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包括有:一輪轂座,具有一第一殼及一第二殼,兩者間設有一容置空間,第一殼與第二殼分別設有一軸孔,第一殼軸孔內部設有一容槽;一電機組,具有一殼體且設于容置空間內,其內部設有一軸座,其外周設有兩個以上線圈,殼體內周設有兩個以上磁鐵,線圈與磁鐵間產生相對旋轉且產生電力;一內變速機構,具有一座體及一輪轂軸,將座體穿設于第一殼容槽內;一定位組,將輪轂軸的一端固定于軸座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借由上述構件,提供快速便利的組裝功能,有效節(jié)省組裝時間及成本,確具極佳創(chuàng)新及便利實用性。
【專利說明】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尤指一種便利內變速機構組裝的結構,組裝精度高且可節(jié)省組裝時間、成本,其具便利實用性的功能。
【背景技術】
[0002]交通工具在人類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由于環(huán)保意式興起,電動交通工具具有無排碳、無排煙、及低噪音的特性,遂為廠商極力推廣的目標,一般電動交通工具例如電動機車或電動自行車,是在車體裝設有電力裝置的能源,以提供電動驅動車體前進的功能。
[0003]一般的電動車,設有電力產生裝置及變速機構,所述電力產生裝置與輪轂軸及變速機構連接,借所述變速機構依不同路況改變不同的減速比和速度,以因應載重、爬坡、及速度等路況變化,達到變速及電動助行的便利實用性者。
[0004]所述電動車結構的變速機構組裝位置,常見的大致可分為外變速式及內變速式。
[0005]目前,現(xiàn)有外變速式的電動車結構,如中國臺灣第095216485號新型專利所揭露的「一種變速電動腳踏車」,包括一車體單元及一動力驅動單元,所述的車體單元包括一腳踏車骨架,且以所述的腳踏車骨架聯(lián)結一前輪、一后輪、一把手桿、一座墊、一曲柄及一變速撥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力驅動單元包括一電動馬達、一腳踏驅動齒盤、一變速器、一后輪變速齒盤組及一鏈條,其中,所述的電動馬達固定在所述的腳踏車骨架上,馬達的轉軸設有一單向飛輪及一驅動齒盤,且以所述的驅動齒盤嚙合所述的鏈條;所述的腳踏驅動齒盤嚙合所述的鏈條,且加裝一單向飛輪及樞設在車體單元的曲柄上;所述的后輪變速齒盤組具有多段大小齒盤,且裝設在所述的后輪的輪轂上;后輪變速齒盤組的其中一個齒盤嚙合所述的鏈條,且后輪變速齒盤組與后輪的輪轂的間設有單向飛輪;所述的變速器由所述的變速撥桿操控變換所述的鏈條與變速齒盤組的間的相對位置,以改變所述的鏈條與變速齒盤組的不同齒盤嚙合。
[0006]另一現(xiàn)有內變速式的電動車結構,如中國臺灣第095106215號發(fā)明專利所揭露的「用于人力驅動的交通工具的發(fā)電機」,其可被安裝至一人力驅動交通工具,所述發(fā)電機包括:一輪轂軸,其可安裝至所述人力驅動的交通工具;一輪轂殼,其被安裝至可相對旋轉的所述輪轂軸;一變速機構,其將所述輪轂殼的旋轉變換至兩個以上個變速階段且將其輸出;一電力產生單元,其具有一與所述變速機構的輸出側連接的磁鐵及一安裝至所述輪轂軸的線圈,且借由所述輪轂殼與所述輪轂軸的相對旋轉產生電力;及一變速切換零件,其將所述變速機構的所述兩個以上個變速階段切換至其任何一階段。
[0007]上述所揭結構中,前者為將動力馬達經減速或不減速,中置于座墊下方,且介于后輪變速齒盤組及腳踏板帶動的驅動齒盤中間,且由動力馬達以單向飛輪直接帶動鏈條驅動后輪,并配合腳踏板帶動的驅動齒盤加裝一單向飛輪,且使用變速齒盤組與鏈條的組合來驅動后輪;后者的輪轂殼與輪轂軸可相對旋轉,所述電力產生機構具有磁鐵及線圈,所述磁鐵與變速機構的輸出側連接,所述線圈安裝至輪轂軸且利用輪轂殼與輪轂軸的相對旋轉產生電力,且借所述變速控制單元根據(jù)腳踏車的速度,將所述變速機構的兩個以上個變速階段切換至其任何一階段。
[0008]但是,外變速式的電動車結構,雖容易裝設,但在電動車快速帶動的情況下,會因為帶動增加磨擦力而容易消耗電力,影響作動效果;而內變速式的電動車結構,其內變速裝置一般組設于輪轂殼內,且組裝于輪轂軸上,雖然與多數(shù)裝置合并組裝,然而因零件過多,組裝不易,且一旦損壞,則必須將整組結構拆換,導致便利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不佳,整體結構確有待改良的必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9]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組裝精度高且可節(jié)省組裝時間、成本,極具便利實用性。
