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指一種自行車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尤指一種用以固定復合材料制成的座墊桿的束緊裝置。
背景技術(shù):
請參閱圖6所示,自行車的座墊50底部固定一座墊桿51,由座墊桿51插置于車架的座管52內(nèi),而座管52頂部周壁上設有一貫穿管口的剖槽,于座管52設有剖槽該端以及座墊桿51之間再以一束環(huán)53束緊。請同時參閱圖7所示,所述的束環(huán)53周側(cè)設有一軸向延伸的剖槽,使斷面形成C型,并且于剖槽的兩側(cè)分延伸出一結(jié)合部,而束環(huán)53的內(nèi)周壁同時包覆于座墊桿51以及座管52的周緣,再以兩支螺栓54穿過結(jié)合部固定,使C型斷面的束環(huán)53束緊座管52管口以及座墊桿51。
然而,自行車的材料有很多種,高級一點的甚至選擇以碳纖維、玻璃纖維等復合材料制成,倘若座墊桿是以復合材料制成時,其剛性不如金屬材料,而下半段插置于座管內(nèi)部該段完全被包覆,雖然束環(huán)可分別束縛于座墊桿以及座管周壁,但實際上,束環(huán)的束緊度會受到座管剛性的影響,并不能配合束緊于座墊桿周壁,故當座墊承受重量時,座墊桿容易因為外力而旋轉(zhuǎn)或者往下滑移,其穩(wěn)固性較差,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改善上述缺失,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高復合材料制成的座墊桿的穩(wěn)固性的束緊裝置。
基于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shù)手段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包括一上束環(huán),其包括一環(huán)狀的C型束緊部,束緊部的開口端兩側(cè)分別徑向延伸一突部,另設一穿置固定于兩突部的螺栓,而束緊部外周壁上設有一徑向延伸的限止部;一下束環(huán),其包括一環(huán)狀的C型束緊部,束緊部的開口端兩側(cè)分別徑向延伸一突部,另設一穿置固定于兩突部的螺栓,而束緊部外周壁上設有一徑向延伸的限止部;至少一穿置于上、下束環(huán)的限止部之間的限位件。
實施上述技術(shù)手段以后,本實用新型由上、下束環(huán)分別束緊自行車的座墊桿、座管,故其束緊狀態(tài)不會互相牽制,可以分別形成緊固作用,并且座墊桿由上束環(huán)受到下束環(huán)頂撐,不會往下滑移,又本實用新型的上、下束環(huán)之間由限位件的設計而無法徑向旋轉(zhuǎn),故可避免座墊桿產(chǎn)生旋轉(zhuǎn)。
附圖簡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型態(tài)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型態(tài)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實施型態(tài)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四種實施型態(tài)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五種實施型態(tài)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6是現(xiàn)有自行車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7是現(xiàn)有自行車的座墊桿、座管以及束環(huán)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包括一上束環(huán)10、一下束環(huán)20,分別夾制于自行車的座墊桿51、座管52上,而上束環(huán)10以及下束環(huán)20之間至少以一軸向延伸的限位件30穿置,以限止二環(huán)體呈徑向旋轉(zhuǎn)。
請復參閱
圖1所示,所述的上束環(huán)10以及下束環(huán)20的形狀相仿,均包括一環(huán)狀的束緊部11、21,只是兩束緊部11、21的內(nèi)徑不同,分別套設于座墊桿51、座管52周緣,另于束緊部11、21的周壁上設有一軸向延伸的開口,于開口的兩周壁上分別設有一朝外突出的突部12、22,于兩突部12、22之間以一螺栓13、23穿置固定,另相對于束緊部11、21開口端相對應的周壁上設有一徑向延伸而出的限止部14、24,所述的限位件30即穿置于兩限止部14、24之間。于本實施例當中,所述限位件30為一螺桿,而下束環(huán)20的限止部24內(nèi)設有一縱向延伸,供螺桿狀的限位件30螺設的螺孔241,而上束環(huán)10的限止部14上則設有縱向貫穿頂?shù)撞康南尬徊?40,以供限位件30局部穿置于該限止槽140內(nèi),限止上束環(huán)10以及下束環(huán)20之間呈徑向旋轉(zhuǎn)。
而由于本實用新型由上、下束環(huán)10、20分別束緊座墊桿51、座管52,故其束緊狀態(tài)不會互相牽制,而形成束緊座墊桿51卻無法束緊座管52,或者束緊座管52卻無法束緊座墊桿51的情形,使得座墊桿51可以確實被束緊,并且由上束環(huán)10受到下束環(huán)20頂撐,不會往下滑移,又本實用新型利用限位件30的設計,可避免座墊桿51產(chǎn)生旋轉(zhuǎn)。
