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熱器以及換熱器布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熱器,該換熱器具有第一管子/翅片組件和設置在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兩側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管子連通;以及具有第二管子/翅片組件,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帶有設置在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兩側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管子連通,其中,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和相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一起形成為空氣冷卻式低溫冷卻劑冷卻器,以及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和相應的所述第二集流管形成為空氣冷卻式制冷劑冷卻器,其中,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設置在所述管子/翅片組件的每一側的集流管分別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集流管相互連接。
【專利說明】換熱器以及換熱器布置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熱器以及一種換熱器布置結構。
現(xiàn)有技術
[0002]在機動車輛中的機動車輛空調(diào)設備中使用機動車輛制冷劑回路,在這些回路中使用冷凝器,可使由壓縮機使其達到高壓的制冷劑冷卻并冷凝。然后,使這樣冷凝的制冷劑在沿流動方向連接在冷凝器之后的蒸發(fā)器中蒸發(fā),從而通過流經(jīng)蒸發(fā)器的空氣與制冷劑之間的熱交換使空氣冷卻,以便能夠對機動車輛的車輛內(nèi)室進行調(diào)溫或者冷卻。
[0003]因此,為了提高蒸發(fā)器功率,使制冷劑在冷凝器中以比純粹冷凝所需更大的程度冷卻。因此進一步降低進入蒸發(fā)器的輸入焓。在使用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也被稱作間接冷凝器)的情況下,冷凝器的廢熱不是直接釋放到空氣中,而是釋放到在冷卻劑回路中被連接在其之間的冷卻劑中,其中,在冷卻劑回路中冷卻劑的最低溫度因此明顯比在空氣冷卻式冷凝器中更高,這是因為在冷卻劑回路中所使用的冷卻劑具有明顯比在空氣冷卻式冷凝器中用來冷卻制冷劑的環(huán)境空氣更高的冷卻劑溫度。這意味著,在這些所謂的間接冷凝器中,在蒸發(fā)器處的輸入焓沒有降低到這么低,從而導致蒸發(fā)器的功率損耗。
[0004]空氣冷卻式冷凝器不具有這些問題,但它在車輛前部區(qū)域需要相對大的安裝空間,在現(xiàn)代機動車輛中不是總能或者不能總是以所需范圍提供該相對大的安裝空間。
[0005]空氣冷卻式冷凝器也有問題,即,這些冷凝器在車輛前部有損壞的事故中常常被損壞,并且于是制冷劑可能流出,其中,在使用現(xiàn)代化學制冷劑的情況下,這會導致相當大的費用。就此而言,要力爭的是將空氣冷卻式冷凝器從機動車輛前部區(qū)域中移出,以在事故情況下保護這些冷凝器。但是,這不能利用空氣冷卻技術來實施,因為例如在發(fā)動機艙的另一位置上無法提供足夠的空氣來冷卻制冷劑。因此,有利的是,冷凝器以采用冷卻劑冷卻的方式工作。
[0006]作為問題的解決方案,W02004/085810提供一種再冷卻器,該再冷卻器以低溫冷卻器的冷卻劑工作。但是,這具有的缺點是,用來提供低溫冷卻劑的連接費用非常高,并且經(jīng)常導致整個系統(tǒng)具有更差的可調(diào)節(jié)性。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換熱器,該換熱器解決了上面提到的問題且還提供了一種冷凝器再冷卻器,該再冷卻器使得在壓縮機之后的制冷劑再冷卻,使得制冷劑在蒸發(fā)器處具有可接受的輸入焓。此外,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換熱器布置結構,該布置結構解決了前面提到的問題。
[0008]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上述目的通過一種具有以下特征的換熱器實現(xiàn)。特別是在與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的共同作用下有利的是使用一種換熱器,該換熱器具有第一管子/翅片組件和設置在第一管子/翅片組件兩側的第一集流管,第一集流管與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管子連通;以及具有第二管子/翅片組件,該第二管子/翅片組件帶有設置在第二管子/翅片組件兩側的第二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與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管子連通,其中,第一管子/翅片組件和相應的第一集流管一起形成為空氣冷卻式低溫冷卻劑冷卻器,以及第二管子/翅片組件和相應的第二集流管形成為空氣冷卻式制冷劑冷卻器,其中,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設置在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每一側的集流管分別與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集流管相互連接。