[0010]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11]—種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包括有:
[0012]一輪轂座,組設于車輛輪體的中空座體,其由一第一殼及一第二殼相互接設而成,且于兩者間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各所述第一殼與第二殼中央分別設有一軸孔,于所述第一殼軸孔朝內部軸向延伸設有圍柱狀的一延伸段,且所述延伸段內部形成有一容槽;
[0013]一電機組,其具有圓盤狀的一殼體,所述殼體內部設有圓座狀的一軸座,于所述軸座外周環(huán)設有兩個以上線圈,所述殼體內周表面設有兩個以上磁鐵,設使所述殼體組設于容置空間內,且所述殼體與輪轂座固接,當所述線圈中有電流流通時,使所述線圈與磁鐵間產生相對旋轉且產生電力,且?guī)铀鲚嗇炞D;
[0014]一內變速機構,其設有圓座狀的一座體,所述座體中央設有一輪轂軸,其將所述座體穿設于所述第一殼的容槽內,且所述輪轂軸穿設電機組殼體及第二殼軸孔;
[0015]上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所述電機組軸座一側軸向凸設有一延伸座,所述延伸座軸向設有一穿孔,所述軸座遠離穿孔的內側形成有一容伸槽,令所述殼體固接于第一殼與第二殼間的內壁,并使所述延伸座與第二殼軸孔相互穿設,且于所述延伸座與軸孔間設有一第一軸承。
[0016]上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所述內變速機構的座體一側外周形成有一凸圍,且于所述凸圍與第一殼軸孔間設有相互鎖接固定的一螺紋段。
[0017]上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還設有一蓋體,其中央軸向設有一套孔,且所述蓋體另側設有一延伸部,所述電機組的軸座一側軸向凸設有一延伸座,所述延伸座軸向設有一穿孔,所述軸座遠離穿孔的內側形成有一容伸槽,令所述蓋體蓋設于第一殼的延伸段,且所述蓋體容設于容伸槽內,在所述延伸部與軸座間設有一第二軸承。
[0018]上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所述蓋體一側對應容槽而形成有一環(huán)圍,且所述蓋體套孔遠離環(huán)圍的另側設有所述延伸部。
[0019]上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還設有一蓋體,其中央軸向設有一套孔,且所述蓋體另側設有一延伸部,所述電機組軸座一側軸向凸設有一延伸座,所述延伸座軸向設有一穿孔,令所述蓋體蓋設于第一殼的延伸段,且于所述延伸部與軸座間設有一第二軸承,所述定位組包括有一第三軸承、一緊固件、及一固定件,所述第三軸承套設于輪轂軸上,且容設于所述蓋體套孔內,所述緊固件套設于輪轂軸上,且抵頂所述第三軸承,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對應穿孔的形狀而設有一定位端,令所述固定件套設于輪轂軸上且穿設于穿孔,且抵頂于所述緊固件。
[0020]上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所述延伸座軸向設有預設內多角形狀的所述穿孔,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對應穿孔的形狀而設有外多角形柱狀的一定位端,且其中央軸向設有一組接孔,以套設于輪轂軸上。
[0021]上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還包括有一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呈長柱狀,且中央軸向設有一穿設孔,所述定位件的一端設有一抵止端,其利用所述定位件的穿設孔套設于輪轂軸上,且使所述抵止端抵頂于第三軸承,所述第三軸承為滾珠軸承,且所述抵止端周緣對應第三軸承形狀而設有一弧面。
[0022]上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所述內變速機構座體一側外周形成有一凸圍,所述第一殼軸孔內周設有一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系等距設有至少一凹部或至少一凸部,且所述凸圍外周設有一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對應第一定位部而設有至少一凸部或至少一凹部,令各所述第一定位部與第二定位部相互嵌卡,以將所述座體定位于第一殼的軸孔內。
