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熱器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換熱器結構,包括換熱器,換熱器為N折,由N個換熱器段依次連接而成,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形成結合處,其中,N為整數(shù)且N≥2;其中在至少一個結合處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連接方式為拼接,拼接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形成夾角,拼接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結合處的與所述夾角相對的位置形成凹槽;換熱器結構還包括電加熱裝置,電加熱裝置設置于所述凹槽中。本發(fā)明的換熱器結構,換熱器和電加熱裝置集于一體,安裝和拆卸方便,占用空間小,換熱效率高,有效提高了電加熱的效率和空調機組的性能。
【專利說明】換熱器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熱交換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電加熱的換熱器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的空調器室內機制熱時,往往使用輔助電加熱,為了電器安全考慮,輔助電加熱通常采用PTC電加熱,PTC電加熱特性為經(jīng)過電加熱體的風量越多,性能提升越高。但是電加熱的安裝位置,一般位于蒸發(fā)器外側,設置在出風框或者進風框上。這樣設置使得電加熱裝置和蒸發(fā)器分離,占用了大量的空間,且電加熱效率較低,尤其是對于拼接而成的兩折蒸發(fā)器或者多折蒸發(fā)器來說,其拼接處的位置部分,具有一定的空間,且此處漏風比較嚴重,若使用海綿密封,存在易燃的安全隱患,如果不密封,則換熱效率不高。
【發(fā)明內容】
[0003]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的換熱器結構,其占用空間小、換熱效率高,本發(fā)明實現(xiàn)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4]一種換熱器結構,包括換熱器,所述換熱器為N折,由N個換熱器段依次連接而成,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形成結合處,其中,N為整數(shù)且N > 2 ;
[0005]其中在至少一個結合處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連接方式為拼接,拼接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形成夾角,所述拼接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結合處的與所述夾角相對的位置形成凹槽;
[0006]所述換熱器結構還包括電加熱裝置,所述電加熱裝置設置于所述凹槽中。
[0007]較優(yōu)地,所述換熱器上有一個結合處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連接方式為拼接,其他相鄰的兩所述換熱器段均為一體彎折成型。
[0008]較優(yōu)地,所述換熱器上相鄰兩所述換熱器段的連接方式均為拼接,在任意一個所述凹槽中設置所述電加熱裝置或每個所述凹槽中均設置所述電加熱裝置。
[0009]較優(yōu)地,所述換熱器的一端設置第一端板,所述換熱器的另一端設置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均設置在所述凹槽處。
[0010]較優(yōu)地,所述第一端板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和所述第二端板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均設置有U型槽,所述電加熱裝置的端部固裝于所述U型槽中。
[0011]較優(yōu)地,所述第一端板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二端板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U型槽,所述電加熱裝置的一端固裝在所述第一安裝孔中,另一端固裝在所述U型槽中。
[0012]較優(yōu)地,所述換熱器的一個端部設置第一支架,所述換熱器的另一端部設置第二支架;
[0013]所述第一支架用于支撐安裝所述電加熱裝置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架用于支撐安裝所述電加熱裝置的另一端。
[0014]較優(yōu)地,所述第一支架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二支架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第三卡槽,所述電加熱裝置的一端固裝在所述第二安裝孔中,另一端上設置有與所述電加熱裝置可拆卸連接的第三卡扣,所述第三卡扣卡接在所述
第三卡槽中。
[0015]較優(yōu)地,所述第一支架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第一卡槽;
[0016]所述第二支架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第二卡槽;
[0017]所述電加熱裝置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卡槽卡接的第一卡扣,另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卡槽卡接的第二卡扣。
[0018]較優(yōu)地,所述電加熱裝置為電加熱管或電加熱棒。
[0019]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0]本發(fā)明的換熱器結構,換熱器和電加熱裝置集于一體,占用空間小,換熱效率高,有效提聞了電加熱的效率和機組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發(fā)明的換熱器結構應用在空調器室內機的立體示意圖;
[0022]圖2為圖1所示換熱器的立體示意圖;
[0023]圖3為圖1所示換熱器在另一觀察方向的立體示意圖;
[0024]圖4為圖1所示電加熱裝置與支架的分解示意圖;
[0025]圖5為圖1所示電加熱裝置與支架的在另一觀察方向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換熱器結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0027]參照圖1至圖5,本發(fā)明的換熱器結構一實施例應用在空調器室內機I上,換熱器結構包括換熱器3,電加熱裝置2設置在換熱器3上,電加熱裝置2為電加熱管或電加熱棒,優(yōu)選PTC電加熱;換熱器3為N折,由N個換熱器段依次連接而成,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形成結合處,其中,N為整數(shù)且NS 2 ;換熱器3上至少有一個結合處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連接方式為拼接,拼接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形成夾角,拼接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結合處的與所述夾角相對的位置形成凹槽,電加熱裝置2設置于所述凹槽中。例如,兩塊直板換熱器段拼接形成一個V字型的兩折換熱器,其中一個直板換熱器段的端部棱角與另一個直板換熱器段的端部棱角接觸,兩者接觸面上下分別形成兩個相對的空間,朝著換熱器開口方向上,形成的空間的角度為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形成的夾角,與夾角相對的空間,即拼接處頂部的空間,為凹槽,電加熱裝置2主體位于所述凹槽中。
[0028]換熱器3為N折換熱器,若換熱器3上有一個結合處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連接方式為拼接,其他相鄰的兩換熱器段均為一體彎折成型,則只可安裝一個電加熱裝置;
[0029]若相鄰兩換熱器段之間的連接方式均為拼接,則有N-1個結合處,最多可以安裝N-1個電加熱裝置2 ;在N折換熱器中,至少兩換熱器段之間是拼接而成的,其它各換熱器段之間可以拼接而成的,也可以是一體彎折成型的,電加熱裝置2安裝在拼接處的所述凹槽中。