[0009]這樣構成的低溫冷卻劑冷卻器可以被用于使來自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的制冷劑冷卻,其中,在該冷凝器之后使用空氣冷卻式制冷劑冷卻器作為再冷卻器,以將來自用低溫冷卻劑冷卻的冷凝器的制冷劑冷卻至較低溫度。
[0010]在這里有利的是,第一以及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相互連接的集流管一體形成。在這里,“一體”僅僅是指,集流管被設計成相互連接,其中,在第一和第二管子/翅片組件采用單件式集流管的情況下,連接成的共同的集流管同樣是一體形成。在使用帶有集流管底和集流管蓋的兩件式集流管的情況下,由于共同的集流管也由管底和管蓋構成,因此它們也被設計成兩件式。
[0011]此外還有利的是,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第一根集流管和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第一根集流管一體形成以及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第二根集流管和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第二根集流管一體形成。在此,對于兩件式集流管的設計而言,上述內(nèi)容同樣適用。
[0012]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實施例中也有利的是,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第一根和/或第二根集流管具有第一和/或第二流體接口,以及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第一根和/或第二根集流管具有第三和/或第四流體接口。在這里,根據(jù)連接情況,有利的可以是,在第一實施例中,兩根集流管分別具有入口以及出口作為流體接口,或者在有轉向的情況下,管子/翅片組件的入口和出口也完全可以設置在一根集流管上。
[0013]此外有利的還可以是,在制冷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之前連接位于流體流中的制冷劑收集器。也適宜的是,在制冷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的中間連接收集器。這是指,管子/翅片組件被分割并且在相應流體通道的走向中插入位于流體流中的收集器。
[0014]在這里,制冷劑收集器可以被設計成純粹的收集器,但它也可以包括過濾器和/或干燥劑,以對流過制冷劑收集器的制冷劑進行過濾和/或干燥。
[0015]有利的是,收集器通過與制冷劑冷卻器的一根集流管連接的流體接口與制冷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流體連接。在這里,有利的是,收集器通過凸緣或者通過連接管與該集流管連接。在這里有利的是,流體接口被設計成凸緣或者連接管。
[0016]關于換熱器布置結構的目的通過以下特征得以實現(xiàn),根據(jù)該特征提供了一種布置結構,該布置結構具有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該冷凝器用于使特別是在機動車輛的制冷劑回路中的制冷劑降溫并冷凝;此外還具有空氣冷卻式制冷劑再冷卻器,在該再冷卻器中,使之前在冷凝器中經(jīng)冷卻并冷凝的制冷劑進一步冷卻。
[0017]在這里有利的是,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由來自低溫冷卻劑回路的低溫冷卻劑來冷卻。
[0018]同樣有利的是,在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與空氣冷卻式再冷卻器之間設置有位于流體流中的收集器。
[0019]也適宜的是,空氣冷卻式再冷卻器與低溫回路的空氣冷卻式低溫冷卻器一起被設計成結構單元。
[0020]也適宜的是,空氣冷卻式再冷卻器被設計成與低溫回路的空氣冷卻式低溫冷卻器分開,但是特別與該低溫冷卻器連接成模塊。
[0021 ] 也適宜的是,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集流管與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集流管被設計成單排管。
[0022]在這里還有利的是,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集流管和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集流管被設計成雙排管,其中,雙排管的每一根管子構成相應的集流管。
[0023]也適宜的是,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至少一根管子和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至少一根管子分別被設計成單排管。