[002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組裝快速、便利,可將所述電機組的動力直接轉于內變速機構,以產生使用者所需的速度及阻力,因應不同的路況需求;再者,所述輪轂座供內變速機構組裝的設計,使所述內變速機構呈模塊化設置,可簡化結構與零件,因此組裝精度高,且可將內變速機構的損耗降低,若有損耗,僅需拆換所述內變速機構即可,有效節(jié)省組裝時間與成本,確達極佳創(chuàng)新及便利實用性的功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圖。
[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0026]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
[0027]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組設于電動自行車的組合示意圖。
[0028]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圖。
[0029]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0030]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
[0031]其中:
[0032]輪轂座10第一殼11
[0033]軸孔111延伸段112
[0034]容槽113第二殼12
[0035]軸孔121容置空間13
[0036]第一定位部14
[0037]電機組20殼體21
[0038]軸座22 容伸槽221
[0039]延伸座23穿孔231
[0040]階緣232線圈24
[0041]磁鐵25第一軸承2 6
[0042]內變速機構30座體31
[0043]輪轂軸32凸圍33
[0044]螺紋段34第二定位部35
[0045]蓋體40套孔41
[0046]環(huán)圍42 延伸部43
[0047]第二軸承44
[0048]定位組50第三軸承51
[0049]定位件52穿設孔521
[0050]抵止端522弧面523
[0051]緊固件53固定件54
[0052]頭端541組接孔542
[0053]定位端543。
【具體實施方式】
[0054]首先請參照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主要包括有:一輪轂座10、一電機組20、一內變速機構30、及一定位組50。
[0055]所述輪轂座10,為中空座體,且組設于電動機車或電動自行車車輛的輪體上,所述輪轂座10包括有呈盤座狀的一第一殼11與一第二殼12相互接設而成,且于兩者的間形成有一容置空間13 ;各所述第一殼11與第二殼12中央軸心分別設有一軸孔111、121,于所述第一殼11軸孔111朝內部軸向延伸設有圍柱狀的一延伸段112,且所述延伸段112內部形成有一容槽113。
[0056]所述電機組20,其具有圓盤狀的一殼體21,所述殼體21內部設有圓座狀的一軸座22,且所述軸座22 —側軸向凸設有一延伸座23,所述延伸座23軸向設有預設內多角形狀的一穿孔231,又所述延伸座23與穿孔231間凹設形成有一階緣232,所述軸座22遠離穿孔231的內側形成有一容伸槽221,于所述軸座22外周環(huán)設有兩個以上線圈24 ;所述殼體21內周表面設有兩個以上磁鐵25,設使所述殼體21組設于容置空間13內,且使所述殼體21固接于第一殼11與第二殼12間的內壁,并使所述延伸座23與第二殼12軸孔121相互穿設,于所述延伸座23與軸孔121間設有一第一軸承2 6 ;當所述線圈24中有電流流通時,即會使所述線圈24與磁鐵25間產生相對旋轉且產生電力,且?guī)铀鲚嗇炞?0旋轉。
[0057]所述內變速機構30,其設有圓座狀的一座體31,所述座體31中央軸向設有一輪轂軸32,且所述座體31 —側外周形成有較大半徑的一凸圍33,所述內變速機構30根據(jù)車輛的速度,控制兩個以上個變速階段切換至其任一階段;其進一步設有一蓋體40,其中央軸向設有一套孔41,所述蓋體40 —側對應第一殼11的容槽113而形成有一環(huán)圍42,且所述蓋體40套孔41遠離環(huán)圍42的另側環(huán)凸設有一延伸部43 ;其將所述座體31穿設于容槽113內,并將所述蓋體40的環(huán)圍42與容槽113相互穿套,使所述蓋體40蓋設于延伸段112,且所述蓋體40與部分延伸段112容設于容伸槽221內,并于所述延伸部43與軸座22內壁間設有一第二軸承44,且于所述凸圍33與軸孔111間設有可相互鎖接固定的一螺紋段34。