[0030]較優(yōu)地,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換熱器3上有兩換熱器段之間的連接方式為拼接,其他相鄰的兩換熱器段均為一體彎折成型。
[0031]較優(yōu)地,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換熱器3上相鄰兩換熱器段的連接方式均為拼接,在任意一個所述凹槽中設置電加熱裝置2或每個所述凹槽中均設置電加熱裝置2。
[0032]較優(yōu)地,作為一種另可實施方式,換熱器3的一端設置第一端板(未不出),換熱器3的另一端設置第二端板(未示出),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均設置在所述凹槽處。
[0033]優(yōu)選地,第一端板上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和第二端板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均設置有U型槽(未示出),電加熱裝置2的端部固裝于所述U型槽中?;蛘撸谝欢税迳吓c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第一安裝孔(未示出),第二端板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U型槽(未示出),電加熱裝置2的一端固裝在所述第一安裝孔中,另一端固裝在所述U型槽中。
[0034]較優(yōu)地,作為再一種可實施方式,換熱器3的一個端部設置第一支架31,換熱器3的另一端部設置第二支架32 ;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分別與換熱器3相配合,用于安裝固定電加熱裝置2,優(yōu)選地,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可用于固定換熱器3,即電加熱裝置2直接安裝在換熱器3的支撐架上。
[0035]優(yōu)選地,第一支架31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第二安裝孔(未示出),第二支架32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第三卡槽,電加熱裝置2的一端固裝在所述第二安裝孔中,另一端上設置有與電加熱裝置2可拆卸連接的第三卡扣33,第三卡扣33卡接在所述第三卡槽中;安裝電加熱裝置2時,電加熱裝置2的一端直接插入第一支架31上的第二安裝孔中,電加熱裝置2的另一端通過第三卡扣33安裝在第二支架32上對應的第三卡槽中。電加熱裝置2依靠第三卡扣33和第二安裝孔固定,此種安裝方式高效快捷,維修時拆卸方便。
[0036]或者,第一支架上31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第一卡槽,第二支架32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第二卡槽;所述電加熱裝置2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卡槽卡接的第一卡扣,另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卡槽卡接的第二卡扣,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均與電加熱裝置2可拆卸連接,電加熱裝置2的一端通過第一卡扣安裝在第一卡槽中,電加熱裝置2的另一端通過第二卡扣安裝在第二卡槽中。
[0037]由于拼接而成的相鄰兩換熱器段,在拼接處(結合處)的地方存在間隙,電加熱管設置在拼接處的間隙中,制熱時,可有效防止未經(jīng)過換熱器加熱過的空氣混入到已加熱的空氣中,同時提高電加熱效率,電加熱主體位于換熱器的拼接處,拼接處的區(qū)域由于翅片少、風阻小,此處風量大,可有效提升電加熱的性能,進而提高空調機組的整體性能;制冷時,可以阻擋部分風從間隙中吹出,提高空調機組的整體性能。同時,由于換熱器和電加熱集身于一體,占據(jù)空調機組的空間較小,可有效減小空調機組的尺寸。
[0038]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換熱器結構,包括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熱器為N折,由N個換熱器段依次連接而成,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形成結合處,其中,N為整數(shù)且N≥2 ; 其中在至少一個結合處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連接方式為拼接,拼接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形成夾角,所述拼接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結合處的與所述夾角相對的位置形成凹槽; 所述換熱器結構還包括電加熱裝置,所述電加熱裝置設置于所述凹槽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熱器上有一個結合處的相鄰兩個換熱器段之間的連接方式為拼接,其他相鄰的兩所述換熱器段均為一體彎折成型。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熱器上相鄰兩所述換熱器段的連接方式均為拼接,在任意一個所述凹槽中設置所述電加熱裝置或每個所述凹槽中均設置所述電加熱裝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熱器的一端設置第一端板,所述換熱器的另一端設置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均設置在所述凹槽處。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板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和所述第二端板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均設置有U型槽,所述電加熱裝置的端部固裝于所述U型槽中。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板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二端板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U型槽,所述電加熱裝置的一端固裝在所述第一安裝孔中,另一端固裝在所述U型槽中。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熱器的一個端部設置第一支架,所述換熱器的另一端部設置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用于支撐安裝所述電加熱裝置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架用于支撐安裝所述電加熱裝置的另一端。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二支架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第三卡槽,所述電加熱裝置的一端固裝在所述第二安裝孔中,另一端上設置有與所述電加熱裝置可拆卸連接的第三卡扣,所述第三卡扣卡接在所述第三卡槽中。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第一卡槽; 所述第二支架上與所述凹槽對應的位置設置第二卡槽; 所述電加熱裝置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卡槽卡接的第一卡扣,另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卡槽卡接的第二卡扣。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的換熱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加熱裝置為電加熱管或電加熱棒。
【文檔編號】F24F13/00GK103912970SQ201310006864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月8日
【發(fā)明者】張寶生, 劉玉杰, 蔡勃, 王成, 雷新建, 張正甫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