[0024]也適宜的是,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至少一根管子和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至少一根管子被設計成雙排管,其中,雙排管的每一根管子構成相應的管子。
[0025]此外還有利的是,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管子和/或一根集流管與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管子和/或者一根集流管相同或者不同。
[0026]其它有利的設計方案通過下面的【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進行描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下面基于至少一個實施例借助于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
[0028]圖1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的第一實施例,
[0029]圖2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的第二實施例,
[0030]圖3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的另一實施例,
[0031]圖4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的具有管子/翅片組件的管子和一根集流管以及一個連接凸緣的部分視圖,
[0032]圖5a至5d分別示出了用于組裝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的集流管的部件的視圖,以及
[0033]圖6a至6d分別示出了用于組裝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的集流管的部件的視圖,
[0034]圖7示出了一種換熱器布置結構的示意圖,以及
[0035]圖8示出了一種換熱器布置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6]圖1示出了換熱器1,其具有第一管子/翅片組件2和設置在第一管子/翅片組件2兩側的第一集流管3、4。換熱器I還具有第二管子/翅片組件5,在該第二管子/翅片組件中,再次在管子/翅片組件5兩側設置第二集流管6、7。第一管子/翅片組件2的管子8在兩側與集流管3、4連通,其中,管子8的端部插入集流管的孔中并且被設置成在那里流體連接。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管子9與第二管子/翅片組件5的集流管6、7連通,其中,這些管子9再次在兩側以其端部區(qū)域插入集流管6、7的孔中并且得到密封和形成流體連接。
[0037]在這里,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具有第一管子/翅片組件2和集流管3、4的第一換熱器區(qū)域被設計成低溫冷卻劑冷卻器,以及具有管子/翅片組件5和集流管6、7的第二換熱器區(qū)域被設計成制冷劑冷卻器,例如特別是制冷劑再冷卻器。
[0038]特別優(yōu)選的是,集流管3和6以及集流管4和7分別共同地一體形成。在圖1的實施例中,集流管被設計成具有管底-管蓋構造的集流管,從而它們原則上被形成為兩件式集流管。在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集流管3、6被設計成單件式集流管的情況下,這意味著,這些集流管分別具有單件式管蓋或者具有單件式管底,該管蓋或者管底分別在第一和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集流管的整個長度上延伸。
[0039]換熱器I具有用于使流體流入到低溫冷卻劑冷卻器的第一流體接口 10以及用作低溫冷卻劑冷卻器出口的流體接口 11。這兩個流體接口 10、11被設計成管接頭,這些管接頭與相應的集流管3、4連接。
[0040]替代地,也可以設置作為集流管的流體入口的流體接口和作為相同集流管的出口的第二流體接口,由此,則在這些連接的區(qū)域之間典型地設有隔壁,以將集流管的入口側的空間區(qū)域與集流管的出口側的空間區(qū)域隔開。有利的是,在管子/翅片組件對面的集流管不會具有流體接口。那么該集流管僅僅用于將流體流從一組管子轉向至另一組管子。
[0041]此外,集流管6和集流管7還分別具有一個流體接口 12、13,其中,流體接口 12作為入口流體接口與集流管6連接,以及流體接口 13作為出口側流體接口與集流管7連接。流體接口 12、13在這里更加有利地被設計成連接凸緣并且用于將連接管與集流管連接。
[0042]在制冷劑冷卻器或者更確切地說制冷劑再冷卻器中適宜的也可以是,用于入口的流體接口以及用于出口的流體接口都與一根集流管連接,其中,在這里也再次在集流管內(nèi)與相應流體接口連接的空間區(qū)域之間設置隔壁。那么在管子/翅片組件對面的集流管又會具有將制冷劑或者說流體從一組管子轉向至另一組管子的功能。在那里,優(yōu)選地不會設置流體接口。