[0058]所述定位組50,包括有一第三軸承51、一定位件52、一緊固件53、及一固定件54,所述第三軸承51套設于輪轂軸32上,且容設于所述蓋體40套孔41內;所述定位件52呈長柱狀,且中央軸向設有一穿設孔521,所述定位件52的一端設有一抵止端522,其利用所述定位件52的穿設孔521套設于輪轂軸32上,且使所述抵止端522抵頂于第三軸承51 ;其中,所述第三軸承51可為滾珠軸承,且所述抵止端522周緣對應第三軸承51形狀而設有一弧面523 ;所述緊固件53可為一螺帽且套設鎖接于輪轂軸32上,且抵頂緊固所述定位件52 ;所述固定件54的頭端541呈多角形狀,其中央軸向設有一組接孔542,且另端對應穿孔231的形狀而設有外多角形柱狀的一定位端543,使所述固定件54利用組接孔542套設于輪轂軸32上,且頭端541設置于階緣232上,可供工具具有作業(yè)空間以旋轉所述頭端541,借所述定位端543與穿孔231相互套接定位且抵頂于緊固件53。
[0059]當所述電機組20利用線圈24與磁鐵25的相對旋轉產生電力時,所述輪轂座10即會與軸座22間產生相對旋轉,所述內變速機構30亦會隨輪轂座10旋轉,且所述內變速機構30根據(jù)車輛的速度,而切換變速。
[0060]借由上述構件,所述輪轂座10由第一殼11與第二殼12相互組接而成,其內部設有所述容置空間13以供電機組20組設,且所述第一殼11內部設有容槽113,可供所述內變速機構30的座體31容設,其組裝便利且組裝精度高,使所述電機組20的動力可直接轉于內變速機構30,可降低所述內變速機構30的損耗,以產生所需的速度、扭力,且其拆組容易,損壞時無需更換整組構件,有效節(jié)省組裝成本,故整體結構極具創(chuàng)新及實用便利性者。
[0061]為供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構造特征、運用技術手段及所預期達成的功能,茲將本實用新型使用方式加以敘述如下:
[0062]本實用新型的組設,將所述電機組20設置于第一殼11與第二殼12間的容置空間13內,且使所述殼體21固接于第一殼11與第二殼12的內壁,并將所述蓋體40蓋設于第一殼11延伸段112,于所述蓋體40與第一殼11及殼體21間分別設有第一軸承2 6及第二軸承44,接著將所述內變速機構30的座體31與第一殼11容槽113相互穿套,且使所述輪轂軸32穿設蓋體40套孔41及殼體21穿孔231,并將所述第三軸承51套設于輪轂軸21與蓋體40套孔41間,且將所述定位件52及緊固件53套設組接于輪轂軸32上,再將所述固定件54穿設軸孔121及穿孔231后,并套設固定于所述輪轂軸32上,即組設完成。
[0063]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借所述電機組20的線圈24與磁鐵25的相對旋轉產生電力,且?guī)铀鲚嗇炞?0與軸座22間產生相對旋轉,所述內變速機構30亦會隨輪轂座10旋轉,所述內變速機構30將輪轂座10的旋轉變換至兩個以上個變速階段且將其輸出,以達變速的功能。
[0064]請參照圖5至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其中所述第一殼11軸孔112內周設有一第一定位部14,所述第一定位部14系等距設有至少一凹部或至少一凸部,且所述內變速機構30座體31的凸圍33外周設有一第二定位部35,所述第二定位部35對應第一定位部14而相對設有至少一凸部或至少一凹部,借各所述第一定位部14與第二定位部35間的凹凸嵌卡,以將所述座體31定位于第一殼11的軸孔112內,達到便利組設及穩(wěn)固定位的功能者。
[0065]本實用新型的所述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在所述輪轂座10的第一殼11內設有容槽113,可供所述內變速機構30的座體31及輪轂軸32組設,其組裝快速、便利,可將所述電機組20的動力直接轉于內變速機構30,以產生使用者所需的速度及阻力,因應不同的路況需求,若有損耗,僅需拆換所述內變速機構30即可,有效節(jié)省組裝時間與成本,則達極佳實用性及便利性者;再者,所述輪轂座10供內變速機構30組設的設計,使所述內變速機構30呈模塊化設置,可簡化結構與零件,因此組裝精度高,且可將內變速機構30的損耗降低,確達極佳創(chuàng)新及便利實用性的功能者。
[0066]綜合上述,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提供一具便利組拆的組裝結構,所述輪轂座10內部設有供產生電力的電機組20,且所述輪轂座10內部設有容槽113以供內變速機構30的座體31及輪轂軸32組設,其有效簡化結構與零件,組裝精度高且組拆快速便利,且可將所述電機組20的動力直接轉于內變速機構30,并降低所述內變速機構30的損耗,有效節(jié)省組裝時間與成本,使整體確具產業(yè)實用性及成本效益,
