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模具,特別是涉及一種膠套上色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模具被廣泛的使用,但是現(xiàn)有膠套上色成型模具,在實際使用時,存在著一下缺陷:
1)結構復雜,增加了制作成本;
2)組裝時容易造成誤差,影響膠套成型效果;
3)不易分模,而且有余料產生,導致二次加工。
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fā)一種降低制作成本的膠套上色成型模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降低制作成本的膠套上色成型模具。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具有提高成型效果的模具,包括內模具、外模具、底模具、硅膠模具和夾具;
內模具的頂部設置有第一階緣,在內模具的底部設置有第二階緣,內模具上設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設置在第一階緣與第二階緣之間;
硅膠模具設置在內模具與外模具之間;
外模具頂部設置有內凹的第三階緣,第三階緣與內模具上的第一階緣相互 配合;外模具底部設置有外螺紋;
底模具上設置有內螺紋,底模具內設置有內階緣,底模具與外模具通過外螺紋和內螺紋相固定。
為了增加穩(wěn)固性能,外模具頂部設置有突緣,夾具與外模具連接并通過螺釘固定。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結構簡單,降低了制造成本;
2)有效地提高了膠套成型效果;
3)有效的防止了二次加工。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膠料放入內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3所示,一種具有提高成型效果的模具,包括內模具20、外模具30、底模具40、硅膠模具50和夾具60;
內模具20的頂部設置有第一階緣21,在內模具20的底部設置有第二階緣22,內模具20上設置有第一凹槽23和第二凹槽24,第一凹槽23與第二凹槽24設置在第一階緣21與第二階緣22之間;
硅膠模具50設置在內模具20與外模具30之間;
外模具30頂部設置有內凹的第三階緣31,通過第三階緣31與內模具20上的第一階緣21相互配合,有效的模具30與內模具20之間的牢靠性,外模具30底部設置有外螺紋33;
底模具40上設置有內螺紋41,底模具40內設置有內階緣42,內模具20的底部位于內階緣42中,能夠對內階緣42的底部進行限位,使內模具20與底模具40之間更加牢固。底模具40與外模具30通過外螺紋33和內螺紋41相固定;
外模具30頂部設置有夾具60,該夾具60能夠有效對的內模具20與外模具30的上部進行固定。夾具60通過螺釘70固定在外模具30上。
外模具30頂部設置有突緣32,夾具60與外模具30連接并通過螺釘70固定,用螺釘70連接,一方面提高了夾具60與外模具30之間的牢固度,另一方面,便于將夾具60從外模具30上拆卸下來。
在制作膠套時,選好硅膠模具50內面要用的圖案和文字的模穴中成型各種不同顏色的膠料,再將硅膠模具50放入外模具30中,在外模具30中放入膠料,隨后將內模具20防盜外模具30中,從而完成膠套的制作。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fā)明的構思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