[0043]如可看到的是,整個管子/翅片組件2、5具有多根管子8或者具有多根管子9,這些管子分別被分配給低溫冷卻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2以及制冷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5。因此,在圖1中可見,大量的管子8被分配給低溫冷卻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2以及只有較少量的管子9被分配給制冷劑冷卻器或者更確切地說制冷劑再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5。
[0044]還可看到的是,在低溫冷卻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2與制冷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5之間設有管子或者隔條或者間隔保持件14,該間隔保持件將低溫冷卻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2與制冷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5隔開。這個元件14可以被設計成管子或者金屬條,該金屬條被插入管子/翅片組件中,使得它似乎是管子。但是,管子14或者金屬條14不包括在制冷劑回路中也不包括在低溫冷卻劑回路中。為此,在該管子的兩側在集流管4、7以及3、6的區(qū)域中設有隔壁15、16、17、18,這些隔壁將該管子或者金屬條14侵入集流管的通道或者孔中所在的區(qū)域與流體流隔開。
[0045]此外,集流管3、6、4、7具有封閉板19、20、21、22,這些封閉板用于在一側封閉集流管 3、6、4、7。
[0046]圖2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具有第一管子/翅片組件31和第二管子/翅片組件32的換熱器30的另一實施例,其中,在管子/翅片組件31、32的兩側設有集流管33、34和35、36。流體接口 37和38以及39和40被分配給集流管33、34和35、36。在這里,如已針對圖1的實施例所描述的那樣,為一根集流管分別分配一個流體接口,如在圖2中同樣所示。作為替代方案,也可以給這兩根集流管中的一根分配兩個流體接口,那么優(yōu)選是不必給對面的集流管分配流體接口。對于流體應當仍然能從對面的集流管分流的情況,在那里同樣可能會設置第三流體接口。根據(jù)在所使用的機動車輛中或者在所使用的冷卻或者制冷劑回路中的需要,這不僅可以被應用于低溫冷卻劑冷卻器,也可以被應用于制冷劑冷卻器。
[0047]除了換熱器30之外,圖2的實施例還示出了制冷劑收集器41,該收集器能通過流體接口 42被供給流體(優(yōu)選是制冷劑)。該流體通過流體接口 42的入口孔43流入收集器41中。在那里,該流體優(yōu)選被收集并且通過流體出口 44流入換熱器的入口 45中。用于換熱器的流體入口 45構成用于制冷劑冷卻器或者更確切地說制冷劑再冷卻器的流體接口,從而使得流體(優(yōu)選是制冷劑)可以通過流體接口 42流入收集器中,從那里又從收集器流出通過流體接口 39流入入口孔45中,以便流經(jīng)換熱器的管子/翅片組件32,然后流體流入集流管36中并再次通過流體接口 40從換熱器中流出。
[0048]在收集器41中,優(yōu)選不僅可以實現(xiàn)收集功能,而且也可以實現(xiàn)干燥和/或過濾功能。為此,在收集器中可以設置過濾器,流體在流入孔與流出孔之間被強制流過該過濾器。此外,干燥功能可以通過設置干燥劑來實現(xiàn)。但是,在這里,干燥劑并不是非要位于流入孔與流出孔之間的直流中。因為干燥劑基于分壓梯度施加其作用,因此它不必被直接繞流,而是將干燥劑設置在備有的液態(tài)容積中即已完全足夠了。
[0049]圖3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的另一實施例,其中,又可看到具有第一管子/翅片組件51和第二管子/翅片組件52的換熱器50,其中,為管子/翅片組件51分配了集流管53和54,以及為管子/翅片組件52分配了集流管55和56。
[0050]在圖3的實施例中,管子/翅片組件52以雙流路被通流,也就是說,管子/翅片組件被劃分為兩個流路57和58,其中,管子/翅片組件在縱向側面上具有流體接口 59,流體通過該流體接口經(jīng)過相應的集流管60流入管子/翅片組件57中。該流體從該集流管流入管子/翅片組件57中,緊接著在管子/翅片組件61中又以集流的方式被轉向至集流管56的區(qū)域62中,從那里又被供給到管子/翅片組件58的管子中并被聚集到集流管55的集流管61中,然后該流體在流體接口 64處流出換熱器。
[0051]具有流路57和58的管子/翅片組件52的雙流路設計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集流管55通過隔壁65劃分成兩個區(qū)域60、63,以及流體在區(qū)域60中流入換熱器中并且從區(qū)域63中流出換熱器。同時,集流管56將區(qū)域61和62(但它們沒有通過隔壁相互隔開)用作純粹的轉向集流管,該轉向集流管收集從管子/翅片組件57流入的流體并且使其進入管子/翅片組件58中。
[0052]在圖3中還可看到收集器66,該收集器具有流體接口 67,從而流體可以通過流體接口 67的流入孔流入收集器中,并在那里被收集,然后該流體通過流體接口 59經(jīng)過集流管65流入管子/翅片組件57中。收集器66又可以與圖2的收集器一致地具有收集功能,同時也還可以實現(xiàn)干燥和/或過濾功能。
[0053]圖4示出了集流管70與流體接口 71以及管子/翅片組件的管子72的一種布置結構。