[0067]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定。為了清楚地說明各部件的組合關系,上面對各種說明性的部件及其連接關系圍繞其功能進行了一般地描述,至于這種部件的組合是實現(xiàn)哪種功能,取決于特定的應用和對整個裝置所施加的設計約束條件。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引伸出的任何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輪轂座,組設于車輛輪體的中空座體,其由一第一殼及一第二殼相互接設而成,且于兩者間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各所述第一殼與第二殼中央分別設有一軸孔,于所述第一殼軸孔朝內部軸向延伸設有圍柱狀的一延伸段,且所述延伸段內部形成有一容槽; 一電機組,其具有圓盤狀的一殼體,所述殼體內部設有圓座狀的一軸座,于所述軸座外周環(huán)設有兩個以上線圈,所述殼體內周表面設有兩個以上磁鐵,設使所述殼體組設于容置空間內,且所述殼體與輪轂座固接,當所述線圈中有電流流通時,使所述線圈與磁鐵間產生相對旋轉且產生電力,且?guī)铀鲚嗇炞D; 一內變速機構,其設有圓座狀的一座體,所述座體中央設有一輪轂軸,其將所述座體穿設于所述第一殼的容槽內,且所述輪轂軸穿設電機組殼體及第二殼軸孔; 一定位組,將所述輪轂軸的一端組接固定于電機組的軸座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組軸座一側軸向凸設有一延伸座,所述延伸座軸向設有一穿孔,所述軸座遠離穿孔的內側形成有一容伸槽,令所述殼體固接于第一殼與第二殼間的內壁,并使所述延伸座與第二殼軸孔相互穿設,且于所述延伸座與軸孔間設有一第一軸承。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變速機構的座體一側外周形成有一凸圍,且于所述凸圍與第一殼軸孔間設有相互鎖接固定的一螺紋段。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一蓋體,其中央軸向設有一套孔,且所述蓋體另側設有一延伸部,所述電機組的軸座一側軸向凸設有一延伸座,所述延伸座軸向設有一穿孔,所述軸座遠離穿孔的內側形成有一容伸槽,令所述蓋體蓋設于第一殼的延伸段,且所述蓋體容設于容伸槽內,在所述延伸部與軸座間設有一第二軸承。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體一側對應容槽而形成有一環(huán)圍,且所述蓋體套孔遠離環(huán)圍的另側設有所述延伸部。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一蓋體,其中央軸向設有一套孔,且所述蓋體另側設有一延伸部,所述電機組軸座一側軸向凸設有一延伸座,所述延伸座軸向設有一穿孔,令所述蓋體蓋設于第一殼的延伸段,且于所述延伸部與軸座間設有一第二軸承,所述定位組包括有一第三軸承、一緊固件、及一固定件,所述第三軸承套設于輪轂軸上,且容設于所述蓋體套孔內,所述緊固件套設于輪轂軸上,且抵頂所述第三軸承,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對應穿孔的形狀而設有一定位端,令所述固定件套設于輪轂軸上且穿設于穿孔,且抵頂于所述緊固件。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座軸向設有預設內多角形狀的所述穿孔,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對應穿孔的形狀而設有外多角形柱狀的一定位端,且其中央軸向設有一組接孔,以套設于輪轂軸上。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呈長柱狀,且中央軸向設有一穿設孔,所述定位件的一端設有一抵止端,其利用所述定位件的穿設孔套設于輪轂軸上,且使所述抵止端抵頂于第三軸承,所述第三軸承為滾珠軸承,且所述抵止端周緣對應第三軸承形狀而設有一弧面。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輪轂內變速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變速機構座體一側外周形成有一凸圍,所述第一殼軸孔內周設有一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系等距設有至少一凹部或至少一凸部,且所述凸圍外周設有一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對應第一定位部而設有至少一凸部或至少一凹部,令各所述第一定位部與第二定位部相互嵌卡,以將所述座體定位于第一殼的軸孔內。
【文檔編號】B60K7/00GK204161084SQ201420505810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9月3日
【發(fā)明者】盧錦源, 高士哲, 余紹安 申請人:臺優(yōu)電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