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下燃燒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燃燒器,適用于景觀火炬、運動會開幕儀式及慶典儀式上的藝術(shù)火焰。(二) 背景技術(shù)現(xiàn)有的燃燒器一般只能在陸地上安置、燃燒,為滿足運動會開幕儀式或大型群體活動中 火焰藝術(shù)效果的需要,需要一種能在水下安置,水上燃燒,燃燒效果好、安全可靠的的新型 燃燒裝置。(三)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下燃燒器,主要解決現(xiàn)有的燃燒器無法在水下安置,水 上燃燒的問題;解決水下燃燒器點火、傳火、穩(wěn)定燃燒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這種水下燃燒器,自輸氣總管經(jīng)集輸配器和連接件連接各輸氣支管和燃燒頭,輸氣總管上連有燃氣閥門,其特征在于輸氣支管探入水下,并在水下延伸,與輸氣支管連接的燃燒 頭及其上端的出焰口均浸沒于水下,各輸氣支管的端部由支架托盤支撐,并分別連接一個燃 燒頭,每個燃燒頭為豎立布置,燃燒頭頂部出焰口位于水面之下l-2厘米,上述燃燒頭及輸氣支管的直徑均小于io毫米。上述燃燒頭頂部的出焰口可為扁嘴形或圓形噴孔。上述輸氣總管可由輸氣總管支架支撐。上述燃燒器可為擴散式燃燒器或大氣式燃燒器。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為打開燃氣閥門,燃氣將輸氣支管內(nèi)的少量水頂出管道,在水 面上形成燃氣氣泡,在其上部點燃后,火焰在水上燃燒。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這種水下燃燒器,每個燃燒頭垂直向上浸沒于水下,與之連接的支管在水下分別獨立連 接,末端與輸配器連接,輸配器及輸氣總管高于水面。避免水過多的進入管內(nèi)。在水面上點 燃火焰,形成了燃燒器在水下,而火焰在水面上燃燒的形式。水下燃燒器的作用及原理燃燒器是由多個燃燒頭組成的,分別由獨立的輸氣支管連接 起來,再與連接件、集輸配器連接。燃燒器隱藏在水下,不外露,點燃后,火焰在水上燃燒,可 形成水火交融的壯觀場面。火焰飄逸、自然,而且十分安全。燃燒頭采用扁嘴形或圓形噴孔 ,穩(wěn)焰效果好,縮短了傳火距離。輸配器及輸氣總管高于水面,避免了水過多的進入管內(nèi)。 本實用新型抗風抗雨性能好,造型獨特,適用于運動會開幕儀式或大型群體活動的藝術(shù)燃火 以及景點火炬使用。(四)
圖l是本實用新型的側(cè)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燃燒頭出焰口的形狀示意圖。圖中l(wèi)一燃燒頭、2 —支架托盤、3 —輸氣支管、4一連接件、5 —集輸配器、6 —輸氣 總管、7 —燃氣閥門、8-輸氣總管支架、9-水面、10-水池、11-火焰、12-出焰口。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l、圖2所示,這種水下燃燒器,自輸氣總管6經(jīng)集輸配器5和連接件4連接 各輸氣支管3和燃燒頭,輸氣總管上連有燃氣閥門,上述輸氣總管可由輸氣總管支架8支撐。 其特征在于輸氣支管探入水下,并在水下延伸,與輸氣支管連接的燃燒頭及其上端的出焰 口12均浸沒于水下,各輸氣支管3的端部由支架托盤2支撐,并分別連接一個燃燒頭l,每個 燃燒頭為豎立布置,燃燒頭頂部出焰口位于水面之下l-2厘米,上述燃燒頭及輸氣支管的直 徑均小于10毫米。上述燃燒頭頂部的出焰口可為扁嘴形或圓形噴孔。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打開燃氣閥門7,燃氣將輸氣支管內(nèi)的少量水頂出管道,在水面上形成燃氣氣泡,在其 上部點燃后,火焰在水上燃燒。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水下燃燒器,自輸氣總管經(jīng)集輸配器和連接件連接各輸氣支管和燃燒頭,輸氣總管上連有燃氣閥門,其特征在于輸氣支管探入水下,并在水下延伸,與輸氣支管連接的燃燒頭及其上端的出焰口均浸沒于水下,各輸氣支管的端部由支架托盤支撐,并分別連接一個燃燒頭,每個燃燒頭為豎立布置,燃燒頭頂部出焰口位于水面之下1-2厘米,燃燒頭及輸氣支管的直徑均小于10毫米。
專利摘要一種水下燃燒器,自輸氣總管經(jīng)集輸配器和連接件連接各輸氣支管和燃燒頭,輸氣總管上連有燃氣閥門,其輸氣支管探入水下,并在水下延伸,與輸氣支管連接的燃燒頭及其上端的出焰口均浸沒于水下,各輸氣支管的端部由支架托盤支撐,并分別連接一個燃燒頭,每個燃燒頭為豎立布置,燃燒頭頂部出焰口位于水面之下1-2厘米,燃燒頭及輸氣支管的直徑均小于10毫米。該燃燒器隱藏在水下,不外露,點燃后,火焰在水上燃燒,可形成水火交融的壯觀場面,火焰飄逸、自然,而且十分安全。本實用新型抗風抗雨性能好,造型獨特,適用于運動會開幕儀式或大型群體活動的藝術(shù)燃火以及景點火炬使用。
文檔編號F23D14/00GK201028517SQ20072020013
公開日2008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7年3月9日
發(fā)明者清 李, 高春梅 申請人:北京市公用事業(yè)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