[0054]管子/翅片組件的管子72被劃分成三種不同的管子類型。管子73是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組成部分,管子74是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組成部分。管子75用作側構件并且不參與集流管之間的流體輸送。管子76用作兩個管子/翅片組件之間的分隔裝置并且同樣不參與流體輸送。這一點從以下內(nèi)容可以看出,即,兩個隔壁77將集流管的上部78與集流管的下部79隔開。在兩個隔壁77之間的空間區(qū)域80中不具有作為集流管的功能,而是用作用于不同流體的兩個集流管部分之間的間隔并且對于以下情況可以起到泄漏檢測空間的作用:兩個隔壁77中的一個開始泄漏,從而從那里流出的流體可以從容積80區(qū)域中的孔中流出并且可以被觀察。此外,分隔條81用作為集流管的封閉件。
[0055]連到集流管的流體接口 82通過凸緣71實現(xiàn),該凸緣具有連接孔83,連接管可以裝入該連接孔中。
[0056]圖5a至5d示出了如何設計帶有作為流體接口的集成連接凸緣的集流管的可能方案。圖5a在一種扁平管中示出,該扁平管由扁平管底和扁平管蓋構成,其中,扁平管底是在其中設有管孔的部件,扁平管蓋是在其中沒有設置管孔的部件。部分100是帶有集流管蓋102的集成凸緣101,其中,該集流管蓋實際上是集成的,從而使得管蓋的側壁103從凸緣突出并且通過凸緣101的本體形成兩個側壁103之間的連接104。在上部區(qū)域使用管蓋105,該管蓋根據(jù)圖5b安裝到凸緣構件上,從而使得管蓋的側壁106沿軸向與側壁103對齊。圖5c和5d以另一立體圖再次示出這一點,從而凸緣構件100能夠與管蓋105組裝成一個可焊接單元。
[0057]圖6a至6d示出了,在根據(jù)圖5a至5d組裝部件之后,如圖4的隔壁安裝到集流管中以及與管底連接以及扁平管插入管底的管孔中。在圖6c和6d中可見,隔壁110如何能裝入凸緣構件100中,其中,設置在凸緣的末端側端部上的下隔壁110對應于圖4的隔壁81。兩個上隔壁與圖4的兩個隔壁77類似用作第一和第二管子/翅片組件之間的分隔裝置。
[0058]圖6a和6b示出了如圖6c和6d的構造以及示出管底111的安裝和扁平管112的插入。在這里,在圖6b中可見,最低的扁平管113用作側構件,隨后的扁平管114用作第一管子/翅片組件,下一根管子115將兩個管子/翅片組件隔開,并且隨后的管子116構成管子/翅片組件。
[0059]圖7示意地示出了換熱器200的一種布置結構,在該布置結構中,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201從未示出的壓縮機的管道202中獲得制冷劑,該制冷劑在冷凝器201中被降溫并冷凝,在該布置結構中,流經(jīng)冷凝器201的低溫冷卻劑同時被加熱。緊接著,制冷劑通過管道203流向收集器204,在那里,制冷劑可以至少部分被收集并且可選地被過濾并干燥。緊接著,流體通過管道205流向再冷卻器206,在那里流體進一步被冷卻。再冷卻器206優(yōu)選是空氣冷卻式再冷卻器。然后,制冷劑通過管道207流向膨脹閥并流向蒸發(fā)器。
[0060]在冷凝器中用于冷卻制冷劑的低溫冷卻劑在低溫回路208中被輸送以及在低溫冷卻器209中被冷卻,該低溫冷卻器是空氣冷卻式冷卻器。再冷卻器206和低溫冷卻器209在該實施例中是兩個不同構件。
[0061]圖8示意地示出了換熱器300的一種布置結構,在該布置結構中,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301從未示出的壓縮機的管道302中獲得制冷劑,該制冷劑在冷凝器301中被降溫并冷凝,在該布置結構中,流經(jīng)冷凝器301的低溫冷卻劑同時被加熱。緊接著,制冷劑通過管道303流向收集器304,在那里,制冷劑可以至少部分被收集并且可選地被過濾和干燥。緊接著,流體通過管道205流向再冷卻器306,在那里,流體被進一步冷卻。再冷卻器306優(yōu)選是空氣冷卻式再冷卻器。然后,制冷劑通過管道307流向膨脹閥并流向蒸發(fā)器。
[0062]在冷凝器中用于冷卻制冷劑的低溫冷卻劑在低溫回路308中被輸送并且在低溫冷卻器209中被冷卻,該低溫冷卻器是空氣冷卻式冷卻器。再冷卻器306和低溫冷卻器309在該實施例中構成為一個結構單元。
[0063]如圖1或2中所示,特別有利的是,再冷卻器不具有轉向,從而制冷劑以I型通流流經(jīng)再冷卻器并且在一側流入,流經(jīng)再冷卻器后并又在另一側流出。如圖3中所示,也特別有利的是,再冷卻器具有至少一次轉向,從而制冷劑以U型通流流經(jīng)再冷卻器,并因此在一側流入,流經(jīng)再冷卻器后,在對面的一側轉向,然后再次流經(jīng)再冷卻器并且在流入的一側再次流出。也特別有利的是,再冷卻器具有一次以上的轉向,比如至少兩次回流,從而制冷劑在一側流入再冷卻器中,流經(jīng)再冷卻器,然而轉向,再次流經(jīng)再冷卻器,再次轉向,又再次流經(jīng)再冷卻器等等,并在一側再次流出。
【權利要求】
1.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該換熱器具有第一管子/翅片組件和設置在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兩側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管子連通;該換熱器還具有第二管子/翅片組件,該第二管子/翅片組件具有設置在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兩側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管子連通,其中,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和相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一起形成為空氣冷卻式低溫冷卻劑冷卻器,以及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和相應的所述第二集流管一起形成為空氣冷卻式制冷劑冷卻器,其中,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設置在該管子/翅片組件的每一側的集流管分別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集流管相互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相互連接的所述集流管一體形成。