又,基于相同的設計概念,本實用新型的上束環(huán)以及下束環(huán)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態(tài)樣,請參閱圖2所示,上束環(huán)10A以及下束環(huán)20的形狀與前述差不多,亦即設有一環(huán)狀的束緊部11A、21,以及于束緊部11A、21周緣設有徑向延伸而出的限止部14A、24,于下束環(huán)20的限止部24上穿置有一縱向延伸的限位件30,并且在上束環(huán)10A的限止部14A上設有一供限位件30穿置的限位槽140A,所不同的時,本實施例的限位槽140A為朝下開口,而頂部為封閉狀的盲孔。
又如圖3所示,將上束環(huán)10B的限止部14B上設有一螺孔15B,以供螺桿狀的限位件30由上而下穿置,又于下束環(huán)20B的限止部24B內(nèi)設有一供限位件30的下半段穿置的限位槽240B。
此外,前述的三種實施例均是于上、下束環(huán)的周緣設一突出限止部,其亦可以如圖4所示,于上、下束環(huán)10C、20C的束緊部11C、21C外周緣分別設以兩個徑向突出的限止部14C、24C,再于上下對應的限止部14C、24C之間以限位件30穿置,限止上、下束環(huán)10C、20C之間旋轉(zhuǎn)。如前述,可于上束環(huán)10C的限止部14C上設以貫穿的限位槽140C,或者盲孔狀限位槽(圖中未示),亦可將該限位槽設于下束環(huán)20C上(圖中未示)。
又前述限位件30為螺桿狀,其亦可設為插桿,只要是可相應插于上、下束環(huán),均為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此外,另請參閱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圖實施例,于本實施例當中,座墊桿54以及座管55仍分別以上束環(huán)40、下束環(huán)45固定,使座墊桿54被束緊,并且由下束環(huán)45的擋止,不至于往下掉,此外,將座墊桿54以及座管55的斷面呈非圓形套接如橢圓形、水滴形、或者至少具有一平面,而上束環(huán)40的束緊部與下束環(huán)45的束緊部內(nèi)周壁亦相應設為非圓形,由非圓形套接的設計,達到限止座墊桿54轉(zhuǎn)動的目的。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其特征在于一上束環(huán),其包括一環(huán)狀的C型束緊部,束緊部的開口端兩側(cè)分別徑向延伸一突部,另設一穿置固定于兩突部的螺栓,而束緊部外周壁上設有一徑向延伸的限止部;一下束環(huán),其包括一環(huán)狀的C型束緊部,束緊部的開口端兩側(cè)分別徑向延伸一突部,另設一穿置固定于兩突部的螺栓,而束緊部外周壁上設有一徑向延伸的限止部;至少一穿置于上、下束環(huán)的限止部之間的限位件。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件固定在下束環(huán)的限止部上,而上束環(huán)設有供限位件上半段穿置的限位槽。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槽縱向貫穿于限止部。
4.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槽為向下開口的盲孔。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件固定在上束環(huán)的限止部上,而下束環(huán)設有供限位件下半段穿置的限位槽。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槽縱向貫穿于限止部。
7.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槽為向下開口的盲孔。
8.如權(quán)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止部與開口端分別位在束緊部的相對周壁上。
9.如權(quán)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止部設為兩個。
10.一種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其特征在于一上束環(huán),其包括一環(huán)狀的C型束緊部,束緊部的開口端兩側(cè)分別徑向延伸一突部,另設一穿置固定于兩突部的螺栓,該束緊部的內(nèi)周緣為非圓形;一下束環(huán),其包括一環(huán)狀的C型束緊部,束緊部的開口端兩側(cè)分別徑向延伸一突部,另設一穿置固定于兩突部的螺栓,該束緊部的內(nèi)周緣為非圓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自行車復合材座墊桿的束緊裝置,包括一上束環(huán)、一下束環(huán),分別夾制于自行車的座墊桿、座管上,而上束環(huán)以及下束環(huán)之間并且至少以一軸向延伸的限位件穿置,以限止二環(huán)體呈徑向旋轉(zhuǎn)。
文檔編號B62J1/00GK2787547SQ200520039790
公開日2006年6月14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2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2月25日
發(fā)明者溫宜玲 申請人:溫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