鍵的嚙合面的齒槽分別具有齒底,在該齒底中從構成上述齒槽的齒側面折彎的面相互連接, 在將上述齒側面向齒尖側延長而交叉的假想交點稱為齒尖假想交點、 將上述齒尖斜面所交叉的交點稱為齒尖頂點、 將與上述轂輪的輪轂軸的旋轉中心軸正交的假想平面中與上述齒尖頂點交叉的假想平面稱為第一假想平面、 將上述齒尖假想交點與上述第一假想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齒尖側的垂直距離X、 將上述齒側面向齒底側延長而交叉的假想交點稱為齒底假想交點、 將與上述齒底交叉的上述假想平面中最接近上述齒底假想交點的假想平面稱為第二假想平面、以及 將上述齒底假想交點與上述第二假想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齒底側的垂直距離Y的情況下, 上述齒尖側的垂直距離X大于上述齒底側的垂直距離Y。
【文檔編號】B60B35/18GK103660791SQ201310421412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18日
【發(fā)明者】原田勝之 申請人:株式會社捷太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