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第一根集流管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第一根集流管一體形成,以及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第二根集流管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第二根集流管一體形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集流管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集流管被設計成單排管。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集流管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集流管被設計成雙排管,其中,所述雙排管的每根管子構成相應的集流管。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至少一根管子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至少一根管子分別被設計成單排管。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至少一根管子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至少一根管子被設計成雙排管,其中,所述雙排管的每根管子構成相應管子。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管子和/或一根集流管與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一根管子和/或一根集流管相同或者不同。
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子/翅片組件的所述第一根和/或所述第二根集流管具有第一和/或第二流體接口,以及所述第二管子/翅片組件的所述第一根和/或所述第二根集流管具有第三和/或第四流體接口。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之前連接有一個收集器。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的中間連接有一個收集器。
12.如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器通過與所述制冷劑冷卻器的一根集流管連接的流體接口與所述制冷劑冷卻器的管子/翅片組件流體連接。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體接口被設計成凸緣或者連接管。
14.換熱器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布置結構具有用于使在機動車輛的制冷劑回路中的制冷劑冷卻并冷凝的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還具有空氣冷卻式再冷卻器,在該空氣冷卻式再冷卻器中,使之前在所述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中冷卻并冷凝的制冷劑進一步冷卻。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被來自低溫冷卻劑回路的低溫冷卻劑冷卻。
16.如權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卻劑冷卻式冷凝器與所述空氣冷卻式再冷卻器之間設有位于流體流中的收集器。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冷卻式再冷卻器與所述低溫冷卻劑回路的一空氣冷卻式低溫冷卻器一起被設計成結構單元。
18.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冷卻式再冷卻器被設計成與所述低溫冷卻劑回路的一空氣冷卻式低溫冷卻器分開,但是與所述空氣冷卻式低溫冷卻器連接成模塊。
【文檔編號】F28F9/02GK204255167SQ201290001074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約翰尼斯·蒂姆, 尤韋·福斯特, 佩德羅·岡薩雷斯雷切亞, 克勞斯·哈斯登托伊菲爾, 赫伯特·霍夫曼, 馬丁·卡斯帕 申請人:貝洱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